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分类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B.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C.如果化学式中含氢原子,该物质就属于酸
D.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在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如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3.在反应2Na+Cl22NaCl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A.2:1 B.23:71 C.1:2 D.71:46
4.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NH3·H2O=Al(OH)3↓+3NH
B.硫酸镁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a2++SO=CaSO4↓
C.工业上生产漂白液:Cl2+OH-=ClO-+Cl-+H2O
D.铁与硫酸锌溶液反应:Fe+Zn2+=Zn+Fe2+
5.下列属于弱电解质的
A.BaSO4 B.NaOH C.CuCl2 D.醋酸
6.已知25℃时,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化学式 HClO
电离平衡常数
下列反应能发生的是
A.
B.
C.
D.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按照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荷,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C.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
D.按照树状分类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8.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a属于单质 B.H2SO4属于酸
C.Na2CO3属于碱 D.NaCl属于盐
9.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
A.NaCl B.HCl C.SO2 D.Cu
10.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北斗三号卫星搭载了精密计时的铷原子钟,铷(Rb)是金属元素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把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火箭动力源于氧化还原反应
D.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相同
11.某溶液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要使溶液中、、物质的量之比为,则通入原溶液中的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物质的量的
A. B. C. D.
12.卤水中含有较多的碘元素(以形式存在),一种利用高分子吸附树脂吸附来提取卤水中碘元素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①到④的目的是将碘富集
B.将步骤⑤中换成,产量会更高
C.步骤⑥过滤后最好使用酒精洗涤
D.得到的粗碘可通过如图装置进行纯化
13.能一次性鉴别AgNO3、NaCO3、NaCl三种溶液的试剂是
A.盐酸 B.NaOH溶液 C.BaCl2溶液 D.KNO3溶液
14.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有关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表面发生潮解
B.蔗糖放在水中片刻后消失了
C.菜刀洗过后未擦干,放置一段时间出现了铁锈
D.稀盐酸洒在大理石台面上产生大量气泡
1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离子方程式能正确解释相应事实的是
A.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
B.用过量的热烧碱溶液检验中的:
C.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反应生成:
D.用溶液检验亚铁离子:
二、填空题
16.水中氧化物含量达0.1mg/L,就会使鱼类等生物死亡。因此工业废水中氧化物含量必须严格控制,要求低于0.05mg/L,含氰废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处理,使CN-转变为CO2和N2。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CN-+ClO-=CNO-+Cl-
第二步发生如下反应:______CNO-+___________Cl2+________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N2+___________Cl-+___________H2O
(1)配平上述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实际操作中,是向含CN-废水中加入石灰乳并通足量Cl2。
①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 。
②通过量Cl2的主要目的是 (选填编号)。
a. 产生ClO- b. 作氧化剂 c. 漂白 d. 杀菌
③在上述实际操作中,向废水中加石灰乳而不是加烧碱,主要是考虑到 。
(3)若将26克CN-氧化处理为对环境无害物质,需Cl2 mol。
17.现有化学中常见的一些物质:①空气 ②氯气 ③氢氧化钠 ④熔融状态的硝酸钾 ⑤铁 ⑥葡萄糖 ⑦硫酸 ⑧氯化铁溶液⑨碳酸氢钠⑩氨气。在以上物质中:
(1)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
(2)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3)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包括盐溶液)的是 ;
(4)上述物质在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
(5)写出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6)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i.③和⑧反应:
ii.用⑨治疗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 。
18.有以下几种物质:①空气 ②液态氧 ③硝酸钾溶液 ④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⑤二氧化碳 ⑥氧化铜 ⑦金刚石 ⑧纯碱 ⑨甲烷 ⑩氢氧化铜。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
