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专题2 化学键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专题2:化学键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标要求 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建立化学键的概念,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
教材 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2019版)教材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的内容,物质结构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化学键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深化理解,是在前面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从原子、分子水平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是“结构决定性质”研究思想的体现与运用;同时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学生可以认识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打开一扇窗;同时,化学键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过程,这也是解释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形成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中讨论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带正电的Na+与带负电的Cl-形成了NaCl,也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但学生并不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本节从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物质的构成,并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本节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NaCl的形成过程人手,提出"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看,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呢"这一问题,接下来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相互作用以达到稳定结构,来解释NaCI的形成,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 新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新教材删除了旧教材中的【实验1-2】钠与氯气的反应实验;同时,为了分散教学难度,弱化了氢键对氢化物沸点的影响,删除了“一些氢化物的沸点”及“水分子间的氢键”图示,将此播放内容放到了选择性必修《物质结构》去学习,并将旧教材中的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栏目改为新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分子间的作用力”,表述更加规范。在引入了电子式时,将旧教材正文中的“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公用电子对......”的说法,通过“提示”栏目,明确了“结构式”的概念,同时,将旧教材中表“一些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改成了“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及其结构”,增加了结构式和分子结构模型内容,强化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微观、抽象的概念,电子式的呈现突出其工具性,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明物质的形成过程。 化学键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的概念,在必修阶段学业要求不高,教材只介绍了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例如,关于离子键,只以NaCI的形成为例,并只说明"由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列举的也是简单的物质。必修阶段的化学键内容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分子的结构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深入讨论,更多相关内容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做系统介绍。 本节教材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共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离子键》,第二课时《共价键》,是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第三课时专题《化学键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为选讲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离子键和共价键,初步形成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达成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包含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深入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及氢键对有关物质性质的影响的目标,为今后学习物质结构知识打下基础。 化学键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的概念,在必修阶段学业要求不高,教材只介绍了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在“资料卡片”栏目中简单介绍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及与化学键强弱区别,并通过冰和水密度不同的原因分析,说明氢键对影响物质性质的影响规律。因此,必修阶段的化学键内容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分子的结构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深入讨论,更多相关内容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做系统介绍。 本课时教学内容重在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理念和基本思想方法,知识比较抽象,本身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较强,因此,适宜采用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法,教学中可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进一步认识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化学键与物质稳定性等密切相关,实现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初步形成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物质及其变化的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进一步建立化学键的概念,能描述和表示化学键理论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含义,并用模型解释和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 2.通过问题探究,能从宏观现象及化学键等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对典型物质的微粒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物质的构成微粒及相互作用角度说明物质的共性、差异及其原因,解释同类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 3.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知道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都不属于化学键。初步学会判断常见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核心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特点及判断方法 难点: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从宏观层面感受化学键的真实存在,从微观层面认识化学键的形成和本质,学会用化学符号表证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将复杂化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化学问题具体化、显性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建立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模型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理解根据有关模型进行化学反应过程及物质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解化学键理论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概念及成因,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及可用电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分子等知识,但对于具体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判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及以简洁的方式表征“微观—宏观”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景导入 问题情境 【回顾1】化学键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化学键是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这种作用既包括静电吸引作用,又包括静电排斥作用。 