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利的抉择,智与谋的较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岀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对文言字词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大概内容。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故事和人物的角度,进一步学习这篇文章。观察题目,你能提出哪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
【预设】:
1.烛之武,何许人也?
2.为何要退秦师?(秦师为何要攻打郑国?)
3.烛之武为何会答应退秦师?
4.怎么退的秦师?
5.退成功了吗?
二、自主学习
【任务】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尝试回答ppt上所出示的问题。
1.据记载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烛之武,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2.该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何秦国要攻打郑国,二是为何劝退秦师而非晋师。第一个方面,发动战争原因:“以其无礼于晋,而贰于楚也”。第二方面,为何要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原因有三:(1)郑伯曾经得罪过晋文公(城濮之战),二者之间有过矛盾,而郑国与秦国没有过节;
(2)此次战役的发起者是晋文公,秦国只是作为盟约国参与战争,想从晋国扩张领土的战役里分一杯羹。
(3)从战争形势(地图)上来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战争一触即发,只有通往秦国方向的路有机会“夜缒而出”。所以烛之武的这次游说非常重要,决定了郑国的生死存亡。
【追问】:第一段中,还有哪个字体现出郑国此时的形势危急呢?
【明确】:“围”。《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 “从”围“字更能体会到”国危矣“,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存亡之际,烛之武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强于自己十倍的秦军。
3.从“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到“许之”的转变,是烛之武从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考量。虽然心中埋怨郑伯的“吾不能早用子”,但覆巢之下无完卵,为了国家,烛之武决计挺身而出。
三、合作探究
【任务】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研读第三段,总结分析,烛之武退秦一共分几步。
1.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第一步: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坦白现状,首句便采取示弱的态度,放低了自己的姿态。
【追问】该使用何种语气呢?
【明确】声调低沉,语气很弱。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二步:以弊晓之,动摇秦君
指出把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晋国离郑国很近,让秦伯意识到如果郑国灭亡,晋国会第一个获利。
【追问】此时秦伯心理活动是?你能以秦伯的口吻表演出来吗?
【预设】小子言之有理,寡人需更虑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步:以利动之,诱惑秦君
趁秦伯内心动摇之际,立刻提出有利建议,更加打动秦君。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四步:回顾历史,挑拨秦晋
开始翻过去的旧帐,指出晋国曾经“朝济而夕设版焉”,“赐”字在不经意间将秦伯的地位抬得很高。烛之武此时意在点醒秦伯——秦利受损,晋国得利。
【追问】此时烛之武的语气应该是?秦伯的心理活动是?
【预设】略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五步:预测未来,慑退秦君
连续两个疑问句将秦伯最在意的事情点出——阙秦利晋。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曾位列春秋五霸,都有着强烈的扩张领土的意愿,所以秦国肯定不允许晋国更强大。而“取”字中所带有强烈的残酷战争的性质,也会给秦伯带来心理不适。“
【追问】此时烛之武的语气是?秦伯的心理活动是?
【明确】烛之武语气应比之前显得激昂,更加义愤填膺,站在秦伯的角度指责并推测晋国的行为。秦伯则“悦,与郑人盟”。
四、总结提升
1.烛之武能劝退秦师的最关键的一点是?
【明确】烛之武使秦伯明白现在亡郑,对秦是小利,但若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对秦来说则是大弊。秦伯看清了秦晋关系的本质——表面上是利益同盟,实际上却是利害冲突关系。对秦伯来说,分享胜利之果是一种利益驱动,但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伤害是一种更深层的利益驱动。秦伯看到了当下灭郑的另一侧面:助长晋国的野心,给秦国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2.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子犯请击之”应该也是晋国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晋文公却以三个词“不仁、不知、不武”选择退兵。
【追问】晋文公退兵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明确】晋侯邀秦伯合攻郑国,不料秦伯背弃了秦晋同盟。从道义的角度看,秦伯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晋侯立场鲜明地否定了子犯的提议:“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就眼下形势来讲,虽然晋国国力强盛,但晋侯审时度势,知道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承担攻击秦国或郑国的后果。
且就同盟关系来讲,晋侯知道,一旦晋国攻秦就是直接与秦国撕破脸,晋国将腹背受敌:一面是眼前的秦兵,一面是郑国的军队和在郑国戍守的秦军。如果晋国不出兵,秦国也没有理由向晋国宣战,一来秦国已经违背盟约,理亏在先,师出无名,二来秦国也不想与晋国彻底决裂,承担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晋侯说:“失其所与,不知。”同盟虽名存实亡,毕竟还有同盟这块“遮羞布”,留有回旋的余地。如果攻击秦军,打破了当下的利益均衡,以乱易整,是不符合晋国的国家利益的。
五、拓展迁移
“学习提示”中写道:“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 ”《左传》重视“礼”,倡导“礼”。可细琢细磨的研读之后,其表层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似乎存在矛盾。
【提问】回到最开头的问题,秦晋围郑,真的是因为“以其无礼于晋”吗?
【预设】我认为不是。围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流浪到郑国时,郑国没有对他以礼相待;二是“贰于楚”,就是晋楚城濮大战时郑国偷偷帮助了楚国。两者比较一下,后者才是主因。若主因是“无礼于晋”,那么晋文公即位以后就可以攻打郑国,但并没有。且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是急需要通过战争来扩张自己的领土的,“无利于晋”和“贰于楚”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追问】古人依据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称赞晋文公有礼,就连司马迁也说“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面对这样的分歧,你更加同意谁的看法?
【预设】赞同孔子。第一,晋文公不够仁义。晋文公约着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表面上是利益分享,是知恩图报,但看看课本插图中两国排兵布阵的情况,就应该怀疑晋文公还是心怀鬼胎的。如果真的对秦仁义,那就不应该让秦军驻扎在郑的东北氾南,而自己驻扎在函陵。晋军驻扎函陵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军队紧靠自己的国家,而秦军却要远离国家,越过周和晋,长途跋涉到氾南。晋文公要是真仁义,就应该“晋军氾南,秦军函陵”。第二,晋文公说“以乱易整,不武”,就是说与秦国开战不符合武德,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一旦开战,晋国面临的可能是秦郑盟军的共同打击,甚至会腹背受敌,晋文公还不至于傻到将自己置于险境当中。另外,“武”为止戈,晋国却在发动战争,哪有武德可言
赞同司马迁。晋文公作为一国之主,首先就应当考虑的是本国利益,为本国人民谋幸福,就是明君。
六、总结
春秋时期,崇尚礼仪,各种礼仪渗透到政治、经济、战争的各个环节中。但孔子又说“礼崩乐坏”,孟子也有云“春秋无义战”。“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春秋时期的“礼”文化已经被“利”所牵制。在战争的阴霾下,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礼文化只剩下躯壳。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烛之武这位优秀的外交官的劝说技巧,也明白了在礼与利的天平之上,三个老人(烛之武、秦伯、晋文公)各自的取舍,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春秋时期的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七、作业
作业
必做:秦伯不受盟约,私自退兵且与郑人盟,晋文公更是打着“礼”的旗号,做着追逐利益的事情。作者倡导“礼”,文本却讲述了一个逐利的故事,这个怎么解释
选做:拓展阅读《殽之战》,来了解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