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3.运用所学,在训练中提升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回顾复习
《故都的秋》
跟随郁达夫感受了清静悲凉的故都
《荷塘月色》
领略了朱自清朦胧静谧
的一方荷塘月色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
(提示:写景技巧可以从观察角度、表达技巧、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等四个方面思考)
景致及其特点 写景技巧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探究一:请同学们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选取精彩的写景段落,分析作者的写景技巧及特点,完成下面表格。
自由品读、精读优美写景段落
展示交流
任务 展示小组
探究一 《故都的秋》 一组二组三组
《荷塘月色》 四组五组六组
提示要求:
1、口头表述时要先说明展示题目,声音洪亮
2、板书时需要写清题目、分条、书写认真
景致及其特点 写景技巧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秋果
清、静、悲凉
由上至下、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对比、运用多种感官、以声衬静
月下荷塘、荷塘下月色、
荷塘四周
朦胧静谧
探究二:聚焦文本,发现异同
由上至下、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排比、拟人、运用多种感官、通感、博喻、以动衬静
对比阅读,聚焦异同
秋槐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塘月色》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风来花底鸟语香(听觉转为嗅觉)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点拨:通感〗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故都的秋》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
对比阅读 发现不同:“景之静”
“故都秋景”“荷塘月色”都突出了“静”,那么作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静
不同景
清、静、悲凉
朦胧、宁静、淡雅、柔和
郁达夫与北平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北平在民国时期已不是首都,但在作者心里,依旧是首都。从当时的地域,特别是文化底蕴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他写“秋的味道”,也是在回忆当年居住北平的时光。“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故都”的秋,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十年的感慨和怀念,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让人的思念有点悲切。
朱自清与北平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 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对比阅读 发现不同:“景之静”
“故都秋景”“荷塘月色”都突出了“静”,那么作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静
我们来小试牛刀: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我们走进人生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一处灵魂的栖息地,请借鉴《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这两篇经典散文的写景方法,写一段文字对选取的典型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恰当的表达情感,字数在150字左右。
〖学以致用:微写作练习〗
拓展与延伸:审美升华,文化积淀]
两位作者“精神桃花源”的选择有何共性?
虽然他们写的景不同、抒的情不同,但却有统一的思维:建构精神桃花源,用情景交融的笔法描绘。
在历史的积淀下,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抒发“寄情山水”的自然情怀,成为中国文人一贯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赵美萍《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书中,作者写道:人必须要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精神的,如果现实世界令我们痛苦,那么我们就要从精神世界中获取慰藉,这种安慰来自我们的心,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现实世界中美好的东西,不要沉迷于苦难无法自拔、怨天尤人,我们要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因为沉郁的性格,郁达夫择取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主题升华〗
因为渴望暂得宁静,朱自清将荷塘月色想象得朦胧美好……
如同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可以像两位作家一样,面对烦心事的时候,自发地选择出建构起自己的精神桃花源,为自己寻一份慰藉,同时更应该在这份慰藉中成长起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定下自己的心志,直面生活,勇往直前——
人生是一条河,无论水深水浅你都要趟过去,才能够去你想去的地方。
作业:
1、请同学们围绕着本堂课学习的知识,预习下篇课文《我与地坛》,试着分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描写“地坛”的?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学短评:请从意象选取、艺术特色、审美旨趣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课所学的两篇课文进行赏析,写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