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9: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会意境 追寻诗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说课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古诗词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散发出亘古不变的幽香。统编语文教材的出台,强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比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着眼于这些变化点,今天我就撷取其中一篇,“体会意境 追寻诗韵”,说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示儿》。
一、设计理念
《课标》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教学也要从教材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用《示儿》一诗带动学生去理解和积累更多的爱国诗篇,从而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延伸向课外,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贯彻“大积累大阅读”的大语文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读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示儿》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中的一首唐诗。这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通过古诗、古文、散文、记叙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让孩子们感受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注的爱国情,振兴中华的使命感。12课《古诗三首》安排了《示儿》和《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题临安邸》用讽刺的语言,写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呼吁朝廷破格录用人才,拯救中国。《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情绪,传达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三首诗虽然创作年代不同,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相通,其强烈的爱国之情力透纸背,振聋发聩,令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犹记在心。
《示儿》一课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公元1210年,85岁高龄的陆游在病榻上发出最后的号召。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留下示儿作为遗嘱。一位即将逝去的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对于家人孩子他只字未提,唯一让他惦记的是山河破碎的祖国。这深深的爱国情感天泣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爱国诗并不陌生,有一定的课外积累。但刚升入第三学段,对学生诵读诗文的要求有所变化,提升为“诵读优秀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我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第三学段目标与要求,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情,特制定以下目标:
1.正确认读并掌握生字“祭”、“乃”,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4.通过对比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初步了解“爱国诗”。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通过对比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初步了解“爱国诗”。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字典,温习自己积累的爱国诗。
三、教法学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节课我采用“朗读吟诵为重点,联想品味来辅助,拓展积累作支撑,表达交流是亮点”的教法。为了实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引导学生在“读、品、想、议、背”的过程中咬文嚼字,拓展对比,深入文本,悟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品悟爱国诗也是一个品人悟情的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入题
首先师我谈话导入:“孩子们,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古往今来多少爱国志士,怀揣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将他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爱国诗《示儿》,感受古人深深的爱国情,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通过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一方面渗透爱国主义这个单元主题,一方面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2.解题
通过解决“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陆游临终前会对孩子说些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从诗题字面意思入手,再充分交流诗人陆游的资料,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课标》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统编版双线组元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其中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是:结合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我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选择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陆游一生的经历,陆游当时的处境等,并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
课前布置了预习,学生已经能诵读《示儿》,解题后,首先由同桌比赛读文,读正确。特别注意“无”字的读音。针对古诗词教学,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还安排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通过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文,感受诗的韵律美。落实了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目标。
学生已经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后,教师配乐范读。“听了老师的诵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欣赏中对《示儿》有了整体感受,为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理解全诗埋下伏笔,拔高了学生有感情诵读的起点。
(三)质疑解惑。
欣赏了老师的诵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孩子们,我们来自由放声朗读,和同学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我预设学生能读懂大意,但也不免有问题存在,追问“看看有没有没读懂的字词?”我想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有的学生对“同,乃,翁”等几个字提出质疑,我指导学生用查阅字典或查阅工具书等的方法来解决。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再读古诗,想想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有效的落实了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为后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下面我重点来说说第四部分
(四)品读古诗,体悟诗情。
1.引导学生入悲境,品悲意。
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前两句,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抓住“元、同”这两个字,我抛出问题: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但却有一件事,让诗人放不下,这是什么事呢?我指导学生放开声音去朗读,从但悲不见九州同,让学生明白他悲伤的是看不见祖国的统一。 理解九州时,给学生拓展了中国的代称,如华夏。中华,神州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丰富。我给学生相机补充了宋朝的历史,当同学们了解了历史背景,知道诗人为什么而悲,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进而再指导学生放开声音朗读,学生因了解了悲境,所以品读出了悲意。一个学生拉长腔声读悲字时,让我一下子心痛不已,我顺势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悲?”学生说:“我不仅因为山河破碎之痛而悲,更为诗人临死还思报国而悲。”我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走入诗人心中,与诗人共悲吟。在这里,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的体会悲字,千百韵味在其中。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落实了教学目标第三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拓展链象接悟悲情,抒悲声。
在教学后两句时,我主要落实第四个教法,以拓展积累作支撑,我抓住“北定”,让学生感悟对王师的期盼。我给学生出示给学生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紧抓再望,在一遍遍盼望着朝廷大军归来的朗诵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为什么会有山河破碎之痛,并且从后两句读懂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那么同样的悲痛还在哪里呢?我又引导学生去临安看一看。出示《题临安邸》让学生朗读知道,山河破碎之时,统治阶级在做什么,他们游山玩水,生活奢靡。更加激起了孩子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三首爱国诗作为一个组诗,层层深入,我引导学生明白,诗人悲伤的还有农民的颗粒无收,百姓的民不聊生等等,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等等。在此基础上,继而引导学生朗读,落实了课标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这组爱国诗传达的情感。他同样的爱国诗还有《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爱国诗有以悲为主题的居多,以喜为主题的亦有,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让学生课下进行朗读。这样设计,落实了“大积累大阅读”的大语文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背诵古诗,升华感情。
古诗即将学完,我引导学生激情背诵。诗人一生都盼望着祖国统一这一天,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三处激情领读,学生不仅达到当堂背诵,陆游那高大的爱国形象也矗立在学生心中。
引导学生回顾诗人一生并且学生当堂背诵。
(六)说教学评价。
实现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不仅仅是上课,回答问题,朗读感受到不同方面的评价,得到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提升。生生互评,互相点评,师生互评,小组互评,通过多种方式
爱国诗只是浩瀚的古诗文化中的一个点,这个点折射出我国诗词文化灿烂的光辉。由爱国诗我们可以拓展出其他诗组,统编语文教材带给我们的惊喜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要比这远远更多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统编教材中在优秀古诗文中体会意境,追寻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