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共10份打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共10份打包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23:13:45

文档简介

二、文内文外,社会热点契合练
训练提示
近年高考阅读文本的选材常常与社会热点高度契合,涉及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内心里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
【注】 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3.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答:                                    
                                    
                                    
                                    
                                    
★4.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答:                                    
                                    
                                    
                                    
二、文内文外,社会热点契合练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错误,由“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可知,郑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C项,“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错,由原文“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可知,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D项,“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错,“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故选A。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错,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故选C。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由“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可知,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都是新砖”,看到别人家偷砖,郑娟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非常纠结又拧巴,希望自己“偷砖”的行为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由“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可知,周秉昆回到家时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现在泥泞还没干”,周秉昆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他从妻子的话中听出了言外之意,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答案:①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但她看到别人家偷砖,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希望偷砖一事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②周秉昆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后来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体到“偷砖”这一情节: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为此,市政府特批了一批砖垫在泥泞处,方便人们出行,改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却将这些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也动了心思,她带着儿子也把砖搬回了家……一是生活的真实:“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当时的中国很贫穷,光字片生活条件很差,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生活的现状。二是人性的真实:“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可见,生活条件恶劣,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
答案:①生活的真实: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生活的现状,当时的中国很贫穷。②人性的真实:很多人将市政府特批的一批垫在泥泞处的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反映出恶劣生活条件之下,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二)未考诗人重点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大 酺【注】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 大酺(p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以一“通”字,把“毗陵”“震泽”“九州”的关系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
B.颔联选择“伐鼓撞钟”“新妆袨服”的场景,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庆祝活动的热烈壮观。
C.诗歌开端铺叙民情,结尾祈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以民愿作结,浑然天成。
D.诗人善于选取富有色彩的意象,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给人清新婉丽之感。
2.本诗颈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写到了柳,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江亭晚望
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了江村的宁静之美。
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
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
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4.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度荆门望楚①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②。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③,谁知入楚来。
【注】 ①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为应试,初次出巴蜀入荆楚途中所作。②章台: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③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标题,交代了诗人的行程,表明诗人此时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进入到楚地境内。
B.“尽”字写出诗人对离开家乡的不舍之情,“烟雾”写出了诗人来到陌生土地后的迷茫之情。
C.颈联写城邑分布在苍茫原野外,树林隐隐与白云相接,多种意象组合营造了开阔简远的意境。
D.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结构严谨;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由景到情笔法细腻。
6.前人评价此诗“蕴藉自在,含而不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寄宿田家(节选)
高 适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家老翁忘却自己的年岁,看到山色转青才知又过一年,飘然有隐者之风。
B.田家老翁在自己门前种柳成巷,引泉入池,营造了居处清幽脱俗的环境。
C.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意趣盎然,以耕地扫屋为事,以饮酒吟诗为乐。
D.本诗语言朴素淡雅,多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与景物的传神韵味。
8.诗人笔下的田家老翁与一般的农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简析。
答:                                    
                                    
