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山东地区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山东地区适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8 17: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2023上·山东青岛·七年级校考期末)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2022上·山东菏泽·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三字经》的内容反映了( )
A.尧舜禹禅让 B.夏商的兴亡 C.春秋的争霸 D.秦汉的更替
3.(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建立夏朝
C.夏朝建立军队设置监狱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4.(2023上·山东潍坊·七年级统考期末)对下表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
夏 桀 商 纣
不修德行,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
A.夏桀是夏朝的创立者 B.商朝经济高度繁荣
C.暴政导致夏商灭亡 D.商朝最终被奴隶推翻
5.(2023上·山东菏泽·七年级统考期末)“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6.(2023上·山东济南·七年级校考期末)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图所示商代时期的两件实物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 )
A.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的文明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7.(2023上·山东青岛·七年级统考期末)“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8.(2023上·山东菏泽·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22年8月开展一期主题为“中国汉字的光辉历程”展示。以下是展厅中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9.(2023上·山东滨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南北朝
10.(2023上·山东滨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迁都洛邑的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继位,与担任周王室卿士的郑庄公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周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庄公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群雄兼并 D.百家争鸣
11.(2023上·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该材料旨在说明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的( )
A.影响 B.经过 C.性质 D.背景
12.(2022上·山东青岛·七年级统考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主题进行研究,下列选项中不会入选的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C.王室衰微和奴隶制瓦解 D.各国进行变法图强
13.(2023上·山东菏泽·七年级统考期末)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距震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好,它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这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C.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14.(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末)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5.(2023上·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这种“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墨子》 B.《论语》 C.《韩非子》 D.《道德经》
16.(2023上·山东潍坊·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其中“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这一优秀文化体现的思想是( )
A.墨家“兼爱、非攻” B.法家“以法治国”
C.儒家“民本、德治” D.道家“无为而治”
17.(2022上·广西贺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最早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思想家是( )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二、综合题
18.(2023上·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材料三 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2)依据材料二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依据材料三概况分封制有何进步性。
19.(2023上·山东滨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些原始聚落的房屋?导致两处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两地原始居民在农作物驯化种植方面各自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他们在工具制造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二
(3)结合所学判断,以上属于礼器的有?主要作为食器(酒器)使用的是?它们在材质方面有何共同点,
材料三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其内容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为甲骨文做一个介绍名片。
甲骨文 出现时间: 书写材料: 造字特点: 历史地位:
20.(2023上·山东聊城·七年级统考期末)社会转型往往引发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
——费正清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一时期为什么说“铁制农具和牛耕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
材料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2)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利与弊。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3)材料三中“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写出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
21.(2023上·山东聊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史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他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君”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变法的意义。说说商君值得学习的精神。
22.(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下图)经研究发现,该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衷的家书。在家书里,黑夫兄弟问候和关切家人。 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

(1)下列图片与材料一中A处遗址有关的是 ,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 。

(2)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请你依据该方法用上述材料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3)依据材料三,写出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措施的作用。
23.(2023上·山东青岛·七年级统考期末)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他带领老百娃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他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苏教版第三册课文
(2)阅读上述材料说出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
(3)欣赏下图说出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

