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敦煌艺术就其品类而言,包括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等,内容十分丰富,数量极其巨大。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经过不断地交融发展、艺术创新,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美不胜收,与印度的石雕飞天已非 ① 。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曾评:“敦煌千壁万塑,至今仍能 ② ,无一躯一壁不是中国流传的最古的宝迹。”一幅顾恺之的《女史箴》引得艺术界 ③ ;数十躯杨惠之的塑像,使人赞叹欣赏,不可名状。这样大的场面,这样多的种色,这样丰富的画派,安能不令世人惊赏!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
敦煌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极强的包容性。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但也是东西方之间的一条简单的通道。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吗?专家在考察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方圆30公顷的植被后, ① 。众所周知,植物拥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考艾国家公园的植物就储存了该区域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上碳。这些植物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和亚洲象等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 ),就无法挖掘出森林储碳量的最大潜能。另外,亚洲象践踏植被,推倒树木,不断为森林创造“开口”,能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 ② ,使它们不至于被高大的植物完全遮蔽,这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多样性。专家根据模型作出预测,野生动物的灭绝将会导致 ③ ,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这些动物来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
B.没有这些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的动物
C.这些动物没有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
D.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没有被这些动物建立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因登高望远而惹恨添悲。杜甫《登高》中“ , ”两句道出了郁结在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达了难以排遣的无限悲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对南宋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失望至极,他多么想像当年刘裕那样“ , ”。
(3)古人常借“杜鹃”这一意象来表达悲苦和哀怨之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 , ”中“杜鹃”的含义也是如此。
三、整本书阅读
7.《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得到的花签上画着一支芙蓉花,题有“风露清愁”四个字,花签背面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请结合作品内容,解读这支花签的喻意。(5分)
答: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高三(1)班拟举行“鉴往知来,砺行致远”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2分)
1.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前面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应该填写“同日而语”。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第②处,根据前面的“至今仍能”和后面的“流传”等语可知,此处应填写“岿然独存”。岿然独存:形容经过漫长时间或变乱而幸存的事物。第③处,语意是说艺术界对“顾恺之的《女史箴》”的痴迷推崇,应该填“如痴如醉”。如痴如醉: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
答案:①同日而语 ②岿然独存 ③如痴如醉
2.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句式杂糅、关联词搭配不当引起的分句语序不当的语病。“根据……表明”出现了句式杂糅的错误,不能连用。根据文意,后面两句为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关联词“虽然……但也是……”是转折关系,应用“不仅仅是……还是(或‘而且是’)……”来表达更恰当。
答案: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的一条简单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3.解析:本题给出了两个解题任务,“构成和表达效果”,第一个任务“构成”,根据排比修辞的特点解答,画横线的句子中“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是由“是……,是……,也是……”引起的三个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第二个任务,分析表达效果,主要从语言特点和内容表达方面分析。语言特点方面,从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方面分析;内容方面,三个句子从三个方面解释敦煌艺术的价值,突出了对敦煌艺术的赞美。
答案:①排比构成:句子运用了“是……,是……,也是……”将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②表达效果:加强了语势、增强了节奏感,具有音律美;同时从几个角度表现敦煌艺术的价值,更有条理性,更有利于表达对敦煌艺术的赞美之情。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前文“这些植物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和亚洲象等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此句强调了植物种子依靠动物传播,从而形成散播网络,才能保证森林储碳量不断增加。B项,强调的是“动物”;C项,“没有构成”与事实不符;D项,“没有被”与事实不符,且被动句式不合常规表达。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前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吗?”此处应当是专家在考察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方圆30公顷的植被后给出的回答;结合后文“植物拥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可得出肯定答案。据此填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第②处,前面说亚洲象“践踏植被,推倒树木,不断为森林创造‘开口’”,后面说“使它们不至于被高大的植物完全遮蔽”,说明这些“开口”能让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得到生存空间;承接前半句“能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此处直接用动宾结构即可。据此填写“留出(创造)生长空间”;第③处,这里应写“野生动物的灭绝”与“加剧全球变暖”之间的过渡句,也就是为何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根据前面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而动物的参与也为植物种子传播或者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提供帮助,也就是野生动物灭绝同样会影响到森林植被生长,从而影响森林储碳量,加剧全球变暖。据此填写“森林储碳量明显减少(锐减)”。
答案:①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②留出(创造)生长空间 ③森林储碳量明显减少(锐减)
6.解析:易错字:繁、鬓、潦、停、暮、猿、锄、戈、吞。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或“杜鹃无语正黄昏 荷锄归去掩重门”)
7.解析:根据题目“《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可知,解读林黛玉得到的花签的喻意需要紧密联系林黛玉的个人形象。“芙蓉”即荷花,特点是出淤泥而不染,美丽、清高。芙蓉花象征着林黛玉美丽、清高的形象;“风露清愁”意思是风清露愁。风是清的,露珠像眼泪,有愁之意,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伤感内心。结合作品,“风露清愁”描绘的是林黛玉伤感的内心,如清风般高洁、亦如露珠般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结合林黛玉的命运可知,此诗暗示了黛玉悲剧的结局,且造成悲剧的原因与黛玉个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黛玉的清高与孤傲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只能自叹命薄。
答案:示例:“芙蓉”象征林黛玉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美丽、清高;“风露清愁”描绘的是黛玉高洁而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她的清高和孤傲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只能自叹命薄。
8.[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意思是水有波痕,可以由此看清它的流向;车轮经过会在地上留下痕迹,人们可以据此寻找到它走过的路线。这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都会留下印记,我们回看这些印记,就能据此辨清前路的方向。第二句话“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句话是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阐明“走过的路”与“向前走”的关系,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第三句话是引用俄国哲学家赫尔岑的名言,从理论的层面对第二句话进行剖析,进一步辨析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向后看,就是向前进。材料中的三句话是一种形断意连的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呈现出由具体到抽象、由殊相到共相、由形到神的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提供的作文材料看,“过去”“未来”是关键词,对两者之间的关联的思考和认识是写作要突显的核心内容。
本次作文要求围绕写作主题“鉴往知来,砺行致远”写一篇发言稿,主题“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与材料内容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凝练和深化。鉴往知来,借鉴以往的,便可以推知未来的。其中的“往”可以是过去走过的路,获得的经验、教训等等,也可以泛指“历史”。“砺行致远”意为砥砺前行或磨砺节操、德行,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从材料出发,鉴往知来与砺行致远是相承关系,前者是思想,后者是行动,“鉴往知来”是“砺行”的指引,“致远”是结果。考生要在准确把握两句话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立意,展开论证。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会陷入割裂的误区。
考生由此阐发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考生可以从个人层面,也可以从国家、民族层面,还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角度立意。“鉴往”可以“知来”,可以让人品味过去,认清现在,思索未来。“向后看”不是停滞不前,沉溺过去的荣辱不能自拔,而是及时检视自己的缺点,肯定自己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前进。“理解和认识过去”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过程。人要经常反思,获取经验教训,以磨砺节操、德行,指引以后的工作学习;国家、民族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得到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1.鉴往并非沉迷于过去,而是总结反思自我。
2.以史为鉴,做未来之师。
3.理解和认识过去,是自我成长的过程。第2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将遥不可及的古典书籍变得 ① 。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活了起来,成为滋养当代读书人永不枯竭的源泉。节目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在表现形式上,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视听。在舞台置景方面,节目采用“全包围式”的舞台设计,场景布置和灯光效果相得益彰,产生了一种仿佛 ② 的审美体验。在故事讲述和情景再现方面,节目采用主持人与演员对话的手法,通过实景拍摄表现与情景再现还原,找到联结“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为当代人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可能。节目 ③ 的构思,实现了视听语言技术和舞台空间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高涨,一跃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4分)
答:
3.请简要赏析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许多人类完全不知道的新病毒,正在从地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涌现出来感染人类。显然,新出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会引发瘟疫,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
① ?
