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劝学》《师说》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劝学》《师说》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5: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悟学习之道,扬尊师之风
——《劝学》《师说》群文联读
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准确理解文意,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
2.学习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3.分析两篇课文在论述的侧重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鉴赏说理艺术,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4.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重点:学习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两篇课文在论述的侧重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鉴赏说理艺术,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
1.搜集整理有关《荀子》、韩愈等的相关知识。
2.通读《劝学》《师说》,正音正字,借助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
一、课堂导入
问题:进入了高中,你遇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困惑?
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到位,不敢向老师请教,不听老师讲课,认为自学更重要。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整理知识 掌握基础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三次被推为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他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故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之风。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2.追溯背景
《劝学》: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变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部分节选。
《师说》: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魏晋以来,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代。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等国家高级学府读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自己不愿从师学习,而且还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导致求师学道的人往往会招来别人的讥笑。当时正在国子监任教的韩愈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便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千古佳文《师说》。正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说“由魏、 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3.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文;主张语言要新颖,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风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文体知识
“说”是叙事兼议论的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论师”,更详细一点就是“论从师求学”,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这一类文体。
学习任务二 听名家诵读 初步感知文章
1.听名家诵读,注意字音、停顿。
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3.自由诵读,再次理解。
学习任务三 梳理文章大意 掌握文言字词
1.学生之间以组为单位,自由传阅预习结果。
2.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3.梳理文本大意。
要求: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知识检测
《劝说》: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1)以为轮( )
(2)虽有槁暴(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写出下列和画横线词的古义
(1)劝学
古义: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解释下列多义词
(1)闻
(2)假
(3)绝
(4)者
(5)而
说明下列画横线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木直中绳,以为轮(       )
(2)其曲中规(       )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文化常识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2)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在西周、春秋时是对贵族的通称,后被全面引用,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优之人。自孔子始,“君子”的内涵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师说》: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写出下列画横线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名词,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师
(2)传
(3)道
(4)其
(5)所以
说明下列画横线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吾从而师之(      )
(3)吾师道也(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而耻学于师 (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师不必贤于弟子(      )
(5)不拘于时(      )
文化常识
(1)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4)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5)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毛氏传疏》等。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文本的基础知识,还从“词句”入手,通过梳理、探究的研读方法,夯实了文言基础,感受了文本的议论之风,为我们下节课学习两篇文章的议论方式、比较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劝学》和《师说》的第1段。
预习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行文思路。
第二课时
预习任务:
1.梳理行文脉络
2.明确两篇文章的观点。
3.找出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为了解决这些学习上的难题,汲取书中的精神智慧,高一某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劝学》《师说》这两篇课文为研究对象,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来一场“学习这件事”的思辨会吧!
1.分为“劝学组”和“师说组”
2.“劝学组”观点:“学不可以已”,学习要靠自己的坚持。
“师说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要靠老师的引领。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三看”《劝学》,领悟学习之道
(一)看论证,画导图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自己。
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弥补不足。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及态度。
(二)看比喻,明观点
“劝学”,劝勉学习的意思。阅读《劝学》,我们会发现许多精妙的比喻,它们看似与学习无关,实则都是在含蓄地阐述有关学习的道理。请梳理出文中的喻体,并思考它们都隐喻着哪些学习道理?
比喻 本意 观点
第二段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事物经过加工,能提高自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发展、完善自我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④木受绳则直 ⑤金就砺则利 事物经过改造,能发展自己。
第三段 ①跂而望—博见 ②登高而招—见者远 ③顺风而呼—闻者彰 ④假舆马者—致千里 ⑤假舟楫者—绝江河 借助外物, 弥补不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重要性:弥补不足,增强自身力量。
第四段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心备焉 事物积少成多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
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心 事物坚持就能成功
⑧蚓—用心一 蟹—用心躁 事物专心就能有所获
(三)看金句,解疑惑
1.为什么要不断学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2.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不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下去,磨砺自己
3.为什么我的学习效果不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小成多,沉淀自己
4.优秀的学习品质是什么?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心致志,做好自己
小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生长自有他的规律,成功也是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每一步都算数。不要急于求成,要学会一点一点坚持,而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学习亦是如此。
学习任务二、“四品”《师说》,弘扬从师之风
(一)品意蕴,悟师道
问题:韩愈所说的“师”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有何区别
明确:他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品论证,学结构
《师说》 写作结构借鉴
第一部分 (第1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一步: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论证观点
(第3段)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3步:阐明意义
第三部分 (第4段)说明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第四步:总结全文
品对比,明观点
对象 态度 结果 论述观点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四)品精神,明人格
问题:从《师说》和以下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在韩愈身上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一: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书》有这样一段话中:“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材料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明确:从《师说》和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当时推行从师之风的的艰难与险阻。《师说》问世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韩愈被讽刺为“狂人”,被“群怪聚骂”,犯了众人的笑侮,但他依然“不拘于时”,针砭时弊、不惧流俗、奋然前行。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师说》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蓝关之诗,我们可以看出“明知不可为为之”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气魄和胆识。
小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而老师给予我们知识、智慧、担当。他们教我们方法,即“解惑”;他们教我们学业,即“受业”;他们教我们“为人之道、成才之道”,即“传道”。老师像是一座塔灯,当我们在迷茫的时候,他会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老师像一场春雨,当我们失意时,他会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老师就是“梦之队的缔造者”!
学习任务三、对比阅读,思辨总结
总结对比《劝学》《师说》的论证特点。
课文 观点 主要论述方法 论证结构 思辨小结
《劝学》 学不可以已 比喻论证为主 并列结构,逐项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可以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但是,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还需要老师的引领。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对比论证为主 递进结构,逐层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
2.赏析课文论证方法,学习深刻论证说理。
明确:
《劝学》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理解。
《师说》
①对比论证:运用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作者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孔子在封建时代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向多人请教,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必要性。
3.两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明确:
《师说》是在韩愈生活的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时的门阀士族凭高贵的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看重的是“家法”而不是“师道”。
《劝学》是荀子五十岁游齐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4.荀子和韩愈在阐明道理的时候,是不是都只是纯粹直白地讲理,是不是都只是一味地堆砌材料,让我们读起来索然无味?他们是如何让我们体会到他们的丰沛情感?
课文 观点 语气词 情感
《劝学》 学不可以已 也、矣、焉 坚定的语气、劝诫学习的拳拳之心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嗟乎、呜呼、欤 不满、担忧、喟叹、期盼
学习任务四、经验交流,制作书签
材料一: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唯有终身学习”为开头,任选角度写不少于三点的理由。
智慧书签1:
正面:终身学习
背面: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从容应对新情况、新形势。
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更好地把握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唯有终身学习,关键在于保持好奇心,永葆求知欲。
材料二: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提倡师道,写下的《师说》一文,言简意赅,说服力强,感人至深。文中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十分新鲜,就是在今天,其与现代教育的观念也不冲突,同样富有启发意义。
智慧书签2:
正面:尊师重道
背面: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要获得文明,一个人要得到知识,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自古以来,为了后代的健康成长,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呕心沥血,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他们的地位和学问一向为人们所尊重,他们的事业为历史所传颂。尊敬教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课堂小结
篇目 学习之道 论证方法
荀子《劝学》 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阐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二要做到这些,就要有贵在积累、重在坚持、用心专一等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比喻论证(为主)
韩愈《师说》 全文通过对“师”道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从师之道的赞颂,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积极倡导师道的回归。 对比论证
四、作业布置
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学习要谦虚”的观点。要求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语段(要有中心观点,有论据,有论证过程,有结论),字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