《夜雨寄北》跨学科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李商隐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文大意。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并能够体会其中思想感情。
3.通过与音乐跨学科学习,自己创作歌词,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其中思想感情。
难点:与音乐跨学科学习,自己创作歌词,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音体美等课程更加喜爱,在与语文充分结合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通过创设情境、感悟音乐之美,达到理解诗歌深刻含义的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 导入
1.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在之前学习了许多关于秋天的诗歌,请你说说有哪些?
生:《天净沙 秋思》《观沧海》《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师:那么关于秋天的歌曲,你能想到什么呢?
生:《秋日私语》《晚秋》《枫》等
2.师:自古以来,诗乐舞三者合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今我们有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传颂,边听歌边学诗,更体会诗人深情。
师:现在《经典咏流传》需要诗歌演唱,邀请你为《夜雨寄北》这首诗填词,但是想要填好词,需要了解很多知识,我们共同学习如何写歌词。
3. 齐读《夜雨寄北》。
生:齐读诗歌。
一、 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请讲讲你了解的李商隐。
生:小学的时候学过李商隐的诗《乐游原》。
师: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最为人传诵。代表作《乐游原》《无题》。
2.写作背景
师: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未有归期。(观看地图)
3. 解析诗题
师: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想懂诗先看题目。
生: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一、 歌词解意
1.了解歌词
师: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歌词与诗的分别,主要是诗不一定要入乐(合乐),歌词是要合乐的。
2.听歌传情
师:听听这首歌,看看里面的歌词是如何理解《夜雨寄北》的。(播放视频)
听完歌曲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1:有种悲凉、悲伤的感觉。
生2:感觉充满了思念,感受到了李商隐的孤独。
3.欣赏主歌歌词,赏析诗歌前两句。
主歌歌词:孤雁衔来一片秋意
为我添别离
那年渡口客舟难系
执手两依依
异乡听淅沥 漂泊不由己
迷蒙中是你身影
眉目愈清晰
悠悠家书辗转千里
问何时归去
我执笔题写相思意
都泫然欲泣
似纷纷夜雨 低声唤卿名
遥想你挑灯补衣
落一身幽寂
生:主歌词将古诗未提到的部分补充完整了,李商隐回忆当时与妻子分离的场景,虽然此刻在异乡,但依旧回想起了妻子的身影。
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划线字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1: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涨:水位升高。
生2: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水。
4.师:阅读课下小字,了解诗人情感。
生:齐读课下前半部分小字。
5.师:试着为前两句断句。齐读前两句。
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6.欣赏副歌歌词,赏析诗歌后两句。
蘸满秋愁再续一笔
他日归故里
见桥边垂柳颜色新
与眸光相映
窗下摇烛影
对坐二人心
再话旧夜绵绵雨
了我相思意
而此时檐外雨水未停
归梦不肯息
点滴敲窗棂
诉不尽戚戚
盼西风夜向长安奔去
吹入罗帷里
拂过你眉间颦颦
生:此时雨水不停,李商隐只能幻想他日与妻子相聚,这西风就像自己,能回到妻子身边,再看一眼妻子的身影。
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划线词语有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生: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
生2: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和你)在西窗下剪烛长谈,那时我再(对你)追述今晚在巴山面对夜雨时的心情。
7.师:再次阅读课下小字,了解诗人情感。
生:齐读后半部分小字。
8.试着为后两句断句。齐读后两句。
生: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9.以雨知情
师:整首诗用“雨”串了起来。请你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雨”。
生:第一句未有期是因为雨大;第二句写了李商隐正目睹着这一场秋雨;第三句是雨过天晴,幻想回到妻子身边;第四句是想与妻子共话巴山夜雨。
10.虚实相映
师:同学们说到了“幻想”,李商隐回到妻子身边,那么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生:虚实结合。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师: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11.创作歌词
师:再听歌曲,欣赏歌词,体会李商隐的深情。请大家试着写写歌词,共同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生1:巴山秋雨淅淅沥沥
打湿你我心
听声声烦扰我难息
却说未有归期
生2:红烛映窗摇曳别离
想乘风归去
再诉此时景
一颗牵挂心
生3:鸿雁飞来为传信
远寄相思意
偏偏雨水从未停
烦扰游子心
总结
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用他的文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在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将诗与乐结合起来,借乐传情,更能打动人心。歌词的创作只是我们了解诗歌的一小步,剩下的路,需要同学们自己探索自己体会。经典咏流传,经典更使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