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内外兼修,人生更美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个人形象的塑造,传统儒家主张通过自身的修为和努力,追求精神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今网络发达,社交媒体活跃,人们越来越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观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说过:“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时代,“无滤镜不自拍”成了大部分人的日常,大家会在修图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以便让照片在发布到网络之前变得完美无瑕,比如用修图软件使脸颊变得更瘦、更匀称,使鼻子变得更高、更挺,使肤色变得更白……在2017年的一项调查中, 67%的人承认会编辑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以提升个人形象。
读了上面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澜: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伏尔泰: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作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意思是说: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颜色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接着他又说:“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来装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鉴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是成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的君子,抑或党而不群,倡而不和的小人,靠得似乎不仅是自身修养,也有赖于外界的品评。推此即彼,关于个人形象的塑造,窃以为须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鉴。
以修身为本,谓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传统的观念中,以自身修为和努力,来追求精神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一直以来为儒士学子所信奉。从孔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答颜子之问到曾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坚毅信念,无一不是受到修身观念的熏染。《从底层滚出来:文盲周立太何以名值千万》一中,他苦难的童年、执拗的性格,以及因之生长出的对应然秩序的渴求,也不断推着他锤炼自身,从社会的底层一路拼到公众的眼前,从很大程度上看,修为和努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正确的使我们走向成功的可能。反省自身,闻过则喜也越来越成为立足世间一种范式,以塑造自己,实现人素养的一次次飞跃。
以外物为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现代的社会里,用外界的评价作为衡量自身形象的工身渐渐流行。正如杰夫·贝索斯说过:“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古之圣贤往往能够得到后人极高的推崇与由衷的赞誉,而奸佞邪臣也往往遭到后之评者的厌恶与唾弃。作家杨本芬最初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故事,得到网友的好评后而有了“继续创作的动力”,以81岁的高龄出版了《我本芬芳》。而以外物为鉴,以外人为师大概就是如此,外界的批评与评价也能够成为我们提升自我、塑造自我的动力,借外物以鉴自身,对于自我提升来说,也未尝不可。
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鉴。人们总为蝇头微利而奔波终生,至绝境才发出“鹤唳华亭,岂可复闻乎”的感叹,以至“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的绝望。若能抬起头来,观世界之大,也不至于日夜逐利不知生死,终其一生碌碌无为,这便是以外物为鉴的意义。与此同时,这个世界的标准本就不一,我们要找准自己的那一根杠杆,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以修身为本,不失本心。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海不辞盈,方有其阔。愿我们都能以修身为本,以外物为鉴,以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重在讨论如何塑造(提升)个人形象,材料中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传统的观点,注重自身的修为和努力;一个是现代的视角,要关注别人的评价。
结合材料中的两种视角,本篇作文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比如从塑造(提升)个人形象要苦练内功,加强品德修为,坚定自己的原则立场,不能受环境影响,不能被外界评价带偏。也就是说,在个人形象塑造这个方面,我们需提升个人修养,做好自己。而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塑造(提升)个人形象不能“闭门造车”,应关注外界的评价,用周围人的观点来校准、拨正自己的言行。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未免片面和主观,因此,别人的观点也应该参考或采纳,以此让自己的言行更符合规范或要求。也可把二者结合起来,塑造(提升)个人形象应做到“内外兼修”,既要关注精神涵养,又要关注外界评价,二者不可偏废。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塑造个人形象,应该做到内外兼修。文章主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写作,第一部分写内修,也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第二部分写外修,也就是要采纳别人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第三部分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论述。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提升个人形象,加强自身修养。
2.提升个人形象,要关注别人的评价。
3.塑造个人形象要内外兼修。
2.例文:
美丽生活不可欺
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靥如花,如此“佳人”,原无非出自“美颜神效”,这让多少人感叹,浮华年代,真实不再!