首先,由于人类大肆破坏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人类越来越多地跟野生动物打交道,而野生动物往往是许多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的宿主。其次,我们要考虑聚集因素。超级大城市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场所。再次, ② 。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全球各地到处流动。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病毒由泰国山洞里的蝙蝠传染给了人类,24小时后,这个病毒就可能抵达北京、纽约或开罗等全球性大城市。
作为人类,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其实, ③ 。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些新病毒的传播速度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以前高出许多。
B.以前的病毒的暴发频率比这些新病毒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这些快很多。
C.这些新病毒的暴发频率比以前的病毒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快很多。
D.以前的病毒的传播速度比这些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这些新病毒高出许多。
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说“ ”,也不能超过十步;“ ”,能走到终点是因为不舍弃,所以学习要持之以恒。
(2)韩愈《师说》中“ , ”两句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和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
(3)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指代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 , ”。
三、文化常识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2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39分)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与前面“遥不可及”对应,语境讲古典书籍变得容易触及,应该用“触手可及”。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第②处,强调亲身体验,修饰“审美体验”,应该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第③处,修饰节目构思,突出构思的与众不同,应该用“别具匠心”。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答案:①触手可及 ②身临其境 ③别具匠心
2.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原句缺少主语,可以在“以”前面加上“节目”;二是搭配不当,“打造”“视听”搭配不当,可以改为“营造”“视听体验”。
答案:在表现形式上,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高冷”,高傲冷淡,一般修饰人,此处用于修饰“历史故事”;写历史故事“活”起来,把“历史故事”当人来写,运用比拟修辞。此处主要讲《典籍里的中国》的作用,写出其在传播历史故事方面的作用。分析整个句子,用动词“成为”连接前面的“历史故事”和后面的“源泉”,把“历史故事”比作“源泉”,运用比喻修辞,《典籍里的中国》把历史故事讲活了,形象地突出了历史故事给当代读书人带来的作用及价值,表达了赞美和喜爱之情。
答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冷”“活”将“历史故事”人格化,生动表现《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历史故事的作用。把“历史故事”比喻成“源泉”,形象写出其对当代读书人精神的无尽滋养,表达赞美之情。
4.解析:从与前文“新出现的病毒,比如……”的衔接看,以“这些新病毒……”作为开头更恰当,且B、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文段的意思,据此排除B、D两项;再从“暴发频率”与“传播速度”的逻辑关系看,应该先说“暴发”,再谈“传播”,据此排除A项。故选C。
答案:C
5.解析:第①处,前文说新出现的病毒危害大,后文具体解释原因,故此处所填语句承上启下,再根据横线后问号的提示,可以推断此处应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之类的内容。第②处,“首先”“其次”“再次”领起的三个层次结构一致,前两个层次都是“总分”结构,因此,此处所填内容应是对“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全球各地到处流动……全球性大城市”的概括,故此处应填“我们要考虑流动因素”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其实”是对前文的转折,前文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后文说“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故此处应填“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自然”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②我们要考虑流动因素 ③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自然
6.答案:(1)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示例一: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或“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示例三: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示例四: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7.解析:C项,“内阁大学士也被称为首辅”错,只有首席内阁大学士才被称为首辅。
答案:C
8.[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一个具体情境——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恰好你想好了怎么回答,要求你结合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段话,进行发言。
如何理解朱光潜写下的那一段话,是这道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我们不妨一分为二:“我”是可以被放大的,每个人都渴求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我们不敢大胆地说出“我”很重要,但往往“我”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
同时,“我”是可以被缩到无限小的,因为站在全人类角度,个体能做到的确实有限。把自己看得低一点,或者说没那么重要,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谦卑的人生态度。从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正是平凡中见庄严,黑暗中看到光亮。“小”和“大”是辩证的。没有努力奋进、默默奉献的渺小个体,何来高伟的人格与人性光辉?
考生在立意时,要抓住“自尊”和“自谦”这两个关键词,并辩证思考二者。只有“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才能自强不息。在具体行文时,要留心这篇作文创设的主题班会的语境,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联系学习生活,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是充满泥泞的,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有了一点成绩之后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参考立意] 1.自尊与自谦合一,争做新时代青年。
2.渺小个体,亦能致人生之广大。
3.对内葆有自尊心,对外践行谦卑道。第3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文化不仅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以学术而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 ① ,相承不辍;以文学而言,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发其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续其绪,高峰迭起, ② 。而使中华文化保持 ③ 的状态的根源,就是读书。
历史上,对读书,我们有读《易》“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有“头悬梁”的孙敬和“锥刺股”的苏秦,有凿壁借光的匡衡,有映雪读书的孙康,有借萤读书的车胤……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为世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十几年前,读苏轼写的《答王庠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感慨颇深,大意是:读书实无捷径可谈,要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看来读书没有捷径,读书不是 ④ 的事情,而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读书是要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下功夫的。
(郭宗忠《读书的境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C.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
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天宫课堂”课堂中,航天员叶光富展示了太空水球光学实验。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 ① ,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 ② ;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这项实验体现了三个物理现象。首先,在太空失重环境下,( );而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当你站在它的两倍焦距以外,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最后,太空中浮力消失了, ③ 。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水滴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
B.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
C.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
D.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这个球体接近完美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 , ”的师生关系。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 , ”三句表达的感慨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 ”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煜《虞美人》中“ ”则由明月触发思念故国之情。
三、文言翻译
7.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上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4分)
译文: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4分)
译文: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有情怀的人,肯定有内涵,有梦想,有爱心,有责任,不浮躁,不沉迷,活得精致。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情怀有大有小,情怀也有多有少。古人的情怀你我有目共睹,从古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有悬壶济世的医生情怀,有保卫国家的战士情怀,有为国家效力的文人情怀,等等。而现在,情怀似乎正在远离我们。有人说:这几年“情怀”这个词基本被玩烂了,甚至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消费情怀”也在商业圈、娱乐圈兴起。可是,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金太阳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3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4分)
