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解读
《司马光》是统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的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同伴的小故事。故事内容非常简短,但是情节完整,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小学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培养孩子初步的文言语感,让他们对古代的语言感兴趣,找到初步感觉,这就需要坚持以朗读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断提升读的要求和水平,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小学文言文教学,其次是感受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思维方法。司马光小小年纪,就能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救出掉落瓮中的同伴,这样的可贵品质,也非常值得孩子们学习。
小学文言文教学,需要适当、适度地学习一些基本的文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字词,但是不需要逐句串讲。有趣,有味儿,应该是小学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方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直至熟读成诵。
3.能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学习司马光沉着镇定、急中生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直至熟读成诵。
3.能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学习司马光沉着镇定、急中生智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1.课前玩个说绕口令的小游戏:司马光砸缸
2.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这个宋代的小孩司马光。
揭示课题:司马光。跟他打打招呼吧!
3.说说司马光姓什么,了解复姓。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如:诸葛、上官、欧阳、西门……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呈现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后,教师简要介绍: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人写的文章,写的时候,文字经过了反复斟酌,特别简练、简短,但是故事又讲得清楚完整。
2.学生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上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字清楚,字字响亮。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检查反馈,评价是否字字清楚、字字响亮。
3.听教师范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指名学生说一说,读文言文,和读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出示标了节奏的课文,再次指名朗读,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感。
5.你发现了吗,这篇课文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出示课文的注释。领着学生,对照注释再读一遍课文,即:读课文的时候,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要把注释加进去读。这样的朗读,旨在培养孩子学习文言文时参看注释的意识和习惯。
三、品味故事,体会人物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知道的?
理解:“群儿戏于庭”
想象群儿戏于庭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听见了……
朗读“群儿戏于庭”,读出开心的样子。
2.正当小伙伴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一个顽皮的孩子,却一不小心闯祸了!
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指导参看注释、结合插图,认识“瓮”。
根据瓮的特点,理解词语“登”:爬上去。
瓮的口子那么小,盛满了水,这个孩子掉进去了,自己爬得出来吗?想象这个孩子当时的样子,体会情况的万分危急。
3.这个突发的万分危急的情况,顿时把小伙伴们都吓坏了!你看——
理解“众皆弃去”。弃:放弃、丢下
小伙伴们真的是见死不救了吗?此刻,他们都干吗去了?
比如,报告大人去了,找棍子去了,找绳子去了……
4.的确,孩子们都还小,突然遇到危急的情况,本能的反应就是这么做。可是,有一个孩子——司马光,却在这个万分紧急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读句:光持石击瓮破之。
想象情境,动作演示,理解“持石击瓮”。
置换角色,把学生当司马光,进行现场“访谈”:
——情况那么紧急,你为什么不跑呢?
——当时情况那么紧急,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呀?
——你真是个沉着镇定的孩子,这就叫急中生智啊!
5.指导朗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人物之间的对比,感受司马光的沉着镇定、急中生智。
6.多亏司马光啊!孩子得救了!
朗读“水迸,儿得活。”联系经验理解“迸”的意思。
7.老师扮演落水小儿的妈妈,学生扮演落水小儿或司马光,参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件事情。
四、结合插图,熟读成诵
1.出示一组插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正确排序
2.给排好序的每一幅插图,配上文中的语句。
3.部分去掉、全部去掉语句,引导背诵。
五、了解人物,激发兴趣
1.简单了解司马光的生平。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说一说司马光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