(二)未考诗人重点练
1.解析:D项“给人清新婉丽之感”表述错误。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首联为全诗布置了一个旷大的背景,诗人从大处落笔,“九州通”“万国同”气象辽阔。颔联选取“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手法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颈联写景兼抒情,描写的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
答案:D
2.解析:此题要求比较二者的不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诗中,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表现了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柳”,是对戍边士卒离家征战时的环境描写,作者以乐景反衬戍边士卒离家征战的痛苦之情。
答案:①本诗颈联以柳遇春风,比喻民逢明君,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表现了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柳”以乐景反衬戍边士卒离家征战的痛苦之情。
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形象的能力。B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写鸟儿归巢、千帆竞过的情景。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写鸟儿飞过在沙滩上留下痕迹,但是,倏忽而过,这痕迹也就没有了;而船驶过的痕迹也是不能长久留存的,因而这两句写出了人生的虚无之感。颈联写水的柔性,“看山欲断魂”中的“断魂”是被山的雄壮所感染的情感,这两句中一柔一刚,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刚柔并济的喟叹。尾联“纵情”还没有停止,然而黄昏却已经到了,让诗人顿生遗憾,时间过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华太短暂了,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答案: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5.解析:B项,“诗人来到陌生土地后的迷茫之情”错,诗人初入楚地,只觉得新鲜与兴奋,并无迷茫。
答案:B
6.解析:首联以“遥遥”与“望望”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诗人此时心情,抒发了度荆门时的欢快与想要饱览楚国风光的兴奋;“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突出了心中的舒展感与兴奋感;尾联用典,含蓄蕴藉,写出了诗人走向人生广阔新天地的欣喜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答案:①首联“望望”写诗人一再瞻看的神态,表达出想要尽快饱览楚国风光的急切兴奋之情。②中间两联融情入景,描写楚地开阔舒展的美景,表达诗人进入人生广阔新天地的欣喜之情。③尾联反用典故,诗人是对前途充满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趣。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以饮酒吟诗为乐”概括有误。诗中说的是“客来满酌清尊酒”,饮酒是在客人到访之时,并非日常行为。故选C。
答案:C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型属于“比较鉴赏型”,要看清比较点,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一般的农人”是怎样的形象,功夫在诗外,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其次,要明确诗中的田家老翁有哪些形象特征。最后,两者比较,只谈“不同”。“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在门前栽柳引池,符合其隐逸身份,表现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文采斐然,田家老翁还会吟诵诗歌,可见老翁有一定的文学造诣。
答案:①说道“平生隐在兹”,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与一般耕田为生的农人不同;②情趣高雅,在门前栽柳引池,营造清幽环境,既符合其隐逸身份,又表现其审美情趣的高雅;③文采斐然,田家老翁闲来无事,兴之所至,便会吟诵诗歌,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六、诗歌鉴赏创新练
(一)高频诗人重点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 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2.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裴二虬尉永嘉
杜 甫
孤屿①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
隐吏逢梅福②,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③,把钓待秋风。
【注】 ①孤屿:在永嘉江中,屿有二峰,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遍游郡中山水,曾到此游览,后人建亭其上。②梅福:汉朝人,曾任南昌县尉,正直敢言,因不满王莽专权,弃家隐于会稽。③僦:租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孤屿亭落笔,照应诗题,描绘诗人想象中的永嘉美景,表达送别之意。
B.裴虬无人同行,将只身前往与世隔绝、生存艰难的永嘉,诗人对此深感担忧。
C.诗人以隐吏称裴虬,“逢梅福”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称许。
D.这首诗写送别友人的殷殷情意,运用了一问一答的写法,给人亲切自然之感。
4.有评论说这首诗“上半送裴,下半自叙”。作者是怎样把“送裴”和“自叙”有机衔接起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①
刘禹锡
长忆梁王②逸兴多,西园花尽兴如何。
近来溽暑侵亭馆,应觉清谈胜绮罗。
境入篇章高韵发,风穿号令众心和。
承明欲谒先相报,愿拂朝衣逐晓珂。
【注】 ①令狐相公:诗人旧友令狐楚,当时身居要职。②梁王:西汉梁孝王刘武,他曾建梁园,常在这里狩猎、饮酒赋诗、宴饮宾朋。天下文人雅士如枚乘、司马相如等云集在此,为座上宾。此处用梁王拟比令狐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典故,回忆当初与朋友相处时超逸豪放、意兴勃发的欢快情景。
B.第二句以“兴如何”进行设问,从而领起后两联朋友在亭馆举办诗会的内容。
C.颔联前一句照应标题并点明时令,后一句意为朋友们高谈阔论胜过繁华奢侈。
D.颈联是实写,描绘了朋友们齐聚交流时诗兴大发、彼此之间一唱一和的情景。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塞上梅
王 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
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8.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                                    
                                    