1.解析:第①处,根据“相承不辍”可知,语境说的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连续不断,因此想到“此起彼伏”。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第②处,根据“高峰迭起”可知,语境说的是文学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因此想到“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第③处,语境说的是中华文化长期保持旺盛状态,一代代传承,因此想到“经久不衰”。经久不衰:形容某事物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第④处,根据“看来读书没有捷径”“而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可知,语境说的是读书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好的事情,因此想到“一朝一夕”。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
答案:①此起彼伏 ②波澜壮阔 ③经久不衰 ④一朝一夕
2.解析: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成分残缺,应把“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改为“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来说”;二是“文化不仅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语序不当,应改为“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
答案: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来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
3.解析:A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引号表示否定讽刺;C项,引号表示引用;D项,引号表示特殊称谓。文中画波浪线的引号表示引用,与C项引号用法相同。
答案:C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后文“而在地面上……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可知,括号中句子的主语应是“水滴”,这就排除B、D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是“水球”;由分号可知,前后句子在内容方面相关,在句式上相近,后面说“水滴呈现为水滴形”,是说水滴的形态,那么分号前面也应该是说水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形态,而A说的是水滴形成水球的原因,故排除。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如果有浮力的话,气泡就会上飘,而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所以气泡就不会上飘,可填“气泡不会向上飘”。第②处,根据前文,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应该呈现的是倒立的图像,可填“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第③处,根据前文可知,航天员是往水球中打入的气泡,所以太空中浮力消失了,气泡就不会往上飘,就只能留在水中,可填“气泡会待在水球中”。
答案:①气泡不会向上飘 ②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 ③气泡会待在水球中
6.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
7.答案:(1)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任命相如为郎官。
(2)秦朝时曾经开通道路设置郡县,到汉朝建立时才废掉;现在如果要重新开通,为当地设置郡县,那么意义超过南夷。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他侍奉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就召来相如询问。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任命相如为郎官。这时,邛人和筰人的部落酋长听说南夷与汉朝结交,得到很多的赏赐,大多甘愿做汉朝统治下的臣民,请朝廷仿照统治南夷的模式,在他们的居住地任命官吏。武帝询问司马相如的意见,相如说:“邛、筰都靠近蜀郡,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朝时曾经开通道路设置郡县,到汉朝建立时才废掉;现在如果要重新开通,为当地设置郡县,那么意义超过南夷。”天子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符节前往出使。
8.[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这个材料主要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情怀,有情怀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古代人的情怀等,接下来又转到现在,现在的情怀甚至沦为一个贬义词,被过度消费,最后以“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这个问题引发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确定写作的方向。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这里所讲的就是“现代人与情怀”,写作时可以从这个话题入手。主材料从定义、意义、区别,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对于情怀认知的现状几方面来阐释“情怀”这个写作的核心词汇,简洁明了。
写作的关键就在于对“情怀”的理解,如果理解不好,文章就会出现偏差。写作时,我们可以先谈什么是情怀,再谈现代人又需要什么样的情怀,最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情怀等。
引导性材料一方面在明面上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文体上要写成演讲稿,写作内容上要体现演讲稿的特色,围绕“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发出倡议。另一方面,通过暗示对写作角色(现代青年)和写作对象(金太阳中学的同学)的设定,强调了写作的自身意识和交流意识。所以写作时要体现演讲稿的目的性、对象性、场景性、角色性等特点,避免套作等假大空情况出现。
具体写作内容上要能够做到:①以演讲稿格式写作,②体现一名现代青年的认识和思考,③和自身身份、所在学校进行结合,④联系主材料的相关内容写作,⑤写出希望和建议。
[参考立意] 1.争做新时代有情怀的人。
2.情怀成就梦想。
3.有情怀的人生更有滋味。
4.情怀可以助力成功。第4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从小说《三体》持续热销,到电影《流浪地球》赢得高票房,一批科幻作品广受好评。与此同时,网络文学 ① ,涌现出大批网络文学作者。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互动加强,更多科幻作品在网络平台 ② 。
科幻作品虽然不等于科学著作,却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帮手;网络文学则因其传播的便利性,在众多文学品类中拥有数量优势。那么,如何在网络科幻作品中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的功能,激发广大受众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
读者熟知的《三体》巧妙融入了黑洞、引力波等物理学知识。这说明网络科幻作品要向硬核科技“取经”,有了专业知识的支撑,文学作品的“科学味”才更浓。时下,网友在一些平台自发整理科幻作品知识点,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互相答疑解惑。这说明作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才能让科普 ③ 。除此之外,网络科幻作品还需要完善从规划到开发的全版权运营链条。未来科幻产业的开发和探索,不会只停留在文学层面,其 ④ 的广阔空间还将包括出版、影视、游戏、动漫以及实景体验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借助技术赋能,设计开发更多场景,将为大众科普提供更多可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
3.下列选项与语段中“科学味”所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3分)( )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清朝初年,统治者不重儒学,更重武力,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乐府诗这种诗歌类型,如《汉书·艺文志》所言,讲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D.生活中,总有些人喜欢占小便宜,其实,这样的“聪明人”还是清醒一点为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空间站是载人空间站的简称,它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人居住,和载人飞船都属于载人航天器。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人类的飞天梦, ① ?首先,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种体积小、运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 ② ,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空间站。 ③ ,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电力系统能够满足大型设备及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要。同时,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探索更多未知。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5.根据文段的内容,用单句的形式为“空间站”下个定义,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表现诗人日中无聊,暗示其惆怅和郁闷。
(2)《师说》中,韩愈用“ , ”两句解释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的原因。
(3)洲、汀、渚,指水滨或水中之地,常有禽鸟飞翔、栖停于其上,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写,例如:“ , 。”
三、整本书阅读
7.鲁迅评论《红楼梦》时说,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而《红楼梦》却与之大不相同,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所以其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材料一 《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4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3分)
1.解析:第①空,根据语境“从小说《三体》持续热销,到电影《流浪地球》赢得高票房,一批科幻作品广受好评”“涌现出大批网络文学作者”分析,此处是说网络文学正在蓬勃发展,由此想到用“方兴未艾”,意思是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第②空,语境说的是更多科幻作品在网络平台产生了,由此想到用“落地生根”,意思是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第③空,结合语境“网友在一些平台自发整理科幻作品知识点,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互相答疑解惑”可知,此处强调科普已深深进入到人们的心里,被人们理解和拥护,由此想到用“深入人心”,意思是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心里,指已经被多数人深深地理解、信仰和拥护;第④空,结合语境“广阔空间还将包括出版、影视、游戏、动漫以及实景体验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可知,此处是说未来科幻产业更广阔地展示自己的空间,由此想到用“大展身手”,意思是形容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
答案:①方兴未艾 ②落地生根 ③深入人心 ④大展身手
2.解析:原句错误有:“弘扬科学精神、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的功能”语序不当兼搭配不当,“承担……功能”动宾不搭配,先“普及”再“弘扬”,应改为“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的责任”;“在网络科幻作品中……”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应改为“让网络科幻作品”。
