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形象、语言、情感比较阅读
知识点一 古诗的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1.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困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2.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3.析情感 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xx感情。
例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示例】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常见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知识点二 诗歌的语言
炼字
1.考点概述
古人作诗壤词都很讲党练字,经过作者错炼的关键字、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这些关键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剧词、数词、色彩词、叠音词、报声词、语气词等。命题者往往就诗中的这些关键词提问。
2.提问方式
(1)这一句中××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字可否换为××字?为什么?
(3)这一句(联)中最富表现力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
(4)某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
(1)赏析动作性词语 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2)赏析描写性词语 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3)赏析典故 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4)特殊词值得注意: ①叠词。一是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二是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绵密曲折。 ②拟声词。一是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受,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二是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③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答题步骤】
(1)解释词语的本义(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把字词代入句中,解释含义)。
(2)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有表现手法时点出,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某字(词)的意思是xxx,它运用了xxx的手法,写出了xxx的景象(或描绘了一幅xxx的画面),表达了xxx的思想感情。
例
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①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③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④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携妻登山采药一去不回。③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岩洞的门。④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假如你是摄影师,请根据制作要求完成诗歌图片拍摄方案,品味诗歌的意境。
镜头画面 环境氛围 表达情感
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 ①__________(手法) 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表现诗人沉静孤寂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人们沿着沙路向江村走去,诗人乘舟返鹿门。 群闹独静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表现出诗人②____。
月照烟树,夜登鹿门山,游至庞公栖隐处情景。 月色朦胧 “忽”字用得极妙,可做这样赏析:③____________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寂寥 诗人以庞公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士形象。
【答案】 ①. 对比 ②. 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 “忽”字表达了诗人忘情地攀登崎岖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的隐居地,表现了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以至于忘乎所以。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考查诗人情感。
“人随沙岸向江村”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余亦乘舟归鹿门”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本题考查炼字。
先分析诗句,这句诗的含义为:鹿门山的月亮照清了朦胧的树影,我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所谓昔日的“庞公栖隐处”现在也是“我”的栖隐处。“庞公”一语双关,有自指之意。夜光下的鹿门的美妙景致使诗人沉浸于其中,浑然不知世事纷扰,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温馨和融的氛围中去。“忽”即忽然,是诗人微妙心境的表现,也表达出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炼句
1.考点概述
古诗调中的关键句或能慨括诗歌主旨,或对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含义深刻……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准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考生理解关键句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2.提问方式
(1)对诗句含义与表达效果的考查。
(2)对诗句内容、构思及表现手法的考查。
3.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说诗句,把握整体意境。
第二步:揭示该句的特殊之处,点明写作手法;或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
第三步: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其中,在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作:
(1)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突出品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
(4)音律方面的作用;
(5)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模板]
这一句描绘了xxxx景象,某字(词)运用了xxxx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x的xxxx特点,表达了诗(词)人xxxx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着一种xxxx情趣)。
例
古诗文阅读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②李绅:中唐诗人。因身材短小精悍,时称“短李”。李绅禀性刚直,忠于朝廷。作者在此处以他自比。