(4)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且他同时提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请说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
(6)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么做?
24.(2023上·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①____ 主张“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是②____ 、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孟子 主张实行③____ 、“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强调④____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材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 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此种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5.(2023上·山东枣庄·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怒是实行仁的方法。
——摘编自《孔子讨论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材料三 问题探究:假若你处在战国时期,你会支持哪一种观点?
A:虽然连年战争,但“民为贵,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仁政”治理天下。
B: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互相关爱、反对一切不义战争。
C:我们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空谈仁义,而应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D:诸位说的都不对,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根据材料三,请你判断D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哪家思想对我国影响最深远,后来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填写序号)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年代尺”上②处显示的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夏桀的暴政使夏朝衰落,这时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因此题干年代标尺中②处建立的朝代应该是商朝,B项正确;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周朝(西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夏商的兴亡,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亡于夏桀,被商朝所灭;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亡于商纣,被周所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夏商的兴亡,没有涉及禅让制,排除A项;春秋的争霸与“夏有禹,商有汤”等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夏商时期的内容,并没有提及秦汉的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可知,大禹年老时把王位继承给伯益,体现了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可知,大禹的王位最终由其儿子继承,体现了王位世袭制,因此而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A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而不是由伯益建立,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大禹王位最终由其儿子继承,即体现了这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以往的禅让制,没有涉及夏朝统治措施,无法得出夏朝是否建立军队、监狱方面的结论,排除C项;大禹建立了夏朝,因此大禹是夏朝第一代君主,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用武力伤害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信息可知,夏桀和商纣都实行了暴政,导致了王朝的灭亡,C项正确;夏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排除A项;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商朝经济高度繁荣,排除B项;商朝是被周武王推翻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B项正确;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排除A项;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一切大权独揽,排除C项;秦朝创立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实物史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代早期青铜方鼎就是代表,这两个属于我国早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和文字演变的历程表述不完整,排除AD项;石器时代的风貌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A项正确;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始于西汉,排除B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出现在明朝,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殷墟的考古价值,未涉及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由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体现出中国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项正确;汉字的传承未发生异变,排除A项;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象形字是汉字的造字方式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A项正确;秦朝时期,铁器牛耕在生产领域的使用已经很普遍,“革命性突破”的说法不对,排除B项;西汉时期并不是铁器牛耕开始的时间,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铁器牛耕在农业生产力领域的使用已经很长时间,不能说“革命性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表明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不如从前,天下共主的权力格局已经发生变动,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所以这一事件反映了王室衰微,B项正确;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思想繁荣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可得出这是对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后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室衰微和奴隶制瓦解”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促使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诸侯兼并战争不断,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纷纷进行变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排除A项;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B项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稳定社会,减少私斗中的人口损失,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符合老子的学说,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学说集中于《道德经》中,D项正确;《墨子》属于墨家经典,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论语》属于儒家经典,阐述了一系列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排除B项;《韩非子》属于法家经典,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和所学可知,让民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富裕生活,做到以德治国,这与儒家的思想观点一致,C项正确;“兼爱、非攻”的主张就是博爱、大爱,倡导和平,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指用法律治理国家,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指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最早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是法家学派,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A项正确;孟子战国儒家学派代表,主张民贵君轻,排除B项;孔子儒家学派开创者主张以德治国,排除C项,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8.(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2)义务: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分封制意义:加强对国家的统治,使国家与地方紧密联系,促进国家繁荣,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为后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详解】(1)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大禹的儿子启继承大禹的首领之位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所以①处应填入禅让制,②处应填入世袭制。
(2)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从“服从命令、纳贡、镇守疆土”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定期向周天子纳贡等。从材料三中“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可知,分封制的实施,加强对周王室的统治,使国家与地方紧密联系,促进了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为后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1)图一:河姆渡居民,图二:半坡居民;图一河姆渡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图二半坡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降雨较少。
(2)图一:最早培育稻,图二:最早培育粟和黍;都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木制工具和骨质工具。
(3)礼器:鼎、簋,食器:觚;都使用青铜制造。
(4)出现时间:商朝;
书写材料:龟甲和牛、羊等兽骨;
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
历史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详解】(1)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图一为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图二为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水网密布,半坡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河流较少,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两处房屋样式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图一河姆渡居民最早培育稻,图二为半坡居民最早培育粟和黍;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骨耜等生产工具和陶器等生活工具。
(3)结合所学知识,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方面,根据图片信息,鼎、簋属于礼器,觚属于食器(酒器);它们都是使用青铜制造。
(4)结合材料“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等信息反映甲骨文的时间、书写材料、造字特点及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出现的时间:商朝;书写材料:龟甲和牛、羊等兽骨;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历史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2)利: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拓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等。(意思相近即可)
弊:春秋战国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受影响。(意思相近即可)
(3)百家争鸣。背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或社会从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急剧变革时期。(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社会政治的变革。
(2)结合材料“在同周边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中可以看出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拓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同时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造成社会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受影响。因此,诸侯争霸的积极作用: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拓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等;消极作用:春秋战国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受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材料“诸侯割据纷争”说明社会动荡,各国统治者为强大自身,向社会招揽人才,“社会急剧变化”说明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急剧变革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说明为百家争鸣的局面提供各种学说和人才支持。因此本题答案为百家争鸣;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或社会从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急剧变革时期。
21.(1)商鞅;法家。秦孝公的支持。
(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3)使秦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严格执法,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等。
【详解】(1)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鞅”指的是在秦国推行变法的商鞅。
原因: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能够全力推行变法。
(2)内容: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根据材料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在经济上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3)意义:根据材料三“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过程中面对秦国旧贵族的刁难,民众的不理解等等困难,但是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商鞅不遵循“前人经验”,结合国情进行改革,体现了与时俱进,用于创新的精神;商鞅徒木立信,体现了严格执法,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22.(1) ①④ ②③
(2)《史记》记载,周武王灭纣王后,封召公于北燕。琉璃河遗址出土文物克盉内铭文记载“……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史料记载和历史实物相互印证,说明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3)措施:奖励军功。作用: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详解】(1)填写:分析材料一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遗址位于陕西,B处遗址位于浙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会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因此,与A处遗址有关的是:①④。河姆渡居民生活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他们会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因此,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②③。
(2)论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周武王灭纣王后,封召公于北燕。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文物克盉内铭文记载“……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史料记载与历史实物相互印证,这说明琉璃河遗址是燕国的受封地。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等。材料三“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正好佐证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这一措施。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奖励军功,大大激发了军队作战的热情,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3.(1)名称:半地穴式房。
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因素:气候。
(2)事例:大禹治水。
(3)典范:修建都江堰。
(4)人物:孟子。
(5)事例: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
(6)启示:树立环保意识;落实低碳生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宣传环保知识;与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等等。
【详解】(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半坡(陕西西安)原始居民的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浙江余姚)原始居民的房屋。由于北方寒冷干燥,南方湿热多雨,使的南北方的房屋类型不同。即自然条件决定了房屋特点。
(2)事列:根据材料“他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解决了黄河的水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典范: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生态工程。
(4)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他的主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5)事例: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等。
(6)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落实低碳生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宣传环保知识;与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等。
24.(1)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①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是②“仁”、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孟子 主张实行③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强调④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详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结合所学可知,此种局面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的看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25.(1)核心思想“仁”;创办私学。
(2)百家争鸣;法家。
(3)D学派:道家;A(儒家)。
【详解】(1)根据材料“ 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表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结合所学,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创办私学。
(2)根据材料“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表明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的思想,以法治国。
(3)根据材料“D:诸位说的都不对,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表明这是道家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使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