答案:如何让网络科幻作品更好地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的责任,激发广大受众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
3.解析:语段中“科学味”所用的引号作用是着重强调。A项,“招牌”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B项,“读书人”引号作用是着重强调;C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引号作用是引用;D项,“聪明人”引号作用是反语、讽刺。因此选B。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从后文“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种体积小、运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空间站”可知,这是说明了载人飞船的局限性和空间站的优点。再联系前文“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人类的飞天梦”,那么填入的内容是对空间站必要性的疑问,故可填“为什么还要研制空间站呢?”这样的问句。第②空,从后文“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可知,这是说明了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所具有的价值,据此推断,应是关于太空的微重力资源环境价值的内容,故可填入“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很有价值”。第③空,从下文“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备”推断出空间站具有更大的体积,再联系后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所填句子中应该有关系连词“不仅”,据此可填“空间站不仅体积更大”。
答案:①为什么还要研制空间站呢 ②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很有价值 ③空间站不仅体积更大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此题要求给“空间站”下定义,就要抓住这一概念的基本特点,且分清其种属概念。从文段“它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人居住,和载人飞船都属于载人航天器”可判断其属概念是“载人航天器”。然后要根据文段中的信息找到“空间站”是一个什么样的“载人航天器”,“什么”即定语的部分。根据分析可找到关键信息,“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它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人居住”等。据此总结出答案即可。
答案:空间站,是指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航天员在太空中居住并进行长时间空间实验的载人航天器。
6.答案:(1)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示例三: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示例四: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
示例五: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7.答案:宝玉是“真”人物,虽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但也有缺点。他尊重女性,具有反抗精神,连丫鬟戏子也尊重,不喜仕途经济;他又有纨绔子弟的放纵,和薛蟠等人喝花酒。
8.[审题指导] 第一步,判断作文类型。材料一是经典文化作品中人物的话语,材料二是北京冬奥会冠军获得者在微博上的话语。从类型上看这是一道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的组合类材料作文题。
第二步,解读材料。材料一是出身底层的刘姥姥告诫因“家里冬事未办”而吃闲酒寻气恼的女婿的话,“守多大碗,吃多大饭”,劝诫女婿要认清自己的境况和身份地位。这里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指的是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如果达不到他人的水平,也不好高骛远,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不盲目伪装、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材料二是北京冬奥会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发在微博上的话,关键词是“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指的是要打破自我的局限性以让自己获得完善、提升。
第三步,关注提示语。材料提示语是“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提示我们必须综合理解两则材料的含义,而不能抛开一则材料只去谈另一则材料。综合材料,可以明确“守与破”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具体分为人应该在“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之下去“突破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前提下突破自我,在有限的范围内不断突破自我;或者辩证地看待“认清自己”与“突破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是“突破个人界限”的前提基础;敢于突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身份、经历、现实,能够产生共鸣。“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更适合写记叙文、小小说,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更适合写议论文,但不可文体不清。
第四步,列出导图框架。写作时,考虑好使用什么结构的文章、正反面事例和名言等,最好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立意] 1.人生坐标要高远。
2.穷山距海,无远弗届。
3.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4.既要认清自我,又要突破自我。第5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华字典》上新增补了“初心”“粉丝”“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引起人们热议,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网友表示:《新华字典》, ① ,越活越年轻。语言文字的更新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可以堪称“时代的镜子”,每一次再版和修订,都跃动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记录着时代最美的音符。词汇之“新”源于中国发展之“新”。今年第12版的《新华字典》,收入新词100多个,还增补了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词汇之“变”折射时代观念之“变”。删去动物条目下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字增添新释义:“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刻画 ② 的时代情绪。语言创新频繁的今天,许多新词只是 ③ 。《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既反映时代变化,又起着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当我们翻阅《新华字典》时,在1.3万多个单字、3300多个带注解的词语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 ④ 、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释义”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爷爷还不来。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中国扩大开放按下“加速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容自由贸易……
D.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造成强对流天气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强, ① ,此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 ② 。在水滴下降过程中,如果 ③ ,会继续被携升。如此反复,小水滴逐渐变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再也无力支撑其重量,最终降落成雨。
细心的人会发现,夏季雷雨的水滴像从天空撒下的豆粒,而春雨绵绵,如丝绸般的帘幕。这是因为雨点大小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中垂直运动的强烈程度决定的。夏季,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很丰富,而且地面温度较高,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所以夏季的雨点更大。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5.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希望贤才越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尊驾车来问候自己,并且设想了大家在一起“ , ”的温馨场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一句描写了山林中猛兽的吼叫,这声音使山林战栗震惊;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到浔阳地处偏僻,终年听不到悦耳的音乐,而当地的山歌听起来的感受是“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描写了当地人民忘记了战败的耻辱,在侵略者的祠堂前祭祀赛社的场景。
三、文化常识
7.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材料一 惊蛰,古称启蛰,越冬之虫在这一天结束漫长的蛰伏,开启灿烂的“新生”。《周礼》有云:“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这,也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应“蛰”则伏,当“惊”便起,只有学会顺时而动,方能行稳致远;善于蛰伏,又不甘蛰伏,也应是一个人生活智慧和成长历程的写照。遍览古今名人功成之路,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材料二 2023年,惊蛰刚过,全市高三学子开启了封闭学习模式。然而对同学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蛰伏”?身体虽闭斗室之间,理想当骋四海八方。当一个人身心都在某一段时间沉静下去,未来与远方已在彼时孕育、铺展……
综合以上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迪?请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5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1分)
1.解析:第①处,语境说的是《新华字典》的修订增补,因此想到“与时俱进”,意思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第②处,根据前文“删去动物条目下标注的制衣等用途,展现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晒’字增添新释义:‘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可想到“细致入微”,意思是形容事情做得非常精细周密;第③处,文中强调新词存在时间短,因此想到“昙花一现”,意思是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第④处,结合文意,此处形容历史长河永不停止,由此想到“奔流不息”,意思是水流奔腾不停止,形容运动着的事物永不停息。
答案:①与时俱进 ②细致入微 ③昙花一现 ④奔流不息
2.解析:画线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可以堪称”重复赘余,“堪称”意思是“可以称得上,能够称得上”,就包含“可以”之意,删去“可以”。二是语序不当,“再版和修订”语序不当,应该是“修订和再版”。三是搭配不当,“跃动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记录着时代最美的音符”搭配不当,应改为“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最美的音符”。
答案:《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每一次修订和再版,都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跃动着时代最美的音符。