1.你如何感受到诗中诗人的愁绪的?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2.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赏析。
▲
颈联描写落日残照、飒飒西风,是眼前实景,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没落凋零、萧瑟寥落 ,和首联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 ,表明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局势而多愁善感,忧心忡忡,内心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 ,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的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 ,从而形成对比 ,表明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充满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以及遣词用句等。
常用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引用)用典、借代双关、化用、叠词、互文、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事抒情等);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抑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等。
④结构手法。过渡、照应、铺垫、渲染、总分、并列、递进等。
⑤遣词用句。炼字、句式等。
知识点补充
常考表现手法
①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如“蒸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
②烘托: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如“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的肃杀气氛。
③衬托。正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这样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反衬:两者是对立、相反的关系,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④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更含蓄。
⑤做铺垫: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切心情。
⑥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⑦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⑧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常考表达方式
①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具体抒情手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即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①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③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用的《江南逢李龟年》:“波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儿度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沧身世的有力反村,更让人觉出无限想凉。
④以哀景写乐情。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今我来思,雨雪罪罪”,诗中以“雨雪靠罪”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以上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村。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最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子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会》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诗人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5.触最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寇准的《书河上亭壁(其三)》:“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6.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这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7.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8.借古讽今:指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常考修辞手法
①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本体、喻体要分清)作用: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②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作用: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③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旨,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深化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④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对偶:句式整齐匀称,结构一致,词性相对,节奏感强。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模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突出(强调)了……的情感。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增强诗词的外在形式美;从内容上看,表意凝练含蓄。
⑥反问:有问无答,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回答。作用:态度鲜明,语气更加强烈,使读者印象深刻,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情感。
答题模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⑦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句式整齐,富有美感;增强气势,说服力强,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⑧反复。某个词或是某个句式重复出现的情况。作用: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情感(内容、心情)。
例
咏雪
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
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①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
【注】①其那,其奈,无奈。
根据小文和小旅的对话,完成填空。
小旅:世人认为姚合诗歌“刻画景物亦较琐细”,这首诗歌中对雪的描写就是极好的印证。