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
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恰恰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自信。当人们乐于用各种美图软件修改五官,便沦入自欺欺人的虚伪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虚伪淹没了真实,让社会陷入千篇一律的“人造美人”的审美之中。缺乏真实的美,是浅显而缺乏内涵的,不能算上是美好的东西。谈起真实之美,我不禁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美得让人动容。同样,生活的真实不应掩盖在各种虚假中,应当让真实之花自在绽放。
再深一层来说,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于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认识。
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忘记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貌极丑,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善于发现真实中遗憾的美。正如《匆匆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正正美在它的残缺与遗憾。”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美。
而真实的缺位,也与社会过分崇尚单一审美标准有关。“白富美”、“高富帅”成为衡量美的标准,这无形中扼杀了真实生活中各种美的存在。在单一审美标准的驱使下,大量PS美照泛滥成灾,人们用现代技术描画起一副虚伪的皮囊。而日本大学生研发的这一“反美颜”工具,不仅仅是对社会单一审美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真实的呼唤。微博上有句话很率真:“宁可胖得有个性,也不要瘦的雷同。”美好,因为真实生活中人人各异。而真实中参差不齐的差异,不应被单一审美的虚假扼杀。
让公众真正接受真实,关键是要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局限于清丽的五官那么外在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美图秀秀可以掩盖的。真实中的美,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源于他的洒脱。
纵无杏眼流光,香艳红唇,人也可以真实自在地活出美不胜收的人生。
正所谓,美丽人生不可欺。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材料中“如用修图软件使脸颊变得更瘦、更匀称,使鼻子变得更高、更挺,使肤色变得更白嫩”“在2017年的一项调查中,67%的人承认会编辑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以提升个人形象”等句子表明,当下社会人喜欢用美颜这一手机功能使自己更漂亮,这无可厚非,但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说,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考生可从这些角度进行具体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1、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
2、内外兼修,人生更美;
3、尊重真实,适度美化。
写作素材:
1、居里夫人日复一日地在废料堆中提炼镭,铸就跨越百年的美丽;南希 格雷丝 罗曼献身于科学,发明了“哈勃望远镜”,为人们所铭记……世人所铭记的、历史所镌刻的,不是你长得多好看,不是你修图技术多高超,而是你真正为之奋斗的、奉献的。一个精神颓废的少年,无论再怎么用美图秀秀,也不可能玉树临风;当一个人自信满满、奋发图强时,自有气场环绕周围。
2、随着手机成像技术日新月异,人们更加酷爱拍照,“美颜”“滤镜”等软件成为手机中必不可少的装备,“无滤镜不自拍”“拍照五分钟,修图半小时”成了人们生活的日常,甚至有人鼓吹:“不修图,毋宁死!”修图成为一种时尚,其中固然不乏盲目跟风的人群,但更多的还是人们对自己颜值的过分看重。这是一种内心不自信的体现。拍完一张照,瘦脸、瘦身、美白、嫩肤之后,才敢发到朋友圈,博取一声声赞美,收获一丝丝慰藉。而现实生活中却可能是:说话结结巴巴,做事畏畏缩缩,毫无理想与斗志。长此以往,百害而无一益。
3、当今时代是“读图”的时代,也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荧屏里、网络上,大家都追逐美女帅哥,青春偶像剧大行其道,俊男靓女吸粉无数。诚然,关注“颜值”无可厚非,毕竟“秀色可餐”,养心养眼。但如果过分执着于外表,只会导致华而不实、浮躁虚荣。现在有很多网络主播,仅凭借其光鲜的外表,就赢得无数粉丝的打赏,有的网红甚至干着违法犯罪的勾当。据报道,一个网络女主播凭借其靓丽的外表做违法之事被捕,警察发现其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她凭借化妆、“滤镜”、声线合成等技术,硬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恋爱,看图片就一见钟情、芳心暗许,见面后大失所望的现象比比皆是。诸如此类,都是“看脸”惹的祸! 4、“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终有一天,我们会容颜衰退,气韵不存。然而世间还有比外表更贵重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与其注重外表,不如注重内心。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大耳、肉鼻、阔嘴,貌似钟馗,是个十足的“丑男”,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惊世之才被世人大加赞赏,更获得容颜姝丽的才女鱼幼微的青睐。时隔经年,昔人已湮没于历史的黄沙,但温庭筠的诗文仍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为人们所传颂。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天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示人是对他人的尊重,但沉溺于修图,不仅是对自身外貌的否定,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欺弄他人的行为更为世人所不齿。若人人修图,只重外表,朋友圈里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世界该多么可怕!若全社会养成修图之风,每天修图两小时,我们的国家又谈何富强,我们的民族又何来复兴?修图者,愚人愚己;修身者,治人治己。
写作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真实,也是一种美”,然后围绕引材料来论述“为什么真实,也是一种美”;怎样让每个人都拥有真实;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3.例文:
外貌与内在:人生的双翼
杨澜与伏尔泰,两位智者的话语,犹如穿越时空的烛光,照亮了我们对于外貌与内在的深思。他们的话语,仿佛是两位哲学家的辩论,激起了我们对于人生外貌与内在的波澜。
杨澜的话语,犹如晨曦中的清醒剂,告诫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这是一个冷峻的现实,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警钟。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像卡西莫多一样,能透过丑陋的外表去发现他美好的内在,我们应当首先自己正视自己的外表,将其作为展示自己的窗口,而非阻碍。