19.现有下列5种物质,根据要求将对应物质的序号字母填入相应空格内。
A. B. C. D. E.
(1)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
(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3)实验室常用 的水溶液检验气体。
20.(1)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SO2的是 (填选项序号)。
(2)在标准状况下,2.24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氮元素的质量约为 。
(3)在0.1L由KCl、K2SO4、ZnSO4形成的植物营养液中,c(K+)=0.7 mol·L 1,c(Zn2+)=0.1 mol·L 1,
c(Cl )=0.3mol·L 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
(4)氯气(Cl2)、重铬酸钾(K2Cr2O7)是常用的氧化剂。
①硫代硫酸钠(Na2S2O3)被称为“养鱼宝”,可降低水中的氯气对鱼的危害。已知25.0mL0.100 mol·L 1 Na2S2O3溶液恰好把标准状况下224mL的Cl2完全转化为Cl ,则S2O32 将转化成 。
A S2 B S C SO32 D SO42
②实验室可用K2Cr2O7固体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K2Cr2O7 + 14HCl(浓)=3Cl2↑ + 2CrCl3 +2KCl +7H2O,若反应中转移0.6mole ,则被氧化HCl的物质的量为 。
(5)在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由于空气不可能排净(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所以瓶内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9.5,将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烧瓶内液面上升的体积占烧瓶总体积的 。
(6)100mL 0.3mol/L Na2SO4(密度为d1 g/cm3)和50mL 0.2mol/L Al2(SO4)3(密度为d2 g/cm3)混合,所得密度为d3 g/cm3的混合溶液中SO42-的浓度为 。(用含d1,d2, d3的式子表示)
21.根据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填写下列空格:
(1)标准状况下,33.6L混合气体中CO、H2的质量比为42: 4,则CO的体积为 ;
(2)若30g密度为dg/mL的AlCl3的溶液中含有0.9gAl3+ (不考虑Al3+与水反应),则Cl-物质的量浓度为 ;
(3)反应3NO2+H2O=2HNO3+NO中,当有0.6mol e- 发生转移时,产生NO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22.有A、B、C、D、E五瓶透明溶液,分别是HCl、BaC12、NaHSO4、Na2CO3、AgNO3中的一种。已知:①A与B反应有气体生成;②B与C反应有沉淀生成;③C与D反应有沉淀生成;④D与E反应有沉淀生成;⑤A与E反应有气体生成;⑥在②和③的反应中生成的沉淀是同一种物质。请填空:
(1)在②和③的反应中,生成的沉淀物质的化学式是 。
(2)A是 ,B是 ,C是 ,D是 ,E是 。
(3)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A和E反应生成的气体属于 (选填“电解质”或“非电解质”或“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3.I如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E的名称 、 。
(2)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主要选用上述什么仪器?(填字母符)
①粗盐和泥沙: ;②花生油和水: 。
(3)下列关于仪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①A仪器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②B仪器可以用于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③C仪器在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边的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拧开下面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④在实验室应用D仪器进行实验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⑤E仪器中水的流向是上进下出
(4)若向C装置中加入碘水和足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
II.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较多的Cu2+和少量的Na+。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和金属铜。请根据流程图填空,完成回收硫酸亚铁和铜的简单实验方案(成分A、B、C、D既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1)试剂1为 (填化学名称,下同),试剂2为 。
(2)成分A为 。
(3)操作1、2是同一分离操作,操作名称为 ,所需的玻璃仪器为 。
(4)加入试剂1所涉及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A.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故A错误;
B.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B错误;
C.酸属于化合物,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该化合物为酸,故C错误;
D.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或偏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答案为D。
2.B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解析:A.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OH-没有剩余,溶液呈中性,pH=7,故A正确;
B.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Na+和Cl-和H2O,故B错误;
C.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故C正确;
D.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3.D
解析: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成+1价,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氯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成-1价,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
故选D。
4.A
解析:A.氨水碱性较弱,不溶于氨水,所以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正确;