小文:是的,这首诗从多角度描写了雪的美,其中首联“(1)_______”一词写出了雪的形状,颔联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2)_____、(3)______来衬托雪的色彩,颈联的“飞随”“散逐”两词写出了雪花随歌声漫天飞舞的动态美,实乃咏雪佳作。
小旅:有人说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雪花”表达了作者对洒脱人生的赞美。你能结合尾联具体分析一下吗?
小文:(4)________
【答案】 六出(六出开); 月光; 寒梅; 就像王子猷访戴未遇知音一样,雪花漫天飞舞却未能遇见春天,虽有遗憾,却顺从了自己的兴致。作者借雪花这个形象来表达只需注重过程,不必拘泥结果的洒脱、率性的人生态度。
【详解】第1—3空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刻画景物亦较琐细”意为诗人在描写景物时较为细腻,这要求学生从写景角度的层面进行分析。
首联“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意为:腊月将尽,愁云散去,茫茫天地间六角雪花漫天飞舞。据此可知,诗人用“六出开”一词写出雪的形状。
颔联“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意为:雪花与月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祥瑞之色,像寒梅一样在冬天傲然绽放色彩艳丽。由此可知,颔联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月光、寒梅来衬托雪的色彩。
第4空考查情感主旨。
尾联“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意为:就像王子猷兴致来时去访戴不遇一样,只为寻觅知音而划船来到剡溪。尾联运用了典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王子猷访戴未遇知音和雪花随风飞舞却无法遇到春天,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人生只要注重过程,尽兴则可,何必拘泥于结果。表现了诗人率性而为、乐观豁达的襟怀。
语言风格
诗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战中,逐湖形成的独特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世界观和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形象再现;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则于其他个人的艺大特色。诗歌的语言风格就是指诗人一贯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语言特色。风语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不同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词常见语言风格有:平实质朴(不加修饰,无华丽辞藻,平淡中蕴含深意);清新自然(奇特新颖、清新淡雅、自然生动、生活气息浓);冲淡平和(悠然冲淡、淡泊闲逸、静穆髙远);沉郁顿挫(凝重深沉、激愤悲慨、忧郁悲壮);绚丽飘逸(辞藻富丽、色彩绚烂、华美工整、飘逸洒脱);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干净利落、简约洗练);豪放旷达(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格调昂扬);雄浑壮丽(浑厚磅礴、刚毅雄健、气魄宏大);婉约凄切(含蓄隽永、委婉蕴藉、柔美婉曲、缠绵悱恻)等。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例
校广播站“经典传唱”节目的本期主题是走进爱国诗人辛弃疾。播音员准备在开场吟诵辛弃疾的一首诗,你觉得下面诗词哪首更适合?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送剑与傅岩叟[南宋]辛弃疾 莫邪①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注释】①莫邪:指名剑名。 西江月·渔父词[南宋]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①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释】①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答案】示例1:我觉得第一首《送剑与傅岩叟》合适。从内容上,词人“挑灯仔细看”宝剑,一个想拿着宝剑重上战场的爱国形象跃于纸上,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宝剑只能放于书斋和“琴”作伴,不能去“斩楼兰”,名剑就是词人的写照,作者先扬后抑地抒发了他渴望上阵杀敌收复疆土、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心。从音韵的角度,“寒”“看”“伴”“兰”押“an”韵,是开口音,发音响亮,更有气势,适合爱国主题的开场吟诵。而第二首是“心”“任”“甚”等,是闭口音,往往低沉,细腻,忧伤,不太适合爱国主题活动的开场吟诵。
示例2:我觉得第二首《西江月·渔父词》合适。诗人通过描写江行时的所见所感:山景水色之美、白鸥的翱翔、鱼肥美新鲜、酒香醇甘美,表现江行之安闲悠然。词人借渔父之口表达旷达之情,实则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表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体现深切的爱国之情,可以用于爱国主题活动的吟诵。
示例3:我觉得两首诗词都不太合适。本期节目主题是走进爱国诗人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爱国诗人代表,开场吟诵的诗词应该是最能体现辛弃疾爱国形象的豪壮之作,而《送剑与傅岩叟》中词人挑灯看剑,为宝剑只能放于书斋和“琴”作伴,不能去“斩楼兰”而遗憾,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心杀敌,无力报国的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中前半部分都在表现安闲悠然的归隐生活,最后一句“闲管兴亡则甚”,更有一种绝望无力放弃之感。两首作品都过于凄凉、无力,所以不太适合爱国主题活动的吟诵。
知识点三 诗歌的情感
常见古代诗歌主旨:
①送别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②羁旅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③田园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④闺怨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自由生活向往;或歌颂真挚爱情。
⑤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⑥边塞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对家人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⑦咏物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⑧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常见的8种古代诗歌思想情感: 喜、怒、哀、乐、闲、愁、思、恨。
①喜(人逢喜事、称颂赞美);②怒(壮志难酬、不平之事);
③哀(失意慨叹、哀婉幽怨);④乐(山水田园、团圆相聚);
⑤闲(游玩归隐、恬淡闲适);⑥愁(离愁孤寂、时光易逝);
⑦思(思人念乡、思慕向往);⑧恨(国恨家仇、痛恨官场、爱恨情长)。
平时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
例
品“茶诗”
临安春雨初霁①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②。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日铸茶
【清】吴寿昌
越茗饶佳品,名输此地传。
根芽孤岭上,采焙早春前。
馀味回云雾,清芬试水泉。
幸辞团饼贡,风韵最自然。
【注释】①创作时间是陆游被重新起用,赴任之前,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写下这首名诗。②分茶:分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古茶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