                                    
(一)高频诗人重点练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说法错误。“贝锦”比喻花言巧语,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诗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令人失色。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儒生一辈子都被世俗社会轻视。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花言巧语。这都是用《诗经》典故,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闻之令人失色。“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一典故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篇。这里指谗言可畏。这两句是说古代贤人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呢?接连三次的谣言,竟然让最信任他的母亲也受到惊吓。以上集中对世风进行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抒发了受人排挤的愤懑。“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君”指王十二。这两句是说,握着你的手,说句心里话吧,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荣辱皆忘的洒脱。“白首为儒身被轻”,年华老去,可是作者壮志未酬,空有一身才华却依然被人轻视,不得重用,抒发了作者虚度光阴的无奈。
答案:①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是“黄金散尽交不成”,尝尽了世态炎凉。②受人排挤的愤懑。“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两句写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闻之令人心惊。运用典故,意指谗言可畏。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③荣辱皆忘的洒脱。诗人与朋友倾心畅谈,“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襟怀磊落,洒脱无羁。④光阴虚度的无奈。“白首为儒身被轻”抒发了作者年华老去、不得重用、反被轻视的无奈。
3.解析:B项,有三处错误,一是“裴虬无人同行,将只身前往”无中生有,颔联只是说友人到永嘉任职,并未提及是否孤身前往;二是“绝境”理解错误,“绝境”此处指绝美的美景,并非“与世隔绝、生存艰难”的环境;三是情感错误,此处是说友人此去永嘉,尽兴游览山水,不知有谁能够陪同,表达的是对友人是否有知己的关心。
答案:B
4.解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送裴”和“自叙”有机衔接起来的。结合全诗来看,“送裴”侧重于表达分别时的祝愿,“自叙”侧重于表达归隐之情。从结构上看,前两联描写永嘉山水的优美,友人会流连其间;后两联写归隐,中间以“谁同”设问,以“逢梅福”“忆谢公”作答,将“送裴”和“自叙”完美地衔接起来。从情感上看,前两联渲染永嘉山水的优美,目的是引出友人流连山水,进而引出归隐的心志。从表达技巧看,作者运用典故,意蕴丰富,以“梅福”“谢公”来观照自己,既衔接了“谁同”的设问,又回扣了“归隐”的心志,过渡自然。
答案:①诗歌以“兴谁同”的设问从上半叙写“送裴”之意,自然引出下半的“自叙”情志。②永嘉有山水之胜,可以兴发归隐、畅游之志,诗人由此自然发出已备好一叶扁舟准备远游归隐的“自叙”。③永嘉是失意者的理想之所,裴虬贬官到此,足可安慰,面对不如意的处境,诗人由此自然生发出也欲归去的向往。
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颈联是实写”分析错误,这里仍是想象,因为诗人自己并没有亲临现场,只能想象出朋友们交谈的状态。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对诗歌情感题,一般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答案:①对与朋友齐聚相谈甚欢的怀念与向往之情。诗的第一句回忆自己当初与朋友相处时的意兴勃发,颈联想象朋友们在一起时写文赋诗的情景,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怀念与向往。②诗人把令狐楚比作梁王,表达对令狐楚的敬仰。诗中将朋友令狐楚与梁王相提并论,写朋友令狐楚如梁王一样,能够让文人雅士相聚,畅谈交流,体现了对朋友令狐楚的景仰之情。③希望寻求令狐楚的帮助,表达了对得到皇帝重用的渴望。尾联先以“承明欲谒先相报”表明希望朋友将自己的愿望上奏朝廷,以“愿拂朝衣逐晓珂”表明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没有直接写梅花”错,“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是直接描写。故选D项。
答案:D
8.解析:颈联意思是:开放的梅花日日夜夜被风吹落,布满陇头;花瓣还随着陇水东西漂流。“日夜”二字,意思是“日日夜夜”,点出了梅花被风吹落的时间之长,可见梅花在塞上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完全不似关内,是从时间角度来写梅花生存环境恶劣;“陇头”“陇水”“东西”,其中“满陇头”三字,点出梅花花瓣被寒风吹得遍地凋零,已经够凄凉了,而落入“陇水”的梅花,还不得不随波逐流,令人感到梅花命运的身不由己,十分悲凉;这是从空间角度写梅花的悲惨遭遇,更增伤感。这种描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生活环境恶劣、命运悲凉的同情,同时作者也是借梅花来寄寓自己不被人赏识的痛苦之情。
答案:①“日夜风吹满陇头”是从时间角度写,“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②“还随陇水东西流”是从空间角度写梅花落满“陇头”,随着“陇水”东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③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二)温情的笔触——迟子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解 冻【注】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场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了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 《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不仅表现出苏泽广对中山装的珍爱,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
B.“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表面上写服装,实则表明小腰岭人们思想上的冲突。
C.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D.出发前,黎素扇将行李中的书放了又抽出来,而苏泽广到办公室销毁了自己认为不该写的诗作,这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的“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C.作者为读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话语情景,一个时代的不幸,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平实的人物对话中徐徐展开,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3.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4.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
答:                                    
                                    
                                    
                                    
(二)温情的笔触——迟子建
1.解析:A项,“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错误。由原文“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可见并没有“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故选A。
答案:A
2.解析:B项,“‘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错误。应该是因为能穿中山装而兴奋,为不知原因的“开会”而紧张,最后为思想解放而亢奋,无“失望”这一心理。故选B。
答案:B
3.解析:“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句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分析时由浅入深。
表层意蕴:是指到了春天,冬天里被冻结的土地逐渐融化,即“解冻”,融化的土地一开始变得泥泞不堪,然后在太阳的光照下慢慢蒸发了水分,泥土变干,从而消除泥泞。这是本义、浅层表面含义。
深层意蕴:解冻的过程用来比喻国家、社会的变革状态,改革旧制的过程便是“解冻”的过程,这里的“阳光”指正确的思想、开放的政策,心灵的解冻只有依靠解放思想,逐渐接受并步入正轨,一个新的时代便到来了。
答案:表层意蕴:是指自然中的解冻带来的道路泥泞只有依靠阳光才能消除。深层意蕴:社会的解冻和心灵的解冻只有依靠解放思想,抚平人们的伤口,才能迎来时代的前进。
4.答案:①文中书写了泥泞中小腰岭村女人对家人的关心、压抑的环境中妻子对丈夫苏泽广的担心与体贴,体现了人性之美,给人以“温情”。②结尾以“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环境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思想的大解放给小腰岭人带来了崭新的前景,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给人以时代的“温情”。(三)红色经典重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淑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桠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的图画。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
女人点起腊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地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卷起一床被,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闩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炕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带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带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到了炕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
他晃荡晃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炕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作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调皮鬼”张海。
1947年5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既说明张海的能力,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
B.张海对“骡马大店”保持戒心,体现了一个侦察员对敌情的敏锐和对危险的预判。
C.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张海、张淑贤是真实人物,但女人和敌特是虚构的。
D.过汾河桥时,穿便衣的小伙走在支队前面谈谈笑笑,十分潇洒,真是一个调皮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侦察员张海的传说开头,借鉴了中国民间传说写人的手法,有虚有实,虚实相间,故事惊险奇特又富有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B.小说善于用拟声、状貌类词语来营造氛围,如“嗖嗖地”“冒出了火花”“尖锐的”“暴雨一般地”,强化了形势的紧迫感。
C.小说采用通过人物自身行动显示人物的表现手法,如张海的英勇机智在行动中自显,具有传奇色彩,但也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
D.小说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冬晨雪景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北方风景的独特,另一方面用抒情的笔调推动叙事的进程。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                                    
                                    