3.解析:文中“释义”后的冒号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冒号作用是提示下文;B项,冒号作用是总结上文;C项,冒号作用是解释说明;D项,冒号作用是用于称谓语之后。因此选C。
答案:C
4.解析:文段第1段主要介绍强对流天气的原理。第①处,根据前文中的“太阳辐射强”和后文中的“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可知,此处应填太阳照射后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即“近地面气温迅速升高”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后文中的“在水滴下降过程中”和“小水滴逐渐变成大水滴”可知,此处应填水滴形成后落下,即“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落下”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后文中的“继续被携升”和“直至高空气流再也无力支撑其重量”可知,此处应填“遇到高空气流”之类的内容。此外,拟写答案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①近地面气温迅速升高 ②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落下 ③遇到高空气流
5.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二是体现出的表述事物的特征,三是具体的表达效果。画波浪线的语句把“春雨”比喻为“丝绸般的帘幕”,春雨细密、柔和,二者在这个特点上是相似的;同时比喻修辞本身的效果就是形象、生动、有趣,再结合语境,可知“丝绸般的帘幕”与“豆粒”形成了鲜明对比。
答案:把春雨的状态比喻为丝绸般的帘幕,写出了春雨细密、柔和的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与夏季的雷雨形成鲜明对比。
6.解析: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讌”“殷”“嘲哳”“佛”。
答案:(1)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2)熊咆龙吟殷岩泉 呕哑嘲哳难为听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7.解析:C项,“迁”一般指升职;“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答案:C
8.[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由惊蛰这一节气的本意和历史渊源出发,引出对“蛰伏”这一主题的阐释。“应‘蛰’则伏,当‘惊’便起”“只有学会顺时而动,方能行稳致远”是对蛰伏内容的阐释。而后文“善于蛰伏,又不甘蛰伏”,这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蛰伏,又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蛰伏”与“奋起”的关系。材料二则将本次疫情导致的居家封闭学习模式比作一次人生中的“蛰伏”。这一联系的目的,在于告诉同学们,应该冷静、乐观地看待蛰伏,不因蛰伏而焦躁,不因蛰伏而沮丧;更不能在蛰伏中躺平,而是应该在蛰伏中沉淀自己、积累自己,从而为日后的未来和远方打好基础,助力远航。
写作时,不能仅仅对“蛰伏”的象征意义进行大而空的讨论,而是应该时刻关注材料二中“全市高三学子开启了封闭学习模式”这一蛰伏情境,理性讨论我们的居家封闭学习模式应该怎样度过——不沮丧(不因蛰伏而焦急,而是把它看做人生中一段独特的时光),不躺平(蛰伏不意味着长眠,居家不意味着躺平,应该趁这段时间努力学习,不断积累,攒够未来一“惊”而起的本领)。写作时,也可以适当讨论蛰伏之后应该如何“惊起”的问题,使文章形成逻辑闭环。
[参考立意] 1.居家蛰伏不应沮丧,这自是人生美好时光。
2.居家蛰伏不应躺平,努力学习不断积累。
3.今日蛰伏,是为了未来“一鸣惊人”。第6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央视春晚舞台的惊鸿一舞,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千里江山图》为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所绘的青绿山水长卷,在历经900年岁月后,绘画惊世之作化身舞蹈诗剧,以全新方式重现传统美学,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光芒,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创新样态,钩沉起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敬畏。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① 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 ② 的展现。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 ③ 。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将之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 ①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②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 ③ ,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认为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 ”时往往呼天,“ ”时常常喊父母,追念本源。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句“ , ”,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侈靡费的批判。
(3)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归隐等,如“ , ”。
三、文化常识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统一称为太学生。
B.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夏祭为伏,冬祭为腊;也可以指伏祭和腊祭之日。
C.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秦汉起称“太庙”。
D.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按规定,天子面向南而坐,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0分)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6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39分)
1.解析:①登峰造极: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这两个成语用在此处均妥当。②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文中是与“展现”相连,形容表现得彻底,应用“淋漓尽致”。③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用在此处比较恰当。
答案:①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②淋漓尽致 ③娓娓道来
2.解析:分析画线句,“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句子结构相同,都作《只此青绿》的定语,可独立成句;“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是句子的状语,应独立成句,且可处在几个短句之前;句子的主干句是:《只此青绿》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答案:①《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演出,②它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③它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④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3.解析:首先分析排比的构成,并从排比本身的特点,即句式整齐角度分析效果。然后,再结合这个排比句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即《千里江山图》以全新方式重现传统美学,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①“散发出……”“展现出……”“钩沉起……”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给人以整饬美。②三个小分句,层层推进,突出了《千里江山图》以全新方式重现传统美学所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4.解析:A、B、C项中的“你”为固定对象,D项与例句指群指代词,不确定对象。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上文“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推断与上文构成假设关系,可以填入“那可真是一大妙事”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结合下文“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推断是按照时间长短对记忆进行分类,可以填入“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之类的内容。第③空,结合上下文“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推断是对应年龄增长之后的情况,可以填入“而随着年龄增长”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答案:①那可真是一大妙事 ②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而随着年龄增长
6.答案:(1)(故)劳苦倦极 疾痛惨怛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7.解析:A项“在太学读书的学生统一称为太学生”错,对太学的学生的称谓历代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称太学生、诸生等。
答案:A
8.[审题指导] 审题角度:①围绕“青春的力量”的内涵和外延,谈论“是什么”,回答概念意义和表现范围,强调重要性;②围绕“青春的力量”,谈论“为什么”,回答来源,强调时代性;③围绕“青春的力量”,谈论“怎么办”,回答具体做法,强调行为方式。写作可以从三个方面整体入手剖析,也可以侧重某一个方面进行表述。
从题目的具体内涵来看:①要抓住具体的“青春的力量”,从“最积极最有生气”“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角度,扣住青年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来阐发;②要从青年的时代使命出发,“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青年的成长要根据时代的需要,青年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青年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把握机遇,“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
[参考立意] 1.青春的力量不可限量。
2.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3.祖国的未来把握在青年人手中。第7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学毕业后先是进入了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海东项目部办公室工作的关改玉,由于公司刚刚成立,急缺探伤工,转而成为铺架分公司第一批且是唯一的一名女探伤工。
“探伤”就是给钢轨做“B超”。关改玉回忆说,乘坐火车时经过的钢轨,都要由探伤工背着十几斤重的精密仪器,逐一对钢轨焊接接头处进行质量检测,“揪”出病害,根据损伤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每个焊点符合标准。
京沪高铁施工时,她要在高架线路上探伤,每天攀爬20多米的高架梯至少3趟;津秦铁路夜间大会战期间,她每天下午五点多上班,次日早上七点多才能下班,高峰时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续工作了30个晚上, ① 地履行“钢轨医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
北方冬季, ② ,铁路施工中,即便穿上军大衣,戴上棉手套,也会冻得 ③ 。由于手套影响探头灵敏度的感知,关改玉索性摘掉手套,脱下棉大衣工作,用细嫩的大拇指和食指拿着探头,一遍遍地检测钢轨焊接处,而无名指和小拇指,则一遍遍地和着机油摩擦在钢轨侧面。就这样,任凭风像刀子一样穿透薄薄的工作服,双手被刮割出一道道血口子,任钻心的疼痛不停喧嚣。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 ① 。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 ② ,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 ③ 。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离职领导没有挽留,是你对他不是无可替代。
B.他诚心诚意地邀请你,你就不要推辞了。
C.当你志在天下时,小恩小怨,你怎么会挂在心头呢?
