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9 16: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人教版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
2.春秋战国——尚贤与军功爵制——才能和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学习律令
4.汉朝——察举制——品德、才能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
评价: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
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知识点
必备知识 清单破
6.隋以后——科举制——才学
(1)隋朝确立,唐朝发展。
(2)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3)元朝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不高。
(4)明清:乡试、会试、殿试;八股取士;南北卷制度。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a.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局限性
a.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b.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
界潮流。
1.演变
(1)秦汉: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武帝: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依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3)隋唐: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分道对地方进行监察。
(4)宋朝:御史台,分路对地方进行监察;台谏合一。
(5)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
(6)明清: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
2.影响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 |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知识点
秦汉 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时期 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
明朝 考满和考察
清朝 考课制度
3 |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
知识点
材料 纵观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
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
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
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门第
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方式主要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的主
要依据,采取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由皇帝任命。
1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阶级特征及发展变化
定点
关键能力 定点破
2.变化
朝代 制度 主要标准 主要方式
西周至战国 世官;荐举;功劳制 血缘;才能;军功 贵族子弟继承祖权;荐举;军功
汉朝 察举制 才能、品德 官吏察访、推举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品评官评定授官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选官
3.发展规律
(1)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逐渐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北宋苏轼在《六国论》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写道:“三代以上出
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
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B.人才选拔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典例1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学校教育到宾客中出身再到由郡县
官员进行选拔最后由中央统一考试,反映了人才选拔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B项正确;世卿世
禄制逐渐式微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选官和品德
有机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品德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排除D项。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夏商草创,秦汉形成之后,历代延续。各个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为
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防止其违法失职和权力扩张,十分注重
建立健全和发展监察制度,逐渐形成了严密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管创立、
承袭和发展并完善这一制度的统治者们的初衷如何,这一制度确实起到了监治百官,弹劾、
纠举违法失职行为,保证官吏忠于职守、忠于皇权,规谏帝王违失,调节和制衡国家各机关
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饬吏治,缓和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的作用。
——摘编自黄守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浅析》
2 | 中国古代监察和考核制度的特点
定点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监察权隶属皇帝,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2)监察机构设置、传承有序。
(3)监察法规系统完善。
(4)监察与日常教育监督紧密结合。
(5)重视舆论监察。
(6)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2.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1)内容全面,既考核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2)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3)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中国历代皇帝在同官僚的紧张关系与冲突中,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监察制度。《荀子·
君道》认为君主设立监察御史在于:“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
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监察官员(  )
A.代表皇帝维护社会正义
B.设立的目的是防止官员贪腐
C.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典例2
D
解析:据题意可知,监察官员使皇帝能够“墙之外,目见;里之前,耳闻”,即起到了耳目和工
具的作用,能够强化皇权,故选D项;监察官员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其主要职责不是维
护社会正义,排除A项;防止官员贪腐也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所以防止官员贪腐并不是
最终目的,排除B项;设立监察官员并没有分散相权,排除C项。
明代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记述:“备书其在任行事、功绩……凡有三等,一曰
称、二曰平常、三曰不称。既书之,引奏取旨令复职,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通考……以定
其升降之等。”此处表述的制度是 (  )
A.上计制  B.考察制
C.考满制  D.考课制
典例3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代通过考核决定官员等次升降,这体现的是明代的考满制,C正确;上
计制度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是秦汉官员的主要考
核办法,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的考满制,考察制的说法过于宽泛,与题意不符,排除B;考
课制是清代实行的,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