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9张PPT)——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9张PPT)——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9 16: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3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时空定位】
(政治格局)
(国际秩序)
(对抗形式)
雅尔塔体系
冷战
两极格局
20世纪下半叶冷战时期阶段特征(1945—1991)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人类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两种现代化模式发生冲突和自我调整,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两大制度从对峙对抗、到和平竞争并存、相互借鉴,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到来。
【阶段特征】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3 【甲】35·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湖北】15·世界银行 【山东】15·外交调整
2022 【甲】35·美国受冷战意识影响 【浙江】24·多极力量的成长
【河北】15·苏联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
【江苏】16·美苏文化渗透 【海南】13·美苏意识形态对抗
【山东】15·欧洲社会的担忧 【广东】16·美国调整西欧关系
2021 【Ⅱ】41·50年代英美对华政策 【Ⅱ】46·两伊战争 【广东】16·冷战时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2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法国对北约的诉求及对美苏冷战的影响
2020 【Ⅱ】35·美苏对抗与交流 【Ⅲ】35. 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海南】20·美苏冷战 26·中东战争
【山东】15·70年代多极化趋势
2019 【Ⅲ】34.冷战时期美国反共 【海南】20·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
【北京】23·冷战时期美国的干涉行为
【高考考情分析】
考向分析:选择题侧重美苏冷战对峙及其变化、影响
主观题侧重从战争与和平关系角度考查冷战和局部热战
复习思路:
冷战的发展(孕育多极力量)
冷战的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国际格局】世界秩序的演变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815年 维也纳体系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
主权国家的原则
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
帝国主义争霸
国联 全体一致
美苏争锋 两极格局
【国际格局】:一定时期,在国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相对稳定的局面。
大国与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①人教版必修1的定义:
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②统编版新教材的定义:
指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有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③岳麓版的定义:
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1、释冷战之义
探究1:以上材料对冷战的定义有何不同?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1)冷战
主角不同:
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③突出非直接热战的一切敌对行动
①突出美国主导地位,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敌对行动
对冷战状态描述不同:
①突出武装近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②突出非战非和的对峙和竞争状态
③突出美苏为主
1、释冷战之义
时间: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对手: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
冷战涉及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
冷战表现: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021·全国乙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D
(1)冷战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2020年全国卷Ⅱ)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C
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945-1991)
国际格局:两极格局
(1955—1991)
“冷战”
(1947—1991)
奠定 框架
对抗形式
推动形成
1、释冷战之义
(2)两极格局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拓展: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学“一词,是瑞典政治学家哲伦(1864-1922)的新创。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被看作是一种竞争力量,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吞并弱小的,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这样,力量因素就成了国家的决定因素,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并从国家利益出发,将具体国家的安全纳入全球背景之中,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2020·贵州贵阳一模·34)1949年,法国公共舆论机构就欧洲复兴计划在法国人中做了大量调查,当问及美国推行马歌尔计划的动机时,只有18%的人认为美国真心帮助欧洲。到1950年, “90%的人开始了解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向欧洲提供援助。 ”材料反映了(  )
A.美国的真诚援助感动了欧洲
B.马歇尔计划实现了欧洲的复兴
C.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力在加强
D.马歇尔计划遏制了苏联的扩张
C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探究2:美苏为什么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观点争鸣: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四种观点:
一是由美国单边酝酿和发动;
二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
三是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
评析上述材料的观点(可以赞成、反对或者提出修改),你哪些史料可以用来证明你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探冷战之源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结束,昔日大同盟建立的基础抵抗法西斯一一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也日益突显出来。这一切,为美苏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提供了条件,并成为冷战产生的国际温床。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盟友 对手
大国合作 对抗
2、探冷战之源
国家制度不同、合作基础不复存在
铁幕演说的推波助澜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称霸世界”战略
“保卫安全”战略
资本主义国家
国际声望提升;
武装部队1136万;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武器生产世界首位;
黄金储备占世界2/3;
生产能力占世界1/2;
现役军人1100万人;
垄断原子弹技术。
社会主义国家
势均力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对立冲突
2、探冷战之源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直接原因:二战结束后,美苏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②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主观原因: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率先挑起冷战;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
④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其他因素
力量对比:美苏两国双方势均力敌 。
历史潮流: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
体系框架: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2、探冷战之源
探究2:美苏为什么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经济互助委员会,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两极对峙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8-1949,1958-1961两次柏林危机
3、析冷战之策
特征1. 除了全面战争外,在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对抗
特征2. 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特征3. 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特
特征4. 不对称和不完全
特征5. 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危机
——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思考1:“ 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分别指什么?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2:为什么美国选择冷战?
