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承担着情感教育的功能,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方面的洗礼和教育,使其精神层次也能够得到提升。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情感大戏”,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震撼,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李陵之祸”和司马迁一生的命运浮沉。
《鸿门宴》的阅读难度已不是很大,另又因篇幅稍长,所以本课就不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但依然要求学生扎实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字词。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培养“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常识和重要实词的意义。(重点)
2、积累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重点)
3、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中国有句成语,叫“成王败寇”,怎么讲?在古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就可以成为君王,而失败了的就沦为贼寇。从古至今,似乎只有一人例外,他虽然战争失败以至最终自刎,却仍然在后人心目中得到了英雄的礼遇,此人便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虽最后败于刘邦,却仍然不失为一位“悲剧英雄”,而楚汉相争的历史转折点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鸿门宴》。
二、积累司马迁和《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
司马迁与“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 这是我的罪吗 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后来所取得的骄人成果。这一心理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得非常清楚,“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最终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少卿书》)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司马迁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付出了坚忍卓绝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李陵之祸”使司马迁产生了一种“才命相违”的感觉。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祸的这个命运,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他说他自己啊,即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就是说我怀着像和氏璧,像随侯珠那样的才能,我即使像古代的那个贤人许由、伯夷,那么高洁的高士,但是别人看我怎么样呢?把我看得一钱不值。“终不可以为荣”啊。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他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司马迁接受宫刑后,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不被这个社会所承认。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司马迁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关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明大事记。《史记》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它继承了先秦史传文学的传统,对唐以后古文家的散文、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2课时
一、总结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同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2、古今异义词
(1)范增说项王
古义:劝说、劝告;今义:常用义为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亡去不义
古义:离开;今义:常用义为往。
(4)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亲家;今义:常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常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太、很。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1、词类活用,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1)军:军队,名作动,活用为“驻军”。
(2)目:眼睛,名作动,活用为“以目示意”。
(3)间:空隙,名作状,活用为“抄小道”。
(4)翼:鸟的翅膀,名作状,活用为“像鸟翅”。
(5)急: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
(6)续:持续,动作名,活用为“后继者”。
(7)活:活的,使动用法,活用为“使……活命”。
(8)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作状,在夜间。
(10)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长那样。
(11)头发上指:名作状,向上。
(12)刑人如恐不胜:名作动,施刑、处罚。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1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使……停止。
(15)籍吏民,封府库:名作动,登记。
4、文言句式,主要掌握倒装句。
(1)贪于财货
(2)具告以事
(3)长于臣(1—3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
(4)不然,籍何以至此
(5)客何为者?
(6)沛公安在?
(7)大王来何操?(4—7宾语前置)
二、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
明确:以圈、注的阅读方法为基础,以学生课堂讨论解决了的字词和未能解决的字词为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充分利用工具书,完成对重要字词意义的掌握。
第3课时
一、概括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问题:找出文中有关项羽和刘邦的带有特征性意味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并简要赏析其描写方法。
明确:
项羽: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默然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刘邦: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智谋人格)
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
(1)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动作并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后,大怒,决心“击破沛公军”,充分体现了其赳赳武夫的直率性格。可是当他听到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又立即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并且告诉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以至后来樊哙闯帐,礼遇有加。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其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在虚伪的“仁义”的幌子下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视若无睹。到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这又充分展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2)出色的细节描写。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古人言:骄兵必败。果然,鸿门宴上刘邦的一席谎言,竟使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3)鲜明的对比手法。
一方面表现在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信和夜郎自大的心理。
二、课堂小结
秦朝覆灭、楚汉争霸,本就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刘邦、项羽的故事更为后人传唱不衰。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今天我们通过司马迁的记载,了解了“鸿门宴”,领悟了战争的法则和人性的善恶,而这一切都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启示产生震撼。
三、作业
《文言文详解与阅读》的习题。
教学反思:以小组讨论、学生自查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只是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尚不熟练,还需进一步引导。对现在的学生的程度来讲,即使梳理了字词,有些句子也不是很好翻译,还要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译文,而且必须是文白对照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