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5:3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把握叙述侧重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层次,分析人物的精神。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差异,养成正确科学观。
4.文化传承与启示: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叙述侧重点,分析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文本特色与差异。
教学过程
任务一:阅读文章,关注文中的人称变化。提示:我、我们
1、注意“我”和“我们”的分布情况
“我”主要使用在前半部分(接受接斯克奖时的演讲),用来表述自己的童年、求学及研究。
“我们”主要使用在中后部分(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用来表述青蒿素的研发阶段。但具体写青蒿素抗疟疗效时用“我”,写制成药时用“我们”。
2、从“我”和“我们”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读出屠悠悠的什么品质。尊重客观事实(科学的前提),还有团队其它成员参与。
不居功(团队精神)
3、进一步精读几个句子: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
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
这三个句子表达的分别是青蒿素的发现和从典籍中发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做志愿者,但我们知道,这两个发现其实都是屠呦呦发现的,但为什么还用“我们”呢?这是不尊重客观事实吗?补充:1972年7月,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研人员,要当“小白鼠”试药。屠呦呦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提示:表现她谦虚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小结:通过以上我们发现,这篇文章(自然科学读物)用词非常严谨,准确,体现表达了深刻的用意。
任务二:体会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1、补充:《修辞学发凡》中的概念。
早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陈望道先生就提出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概念。所谓“积极修辞”是指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内容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的特征。所谓“消极修辞”是指科学严谨地运用各种抽象化、概念化的表达,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内容呈现出明确性、通顺性、平匀性和稳密性的特征。二者的区别其实就是语言表达上的两种追求:前者追求表达的丰富性,后者追求表达的准确性。应该说,消极修辞是积极修辞的基础,因为无论什么语言文字,首先都必须是准确的,然后才能谈及形象、生动等等。
2、阅读第一部分(演讲部分),试体会以下句子的修饰语的特点:
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有意义的工作。
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提示:抽象、主观,带有价值判断性。与样貌描述性修饰语不同,比如:巨大的、白色的、南方的……这些修饰语有明确性、可以测量性的特点。
3、阅读第一部分(演讲部分),试体会以上修饰语的搭配对象:提示:中草药和中医学。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谈到中医学时,自己的工作时,用了价值判断性的修饰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医学态度和情感。
4、比较论文原文和课文部分。
论文原文:我们最初将青蒿素制成药片,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后来发现这是由于老式压片机造成药片成分偏差。我们随后采取胶囊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论文原文:在克服药物生产和成分等一系列困难之外,如何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困难重重。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化学文摘》所收录。然而,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我们发表任何论文,除了少数几篇中文文章。幸运的是,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及其抗疟性的发现。
论文原文: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定,而且十倍有效。更重要的是,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在分子中引入氢氧自由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提示:从原文的表述,我们体会到感慨与赞叹,以及艰难。
任务三:梳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时间线。
1、从以上时间数字,我们发现了什么?提示:有两个时间表述得特别具体,一是得到安全性高的青蒿素,二是分离提纯。说明特别有意义,与其它时间线上事都要重要,更有意义。2、关注时间线上的时间跨度。提示:开始研究到找到安全性高的青蒿素用了3年;从青蒿素到药片1年;从药片到一类药13年;从安全性高的青蒿素到被世卫认可30年。研发推进快;普及推广慢。
3、思考快与慢有原因。
快:疫情刻不容缓;个人及团队的努力。
慢:科研本身的需要;当时中国的环境;国际对中医的认识不足。
任务四:思考,什么能推动科学与探索,什么能阻碍科学与探索的速度,谈谈你的启示。(课后书面练笔)
【总结】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加道来雄的经历告诉我们:神奇的想象,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还在大胆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当然,科学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执著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2016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