【回顾2】依据成键微粒的种类,化学键可如何分类? 【学生】根据成键的微粒种类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共价键不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一定含有离子键。 【预习1】从化学键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生】从化学键角度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 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的过程,物质在熔融状态下只破坏离子键。 【预习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微粒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对物质的性质有和影响? 【学生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离子、分子和原子。 【学生2】微粒间作用力包括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某些分子还存在氢键。 【学生3】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 【导入】原子、分子和离子是形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前面我们学习了离子之间的作用力离子键,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共价键,那么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又是什么呢?这些作用力对物质的性质又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回顾旧知,预习新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 氧化学键的类型及存在 活动一、化学键的分类及成键特点 【过渡】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的价电子的转移和共用有关,价电子转移一般形成离子键,价电子共用一般形成共价键。 【问题1】化学键有哪些基本类型,成键特点是什么?完成下表内容。 【教师】投影表格,引导分析。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展示交流: 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定义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不同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同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成键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不同的非金属元素相同的非金属元素成键微粒阴、阳离子原子原子粒子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
【教师】评价、补充。 【问题2】讨论交流:如何判定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学生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因为离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形成的离子结合而成的。 【教师】评价、强调: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学生2】第ⅠA、第ⅡA族的金属元素的单质与第ⅥA、第ⅦA族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发生反应时,一般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离子化合物。 【教师】评价、强调: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为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学生3】金属阳离子与某些原子团(如NO、CO、SO、OH-等)之间,通过离子键而形成离子化合物。 【教师】评价吗、强调: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学生4】多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可能形成离子键,常见的是铵盐,如NH4Cl、(NH4)2S等。 【教师】评价、强调:离子化合物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只有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 【学生5】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极性或非极性共价键),如NaOH、Na2O2。 【学生6】只含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HCl、H2SO4、H2O等。 【学生7】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非金属单质,如N2、H2、Cl2等。 【学生8】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如H:C C:H等。 【教师】评价、强调:稀有气体单质中不存在化学键;多原子单质分子中存在共价键;非金属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共价键(包括酸);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的存在(Na2O2、NaOH、NH4Cl);共价化合物中不存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可由非金属元素构成,如:NH4NO3、NH4Cl等。 【教师】追问:离子键有哪些特殊性? 【学生1】离子键在融化时一定被破坏,故离子化合物在融化时能够导电,这是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方法。 【学生2】离子键只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内,故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教师】评价、强调:离子键是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既有吸引也有排斥。 【对应练习1】下列关于离子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阴、阳离子间的相互吸引即离子键 B.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有离子键 C.IA族元素与ⅦA族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 D.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该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 【答案】D 【解析】A.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即离子键,相互作用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故A错误;B.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中也可能有离子键,如氯化铵,全是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故B错误;C.IA族元素与ⅦA族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含离子键,如氯化氢,溴化氢等,均不含离子键,故C错误;D.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说明该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故D正确;故选D。 【对应练习2】由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某离子化合物X中,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有关X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一定相等 B.X中可能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C.若X中只含两种元素,则两种元素可在同一周期也可在同一主族 D.X中阳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阴离子半径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阴、阳离子可能均是10电子微粒,它们可以是:阴离子:N3-、O2-、F-、OH-等,阳离子:NH4+、Na+、Mg2+、Al3+等,所以符合条件的离子化合物X有很多,如Na3N、Mg3N2、NaF、MgF2、Na2O、MgO、Al2O3、NH4F、NaOH等。A.当阴、阳离子所带电荷不相等,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不相等,如、MgF2、Na2O,当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相等,如NaF、NaOH,故A错误;B.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也可能含共价键,如NaOH、NH4F等,故B正确;C. 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且两种元素在同主族的只有KH,但K不是短周期元素,X中所含的两种元素也不可能位于同一周期,故C错误;D.对简单的离子,阴、阳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阳离子的核电荷数一定大于阴离子的核电荷数,所以该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如Na+的半径小于O2-的半径,故D错误;答案选B。 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化学键的类型,深度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通过设计问题窜,建立物质类别与化学键类别之间的联系,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活动二、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过渡】通过上面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类别与化学键类型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可以通过化学键的类型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问题1】讨论: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依据有哪些? 