B.硫酸镁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B错误;
C.工业上生产漂白液:,C错误;
D.铁的活泼性比锌的弱,铁不能置换锌,D错误;
故选A。
5.D
解析:A.BaSO4是强电解质,盐的溶解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A错误;
B.NaOH是强电解质,B错误;
C.CuCl2是强电解质,C错误;
D.醋酸是弱酸,属于弱电解质,D正确;
答案选D。
6.B
【分析】根据表中提供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强弱大小为,强酸制弱酸,据此分析解题。
解析:A.酸性,反应不能发生,故A错误;
B.酸性,反应能发生,故B正确;
C.有氧化性,将氧化为,反应不能发生,故C错误;
D.酸性,反应不能发生,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7.C
解析:A.纯净物按照元素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故A错误;
B.胶体呈电中性,不带电,氢氧化铁胶体因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土壤胶体因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荷,故B错误;
C. 物质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故C正确;
D.按照树状分类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C
解析:Na2CO3由氢氧化钠和碳酸中和的产物,属于盐;答案选C。
9.B
解析:A.氯化钠是电解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A不选;
B.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B选;
C.SO2是非电解质,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生成的亚硫酸为电解质不是其本身电离的离子能导电,C不选;
D.铜能导电,但是铜是单质,不是电解质,D不选;
答案选B。
10.D
解析:A.铷(Rb)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属于碱金属,是金属元素,A正确;
B.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即属于铜合金,B正确;
C.火箭动力源于火箭燃料的燃烧,有化合价发生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雾”是气溶胶,属于胶体,“霾”中分散质颗粒比胶体的分散质颗粒大,不是胶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11.C
解析:设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分别是2mol、3mol、4mol。反应中溴离子不变,氯离子减少2mol,碘离子增加2mol,所以根据方程式Cl2+2I-=2Cl-+I2可知参加反应的氯气是1mol,因此通入Cl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物质的量的;
故答案为:C。
12.C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卤水中加入调节溶液pH=2~3后,向酸性溶液中通入氯气,氯气将溶液中的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用高分子树脂吸附反应生成的碘,再向树脂中加入亚硫酸钠溶液,将单质碘还原为碘离子,得到了含有高浓度碘离子的溶液,然后加入氯酸钾氧化得到碘单质,过量得到粗碘;
解析:A.由分析可知步骤①到④是碘元素的富集过程,A正确;
B.将步骤⑤中换成,发生反应,与反应相比,氧化相同物质的量的,使用可得到更多单质碘,B正确;
C.碘单质易溶于酒精,不能使用酒精洗涤,C错误;
D.碘易升华,粗碘经升华可得到纯化,D正确。
故选C。
13.A
【分析】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析:A.盐酸与AgNO3溶液反应氯化银白色沉淀;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NaCl溶液不反应,三种溶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A正确;
B.NaOH溶液与Na2CO3、NaCl溶液均不反应,二者现象相同,不能鉴别,B错误;
C.BaCl2 溶液与AgNO3、Na2CO3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碳酸钡白色沉淀,二者现象相同不能鉴别,C错误;
D.硝酸钾溶液与AgNO3、Na2CO3、NaCl三种溶液均不反应,因此不能鉴别,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4.C
解析:A.氢氧化钠固体表面发生潮解,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A不符合题意;
B.蔗糖放在水中片刻后消失了,是因为蔗糖溶解于水,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菜刀上出现斑点,是Fe发生腐蚀生成了Fe2O3,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符合题意;
D.稀盐酸洒在大理石台面上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该反应无元素化合价升降,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D
解析: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会生成四氨合铜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碳酸氢根与氢氧根离子也会反应,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B错误;
C.在强碱溶液中不会生成氢离子,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C错误;
D.在溶液中是沉淀,所以不能拆,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1)2CNO-+3Cl2+4OH-═2CO2+N2+6Cl-+2H2O
(2) 提供碱性环境 b 经济问题
(3)1.5
解析:(1)第二步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由-3变为0、氯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1,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还会有氢氧根离子参与反应,根据电子守恒结合电荷守恒配平可知,反应为2CNO-+3Cl2+4OH-═2CO2+N2+6Cl-+2H2O;
(2)①第二步反应中氢氧根离子参与乐子,需要碱性环境,石灰乳中氢氧化钙能提供氢氧根离子,故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提供碱性环境。
②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为氧化剂,故通过量Cl2的主要目的是b. 作氧化剂;
③氢氧化钠价格昂而氢氧化钙价格便宜,在上述实际操作中,向废水中加石灰乳而不是加烧碱,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因素;
