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学会尊重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闲坐。一位先生走进咖啡店,点了两杯咖啡,然后指一指店内的一面墙,对侍者说:“一杯贴墙上。”侍者恭敬地为他奉上一杯咖啡。客人结了两杯咖啡的账走后,侍者在墙上贴了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纸条。墙上有很多这样的纸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这让我们感到惊奇和不解。
后来有天我们又在这个咖啡店里享受咖啡时,一位拾荒者从容地走进来,看看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侍者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为他上了一杯咖啡,拾荒者用完后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只见侍者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条,扔进了纸篓。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作文
据说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说明: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家电维修工很快就修好了某日资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的空调。总经理破例让秘书给维修工在公司餐厅安排午饭。吃完饭,维修工把不锈钢盘子送回餐厅窗口,同时按照午餐的价格,付了十元饭钱。有人问,不是总经理请客吗,为什么还要付钱呢?维修工说:“他请我吃饭,是他对我的尊重。我付十元饭钱,是我对自己的尊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摘一:屠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搜遍全身口袋也没找到一钱一物。于是,只好紧握着乞丐伸出来的手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乞丐也握了握屠格涅夫冰冷的手,微笑着说,您能握着我的手叫兄弟,这也是一种施舍,同样让我感激不尽。
文摘二:萧伯纳在莫斯科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并同她一起玩耍。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大作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姑娘娜塔莎。
——摘自2017.10香港《大公报》《有一种尊重叫平视》
请全面阅读两则文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尊重的善意
善之化身——尊重,行于世间,普度众生,于是,佛祖之青灯不灭。
——题记
当一位拾荒者走进一家有名的咖啡馆,点了一杯”墙上咖啡”,侍者便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为他端上了一杯咖啡。拾荒者喝完后,没结账就走了。或许,此情此景,让你很是吃惊。其实,“墙上的咖啡”就是有钱的顾客给穷苦人民的礼物。他们购买咖啡后并未自己享用,而是用纸条的形式贴在墙上,方便穷人来免费饮用。
拾荒者是这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可当他从容地喝着”墙上的咖啡”时,他并没有觉得羞耻,因为他的内心是积极向上的,他很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井不觉得那只是施舍。
让他们形成这种态度的,我认为正是因为富人们、咖啡馆侍者们,和这个社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而非“嗟尔而与之”。提供”墙上咖啡”的顾客或许是有钱人,或许只是乐于帮助别人而自己却不富裕的人。侍者虽只是一名普通人,但他也有权利嫌贫爱富,也有权利认为拾荒者们吃白食、贪图享乐。可是他们都没有,他们都做到了真正的平等。
他们以尊重之心和尊重之态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呵护被帮助之人的心灵,呵护着这个和谐的社会。
尊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懂,也不是人人都会。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就像拾荒者坦然接受那杯“墙上的咖啡”,而非摇尾乞怜,或心虚得贼眉鼠眼,他才能不被侍者看轻。尊重是一条遥远的道路,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顺畅,而是曲折而又漫长。它需要我们在心中久久积累,习惯成自然,而不是一时兴起,装模作样。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身体有缺陷的、精神有点问题的、行动有些不便的人,会直接带着怜悯、同情的眼光直视着他们,“俯视”之态度展露无遗,而不管对方是不是不舒服。这也许也是不尊重。他们虽然不完整、不健全,但那是老天的不公平,而非因为他们自身,但他们也会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弥补这一丝丝缺点。我们必须用同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平等的考验去评价他们,这就是尊重,这就是善意。
尊重自我!尊重弱者!尊重一切生灵!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姿态,无论你是属于哪类人,都应平等直视这个社会。
让我们携起手来,走进尊重的善意世界里,走到理解的阳关大道里,去迎接这“大同社会”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可以从富人、穷人和侍者三方面出发进行审题,落脚点为富人施与的方式,富人作为施舍方,并没有盛气凌人地去对待他人,而是以“一杯咖啡”贴纸的方式,充分照顾了穷人的尊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富人身上的悲悯心。而咖啡馆侍者同样如此,虽然他们并不是施舍的真正给予者,而是施舍这一行为的操作者。社会中“狐假虎威”者并不鲜见,但材料中的侍者却以一颗充分尊重、理解的心,以完全平等的态度(“惯有的姿态恭敬地”),把穷人当成了“消费者”。对穷人的解读,应着重抓住“从容”这个词语去理解,穷人之所以会从容接受,是因为他们并不因自己是受惠者而自惭形秽,而自觉低人一等,在他们的内心中,也自有一份尊严。
写作时,可以从文中的不同人物的角色进行立意:如买咖啡的富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心存悲悯,关怀天下”;侍者角度:“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穷人和富人”;拾荒者角度:“有尊严地接受施舍”。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从咖啡馆的角度阐述其能“提供奉献爱心的平台”的义举;或从社会的宏观角度出发,呼吁“举手之劳让世界更美”“让社会传递正能量”“关注弱势群体”“公民素养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立意:
1.不予他人嗟来之食。
2.做一名穷人,亦不能让人遮住阳光。
3.让穷者与富者均能有尊严地喝咖啡,是社会的责任。