【学生1】化学键类型:含离子键,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学生2】化合物类型:大多数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强碱、绝大多数盐为离子化合物;一般酸、NH3·H2O、极少数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为共价化合物。 【学生3】化合物性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反之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教师】评价、强调:在利用相关规律判断化合物种类时,还应注意少数物质的特殊性,如AlCl3属于共价化合物等。 【问题2】探究: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三个一定”和“三个可能”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1】“三个一定”分别是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离子键;含离子键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学生2】“三个可能”分别是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AlCl3;完全由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NH4Cl。 【教师】评价、强调: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但也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肯定存在共价键。 【对应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也可能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 ②共价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也可能含离子键 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⑥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答案】D 【解析】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故共价化合物中一定没有离子键,但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Na2O2等;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有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AlCl3;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NH4Cl;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不一定有共价键存在,如稀有气体,综合上述分析只有D正确。 【对应练习2】将等物质的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所得到的溶液蒸干,可得到NaHSO4。下列关于NaHS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NaHSO4是离子化合物,所以NaHSO4固体能够导电 B.NaHSO4固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比是2∶1 C.NaHSO4固体熔化时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D.NaHSO4固体溶于水时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答案】D 【解析】虽然NaHSO4是离子化合物,但其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而不能导电;NaHSO4固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HSO)的个数比是1∶1;NaHSO4固体熔化时破坏的只是离子键;NaHSO4固体溶于水时电离成Na+、H+和SO,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依据,建立判断化合物类别的基本模型。 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促进深度理解。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环节三、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活 活活动一、认识分子间作用力 【过渡】分子内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实际上,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问题1】阅读教材P115-116页内容,结合“资料卡片”栏目第一自然段内容,请用化学键的观点解释H2与Cl2反应是如何形成HCl的? 【学生1】步骤1:H2和Cl2中的化学键断裂(旧化学键断裂)生成H和Cl; 【教师】强调:化学键(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学生2】步骤2:H和Cl结合成HCl,形成了H和Cl之间的化学键H—Cl(新化学键形成)。 【教师】强调:化学键(新键)形成需要释放能量。 【教师】追问: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Cl分子的形成过程? 【学生3】板书:电子式表示 。 【教师】评价、强调:通过一种作用力可将多个HCl分子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氯化氢这种物质。 【问题2】讨论:什么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有何特点?对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影响规律? 【学生1】定义:分子间作用力是把分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荷兰化学键范德华最早研究分子间的作用力,因此又称范德华力。 【教师】追问: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相比有何特点? 【学生2】特点: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且只有分子间充分接近时才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NH3、Cl2、CO2等气体在降低稳定、增大压强时能凝结成固体和液体,就是由于存在范德华力。 【学生3】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教师】评价、强调:物质在气体状态时,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设问:已知沸点HI>HBr>HCl,思考分子间作用力有何基本规律? 【学生】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例如,熔、沸点:I2>Br2>Cl2>F2。 【教师】评价、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但不同分子之间作用力可能不同。 【问题3】结合教材P115页最后自然段,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学生1】化学反应过程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必须同时包含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两个过程; 【教师】评价、追问:只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学生2】只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NaCl熔化等都有化学键被破坏,但都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评价、提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所有化学键均一定要破坏吗? 【学生3】化学反应中,并不是反应物中所有的化学键都被破坏;如(NH4)2SO4+BaCl2===BaSO4↓+2NH4Cl,只破坏反应物中的离子键,而共价键未被破坏。 【教师】平假名、强调:许多非金属单质和许多共价化合物在熔化时并不破坏共价键,如O2、N2、HCl、CO2、H2O、H2SO4等。它们分子中的化学键只影响其化学性质。 【对应训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固态Na2O2和熔融态NaHSO4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 B.每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C.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破坏了共价键 D.干冰溶于水生成碳酸的过程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A 【解析】A. 固态Na2O2中含有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NaHSO4晶体中含有1个Na+和1个HSO4-,NaHSO4晶体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故A正确;B. 水分子内不含氢键,只存在与水分子之间,故B错误;C. 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环共价键,故C错误;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发生了化学变化,共价键被破坏,故D错误;故选:A。 【对应训练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O与水反应过程中,有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B.H2O的热稳定性比H2S强,是由于H2O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 C.KCl、HCl、KOH溶水都能电出离子,所以它们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D.葡萄糖、二氧化碳和足球烯(C60)都是共价化合物,它们晶体内都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A 【解析】A.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中氢氧键断裂生成的氢离子与CaO中的O结合重新生成水,A正确;B.H2O的热稳定性比H2S强,是由于H2O的H-O键键能比H-S键大,B错误;C.KCl、HCl、KOH溶水都能电出离子,KCl、KOH属于离子化合物,HCl是共价化合物,C错误;D.足球烯(C60)属于单质,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故选A。 