                                    
                                    
4.小说为什么要以“金戒指”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姑 姑
李立泰
姑姑很漂亮,修长身材,梳短发,穿着整洁,柳眉杏眼,如今老了也不难看。
姑姑离休后回家探亲,谈起当年战火纷飞、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岁月。
那年全村参战和八路军一起打鬼子。咱村有围墙,墙外有围子壕。壕里放了水,还有葛针寨,全是枣树枝子,鬼子不好攻。
家人都上围墙打鬼子去了,八路军得吃饭啊,娘回不来咋办?姑姑还是孩子,但姑姑要蒸窝窝给八路军。姑姑8岁时跟锅台差不多高,蒸窝窝够不到箅子,站在小板凳上。头次没蒸熟,就回锅。八路军叔叔夸姑姑孩儿小,心好,机灵手巧。
那次是八路军冀南七分区24团来解的围,把鬼子打跑了。
姑姑8岁参加八路军,在伙房帮忙。老班长像疼亲女儿一样待姑姑。姑姑站在小凳上学做饭,生的做成熟的,凉的烧成热的,凉水烧成开水。
姑姑9岁被卫生队要走,八路军冀南七分区卫生所在姑姑村上,家家住了伤病员,整天接触的全是受伤的男人,枪没长眼,伤哪儿的都有。分什么男女啊,该脱得脱,该铰得铰,全无禁忌。医、食、住、行姑姑跑前跑后,发动婶子大娘姐妹们帮助卫生所拆被褥、洗衣服,帮助照顾伤员,一口一口地喂汤、喂饭、喂药,甚至端屎端尿。
姑姑当卫生员开始洗伤员的绷带,她说,我洗的绷带放到今天就是垃圾。在村子的水坑里洗洗,没肥皂、洗衣粉,血斑也洗不干净。有时找不到好水,小水坑里的水也凑合。人手不够也给伤员包扎,包得歪歪扭扭。
再大些我就开始学扎针。起初扎不进去,吓得手哆嗦,急得哭。大姐姐们告诉我,手把肉捏住,猛一下子扎下去,别犹豫。慢慢我会扎针了,都说我小手儿柔软扎得不疼,抢着叫我扎针。遇到输液的重病号,我站在旁边看护士姐姐扎血管,我还在自己胳膊上练习过扎输液针。
我问姑姑:你作为战地护士,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
应该是那次躲过敌机空袭。那天狂风怒号,刮得天昏地暗,黄风把枯枝败叶都旋到天上去了,本不是敌人偷袭的天气,可就是那天敌机偏来了。我负责的两名重伤员转移不动,13岁的我急中生智,抓了两个麻袋片儿把伤员盖上,上面撒些树叶树枝,我也趴在下面,敌机盘旋了几圈扔炸弹,没炸着我们。躲过一劫……立了三等功。
我到驻地就积极发动妇女做军衣、抬担架、护伤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14岁入党,16岁当了护士长,成了骨干力量。当了护士长才知道,其实有职务就是责任重了,多干活儿。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加班加点冲在前。那次战地卫生员不够用,我第一个站出来上前线。就是那次为抢救伤员,我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至今腿上还嵌着块儿弹片,遇到阴天下雨就疼。前边非常危险。说不定去了就回不来了,就是要把生还的机会留给战友。
我又问姑姑:您作为护士长最厉害的是啥?
最厉害的是那个县大队战士的大腿骨头里嵌入了子弹,我和几个护士当班,医生去前线了,一没麻醉药,二没专门器械,把肉剥开子弹露出来,用老乡打铁的老虎钳子在锅里煮煮,我一边哭一边把“钢铁战士”腿骨上的子弹拽出来。
越干越进步,19岁被任命为医疗队党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一边抓政治学习,一边加强医疗知识学习。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
这年一个家伙儿闯进我心里来。他是连长,跟我平级。我给他扎针,三扎两扎有了好感,偷偷摸摸谈,俺们不够谈恋爱的级别。一次战斗他那连人马被鬼子挡住冲不出来,回不了大部队,就跟别的八路军走了,反正都是打鬼子。我们再没见过面,说心里话还真想他,但不知他的死活,成天提溜着心挂着他。
后来我调军分区医院任院长。解放全中国那年,那家伙受伤送到我们医院来了。我一见他浑身是血,心里一紧疼得心哆嗦。他是个不错的人,可是我刚结了婚。急得他跺脚,拍头,捶胸。
他急急地吼:我给你写信,怎么不回信?!
我说:没收到你的信。兵荒马乱的,信不通。
你怎么不等我?
我等你好几年了,也不知道你活着没有啊?走了就没音信。
他哭了,泪淌下来。我不敢看他。
我说:都团长了还哭,不怕人家笑话?好好干,将来找个大学生,比我这文盲强多了。
任她什么生也抵不上你!
别说憨话,我帮着给你介绍。
我照顾他个把月,也算弥补吧。他养好伤要南下,打过长江去。在一次攻坚战斗中他顶着湿被子率敢死队往上冲,牺牲了。
姑姑那么伤神,眼里含着泪。
(选自《参花》)
文本二
小说从土里拱出来(节选)
李立泰
我写小说,好回老家,扑进鲁西大平原,看着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土里刨食的身影,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作。哥哥光膀晒得淌油儿,嫂子壮硕小褂儿粘在胸脯上。汉子扬鞭扶犁,倾听犁铧切断草根的脆响,看阳光下新翻泥土的浪花儿。俯身抓把湿润的土块攥个蛋儿,送鼻子闻闻,土蛋泛出浪润的清香。女人撒化肥,沿着深深的犁沟,沿着汉子骂牛的吆喝,沿着长长的日子,沿着风调雨顺也作难的声声叹息,然后他们把在血汗里浸泡的种子埋进希望里。
望望厨房冒出的炊烟,闻闻玉米饼子的香甜,农家大锅炒菜“滋滋啦啦”爆响,从后窗窜出几缕子菜香……听鸡鸣狗吠的欢歌,看看篱笆墙上爬的丝瓜、扁豆角,交织在一起的绿墙,还有那在绿秧子里偷偷探出脸儿的粉红的喇叭花,真好看,真养眼,那么小说基本就出来了。
好的微型小说、小小说读过忘不了。它不仅有生活、接地气,人物鲜活丰满、有血有肉、细节感人,而且是从土里拱出来的。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姑做护士长时,县大队战士的大腿骨头里嵌入了子弹,她用老乡的老虎钳为战士取子弹时,伤心得哭了,一方面是心疼战士,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医术不精而愧疚。
B.解放后,姑姑的初恋情人已升任团长,久别重逢时,她觉得自己不识字,配不上他,主动要为他介绍对象。表现姑姑为人善良热心、乐于助人、大度无私的精神。
C.在姑姑的精心照料下,她的初恋情人伤愈后重返战场,但他在失恋的绝望中拼死冲上前线,最终壮烈牺牲,姑姑因此而后悔落泪。
D.文章写全村参战打鬼子,小孩子帮着为八路军做饭,家家住伤员,妇女帮着拆被褥、洗衣服、照顾伤员,体现了革命战争岁月的军民鱼水情。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亲切自然,语言质朴,偶尔插入的方言俚语,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
B.小说中描写了洗绷带、扎针、取子弹的情节,表现了战争时期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战争的残酷,衬托了八路军战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坚持抗战、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C.小说高潮部分写“团长”因错过了与姑姑的美好姻缘而落泪,在姑姑要为他介绍一大学生时,他表示无论什么人都比不上姑姑,从正面表现了姑姑的美好形象。
D.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手法丰富,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女军人特殊的性格和情怀。
7.作者说优秀的小说是从土里拱出来的,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对这个“拱”的理解。
答:                                    
                                    