1949年2月,美国某一官员说:“我们面对着一个 政治力量 ,它狂热的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 永久性的妥协 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且 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 来解决。
①直接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刚刚饱尝 世界大战之苦 的各国人民所反对;
③双方势力均势且都拥有核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双方将 两败俱伤 。
3、析冷战之策
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质: 干涉别国内政、 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 经济健全 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 政治的安定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 合理经济 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 自由制度 的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的演说
马歇尔计划 ——冷战的经济政策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1、美国是慈善家吗?
2、美国实行此计划想达到什么目的?
3、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关系?
复兴欧洲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
3、析冷战之策
一、析冷战之策——两极格局的形成
(2016年Ⅰ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A
命题点:马歇尔计划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联合,孕育了多极化趋势
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时间 特征 史实
1950S中-1960S初 既缓和又对抗,美攻苏守
1960S中-1970S末 由对峙向缓和,苏攻美守
1980S-1990S初 走向缓和,美攻苏守,苏联战略全面萎缩
①美苏开展对话,1959赫鲁晓夫访美
②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
③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① 美国结束越南战争(1961—1973)
②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二、冷战的发展——孕育多极力量
1、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
①对话: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1991年,两国签订……
③苏联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同意两德统一;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④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战略防御计划“
两极格局的特点
相对稳定
美苏主导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不对称性
不完全性
实力上,美国集团大于苏联集团
伤害上,冷战对苏的伤害甚于美
没有囊括所有国家与地区
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国家牵制、限制了两极格局,也成为两大集团争夺的中间地带
亚非拉独立、发展,缓和了冷战程度,生长出多极力量
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
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
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
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又具有始终避免美苏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重点突破
(2023·山东高考·15)图5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2023·全国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D
D
命题点:冷战的不完全性,两大阵营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命题点:冷战的发展对美国国防的影响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国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
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国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万隆会议:1955年;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美苏的相对衰落和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和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二、冷战的发展——孕育多极力量
2、多极力量的成长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任务:反对霸权主义
纲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标志
(2021·广东高考·16)表1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2022·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A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D
命题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
探究:冷战是国际关系的进步还是落后?
材料: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
有人认为,“冷战”是国际关系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有人认为,“冷战”是国际关系落后与反动的表现。你更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第一种观点:“冷战”是处理国家关系上理智的表现,明显进步于动辄使用武力;国际关系中,由于诸多原因,矛盾与对对抗不可避免,战争作为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残酷的方式,能够避免战争就有利于各国人民;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地区冲突和众多国际争端是由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引起的,并非都是美苏对峙争夺引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冷战”对峙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
同意第二种观点:“冷战”主要是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是霸权主义的表现;美苏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美苏争夺控制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冲突与争端不断,甚至发生局部战争;“冷战”有利于和平,那只是客观的、次要的。
1.积极影响:
①对世界局势: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对世界格局:冷战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③对各国:客观上利于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经济的全球化
④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⑤面对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使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消极影响:
①具有浓厚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②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③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有何影响?
温馨提示:从积极、消极角度回答
二、冷战的发展——孕育多极力量
3、冷战的影响
原因:苏联外有“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的局面。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标志: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1)对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①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包括 美、苏实力的相对衰落 趋势, 欧洲、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上升趋势
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多极化趋势是指一种趋势 ,一个 动态 发展过程;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何
①有利于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②有利于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 ;
③有利于大国关系 缓和 ,制约和 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有利于促进世界 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
⑥对广大 发展中国家 来说,是 机遇又是挑战 .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1991 年至今)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当今局势:多极化趋势不可扭转
3、反思冷战——怎样让世界更美好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柏林危机
朝鲜分裂
古巴导弹危机
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具体包括:
1、对手思维。
2、绝对安全。
3、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
4、强权政治。
5、用争霸史、挑战史来看待新兴国家。
6、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以从中渔利。
中国倡导全球化发展时代中国外交的新思维和新思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根本上维护好各国利益,确保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3、反思冷战——怎样让世界更美好
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俄乌冲突后, “新冷战” 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 “平行世界” ,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 裂变 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 “平行世界” 。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 “平行关系” 塑造为 冷战时 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 阵营对立 。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如何化解危机?
冷战与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冷战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
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裂变
渐变
剧变
本课小结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解体及其孕育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第3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