回顾旧知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概念、特点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变化,从本质上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活 活活动二、氢键的定义及存在 【过渡】分子间之间的作用力除了范德华力外,分子之间还可能存在一种比化学键弱,但比范德华力强的作用力,这就是氢键。 【问题1】阅读教材P116页“资料卡片”栏目第二、三自然段内容,思考氢键的定义及形成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1】定义:氢键是某些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力。如H2O、HF、NH3等分子间含有氢键。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把氢键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它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学生2】形成条件:除H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 O、F、N。氢键用“X…H”表示;如水分子间的氢键: 【教师】评价、强调:冰中水分子之间在形成氢键时,水分子在空间规整地排列,增大了水分子间的空隙,造成体积膨胀,从而使冰的密度减小。 【问题2】探究:在第Ⅳ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从上到下,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则其熔、沸点都一定升高吗? 【学生1】氢键存在广泛,如H2O、NH3、HF等分子之间。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同时还对物质的水溶性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主要是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教师】评价、强调:分子间形成氢键,既要影响物质的熔、沸点,也要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2】在第Ⅳ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第ⅣA族的氢化物,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升高,但NH3、H2O、HF因存在氢键,故沸点反常的高。 【教师】投影、强调:第ⅣA族氢化物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沸点只受范德华力影响。因此,由于组成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问题3】归纳小结:从定义、存在、强弱、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方面比较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三者有何不同?填写下表内容。 【教师】投影表格: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比较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展示交流: 相互作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某些氢化物分子间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范围分子内或某些晶体内分子间HF、H2O、NH3等分子间强度比较强烈比化学键弱的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性质 影响主要影响分子的化学性质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
【教师】评价、补充。 【对应训练1】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中都存在氢键,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B.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就是由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所致 C.氢原子和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原子(F、O、N)形成的共价键,称为氢键 D.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使相应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答案】D 【解析】A.氢键只存在于不同氢化物分子之间,分子内与H原子结合的另外一种元素的飞金属性强,同时原子半径较小,与HF、H2O、NH3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但比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强很多,A错误;B.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是由于水分子内的H-O共价键键能大,结合牢固,与分子间是否形成氢键无关,B错误;C.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C错误;D.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使相应物质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破坏需吸收较高的能量,导致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D。 【对应训练2】下列关于碘等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Cl溶于水能电离出H+、Cl-,所以HCl是离子化合物 B.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作用力 C.He、CO2和CH4都是由分子构成,它们中都存在共价键 D.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既破坏了离子键,也破坏了共价键 【答案】 D 【解析】 HCl属于共价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可发生电离,故A错误;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碘原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共价键,故B错误;He为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NaHCO3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阴阳离子间的离子键断裂,破坏共价键,故D正确。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氢键的概念,感受氢键形成的条件。 通过对比分析主族元素氢化物沸点,直观认识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通过对比分析,深度认识和理解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本质区别。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环节四、课后巩固 作业设计 1.(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离子键只能存在离子化合物中 B.共价化合物中只能含有共价键 C.化学键可以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分子之间 D.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答案】C 【解析】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离子键只能存在离子化合物中,A正确;B.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所以共价化合物中只能含有共价键,B正确;C.化学键可存在于物质分子内,存在于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但不能存在于分子之间,C错误;D.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故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 2.(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HSO4晶体溶于水和受热熔化时破坏的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 B.干冰和碘单质易升华,都是因为分子内原子间作用力较小 C.氧化钠晶体和氟化铁晶体均属于离子化合物 D.氯气中的氯原子和氯化钙中的氯离子,最外电子层都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 【答案】B 【解析】A.NaHSO4晶体溶于水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受热熔化时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因此破坏的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A正确;B.干冰和碘单质易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内原子间作用力没有关系,B错误;C.氧化钠晶体和氟化铁晶体中均存在离子键,因此均属于离子化合物,C正确;D.氯气中的氯原子和氯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氯化钙中的氯离子和钙离子存在离子键,因此最外电子层都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D正确;答案选B。 3.(中)下列有关微粒间相互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共价键 B.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时既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断裂,又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C.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H2O热稳定性强于H2S,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答案】B 【解析】A.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可形成共价键,如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原子间可形成离子键,如铵盐,含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B.Na2O2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H2O中含有极性键,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发生了断裂,新形成了NaOH中的离子键和极性键、O2中的非极性键,所以该反应中既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断裂,又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故B正确;C.