                                    
                                    
                                    
8.李立泰的“抗战题材系列”微型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传奇性格的抗日英雄,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与作家精选“写人细节”和与众不同的“情节叙述”方法有关。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在素材选取与情节叙述上有何特色。
答:                                    
                                    
                                    
                                    
                                    
(三)红色经典重点练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于文无据,尽管张海出色,但战争年代的侦察任务并不轻松,甚至有生命危险。文中张海在摆脱敌特的围堵中曾经受伤昏倒。C项,“张海、张淑贤是真实人物”有误,小说的人物都有虚构。D项,“真是一个调皮鬼”错,选项中的调皮鬼与司令员给张海取的外号“调皮鬼”的含义并不相同,外号带有亲昵俏皮的特点。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有误,人物在行动中自显,这并不是小说创作的固有模式,但作者在小说中相机运用,使人物的描写活灵活现,并未显出其模式化的特征。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运用叙述人称的能力。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让读者好像亲临现场,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能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带有亲切感,并使读者产生共鸣。
答案:①具有现场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②具有代入效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产生共鸣。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金戒指的得、露、失、找、忘、复得,集中体现了情节的波澜曲折,使主线更明晰、紧凑。金戒指是妻子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的,并且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所以金戒指是他的新婚礼物,凝聚着人情美。张海去执行侦察任务时,发觉自己的记事本丢了,于是又返回店里找,那个女人要求张海用金戒指来换。张海晃荡着走出村外才清醒,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张海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骑兵侦察员给他讲了他昏过去之后发生的事,并且把金戒指给他带了回来,所以金戒指又与张海的侦察斗争有关,凝聚着英雄美,所以通过金戒指刻画了张海的人物形象。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金戒指既是他人情美、又是他英雄美的体现,揭示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答案:①金戒指的得、露、失、找、忘、复得,集中体现了情节的波澜曲折,使主线更明晰、紧凑。②金戒指既是张海的新婚礼物,又与他的侦察斗争有关,凝聚着人情美和英雄美,有利于刻画张海的人物形象。③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揭示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5.解析:A项,“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医术不精而愧疚”无中生有,姑姑用老乡的老虎钳为战士取子弹时伤心得哭了,只表明她此时很是心疼战士,并没有“为自己医术不精而愧疚”。B项,“她觉得自己不识字,配不上他”表述错误,虽然文中有“将来找个大学生,比我这文盲强多了”的信息,但这是姑姑安慰团长的话,并不是姑姑真的“觉得自己不识字,配不上他”。C项,“但他在失恋的绝望中拼死冲上前线”表述错误,“失恋的绝望”夸大其词,并且原文有“他养好伤要南下,打过长江去”,说明此次上前线是任务需要,并不是“他在失恋的绝望中”的冲动行为。
答案:D
6.解析:C项“他表示无论什么人都比不上姑姑,从正面表现了姑姑……”表述错误,用他人的语言、动作等来衬托主人公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C
7.答案:①优秀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体验与升华。②生活有无限的张力,有一种向外拱的动力,能激发作家的创作欲望。③作家必须俯下身子,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主动去发现、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把生活的本质“拱”出来)。
8.答案:(1)素材选取:选取典型事件(着笔于生活细节、以小见大)。选取了主人公8、9岁,13岁到16岁,19岁之后等几个典型事件,通过做饭、洗绷带、掩护伤员、取子弹、与团长的姻缘等生活细节,表现其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2)情节叙述:①采用倒叙,开头从姑姑回乡探亲切入,然后展开叙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以问答方式,交叉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推进故事情节叙述。故事讲述人“我”与主人公“我”(姑姑)不断转换,使得文章叙事既有跳跃性又有连贯性。(四)乡土散文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蜀道上的梦想
李春雷
①西安到成都,乘高铁,最强烈的感觉:闪。
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车过广元,再无险阻。一马平川,直望成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奇险著称的交通线路——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常常咀嚼李白之叹: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想来,定然是有感而发。