2.例文:
尊重暖如春
当《人权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时,尊重使封建等级土崩瓦解;当残疾人当选为人大代表时,尊重使哂笑歧视冰雪消融;当杭图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要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我们要尊重身份低微的人,身份的低微不代表人格的渺小,无论别人的身份是什么,我们都应当尊重他。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西属撒哈拉偶遇一位哑奴,当哑奴的主人——所谓大官,以对牲畜的方式对待他时,三毛对他一家人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奴隶、罪犯等常受到歧视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低微,但他们也有人格,尊重与自己身份不同的人,这个世界会多一点阳光。
我们要尊重有“缺陷”的人,身体上的残疾不代表心灵的灰暗,残疾人也能谱写生命的辉煌乐章。邰丽华的母亲坚持让女儿与正常孩子一起生活,虽然幼小的邰丽华常常遭到小朋友的议论与笑话,但她以坚韧的毅力拼搏奋斗,最终以《千手观音》的华丽舞姿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她身残志坚的品格值得任何一个健全人敬仰学习。尊重有“缺陷”的人,发现他们的美,世界会多一点彩虹。
我们要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清洁工、拾荒者,还是送报人、农民工,每个人的汗水都是无价的。杭图允许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因为在知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有学习读书的权利,正如古代的放牛娃也可以在牛背上读书,北大的门卫也能上大学,知识不会因为职业不同而拒绝任何人。尊重不同职业的人,连无生命的知识都能做到,作为万物灵长的人,难道不汗颜?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平等地对待他人,世界会多一点温暖。
尊重,如一抹冬日的阳光,可以温暖身体的冰冷;尊重,如一缕春日的和风,可以吹散心头的阴霾;尊重,如一曲动听的音乐,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人生路上,与尊重偕行,共享途中花开的馨香.不论身份高低、是否残疾、职业如何,每一个人都应当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能力尊重别人,有权选择离开。
唯有尊重,世界才能温暖如春;唯有尊重,世界才能鸟语花香;唯有尊重,世界才能和谐美好尊重他人吧,让生活更美好!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该作文属于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有两种写法,一是立论,谈正面的观点,支持、赞赏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并加以论证,说明支持的理由;二是驳论,先指出某些读者的错误认识,加以批驳,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两种写法,可以用其中一种行文,也可以综合起来写。
审题:本题侧重点是强调对这件事的“反思”,即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发的“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是“正常之事”,却被人视为“不正常”而引发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着眼于网友、媒体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网友和媒体对杭图零门槛开放这件正常的事情少见多怪,恰恰证明我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常识匮乏、尊严缺失的社会。只有当本该正常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才真的成熟了。要学会尊重别人,更多地关爱弱势群体。着眼于有些读者的说法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着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来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来思考,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思”,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公共服务设施要惠及全民。着眼于褚树青的回答来思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是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
参考立意:
1、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2、弱势群体的权利也需要尊重;
3、共享创造和谐;
4、社会呼唤人文关怀;
5、公共服务应惠及全民;
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素材:
1.杭州图书馆将最起码的尊重给予了这些在生活中饱受苦难的人,让他们在生活的艰辛与风霜之余,还能坐拥一小片书香,安宁的陶冶身心、享受生命的美好,着实令人欣慰。当今冰冷世界中,还有着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对一切在生活重压下挣扎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温暖的宽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
2.每一个社会都在角落处蜷缩着一群人,他们渴望被社会接纳却又被嘲讽、蔑视所伤害。如此的宽容,无疑可以融化他们心中久久冻结的艰冰,他们融入社会,不再被排斥于人心的高墙之外,亦不会再排斥给予他温暖的世界。社会因此而能更加融洽。
3.“弱势群体”并非无用之人,也在为我们、为社会默默奉献微薄之力--拾荒者清理垃圾、大多数“无业者”也曾经是埋首工作的一员……对于他们,我们何苦固执地抱着嫌恶的态度?摘下有色眼镜,献出一点宽容之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弱势群体”获得了温暖,而我们也会从中收获快乐,何乐而不为?《大道之行也》中描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图景,毋庸置疑的是,杭州图书馆的这种温暖的宽容,为寒冷的社会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4. 她没有生养过孩子,但她却是82个孤儿的妈妈,张桂梅竭尽所有让贫穷的流浪孤儿走上求知的道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爱如斯,她用行动践行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是炽热的人文情怀,使张桂梅为那些流浪的孤儿搭建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他们走上了洒满书香的求知道路,从此,疲惫的心有了依靠,她用爱温暖了他们的心灵,温暖了整个社会。