(3)由方程式可知,2CN-~2CNO-~33Cl2,26克CN-为1mol,将其处理为对环境无害物质,需Cl21.5mol。
17.(1) ②⑤ ①⑧
(2) ③④⑦⑨ ⑥⑩
(3) ⑦ ③ ④⑧⑨
(4)④⑤⑧
(5)NaHCO3=Na++
(6) 3OH- +Fe3+=Fe(OH)3 +H+=H2O+CO2↑
解析:(1)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氯气是氯元素组成的单质;铁是铁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单质的是②⑤;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①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⑧氯化铁溶液是氯化铁、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⑧;
(2)氢氧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氢氧化钠是电解质;熔融状态的硝酸钾能导电,硝酸钾是电解质;硫酸的水溶液能导电,硫酸是电解质;碳酸氢钠的水溶液能导电,碳酸氢钠是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是③④⑦⑨;⑥葡萄糖自身不能电离,葡萄糖是非电解质;⑩氨气自身不能电离,氨气是非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⑩;
(3)硫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氢氧化钠属于碱; 硝酸钾由钾离子、硝酸根离子构成,熔融硝酸钾是盐;氯化铁由氯离子、铁离子构成,氯化铁是盐;碳酸氢钠由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碳酸氢钠属于盐,属于盐(包括盐溶液)的是④⑧⑨;
(4)熔融状态的硝酸钾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铁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氯化铁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在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④⑤⑧;
(5)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钠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6)i.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OH- +Fe3+=Fe(OH)3;
Ii.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H2O+CO2↑。
18. ⑤⑥ ④⑧ ⑨ ⑩ ②⑦
解析:⑤二氧化碳、⑥氧化铜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④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和⑧纯碱是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
⑨甲烷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⑩氢氧化铜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
②液态氧、⑦金刚石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
故答案为:⑤⑥;④⑧;⑨;⑩;②⑦。
19. A B E C D
解析:(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所以Na属于单质,故选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所以SiO2是氧化物,故选B;由金属与酸根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所以NH4Cl是盐,故选E。答案为:A;B;E;
(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是酸,H2SO4是酸,故选C。答案为:C;
(3)实验室常用于检验气体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故选D。答案为:D。
20. A 2.8g 0.03mol D 0.6mol (或83.3%) mol/L
解析:(1)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多,气体的体积越大。由于四种气体的质量相等,所以根据n=m/M可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大,物质的量越小,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最大,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最小,体积最小,答案选A,故答案为A;
(2)在标准状况下,2.24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1mol,因为一个N2和N2O分子中都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不论N2和N2O的比例如何,只要物质的量是确定的,那么N的物质的量就是混合气体物质的量的2倍,2.24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氮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2mol,质量为0.2mol×14g/mol=2.8g,故答案为2.8g;
(3)由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c(SO42-)=(0.7 mol·L 1+0.1 mol·L 1×2-0.7 mol·L 1+0.1 mol·L 1×2-0.3mol·L 1)÷2=0.3mol·L 1,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L 1×0.1L=0.03mol,则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产生硫酸钡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03mol,故答案为0.03mol;
(4)①标准状况下224mL(即0.01mol)Cl2完全转化为Cl-时,得电子总量是0.01mol×2×(1-0)=0.02mol,设S2O32-转化成的产物中,硫的化合价是x,则根据电子守恒:25.0mL 0.1mol L-1的Na2S2O3失电子数=0.025L×0.1mol L-1×2×(x-2)=0.02,解得x=6,所以S2O32-转化成SO42 ,故答案为D;
②依据反应方程式,消耗1mol K2Cr2O7转移电子6mol,若反应中转移0.6mole ,则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1.4mol,参加反应的HCl,只有其中的6个化合价由-1价→0价被氧化,则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6mol,故答案为0.6mol。
(5)用排气法收集氨气后,收集到的氨气气体不纯,含有空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9.5×2=19;设烧瓶的容积为V L,氨气的体积为x L,空气的体积为(V-x)L,则有:=19,解之得:x=V;将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进入烧瓶的液体体积为氨气体积,即V,烧瓶内液面上升的体积占烧瓶总体积为: =(或83.3%);