1.宋代茶艺讲究,可用古法分茶赏玩再茗;到了清代,茶叶经过_______、________后制作成佳品,用清泉水泡并配以茶点就可享用。
2.两首诗都在品茶,请结合内容谈谈这两首诗情感的不同。
【答案】1. 采摘 烘焙 2.陆诗中“素衣莫起风尘叹”,在这个下雨天,因为等不到清明就可以回家,然后回家非本诗人本意,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犹及清明可到家”,是自己的自嘲之语。吴诗介绍日铸茶,称赞它为佳品,通过描写泡茶品茗闲适的生活表达对家乡的物产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根据“到了清代,茶叶经过 、 后制作成佳品”的提示,找到【清】吴寿昌《日铸茶》中“采焙早春前”,结合意思“在早春的时候采摘、烘焙”可知,此处填“采摘、烘焙”。
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临安春雨初霁》中“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意思“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结合【注释】“①创作时间是陆游被重新起用,赴任之前,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写下这首名诗”可知,回家非本诗人本意,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表达了无聊而可悲的感情。
根据《日铸茶》“越茗饶佳品,名输此地传”意思“越地的名茶有很多上好的佳品,名气却都输给了绍兴的日铸茶”和“幸辞团饼贡,风韵最自然”的意思“幸亏没有把团饼作为贡品,日饮茶的风味和神韵是最自然美好的”,结合中间两联对泡茶品茗的描写,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物产的赞美。
知识点四 比较阅读
1.考点概述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2.提问方式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考生在答题时,常常出现对象错位、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张冠李戴等问题,需要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3.答题技巧
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的主要方法是读标题、解要素;看注释、推主旨;品语句、悟情感;细辨析、找异同。比较角度主要有:
(1)内容、情感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还可以是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比较意境的营造。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3)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
【甲】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乙】
南乡子
[清]纳兰性德
何处淬吴钩③?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释]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②楼兰:汉代时地处西域的楼兰国,此处泛指敌国。③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弯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
2.【甲】【乙】分别选择“天山雪”和“________”等自然景象,描绘了边塞________的环境特点。
3.【甲】【乙】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2. 塞草霜风 凄寒 3.【甲】先抑后扬,先描写边塞寒冷的自然环境和紧张的军旅生活,尾联情感高昂,抒发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乙】描写塞外荒凉凄寒之景和霸业成空、英雄白头的人生结局,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难测的悲凉感慨。(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乙)哪里是用血浸染吴钩之地?如今已是城池荒芜,碧水长流。这里曾是当年群雄争霸的战场,而今只余飕飕的风声。塞草遍野,寒风呼啸,满地皆是秋色。称霸的事业轻易地结束了,策马驰骋,兵戈杀伐,最终也只换得满头白发。不要轻易用美好的年华换取封侯功名,多少英雄到头来只不过被埋于废弃的山丘之下而已。
考点集合
考点一 诗歌的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吟咏少年的诗歌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小语和小文读到了王维和李白的两首《少年行》,请你一起欣赏。
少年行(其三) 唐 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①,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少年行(其二) 唐 李白 五陵②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五陵:长安城内富豪人家聚居之地。
小语:两首诗都成功塑造了盛唐少年的形象,王维诗的少年是一个(1)____的形象,而李白诗的少年则显得(2)______,两者都别有风味。 小文:吟咏少年的手法也非常有特色。王维的诗摹写少年战斗风姿时,将镜头对准(3)______这一姿势;李白的诗则将少年置于春光明媚的背景中,踏马出游,(4)______这个字,堪称点睛之笔,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尽传其神。
【答案】 ①. 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 ②. 豪爽倜傥、意气风发 ③. 偏坐 ④. 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空,王维诗首句“一身能擘两雕弧”,状其射技超群。少年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虏骑千重只似无”,状其临阵胆气,“虏骑”指敌军骑兵。“千重”用夸张语气说明敌军极多。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第三句“偏坐金鞍调白羽”,摹其战斗风姿,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纷纷射杀五单于”,绘其赫赫战果。借敌人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第二空,李白诗大意: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前两句说明少年家世豪贵,生活豪华;后两句显示其豪放、倜傥、爽朗、率真,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在春风得意之际,这些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无拘无束。刻画了一个随性潇洒,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
第三空,“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意思是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这一特写镜头,描写了少年侠客英武矫健的身姿,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以及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第四空,“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意思是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一个“笑” 字,极其传神,这群美少年的盎然生气,青春活力,优游自在,无拘无束,全在这一个 “笑” 字中体现了出来。在春风得意之际,这些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无拘无束,在欢歌笑语中忘怀了一切,不知什么叫时光与金钱,不知什么是愁苦与忧思。这里没有明显的是非褒贬,也没有暗示出什么微言大义。这些青少年,是幸福的。从这些青少年的身上,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盛唐的国威给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带来的狂欢与激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其中倾注的人生理想。