伏尔泰的话语,犹如夜空中的明灯,引导我们: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这是他对美的独到见解,也是我们应当追寻的人生方向。在《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虽然外表美丽,但她的内在却是冷酷与自私的。反观霍拉修,他的外表并不出众,但他的内在却是坚韧与忠诚的。在这里,伏尔泰告诉我们:美的真谛并非只在于外表,而更在于内在。
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结合起来,我们得到的是对外貌与内在的全面理解。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外貌,它是我们的窗口,是我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第一道关卡。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在的提升,因为只有内在的美,才能真正感染人的灵魂。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被外表所迷惑,也可能会忽视内在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后,我们会发现:外貌与内在,正如一对翅膀,只有当它们协同工作,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外貌与内在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有协同关系的。一个拥有美好内在的人,其外表也会因内心的充实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而一个只有外表美丽的人,其内心也往往会因缺乏内涵而显得空洞。
综上所述,外貌与内在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外貌,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杨澜所说的“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同时也能实现伏尔泰所说的“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杨澜的话,强调一个人的内在美(如善良、勤奋、感恩等)固然重要,但如果外表邋遢,往往发现不了优秀的内在。在快节奏“颜值至上”的时代,一个人也要关注外在形象(如干净、整洁的打扮与妆容;得体、优雅的言谈举止;饱满充沛的精神面貌)。得体、干净、优雅的外在形象可以成为优秀的内在品质的一面镜子。伏尔泰的话,强调外在的美给人的印象是短暂的、肤浅的,而内在的优秀的品德才能给人深刻的、永恒的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思想和智慧等内在素养,是形成其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外表虽美,终难撼动人心,唯有内在含蓄的美好情操,方能真正打动他人,感染心灵。伏尔泰更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写作时不要片面地否定任意一个,应该认可双方各自的作用。首先可以指出外在美与内在美各自的体现与特点,然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于美也会存在误区,比如过分追求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或者只重视内在美而忽视了外在。此后,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既重视外在,又着重修炼自己的内在,怎样去合理地追求或展现自己的美,内外兼修,让人生的双翼展翅,助力自己高飞。
立意:
1.内外兼修,追求完美。
2.优秀的内在品质是根本、基础,美好的外在形象是锦上添花。
3.外在与内在,人生双翼齐飞
4.例文:
“心”美才是真美
客人来串门时,带来了一箱柑橘,盒子喜庆而漂亮。等到打开却发现,里面的桔子大多发黑,已经不可食用了。客人惊呼上当:本以为如此精致的包装中一定是上好的佳品!我一笑,拿出了去年收藏的一个极为精美的月饼包装盒。如果仅仅从包装上看,谁能想到里面昂贵的月饼的味道甚至赶不上超市三元一块的散装月饼呢?
于是,我们在批评商家投机的时候不禁又自问起来: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在我们过度地追求华丽的外表时,可曾注意过它的内在品质?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因为和氏璧和随侯珠本身已经很美,无需外在的华丽装饰。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本质已经很美的东西,任何华丽的装饰都不能再增加它的美,或许反而会影响它的美;相反,那些本质不太美的东西,才需要华丽的装饰,哗众取宠以掩盖内美的不足。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市市长,为了向人展示自己城市的风采,大修城市广场,大搞形象工程,而终因负债累累,城市经济趋向萎靡。美丽的广场,留下的不是市民的欢笑声,而是阵阵怨声。
也见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用品牌将自己的孩子“武装”到了牙齿,以期望成为他人眼中最为优秀的孩子。而当孩子因过度追求物质的享乐而走上歧路时,我不知道这个家长在追逐着警车呼号的同时是否还会反思:注重外表,忽略内在品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遗憾,甚至是悲剧。还有什么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让人无奈,更让人痛心呢?“买椟还珠”留下的也不仅仅是笑柄吧。
乌龟本不美丽,可它却以自己执著的爬行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比起浮躁的白兔,它博得了人们更多的赞赏。小草本不美丽,却因那青翠的绿色燃烧起了人们生命的热情,于是,它以盎然的生机永远存活在诗人的生命中。司马迁不再健全,他受辱的躯体在世人异样的目光中,爆发出了无穷的生命能量,于是,那残缺的身体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霍金亦不健康,但他那跳动的手指中的神秘宇宙,却让他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一世纪的灿烂星空上。
染绿天涯的小草永远惹人爱怜;滋润大地的雨滴永远让人期盼;播洒温暖的阳光永远得人赞美。品质决定生命,除去外表的浮华,留下的才是生命的美丽。
所以,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外表的美丽换得的只是暂时的光芒。只有“心”美,才是真美,才能永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了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本题要求写作一篇议论文,写作时,要注重从内在美入手,可以分析外在美之于内在美的关系。要肯定内在美,有了内在美,无需过分在意外在美;或者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
写作时可以从当前看重“颜值”的现象入手,分析外在美固然算美,但内在美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本质;然后以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可以写袁隆平的“泥腿子”,写某些明星有颜值却不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从而论证内在美的重要性;最后可以结合青少年审美,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追求内外皆美,尤其是内在美,以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修养身心,做个“美少年”。
立意:
1. 提升自我,展现美好。
2. 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
3. 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4.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