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KOH、NaNO3等,故C错误;D.热稳定性是化学性质,取决于共价键的强弱,H2O的热稳定性强于H2S是因为H-O键的稳定性大于H-S键,故D错误;故选:B。 4.(易)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Cl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B.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C.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D.非极性键只能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中,不能存于离子化合物中 【答案】D 【解析】A.钠失去电子,氯得到电子,因此NaCl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故A正确;B.化学键是指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B正确;C.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故C正确;D.非极性键也存于离子化合物中,比如过氧化钠,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D。 5.(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4和NO2都是共价化合物 B.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Cl-O C.在CaO和SiO2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小分子 D.CCl4和NH4Cl都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 【答案】C 【解析】A.P4是含有共价键的单质,而NO2是共价化合物,A不正确;B.在次氯酸中,H、Cl都只形成一个共价键,所以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B不正确;C.CaO、SiO2形成的晶体分别为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都不存在单个小分子,C正确;D.CCl4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但NH4Cl是由阴、阳离子构成,不存在分子,D不正确;故选C。 6.(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熔化时,分子中H-O键发生断裂 B.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四卤化碳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沸点也逐渐增高 C.由于H—O键比H—S键牢固,所以水的沸点比H2S高 D.在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该物质越稳定 【答案】B 【解析】A. 冰融化时发生物理变化,只破坏氢键和范德华力而不破坏化学键,故A错误;B. 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且分子间不存在氢键,所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也越高,故B正确;C. 水的熔沸点比H2S高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C错误;D. 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B。 7.(难)已知A、B、C、D、E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1,且A、B、C、D可形成化合物X如图2,C与E同主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合物X高温下有较强稳定性 B.A、D均可与C形成常见的两种二元化合物 C.简单离子的半径:E>C>D>A D.简单氢化物的沸点:C>E 【答案】A 【解析】已知A、B、C、D、E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1,则A位于第一周期,为H元素,B、C位于第二周期,D、E位于第三周期;A、B、C、D可形成化合物X如图2,C与E同主族,D形成+1价阳离子,其原子半径最大,则D为Na;C形成2个共价键,位于ⅥA族,则C为O,E为S元素;B形成4个共价键,则B为C元素。A. 化合物X为Na2CO3 H2O2,高温下易分解,稳定性差,故A错误;B. A、D均可与C形成常见的两种二元化合物,分别是H2O、H2O2,Na2O、Na2O2,故B正确;C. 同主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简单离子的半径越大S2->O2-,Na+>H+,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O2->Na+,所以简单离子的半径:S2->O2->Na+>H+,故C正确;D. 水分子间形成氢键,硫化氢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小,简单氢化物的沸点:C>E,故D正确; 故选A。 8.(中)某融雪剂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XY2,X、Y均为周期表前20号元素,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且1 mol XY2 含有54 mol电子。 (1)该融雪剂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该物质中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D、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D与Y相邻,则D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D与E能形成一种结构类似于CO2的三原子分子,且每个原子均达到了8e-稳定结构,该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__(填“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 【答案】(1) CaCl2 离子键 (2) S=C=S 极性共价键 【解析】 (1)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且1 mol XY2中含54 mol电子,则1 mol X、Y的离子含电子为54 mol÷3=18 mol ,结合物质构型是XY2,可推出其化学式应为CaCl2,X为Ca元素,Y为Cl元素;CaCl2为离子化合物,Ca2+与Cl-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其电子式为:; (2)元素D、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则其可能为He或C或S或Kr,又由于D与Y相邻,则D为S元素。S是1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8、6,S原子获得2个电子变为S2-,则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在He、C、Kr三种原子中,只有C能够与S形成化合物分子,则E为C,C与S形成的一种结构类似于CO2的三原子分子,且分子中每个原子均达到了8e-稳定结构,该物质分子为CS2,其结构式是:S=C=S,电子式是:;在CS2分子中,C、S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以极性共价键结合,故该物质分子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极性共价键。 及时巩固、消化所学,促进掌握必备知识,评价教学效果,为后期优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
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专题2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化学键 1.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 2.分类: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金属键(今后学习) 3.存在: 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①定义:分子间作用力是把分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②特点: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③规律:一般来说,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M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2.氢键 ①定义:氢键是某些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力叫氢键。如H2O、HF、NH3等分子间含有氢键。 ②形成条件:除H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 O、F、N。 (3)存在:氢键存在广泛,如H2O、NH3、HF等分子之间。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教学 反思 本课时教学从对比分析离子键、共价键等化学键的定义、成键元素、构成微粒及粒子间的作用力等入手,让学生自主构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与离子键、共价键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分析,问题探究,讨论建立,形成依据化学键判断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引导分析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过程,通过宏微结合的思想,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阅读基础“资料卡片”内容,微粒间的作用力除了离子键和共价键外,分子之间还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同时,通过冰和水的密度大小不同及原因分析,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范德华力和氢间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等内容,并以元素周期表中四个主族元素的氢化物沸点变化规律为例,进一步说明氢键形成的条件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维度认识和理解化学键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