虽然李白的出生地尚有争议,但其成长地——江油,却是定论。而江油,便位于广元市南侧。《蜀道难》的主体部分,便是极写广元山区之艰难险阻。
蜀道难,最难是广元!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人类,却困苦地攀爬了极其漫长的岁月。
商周时期,古蜀地与中原被秦巴大山阻隔,“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春秋早期,两地始有联络,后来陆续诞生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便是蜀道的滥觞。
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秦统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广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确立。东汉末年,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经营北伐。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
隋唐统一后,官府再度植种松柏,聚翠积绿。这条小路逐渐恢复。但由于遥远且凶险,仍被视为畏途。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从西安逃难至蜀地。公元759年初冬,杜甫入利州,登蜀道,历时许久至成都。明代之后,火药铁器普遍用于开山碎石。工匠们在悬崖上削坡铲石,开辟碥路,替代栈道。
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由于别无选择,只能沿用旧道。路成之后,汽车行驶仍需十日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交通方面的一大决策就是凿穿西南。由于缺少先进的桥隧技术,仍是基本遵循古线。数十万人日夜施工,如司马攻蜀,若诸葛北伐。其情其景,惊泣鬼神。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几次乘坐宝成铁路,往来蜀道。②那时候,从西安到成都,需要二十多个小时。最强烈的感觉:晃。
高山巨谷间,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与火车并行的川陕公路更是如此。货车太长太高太重,山路又弯又窄又坑。进入广元,便是入蜀第一站——七盘关。真是当头棒喝,闻之色变,必须盘旋七道山梁,才能通过。“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于是,外地车辆常雇用当地司机。即使这样,仍然常常堵车,每每滞留三五天,拥塞10公里。烟尘滚滚中,公路和铁路两侧的剑门关、明月峡、皇泽寺们,焦头烂额,愁眉苦脸。从地图上明显可见,广元位于西安、成都两大都市的中心。只是,它的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大山,犹如一枚紧紧包裹的粽子,好似一颗果壳坚硬的核桃。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条古老的蜀道,也悄然升级。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灾后重建。传统的川陕公路终于避开旧基,放弃盘旋,穿山而过。2017年12月,国人千呼万唤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全新线路,全新技术。万千大山,訇然洞开!传统的蜀道,一下子闲适起来,成为中国交通永恒的记忆和见证,成为人类文明特有的魅力和美丽。
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姑娘。
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惟一道缝隙洞开,两侧大山颤颤巍巍,危如利剑高悬。壮矣危矣,奇哉险哉。只是,在当下的和平世界,它,仅仅是一座资深地标,一框鲜艳风景。
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而谷深逾千。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骇浪。在如此险峻的绝壁上,凿洞架木修栈道,是怎样的难度?如壁虎,似蜘蛛,铁锤钢钎,火星四溅,稍有疏忽,葬身深渊。而三千米栈道,需要多少孔眼啊。毋庸置疑,这里,是中国一处壮观、惊险、经典的古栈道遗存。
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静静地走在浓荫里,绿意如微雨,馨香湿人衣。那是李白的呼吸,那是武曌的芬芳,吹拂着你的每一根睫毛,濡润着你的每一寸肌肤。
公元2018年6月,我再次乘坐西成高铁,前往广元。
一道银白,群峰闪过。明明暗暗,欢呼雀跃。亿万年酣睡的大山,像壮士,像五丁,像诗人,像青年男女,翩翩舞蹈,引吭高歌。的确,西成高铁开通,最受益者是广元。这个绝世的美女,终于出山了、出嫁了……
我猛然想起李白。
千年春秋,一闪而过。此时的太白,或许正端坐在青天的云朵之上,哈哈大笑。笑声像阳光一样,漫天怒放。是的,他终于可以轻松、快捷地来往蜀道了。而秦岭、大巴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皇泽寺、七盘关、唐家河们,那一抹抹倩影,一涡涡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的身影、他的笑声、他的欣慰,更是他的新诗!
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
B.由商周到解放前期,虽然中间很多朝代都有过开拓修建,但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C.文中穿插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川陕公路堵塞难行的历史,与后面写二十一世纪蜀道的升级形成抑扬。
D.作者先后把广元比喻为“粽子”“核桃”“深山的村姑”“绝美的姑娘”,目的是增添文章浓浓的乡土气息。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行文,真实亲切地谈古论今,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宏大主题。
B.文章以西成高铁开通为背景,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自然地融入了有关蜀道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雄奇秀美的风光。
C.文中多次写到李白,同时不断穿插他《蜀道难》中的相关诗句,强化了历史上蜀道艰险难行的事实,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意蕴。
D.文章结尾以虚笔写李白穿越到今天蜀道后的欣喜,又以“诗仙”赞颂那些蜀道上的奉献者们,使文章主旨更深刻,更启人深思。
3.这篇散文采用多种风格的语言展现古今的蜀道,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
答:                                    
                                    