D.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 , ”,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借助物和人的反应,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 , ”。
三、文言翻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先是,赵固等互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河上诸坞先有任子在后赵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坞主感其恩,后赵有异谋,辄密以告,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永昌元年冬十月,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
(1)先是,赵固等互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4分)
译文:
(2)后赵有异谋,辄密以告,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4分)
译文: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材料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遵循这些规律,人类的生命得以在循环反复中独特存在,绵延不息。每个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
材料二 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在-40℃的环境下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成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他们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获得了生命的永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7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4分)
1.解析:一丝不苟: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根据后面的“履行”,可知“一丝不苟”适用于第①空。寒风凛冽:寒风刺骨,形容非常寒冷。“寒风凛冽”符合北方冬季特点,适用于第②空。瑟瑟发抖,指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瑟瑟发抖”符合“冻得”的表现,所以“瑟瑟发抖”适用于第③空。
答案:①一丝不苟 ②寒风凛冽(或“寒风刺骨”) ③瑟瑟发抖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变化句式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的主干,可得到“关改玉成为探伤工”,再看修饰成分“大学毕业先是进入了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海东项目部办公室工作的关改玉”,找到核心部分“关改玉”作主语,可以得到“大学毕业后的关改玉进入了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海东项目部办公室工作”,再看“由于公司刚刚成立,急缺探伤工”,从中找到核心词语“公司”,以“公司”为主语,可得到“公司刚刚成立,急缺探伤工”。再看“第一批且是唯一的一名女探伤工”,找到主语“关改玉”,可得到“关改玉是第一批且是唯一的女探伤工”。
答案:①大学毕业后的关改玉进入了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海东项目部办公室工作。②公司刚刚成立时急缺探伤工。③关改玉转而成为铺架分公司的探伤工。④关改玉是第一批且是唯一的女探伤工。
3.解析:文中一处明喻“风像刀子”,一处通感“任钻心的疼痛不停喧嚣”。风像刀子,形象生动表现了风的猛烈,突出了关改玉工作环境的恶劣,有力地衬托了关改玉的坚韧和奉献精神。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文中将身体的疼痛的感觉变为听觉,生动形象再现了疼痛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答案:①“风像刀子”为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风的猛烈,突出了关改玉工作环境的恶劣,有力地衬托了关改玉的坚韧和奉献精神。②“任钻心疼痛不停喧嚣”运用通感,将身体疼痛的感觉变为听觉,生动形象再现了疼痛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4.解析:A、C和D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B和文本中的“你”是第二人称,特指,一般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答案:B
5.解析:第①空总领全段,根据文末结论“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可以推出答案①。根据后文“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可推出答案②。根据前文“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和后文“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可推出答案③。
答案: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 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 ③更是考验家长
6.答案:(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7.解析:关键点:(1)“先是”,这之前;“驰”,派遣;“示”,指明;“节度”,管理。(2)“辄”,就;“由是”,因此;“克获”,获胜。
答案:(1)在这之前,赵固等人互相攻击,祖逖派遣使者前去调解,向他们指明利害关系,于是都受祖逖管理。
(2)后赵一有阴谋诡计,他们就秘密告诉祖逖,因此在与后赵的战争中多次获胜,自黄河以南各地很多人叛逃后赵而归属东晋。
【参考译文】
在这之前,赵固等人互相攻击,祖逖派遣使者前去调解,向他们指明利害关系,于是都受祖逖管理。秋季七月,朝廷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严格约束自己,乐善好施,奖励发展农业,对新来归附的人进行安抚,不论亲疏贵贱一律以恩情礼遇相待。黄河两岸各坞坞主过去有人质在后赵的,许可他们可以同时归属晋和后赵双方,并经常派遣游击的军队假意去抄掠,表示他们并未归附晋。坞主感激他的恩情,后赵一有阴谋诡计,他们就秘密告诉祖逖,因此在与后赵的战争中多次获胜,自黄河以南各地很多人叛逃后赵而归属东晋。永昌元年冬十月,祖逖已经去世,后赵多次攻打黄河以南,攻占了襄城、城父,包围了谯城。
8.[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借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例子,指出古人以时间的规律指导自己生命的规律这一现象。材料中的节气是鲜活的存在,不仅是地方性的,也不仅只与农耕有关,它和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所以,本则材料虽讲的是节气,其实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内涵,也对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方式给出了引导。而材料二中,“冰雕连”牺牲自我,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是为了维护和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这则材料引导我们对于生命意义产生思考。
本题要求在写作中展开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思考。写作中对于材料一,可就“个人的生存方式”做如下当代思考:现在,即使你不从事农业,不熟悉二十四节气,你也可以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如今,年轻人的职责是在时间和生命里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节气和生命的自然意义。而对于材料二,则应针对“生命的至高意义”指出: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更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全人类的。所以,我们应当追求自己生存的高质量,但不能自私地仅考虑自己的生命,而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不幸遭遇损伤,也终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付出。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也依然是永存的。
[参考立意] 1.在合适的时间做该做的事。
2.“小我”融入“大我”,生命自得永存。
3.既追求自我生命的高质量,也为全人类生存而努力。第8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 ①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 ② 、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 ③ ,对“一流北斗”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藤壶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甲壳动物,它们成片地、牢固地附着在船底、鲸和海龟身上, ① ,也会使鲸和海龟不堪重负,甚至过早死亡。有趣的是,如同人类买房时会考虑房子的地段、朝向、通风状况等,藤壶在选择附着面时也相当谨慎,因为一旦选定,就要在那里“住”一辈子,再也不挪动了。座头鲸和海龟等 ② ,因为它们是行走的蛋白质。但大白鲨、海豹等则不受它们待见,因为藤壶会考虑 ③ ,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水流速度为0.5~1米/秒时,藤壶的附着率较高,而超过4米/秒时,藤壶就不可能附着了。而大白鲨的游动速度为15.6米/秒,因此藤壶无法附着。海豹则因为身体表面太过光滑而不适合藤壶附着。
4.语段在内容推进时运用的逻辑关系类型有(3分)( )
A.递进关系 因果关系
B.因果关系 并列关系
C.主次关系 递进关系
D.递进关系 总分关系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吸取历史上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要想国家安定,“ ”。
(2)故地虽在,英雄人物却随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此深有感慨的句子是:“ , , ”。
三、整本书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5分)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实保存。
(节选自《乡土中国》)
类比论证特别强调两个类比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以上文段中“同一戏台”与“同一的戏”是类比点,具有属性上的相似性,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请找出它们分别类比什么。
答: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最近“996”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正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们持支持态度,他们是从“企业文化”“员工追求”“幸福理念”“拼搏精神”等方面给出的理由;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他们从“报酬与付出”“健康与时间”“家庭与个人”“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纷纷吐槽。
如果就此举行一场“我们是否应该提倡‘996’工作制”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针对对方提出的理由,以“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作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针对性强,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
第8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1分)
