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地理 课题 植被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重点落实“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和“识别主要植被”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对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一,关注植被整体与环境的关系,而非具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其二,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突出地理性的要求,植被的建群种、种群、群落等概念不宜涉及。其三,由于气候、自然带等内容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中学习,因此,不能从地理地带性分布的角度讲述此内容,但可将初中课程中的气候类型分布、干湿地区划分等作为基础知识。其四,在环境各要素中,对植被影响较大的是热量和水分,因此,可从热量、水分条件的差异讲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其五,植被的特点,如垂直结构、生态特征,是植被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作为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具体表现。
学情分析 植被与环境的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主要的学习兴趣为视频、图片等,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视频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初中和必修一前几章节的学习对大气圈、水圈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中会更加的深刻,教师也需要结合之前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和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被演化的过程和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难点: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植被与环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种树” 播放《5亿人在手机上种树》的视频 设问:1、在哪种树? 2、种的什么树? 3、为什么种的主要是梭梭树,而不是其他的树? 学生观看视频,获取视频中的关键信息。 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过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在课堂上完成一次种树。
希望的种子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植物的种子,你们想不想要?想要可通过回答问题获取。 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为课后作业埋伏笔。
自主学习 概念和分类 一、植被的概念和分类 设问:什么是植被?结合书本,可以如何分类? 学生快速阅读书本,找出答案,举手抢答。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获取关键信息的自学能力。
读图判断 概念和分类 展示图片景观 设问: 图中景观是否属于植被?如果是植被,那属于自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 结合概念和分类,读图判断图中景观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的眼睛。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总结 过渡 同学们判断的非常好,植被要满足的三个要点:1.一定的地方。2.成群共同生长。3.各种植物的整体。单株植物并不属于植被。 那植被和环境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植被的演替过程。
小组讨论 裸地上自然植被演替过程 教师展示:裸地植被演替动画过程 设问: 1、该裸地演替过程中出现的植被先后顺序是什么? 2、演替过程中植被的出现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3、演替过程中环境对植被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裸地演替为稳定的植被时间尺度如何? 请同学上台用图示法演示植被如何演化。 各组结合动画演示讨论植被演替过程,并派代表上台演示。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教师总结 过渡 从植被的演替过程中,我们发现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稳定的植被,这样的过程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所以我们的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地球上的植被。 一般稳定的植被中,会形成一定的成层现象,我们来观察一下。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读图观察 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教师展示:图5.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设问:1、自上而下分为几层? 2、各层高度和光照强度有什么对应关系? 3、各层植物种类和形态有什么特点? 4、这种垂直结构仅与光照有关吗? 学生观察图5.2并讨论,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和综合思维。
读图对比 影响垂直结构的原因 教师展示图片 设问:1、两幅图中成熟森林中植被高度有何差异? 2、两幅图中植物种类数量较多? 3、两幅图自上而下哪幅垂直结构更丰富? 4、这种垂直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对比两幅图,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成因。举手回答问题。 利用对比法,深入剖析成因,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归纳垂直 结构规律 环境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合作探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公益片》 1、探究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植被的变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大气、水、岩石、生物、农业、工业、交通等) 3、请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提出合理措施? 认真观看视频,合作讨论归纳答案。 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观看视频 变绿的黄土高原 播放《变绿的黄土高原》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艰辛和举世的成就。 树立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科学得环境观。
课堂总结 变绿的黄土高原,是我们中国几代人、几十年治理所创造的举世成就,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设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很多同学都已经获得了“希望的种子”,请将他们洒在你想要种的地方,要注意它们的生长习性哦。观察他们的生长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