                                    
                                    
4.文中两个画线句前后关联,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匠心。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忧愁的幸福
余秀华【注】
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这一度是我比那些有乡愁的人更犯愁的事情。所谓的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因为身体的限制甚至剥夺了我有故乡的机会,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失,如同我这样的,无法在既定的命运里为自己转一个小小的弯。
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凡此种种,我在横店生了根,怎么拔都拔不起来的根。
我以为一辈子不会产生乡愁,因为一辈子就在横店这片小小的树叶上。小小的村庄,三百多户人家,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
以前,也就在两三年之前,你随便走进哪一个农家,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檐的红辣椒和苞谷,屋檐下有一些锈迹的铁犁。开春以后,这犁一下到地里,上面的锈迹就会被磨得干干净净,这犁就会白得灼灼发光。乡村里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是半寐的,这是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到自己的季节,等自己内心的呼唤把自己打开。其实整个乡村也是如此一种半寐的状态。半寐并不是沉睡,是眼睛闭着心还醒着,是四季里万物的变化无一遗漏地仍然从生命里经过而且留下痕迹。
2017年的春节,我们有了新房子,横店村的三百多户都有了新房子。原来分散在几千亩的角角落落的人家现在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原来鸡犬不相闻,现在在家里大声一点说话,可能就有几家听见。
乡亲们是欢喜的,他们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人们的心是欢喜的,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
从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搬到了横店村,甚至修改得更好一点。我无法避免地看到一些传统和习俗在横店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消失,但是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让我对自己很生气:我也和别人一样放任自流,而且自己也在这样的放任自流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性,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人间一样,这样的痛才是深入骨髓的椎心之痛。
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如同看着我的奶奶断气,被推进火化室,等她从火化室出来就是一堆灰的过程。
这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过程,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一种彻底的失去。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它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只是满足于乡愁的本身,故乡的陷落在他们的个人情感里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没有近身的伤感,因为他们可能再不会回到故乡,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
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的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这时候我的愁在别人的眼里也成了一种风景,这是讽刺。我们的愁,源自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
碰巧生在这个急剧前进的时代,变化得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慢时期,我们不知道对谁喊一声:你慢一点,等等我。没有人等你,没有人等你的不安和怀疑都得到解决。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话太多了。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硬,不远处的喇叭在唱生日快乐歌。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
(有删改)
【注】 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到外地生活,这就是“我”无法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的原因。
B.“我”的家乡在搬迁之前,处于一种半寐的状态,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
C.“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人间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的椎心之痛。
D.这篇散文以“我”的家乡搬迁前后的变化为依托,写“我”对家乡“带着忧愁的幸福”的独特感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在文中指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已不可恢复。
B.这句话将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还原的情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
C.这句话表达了“我”对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恢复的痛苦,也是“我”的乡愁纠结之处。
D.这句话表明“我”只愿意生活在原来的田园牧歌的乡村中,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
7.“我”的乡愁和其他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8.为什么作者说“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四)乡土散文专项练
1.解析:A项,“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于文无据。由原文“蜀道难,最难是广元!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人类,却困苦地攀爬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可知,原文只是说“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并没有说“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B项,“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错误,以偏概全。从“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等来看,蜀道在历史的更迭中发挥过重要作用。D项,“目的是增添文章浓浓的乡土气息”分析有误,这些比喻的重心在于表现广元地处深山但风景优美、逐步被世人发现的地理特点。故选C。
答案:C
2.解析:B项,“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分析有误,文章开头立足当下,以倒叙的方式行文。故选B。
答案:B
3.解析:写实的语言。结合“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秦统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广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确立。东汉末年,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经营北伐。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可知,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可见介绍了有关蜀道的地名、史实等,以此记述古蜀道的艰险及今日的巨变,准确简明。
文学化的语言。结合“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姑娘。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可知,介绍广元、剑门关,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而谷深逾千。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骇浪”“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可知,介绍明月峡和翠云廊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见用语古朴典雅,多用对偶、排比和比喻修辞,写今日蜀道上“广元”“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的部分,优美生动,富有诗意。
抒情性的语言。结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常常咀嚼李白之叹: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想来,定然是有感而发”可知,作者运用感叹句,感叹历史蜀道之难;结合“而秦岭、大巴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皇泽寺、七盘关、唐家河们,那一抹抹倩影,一涡涡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的身影、他的笑声、他的欣慰,更是他的新诗!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可知,作者运用感叹句,感叹今日蜀道巨变。可见作者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叹历史蜀道之难,赞今日蜀道巨变,饱含追古颂今的深厚情感。
答案:①写实的语言。如有关蜀道的地名、史实等,以此记述古蜀道的艰险及今日蜀道的巨变,准确简明。②文学化的语言。用语古朴典雅,多用对偶、排比和比喻修辞,如写今日蜀道上“广元”“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的部分,优美生动,富有诗意。③抒情性的语言。作者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多用富于情感的问句和感叹句,叹历史蜀道之难,赞今日蜀道巨变,饱含追古颂今的深厚情感。
4.解析:结合“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可知,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时就抵达广元,可见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历,用“闪”的心理感受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结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几次乘坐宝成铁路,往来蜀道”“高山巨谷间,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可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坐宝成铁路跨越蜀道,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晃”字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闪”说明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晃”说明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结合“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可知,文章高度赞扬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
答案:①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历,“闪”的心理感受写出了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②第二个画线句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火车跨越蜀道的经历,“晃”字写出了慢车时代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③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凸显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
5.解析:“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的心是欢喜的,但这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并不一定是“苏醒”“生机勃勃”的表现,而且“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了”,“苏醒”“生机勃勃”更不能存在了。
答案:B
6.解析:“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错。“我”并不排斥城市文明,这种感觉只是在家乡搬迁之后的一种“乡愁”情结。
答案:D
7.解析:根据“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可以概括出答案的①、②点。根据“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③点。
答案:①“我”的乡愁是在自己的家乡产生的,其他人的乡愁是远离故乡后而产生的。②“我”的乡愁是看到家乡变化时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其他人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人或景的思念,带有浪漫和忧伤。③“我”的乡愁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其他人的乡愁经过距离和转述,有平和的距离和空间,可以找到别的事物填充。
8.答案:①“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②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花了不多的钱有了规格很高的新房子。③对家乡有着深挚的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④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虽然患有先天性疾病,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诗人,发表了诸多诗作。(一)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汪曾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注】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 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言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活——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3.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描写表现了小吕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                                    
                                    