1.解析:第①处,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符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的语境。第②处,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地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个词能与下文“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吻合。第③处,急流勇进:在急流中要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此处是说“北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两词都可以用。
答案:①欢欣鼓舞 ②风雨兼程 ③急流勇进(迎难而上)
2.解析:句子主干语是“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丰碑”。“既与”“又具有”是新时代北斗精神的特点,可改为两个句子;最后一个分句中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也可单独成句。据此进行句式转换即可。
答案:①新时代北斗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②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③它凝聚着亿万人心血;④它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3.解析:先从排比句的构成角度,分析排比本身从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党和国家、工程全线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在北斗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分别是领导作用、科研作用和支持作用。
答案:①“是……干出来的”“是……拼出来的”“是……托举起来的”三个句子句式基本一致,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给人以整饬美和排山倒海之势。②三个小分句,逐层展开,突出了党和国家、工程全线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北斗圆梦的不同作用。
4.解析:根据语段中的“因为它们是行走的蛋白质”“因此藤壶无法附着”可知,语段中有因果关系。语段先说藤壶在选择附着面时的倾向,然后又介绍藤壶不能附着的情况,所以语段中有并列关系。
答案:B
5.解析:第①处,由横线前的“附着在船底、鲸和海龟身上”和横线后的“也会使鲸和海龟不堪重负”可知,此处应填“这会使船只受损”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横线后的“因为它们是行走的蛋白质”“但大白鲨、海豹等则不受它们待见”可知,此处应填“常被藤壶附着”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横线后主要介绍了适合藤壶附着的附着面的条件,由此可知横线处应填“附着面的水流速度和粗糙程度”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这会使船只受损 ②常被藤壶附着 ③附着面的水流速度和粗糙程度
6.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必积其德义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7.解析:由“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可知“同一戏台”类比熟悉的地方。由“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可知“同一的戏”是类比人们的经验。
答案:熟悉的地方 人们的经验
8.[参考立意] 命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纵观题目设计,该题紧扣时事,有意识地让考生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题目采用辩论赛陈词的形式,立意开放,可以从大佬角度论述提倡“996”很有必要,着重分析成功与奋斗或者吃苦付出的关系;也可以从员工角度论述“996”不值得提倡,着重探讨付出与回报、个人权益保障等问题。不论站在哪个角度展开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同时注意辩论文章的格式及语体特点。第9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里一幅20世纪50年代山东人民治理黄河时推着小推车爬坡的旧照片让人 ① :一群衣衫破旧的人们,奋力推着堆成小山状的淤泥,沿着陡峭的河坡向上艰难地行进;长长的车队,在古老的黄河河道上犹如一条 ② 的长龙。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也有几幅小推车的照片,天空可见尚未散尽的硝烟,脚下可见炮火留下的弹坑,几十万辆小推车倍日并行,一刻不停,长驱千里,运送着战场上需要的物资。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场景、人物,小推车上装载的货物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用小推车这种运输工具在 ③ 。
这种木制的小推车,只有一个轮子,靠人来推,就是这样的一辆辆小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抑或说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如今,小推车是一种传统的运输工具,它已进入历史博物馆,小推车上深深融入山东人民血脉之中的那种坚韧英勇、忠诚奉献的精神,“小推车”精神依然在齐鲁大地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转折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短句,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所谓强对流天气,是指伴随雷暴现象的对流性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最大特点: ① 。不同于寒潮和台风自远方而来,很多雷暴云会在晴空背景下生成,堪称无中生有;而强对流造成的大风、冰雹和强降雨追根溯源都自雷暴云的高空而来,堪称从天而降。
② ?大家要时时关注天气预报,在强对流天气发生时,( )另外,公众还可以学着看气象雷达图,可借鉴顺口溜:“ ③ ,色调越冷雨越轻,绿绵黄大红瓢泼,红得发紫是冰雹。”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避免逗留。
B.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避免逗留,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
C.避免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逗留,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
D.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避免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逗留。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二、文化常识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神宗熙宁,“神宗”是庙号,“熙宁”是年号,用以纪年的名号。
B.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
C.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与“舜”被称为最早的圣贤君主。
D.秩满,表示官员辞官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与“致仕”相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晴雯抱屈而死,死前喊了一夜的娘,读来令人唏嘘,不免让我们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 , ”。
(2)姚鼐《登泰山记》“ , ”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3)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的满腔愁绪,因此“鹧鸪”成为诗人词客表情达意的常用意象,如“ , ”。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材料一 2022年4月中旬,王亚平等太空三人组圆满完成任务并顺利返回。这是王亚平第二次到太空。面对记者的采访,王亚平谈及初次到太空时的感受,说:“身处太空,你所见到的世界会让你得到升华——在你心中,有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东西则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
材料二 《旧唐书·文苑列传》载,席豫“性尤谨”,处处谨慎行事,不肯马虎随便;即使写给晚辈的文字,也从不潦草。他认为潦草的字迹给别人看,是对人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尊重。有人问他,这么细小的事你何必介意?他回答说:“细犹不谨,而况巨耶!”
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9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39分)
1.解析:第①空,驻足不前:停下脚步,不再上前,也指事情停下来,没有进展。语境是说被旧照片吸引,停步观看,故可填“驻足不前”。第②空,气势磅礴:气势雄伟壮大。语境把古老的黄河河道比作一条巨龙,故填“气势磅礴”。第③空,改天换地: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语境强调小推车作用之大,故填“改天换地”。
答案:①驻足不前 ②气势磅礴 ③改天换地
2.解析:先指出小推车已进入历史,再强调其精神的发扬光大,构成转折。
答案:虽然小推车作为一种传统的运输工具已进入历史博物馆,但是深深融入山东人民血脉之中的那种坚韧英勇、忠诚奉献的“小推车”精神依然在齐鲁大地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3.解析:准确写出短句的组成部分及内容。表达效果从短句的节奏、内容体现出的精神及结构作用等方面入手。
答案:①句子由三部分组成,依次写了小推车的材料属性、车轮数量、动力来源。②这样写读来短促有力,节奏明快,不仅强调了小推车的相关属性特征,更为下文写人们用小推车做出的巨大成就及赞扬“小推车精神”作了有力的铺垫。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处是讲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承接前文“在强对流天气发生时”,这里应先说“最好的方式是……”排除B、C项;“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避免逗留”语序不当,应把“避免”放在最前面,排除A项。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后面“很多雷暴云会在晴空背景下生成,堪称无中生有”和“强对流造成的大风、冰雹和强降雨追根溯源都自雷暴云的高空而来,堪称从天而降”可概括出强对流天气的最大特点是“无中生有”和“从天而降”。第②空,此处是关于强对流天气的一个问题,根据后面“时时关注天气预报”“学着看气象雷达图”“借鉴顺口溜”可知,这些都是预防强对流天气的措施。由此可写“如何防御强对流天气”。第③空,结合后面的“色调”“绿”“黄”“红”“紫”可知与“颜色”有关;结合“轻”“绵”“大”“瓢泼”“冰雹”可知与“雨情”有关;最后注意顺口溜的押韵特点。由此可写“通过颜色看雨情”。
答案:①无中生有与从天而降 ②如何防御强对流天气 ③通过颜色看雨情
6.解析:D项,“表示官员辞官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与‘致仕’相同”错误。秩满,指官员任期届满。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两者意思不同。
答案:D
7.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怛、承、余、襦。
答案:(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2)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欲成西北望 又见鹧鸪飞/客泪数行先自落 鹧鸪休傍耳边啼)