故答案是:(或83.3%);
(6)混合液的质量为(100d1+50d2)g,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mL=×10-3L;溶液混合后n(SO42-)=(0.1×0.3×1+0.05×0.2×3)mol=0.06mol;根据c=可知,混合溶液中SO42-的浓度为:=mol/L=mol/L
故答案是:mol/L。
21.4L mol/L 6.72L
解析:(1)混合气体中CO、H2的质量比为42: 4,则C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33.6L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为×33.6L=14.4L;
(2)该溶液中含有0.9gAl3+,则n(Al3+)==mol,n(Cl-)=mol×3=0.1mol,30g密度为dg/mL的AlCl3的溶液体积为=L,则Cl-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3)反应3NO2+H2O=2HNO3+NO中,每有3mol NO2参加反应时,有2mol NO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HNO3,1mol N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O,当有0.6mol e- 发生转移时,生成0.3mol NO,产生NO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3mol×22.4L/mol=6.72L。
22. AgCl Na2CO3 HCl AgNO3 BaCl2 NaHSO4 Ag++C1-=AgC1↓ Ba2+ +SO=BaSO4↓ 2H++CO=CO2↑+H2O 非电解质
【分析】
①A跟B反应有气体生成,可能是HCl与Na2CO3反应,也可能是Na2CO3与NaHSO4反应;
②、③B与C反应有沉淀生成,C与D反应有沉淀生成,且⑥反应②、③中生成的沉淀为同一种物质,则B为HCl,C为AgNO3或BaCl2,D为BaCl2或AgNO3;
④D与E反应有沉淀生成,故D为BaCl2,E为NaHSO4,C为AgNO3;
⑤A与E反应有气体生成,A是Na2CO3,E是NaHSO4。
综上所述,A为Na2CO3,B为HCl,C为AgNO3,D为BaCl2,E为NaHSO4。
解析:(1)在②和③反应中,生成的沉淀为AgCl;
(2)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Na2CO3;B是HCl;C是AgNO3;D为BaCl2;E为NaHSO4;
(3)由上述分析可知,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g++Cl-=AgCl↓;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2+ +SO=BaSO4↓;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H++CO=CO2↑+H2O;
(4)A为Na2CO3、E为NaHSO4,二者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属于非电解质。
23. 蒸馏烧瓶 直形冷凝管 B C ②③④ 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Fe H2SO4 Fe、Cu 过滤 烧杯、漏斗、玻璃棒 Fe+Cu2+=Fe2++Cu
【分析】I.(1)根据仪器的结构判断仪器的名称;
(2)根据被分离的混合物成分的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3)根据仪器的结构、材料、用途、目的判断说法的正误;
(4)利用I2易溶于CCl4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H2O与CCl4是互不相溶的液体物质,I2溶于CCl4溶液显紫色分析;
II.工业废水中含大量硫酸亚铁、较多的CuSO4和少量的Na2SO4,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和金属铜,结合流程可知,试剂1为Fe,操作1为过滤,则B中主要含硫酸亚铁,A中含Cu、Fe,加入试剂2为H2SO4,操作2为过滤,得到C为Cu,D中主要含FeSO4,操作3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到FeSO4·7H2O,以此来解答。
解析:I.(1) 根据仪器的结构可知仪器A是蒸馏烧瓶;仪器E是直形冷凝管;
(2)①食盐NaCl溶于水,而泥沙难溶于水,所以可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使用漏斗进行过滤操作,故合理选项是B;
②花生油和水是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物质,可用分液漏斗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故合理选项是C;
(3)①蒸馏烧瓶用酒精灯加热需垫上石棉网, ①错误;
②仪器B是漏斗,可用于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②正确;
③仪器C是分液漏斗,在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边的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使分液漏斗与外界大气相通,再拧开下面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③正确;
④仪器D是蒸发皿,在实验室应用D仪器进行实验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水分不断蒸发,防止液体局部受热发生飞溅,④正确;
⑤仪器E是冷凝管,为增强冷凝效果,要采用逆流原理,其中的冷却水的流向是下进上出,⑤错误;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合理的是②③④;
(4)由于I2易溶于CCl4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H2O与CCl4是互不相溶的液体物质,所以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水中的碘,但CCl4密度大于水的密度,I2溶于CCl4溶液显紫色,故会看到的现象是:分液漏斗内液体分两层,上层液体无色,下层液体紫色;
Ⅱ.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试剂1是Fe,操作1是过滤;试剂2 是H2SO4,操作2是过滤;操作3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1)试剂1为Fe,试剂2为H2SO4;
(2)成分A中含Cu、Fe
(3)操作1、2都为过滤,过滤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4)向CuSO4溶液中加入Fe粉,会发生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产生FeSO4和Cu,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
【点睛】本题考查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注意萃取剂的选择标准,正确选择萃取剂,结合被分离的混合物中各成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