5.“他们的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宇宙,19年清贫,坚守和操劳,李桂林坚定扎根二坪搞教育,让希望发芽。”李桂林让这落后的、贫苦的山区重新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让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能得到知识的洗礼,走上求知的道路。让希望发芽。
6.为他人、为公交事业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我只希望自己能做一根蜡烛,带给别人光亮与温暖,这个世界因此而变得含情脉脉”,他是公交狂人刘思宇。他倾尽自己的所有的光和热一心投向于公交事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将人们的热情暖流,流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同时也延伸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行文结构:
本题建议采用议论文文体,写作时注意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论证方法要恰当。
一篇议论文的经典布局或谋篇模式:
首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题目,如本题“尊重暖如春”。
其次,用排比句的形式写一个有文采开头段,简引材料,亮明观点。
然后,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问题:
(1)我们要尊重身份低微的人;(列举三毛善待哑奴的例子,详写)
(2)我们要尊重有“缺陷”的人;(列举邰丽华的事例,详写)
(3)我们要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写一组排例,联系材料并引用放牛娃、北大门卫等素材
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举例)
(5)结尾强调“尊重”的重要性,联系自身以及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结尾部分应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使用祈使句或者呼告修辞。
【点睛】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材料作文的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材料中的观点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3.
例文:
学会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尊重。瞧!尊重就像一朵花,一朵开在人们心中的花,一朵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花。
尊重是一条路
有一位当上经理的成功女性这样讲述她的故事:若干年前,她只是某家企业的临时工,工资收入很低,可是她的儿子却要求为他买一个足球与朋友玩耍。这位母亲为向儿子解释自己金钱短缺的困难费尽苦心。不久,她的上司得知此事,亲手送给她一个崭新的足球,并对她说:“虽然我们不能给你更高的报酬,但你能明白你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重要。”这位女性为这番充满了尊重的话而感动,从此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奉献给了这家企业,并最终当上了经理。是啊,回想整个故事,不禁大叹: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它会引领我们直奔成功。
尊重是一团火
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堂恩在{钟为谁鸣}的诗中写道:“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以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欧洲就会缺其一隅,这如同一座山峡,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静静倾听,这诗的韵……风起,风定……。淡淡的雅致,轻轻吹到耳边:谁也不可能群离索居,都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想要受到欢迎,就要真心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美国的一位哲学家说过: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她就会对你尊重的那一个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并成为你的好朋友。”看,尊重就像一团火,融化了彼此间的隔阂,温暖了彼此的内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温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钟。它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水火不容。
在这个如花般的年龄,似水般的年华里,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豆蔻年华,无悔年华!
【详解】试题分析:
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1)真正的自尊;
(2)细节体现素质;
(3)以精彩赢得尊重;
(4)要学会尊重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例文:
学会平视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有鉴于此,我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近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多则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是多个故事对同一主题,比如这两则材料对应共同主题是“尊重与平等”。审题分三步走:第一步,概括每则材料故事梗概,把握核心人物和事件的过程;第一则材料要我们分析屠格涅夫作为大作家对乞丐的尊重,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第二则材料写在大作家萧伯纳面前,小女孩不卑微,表达她的自尊与自信,即使在伟人面前,我们也可以与之平视,而不必仰视,第二步,寻找异同,在两则材料里取相同观点立意即可,可以写“尊重”“平等”“人生而平等,不论富贵贫穷”等等;第三步,由果溯因,可以进一步思考屠格涅夫为什么能尊重身份卑微的乞丐,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能与大作家平视,可以从心灵的富有,人格的伟大,不用世俗观念待人等角度思考。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等。如果忽视这些关键词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就偏离了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