8.[审题指导]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的重点是王亚平初次到太空时的感言。其中包含的观点是“人生中‘小’与‘大’变化的辩证思考”。第二则材料是《旧唐书·文苑列传》记载的席豫的事情,核心内容是他的回答“细犹不谨,而况巨耶!”意思是说,做小事不谨慎,那么大事更不会做好。两则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求同”。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小”和“大”的辩证思考,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可以找到两则材料的碰撞点,选准角度。同时,两则材料还要“辨异”。如果说“求同”在于确定立意角度,那么“辨异”则在于把握论证方向。虽然同是述说“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但材料一讲述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小”与“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材料二讲述的是做不好小事,处理不好小细节,就很难做大事,成就大事业,而这两个层面都是我们写作论证的方向。因此不能泛泛地去论证“小”“大”之间的关系,或者单纯论“小”或“大”。
考生在写作时注意,王亚平为什么在太空会有这种“小”“大”转变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地球与太空之间空间距离遥远的问题,更是人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有了质的转变的问题。得失之类的东西变得渺小,变得不再重要;而诸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变得“很大”,变得非常重要。席豫所说的“细”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指哪些内容,我们做好这些事,可以有哪些“大”的成效。所以论证一定要注意由果溯因,深剖细析,才能让文章做到“深刻”。
[参考立意] 1.以我之“小”,成就国之“大”。
2.小大是可以转化的。
3.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第10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 ① 。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 ② 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 ③ ,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的疆域是经过众多王朝的分分合合而逐渐形成的。这个疆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生活的共同地域。在中国人心中,它始终就是处于东亚,名为中国。我们因身在其中而常常忽略它,但当走出国门反观自身或被外国人询问时,我们会脱口而出: ① 。
那么,中国不同区域的人类是否属于同一人种?或在多元人种中,有没有哪一个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无论在东部平原区域或北部蒙古高原的中国人均为蒙古人种,而统一与分裂相间的中国古代王朝虽有不同区域的族群之间的融合, ② 。以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类构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由长城、丝绸之路和藏彝走廊构成的通道地带是中国人的起源地。中国人虽然为适应高原、绿洲、山区的自然环境而在社会文化方面存在差异,但因一直沿通道地带 ③ ,彼此间相互认同,从商品技术到思想观念都达到深度交融。当我们想知道并探寻我们的祖先是谁时,却总是探不到心中想要的那个唯一,原因就是各民族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民族多源的背景下,我们能寻找到的共同点就是,所有民族都生活在这个叫做中国的国度中,我们都是中国人。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华民族认同”下一个简要定义。(5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恰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古诗词中常用舟船意象营造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 , ”。
三、文言翻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帝曰:“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
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帝曰:“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
(1)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4分)
译文:
(2)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4分)
译文:
四、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很多人都有如下经历:在某客户端,点击一条茶叶的消息,之后就会不停地收到各种关于茶的养生知识和广告推送……大数据兴起,技术越来越完善,算法越来越高级,我们已进入传播智能化的算法时代。显然,算法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精确匹配,大大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算法也可以轻易过滤掉我们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让我们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证明中固化认知,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0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翻译+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6分)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形容牡丹花一般用“国色天香”。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第②处,前文中句子描写鸟儿在三角梅丛中飞舞欢叫,有花有鸟,突出两者的和谐,应用“鸟语花香”。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第③处,语境中有“书法家、画家”的表述,是这两类艺术家在此创作,故用“挥毫泼墨”更加合适。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答案:①国色天香 ②鸟语花香 ③挥毫泼墨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三:一为句式杂糅,“有……五种颜色集成”是“由……集成”和“有……五种颜色”两种句式的杂糅;二为语序不当,数量词“一株”应放在动词“有”后面;三为成分残缺,谓语“发现”缺乏宾语中心语,应在适当位置加上“三角梅”。
答案: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所谓“增文势”指增强语势,排比的句式整齐,如文中“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读起来富有音韵节奏美,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而“广文义”多指能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事物,句中从“乡村”到“古亭式客厅”,再到“宜人氛围”,先写面“乡村”,再写点“客厅”;先写具体事物“乡村”“客厅”,再描摹抽象的心灵感受“宜人氛围”,逐渐深入、文义渐广,从而既全面、又富有层次感地表现出乡村令人陶醉的美景。
答案:增文势: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运用了“一……的……”的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朗朗上口。广文义:由乡村至古亭客厅,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
4.答案:①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②但多为蒙古人种内部的融合 ③保持相互交流与合作
5.答案:中华民族认同是在民族多源的背景下,以共同地域、共同血缘、社会文化交融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祖国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
6.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溢”“驱”“鉴”“樯”“蓑”“笠”。
答案:(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7.解析:关键点:(1)“变”,矫正;“法度”,法令制度;“急”,迫切,急切;“正方今之所急也”,判断句。(2)“废”,荒废;“图”,图谋;“所以”,……的原因;“此所以少成事也”,判断句。
答案:(1)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2)有一人败坏事情就荒废图谋的大事,这就是大事很少做成的原因。
【参考译文】
宋神宗问道:“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衰世的社会风气表现为,贤良的人不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平庸的人却能够施展暴虐,低贱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地位高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深深赞同这种判断。二十七日,讨论改行新法。王安石说:“人才难得,又难全面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理财,其中难免会有一两个人办错事,随之攻击的言论就趁机兴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失败这种事,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的大小,不被攻击的言论迷惑。”皇帝说:“有一人败坏事情就荒废图谋的大事,这就是大事很少做成的原因。”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为此命令陈升之、王安石领导这项工作。
8.[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描述了现在很多人的上网经历,在某平台点击了一条茶叶的信息,之后就会不断收到关于“茶”的知识或广告,引发我们对上网现状的思考。第二句话是对上述经历的概括,由于大数据兴起,我们已进入传播智能化的算法时代。这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时代的发展。第三句话提出了“算法”带来的好处和弊端。“算法”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精确匹配,大大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简言之,就是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算法”的弊端是“可以轻易过滤掉我们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让我们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证明中固化认知,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会固化人们的认知。注意“显然”“但是”这两个词,“显然”后面提到的“算法”的好处是值得大家肯定的,“但是”后面提到的“算法”的弊端是不容大家忽视的。所以,材料的关键在于要辩证看待“算法”。
引导语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阅读材料后的联想、感悟和思考,建议写议论文。写作中心是“辩证看待算法”,比如可以写“算法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可以描写时代背景,举例肯定信息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引出“我们进入算法时代”;然后举例论证使用“算法”带给我们便利;再论证使用“算法”带给我们不便;最后通过以上的对比得出结论“算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注意写作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实际。
[参考立意] 1.算法是一把双刃剑。
2.成为“算法”的主人。
3.灵活借助“算法”获取信息。
4.“算法”的利与弊。
5.对待“算法”,既不排斥也不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