阅读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②
唐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①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②韦应物在江淮一带做过县令和刺史,这首诗是他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时所作的。
下面是同学们关于“浮云”意象的探究卡片,请你认真阅读,补全卡片。
古诗中的“浮云”意象探究
【知识卡片】
意象是指诗歌中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蕴含“浮云”意象的古诗文名句集录】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十二章》
【探究发现】
(1)《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浮云”与上面集录名句中的 _____(填字母)项意象内涵一致,表达的情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中“浮云”与上面集录名句中的 _____(填字母)项意象内涵一致,表达的情感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1) A 因皇帝被奸佞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2) B 多年羁旅漂泊的伤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主旨。
《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是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把朝堂上的奸邪小人比作蔽日的浮云,把君王比作太阳,太阳为云所遮,君王被小人蒙蔽,导致自己报国无门。“不见长安”暗含不能拜见君王,一展所学的意味。“使人愁”表现了作者空有志向与才华却报国无门的感慨与愁苦之情。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据此分析理解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主旨。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意思是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据此分析理解作答即可。
考点二 诗歌的语言
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
[明]沈九畴
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示例】我会选chóng。 分析:“重”有“层”的意思。诗人用“面面重”描绘云层层叠叠的情形,预示风雨将至;颔联“雨侵”“风吹”可见风雨已至,这与云“面面重”相关联。因此,加点的“重”应该读chóng。
(2) 我认为填“浩渺”。 分析:“浩渺”意为水面辽阔。颈联描绘了东钱湖壮阔的景象: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这与“浩渺”语意一致。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临水看云面面重”意思是面对着溪水,看眼前的云层一重一重地直压过来,因此读“chóng”。再结合颔联中的“山过雨声侵薜荔”可知,厚厚的云层是下雨的前兆,因此确定读“chóng”。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萧索:萧条冷落;凄凉。
浩渺:广大辽阔的样子。
使用对象为“湖天”,用来形容眼前所见的湖光天色,烟波浩远的情状,因此适用于“浩渺”。这样,颈联的意思就是: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与作者前面所提“临水看云面面重”和“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的雄浑景象一致。因此选用“浩渺”。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
汉字 诗句 评点
见 采菊东篱下,①____(陶渊明《饮酒》) 《饮酒》中的“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的发现,有悠然的情味。
看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甲】
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_____③____(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中的“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抱负。
望 望江南·闲梦远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
⊙说文解字
(1)根据积累,补全名句。
(2)紧扣“看”字,参考另两处评点,自选角度完成【甲】处评点。
(3)结合诗歌,参考“望”的甲骨文,分析“望江南”词牌的抒情之妙。
甲骨文:望,表示登高远眺。
(《说文》)
(4)辞典中将“望、见、观”解释为“看”。你认为合理吗?结合【材料】,阐释你的理解。
【答案】(1)①悠然见南山;②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
(2)“看”字铿锵有力,苏轼自比打虎的孙权,自得之意喷薄而出,体现了他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委婉地寄寓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望”字,有登高远眺之意,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望”体现其作词的当下境遇。全词以“闲梦”起,先写春风拂面、水波荡漾、群花动人的绮丽画卷。后写出千里江山皆凄寒,舟人孤独,笛声哀怨的江山秋晚图。“望”字更给人山高水远之感,望见一场必将消散的凄美梦境,更能表达追思故国的哀情。
(4)我认为不合理。每一个字都是独一无二的。“见”字单纯明白,在陶渊明笔下更有无意间的悠然情味,“看”字铿锵有力,将诗人的自得豪情合盘托出,“观”字有居高临下之感,视野的无限更可见诗人的胸襟开阔,而“望”字让人想到引颈看远方的场面,更有悠长的余韵。因此,我们要结合语境,感受每一个汉字的奇妙魅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详解】(1)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注意“澹、竦峙”等字词的书写。
(2)本题考查炼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看”字铿锵有力,苏轼自比打虎的孙权,自得之意喷薄而出,体现了他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委婉地寄寓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本题考查词牌赏析。
根据“甲骨文:望,表示登高远眺”可知,“望”字,有登高远眺之意。《望江南·闲梦远》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结合注释“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可知,李煜是亡国之君,“望”体现他失国后境遇和心情,更给人山高水远之感。根据“闲梦远,南国正芳春”“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可知,不仅“望”望见了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也望见了气氛萧索的清秋。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蕴含着追思故国的哀情。
