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事物形象(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事物形象(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7: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樽、随分趁芳时①,休虚掷。
【注】①随分:随便。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用修辞,例如用罗绮指仕女,运用借代手法;“远山过雨青如滴”运用夸张手法。
B.“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这句话写出了暮春的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抖擞一春尘土债”,这句话不是写燕子的动作,而是显示了作者希望解脱繁重的事务。
D.本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含蕴深远感情,颇耐人寻味,笔调洒脱凝重。
2.刘禹锡诗作《乌衣巷》中有这样的句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词和刘诗借燕子表达的内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李白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②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中李白的到来离去,都令杜甫感到局促不安。
B.“苦道来不易”写出了行路艰辛,二人见面不易。
C.“冠盖满京华”,写出了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
D.“千秋万岁名”,体现出杜甫对李白极高的评价。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5.本诗写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比喻、对比乃至细节刻画,为表达感情服务。请选择上述中的两种写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本词作于词人受排挤闲居江西上饶铅山期间,此间的住处依山临水,云烟缥缈。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陶渊明离开“樊笼”复返自然一样,词人也视官场如“臭腐场”,决然退隐山林。
B.词人闲居乡间,饱览山水云烟,饮酒赋诗,且歌且舞,尽显潇洒的气派和欣悦情怀。
C.适逢重阳,词人与老伴登高共赏秋光,虽然“寻菊花无有”,却诗兴不减,遂作此篇。
D.本词语言轻快诙谐,不避浅俗,故名“戏作”,但内蕴丰富,别寓郁愤不羁的情绪。
8.下片中的菊花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9.长安的雨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0.作者的“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颈联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忧”的?
参考答案:
1.B 2.同:①两篇作品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异:②刘诗中,乌衣巷本身从豪门大族变为百姓之家,燕子见证的是从繁华到没落的历史过程;③本词中,乌衣巷本身没变而但当年的繁华已难觅踪迹,燕子见证的是物在人非的现实状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这句话写出了暮春的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景物不清冷,也没有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物象及分析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者,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乌衣巷本身没变而但当年的繁华已难觅踪迹,燕子见证的是物在人非的现实状况。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作者借助燕子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可见,两首诗词中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不同之处是,刘诗借助燕子见证的是从繁华到没落的历史过程;吴词燕子见证的是物在人非的现实状况。
3.D 4.C 5.(1)比兴:用漂泊不定的浮云,引发对漂泊不定的游子的思念,自然地引出了对李白的思念。(2)比喻: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形象而又贴切。(3)对比:“冠盖”一句,用满城达官显贵的奢华,与李白的“独”“憔悴”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4)细节刻画:写梦中李白离去的“局促”不安,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A.“李白的到来”错误,只有“告归”,没有“到来”;“令杜甫感到局促”错误,“局促”形容李白在梦中离去的情态;
B. “写出了行路艰辛”错误,“苦道”意思是“苦苦地诉说”;
C.“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错误,“冠盖满京华”形容京城长安达官贵人很多。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偶又使节奏鲜明”错误,本诗没有对偶。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浮云漂泊不定,李白如浮云一样也漂泊不定,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使用细节描写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运用对比手法,将达官显贵与李白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6.(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 “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描写秋海棠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描述性的词语,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作为答案。例如,“小朵娇红窈窕姿”可直接概括为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 “暗有清香”写出了其开花的季节及香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的用法及类型,结合着三四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秋海棠的特点,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等角度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以秋海棠比喻自己,借助秋海棠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和淡泊情怀,这种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A 8.词中的菊花故意避开热闹的重阳节,要在西风霜降后才开放,表现出不趋时俗、傲霜凌寒的品格。作者以花自况,表现了自己蔑视来自官场的排挤打击,挫而愈坚的傲然风骨和豪迈气度。
【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与陶渊明离开‘樊笼’复返自然一样,词人也视官场如‘臭腐场’”错误,辛弃疾的退隐山林和陶渊明不一样,陶是主动选择欣然归田,辛则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事出无奈,聊堪排遣。
故选A。
8.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是说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这菊花竟还未开放。“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这一句通过联想,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这既是对不屈于权贵的抗金志士的赞颂,也是作者的自许自况,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作者斥官场为“臭腐场”,当时投降派掌权,自己遭受打击,蒙受不白之冤,但他从未被击倒服输,这里借“菊”表现了他愤世的情怀和傲然风骨。
9.(1)连绵不断,一夜未停。
(2)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面写“百忧如草雨中生”做铺垫,写百忧和野草一样就滋生暗长,突出忧之多愁之长。 10.⑴忧:
①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
②命运的坎坷(运落风波)
③仕途不得意(志气俱消尽)
④生命的衰老(白发新添)
(2)第三联:
①借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借聚集枝头的乌鸦状心头之忧难以驱散,借沉闷的鼓声凝重无声写忧愁聚集心间,让人愁苦落寞。
②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一夜难眠,晨起看到树上早鸦聚集,彻夜冷雨让乌鸦不能起飞,是作者所见,借此写聚集心头之忧;彻夜冷雨使得空气湿重,阻滞了鼓声,听起来沉闷无声,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借此表现内心的忧愁苦闷。
【解析】9.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意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句位置答出铺垫的作用,在和情感联系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10.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注释“仕途颇不得意”和表情达意的词语“志气俱消尽”“ 白发新添”分析情感,然后注意分析抒情方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注释“仕途颇不得意”和表情达意的词语“志气俱消尽”“ 白发新添”分析情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