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5: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的方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学习写景有序,层次井然。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插叙作用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学习第三,四段插叙作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鲁迅的这篇散文做了整体把握,下面我们来回顾以下:作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生赏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学习写景的层次与角度
a.远近结合写景
近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
远景:“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等。
作用:远近结合写景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广阔。
b.动静结合写景
静态: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
动态:鸣蝉在树叶里长鸣,轻捷的叫天子等。
c.多角度写景(提示:感官角度)
视觉:碧绿的菜畦,紫红色的桑葚等;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作用: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把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入景物中,“融情入景”。
(2)学习写景有序,层次井然,详略得当
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本段分为两个层次,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整体,一个“单是”详写百草园一角,“泥墙根一带”,也就是百草园局部(预习已知道详写了四件趣事,1.找蜈蚣;2.找斑蝥;3.拔何首乌;4.摘覆盆子)。写景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
(3)写景要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
品词(加点词表达效果)让学生复习阅读格式。
1.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加点词表达效果)
“伏”字写出了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表现了作为孩子眼中的喜爱之情。
2.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窜到云霄里去了。“窜”能否改为“飞”,为什么
不能,“窜”字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飞的速度快且突然,表现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的羡慕之情,换了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4)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手法让学生找出来。
2.学习插叙作用分析方法
速读3至6段(美女蛇故事),回答问题:从写作顺序角度分析,有何作用?(通过预习我们已明确其主要内容)
插叙(复习插叙作用分析方法)
插叙,补充交代了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渲染了百草园的神秘氛围,表达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当堂练习
“秋天的怀念”第2段插叙作用
(三)课堂小结
第二段是作者写景的精彩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融情入景,多种方法运用。我们要领悟并学习运用这种写景方法。第三,四段插叙作用的分析方法,也是我们在阅读题中需掌握的方法,在写作中也要熟练运用。
(四)课后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景方法,完成一篇写景短文,题目自拟,300字以上。
背诵课文第二段。
公开讲课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诵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念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与回忆童年生活,感受到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美好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对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体会到是百草园乐园,三味书屋也不是苦屋,一般教学都是通过二者的对比批判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而忽视了教育就是要有要求、规矩。通过引导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而发现各有滋味。百草园生活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是有限制的、有安排的、有引导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学习和经历的。学生从中领会到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生活如果没有限制是不好的,人由小到大是要是要学好守规矩的。激发学生认同学校生活,抛弃厌学思想。我想对现在的留守学生还是有用的。
但是,在学习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同时,在跟学生一起学习第二段写景经典段落时,自己过大精力放在了对学生解阅读题的训练上,而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其中欣赏,探索写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多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与领悟。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