(4)本题考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应先答出观点不合理,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示例:我认为不合理。根据“甲骨文:望,表示登高远眺”,“望”是站在高处往远处看,结合《望江南·闲梦远》可知视野和意境更开阔,暗含着思国之悲。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见”有随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有限合惬意。结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看”字铿锵有力,暗含自得之意,表现了诗人的豪情。结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知,“观”有居高临下之意,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可见,每一个字的意蕴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代替的,因此不能将“望、见、观”统统解释为“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7.王勃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18.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17.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18.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此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抒情方式。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根据“谁见泣离群”可知其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这里,作者直接抒情,表达离别的伤心、悲愁;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根据“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可知其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这里“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渲染了离亭的寂静凄凉氛围,表达作者离别的伤感悲伤之情;作者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1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赏析。
根据“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可知其意思是: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此夜寒”中的“寒”,不仅写出了离别之夜的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更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所以,同意这个看法。
考点三 诗歌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 惆怅 鸦 旅(次、旅次均可) 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怅”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乌鸦往往是以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而表达情感呈现出压抑、苍凉、凄苦的特点。
第二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
第三空,“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人思乡、怀人的伤感、孤独(惆怅)之情。
考点四 比较阅读
品“茶诗”
临安春雨初霁①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②。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日铸茶
【清】吴寿昌
越茗饶佳品,名输此地传。
根芽孤岭上,采焙早春前。
馀味回云雾,清芬试水泉。
幸辞团饼贡,风韵最自然。
【注释】①创作时间是陆游被重新起用,赴任之前,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写下这首名诗。②分茶:分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古茶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
7.宋代茶艺讲究,可用古法分茶赏玩再茗;到了清代,茶叶经过_______、________后制作成佳品,用清泉水泡并配以茶点就可享用。
8.两首诗都在品茶,请结合内容谈谈这两首诗情感的不同。
【答案】7. 采摘 烘焙 8.陆诗中“素衣莫起风尘叹”,在这个下雨天,因为等不到清明就可以回家,然后回家非本诗人本意,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犹及清明可到家”,是自己的自嘲之语。吴诗介绍日铸茶,称赞它为佳品,通过描写泡茶品茗闲适的生活表达对家乡的物产的赞美。
【解析】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根据“到了清代,茶叶经过 、 后制作成佳品”的提示,找到【清】吴寿昌《日铸茶》中“采焙早春前”,结合意思“在早春的时候采摘、烘焙”可知,此处填“采摘、烘焙”。
8.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临安春雨初霁》中“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意思“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结合【注释】“①创作时间是陆游被重新起用,赴任之前,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写下这首名诗”可知,回家非本诗人本意,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表达了无聊而可悲的感情。
根据《日铸茶》“越茗饶佳品,名输此地传”意思“越地的名茶有很多上好的佳品,名气却都输给了绍兴的日铸茶”和“幸辞团饼贡,风韵最自然”的意思“幸亏没有把团饼作为贡品,日饮茶的风味和神韵是最自然美好的”,结合中间两联对泡茶品茗的描写,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物产的赞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的前八句集中笔墨突出边塞风光的“奇异”:通过“_____”“忽如”等词表现了边塞之雪来得“奇早”;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表现雪后边塞天气的 ________ 。
(2)有人说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答案】(1) 即 奇寒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奇,联想丰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前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思是: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飞雪进入珠帘,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打湿了军帐。“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雪后边塞天气的奇寒无比。
(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将雪花比作梨花在枝头开放;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新颖地写出了边塞雪后的美丽情景,表现了作者惊讶激动之情。
《春雪》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却嫌弃春天来的太晚,因而在庭院里的树木间飞来穿去,把自己扮作飞舞的花儿。运用比喻手法,把白雪比喻成飞花,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两首诗都将白雪比作花,写出了雪花纷飞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