                                    
                                    
4.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中三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答:                                    
                                    
                                    
                                    
(一)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汪曾祺
1.解析:C项,“写出月色明亮”错误,“像一块大水晶”写出天色的干净;“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错误,这两句的视听结合只是给人以多种感官的艺术享受,并没有打通感官。
答案:C
2.解析:C项,“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说法错误,“人物的身上……的东西”指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与是否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无关。
答案:C
3.答案:小吕的特点:①警惕性高、感觉敏锐。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②清醒理智、镇定勇敢。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没有贸然“揍”狼。
作用:①突出看水工作的不易,丰满人物形象。②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作了铺垫。③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
4.答案: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泽润,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三、传统文化情境结合练
训练提示
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语用题和作文题的情境设置都非常注重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语用题和作文题的命制中,将情境设置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或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
其基本手法恰如司空图在其《诗品·含蓄》中概括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之处正是艺术想象的空间之所,“尽得风流”也就是艺术空白美的获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费尽笔墨直接描写美女的篇什,使用诸如“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语言加以铺写,而它们往往事倍功半,艺术效果并不理想,还往往被讥为落入俗套。而真正成功的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则是那种具有艺术空白美质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描写。
在具体创作中,东汉乐府诗《陌上桑》对秦罗敷形象的刻画,算得是佼佼者之一。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作品巧妙布“白”,从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对秦罗敷的身材面貌未作直接的描绘,而其艺术效果却令人十分满意,可谓事半功倍。其妙就妙在作品对真正所要表现的东西不“说”不“写”,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美的特别风味。
(摘编自周莹洁《艺术空白美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这里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
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空白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二,作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他既往的经历,开始意识到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此时的认识仍朦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其三,作家估计到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识地在作品的某个部分留下一点空白,以作为诱发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
艺术美,得力于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物化。空白引入作品,增加了作家对他手中材料施以主观性、情绪性再处理的自由。在构思时,他就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打破时序,拓展空间,依主体的需要和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起来,加强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于是,作家便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回旋余地,能开放思路,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为核心,寻找新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如果说作品中的有墨处还不足以显示作家的创造性,那么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空白正是作家的“智慧之窗”。八大山人的画,世人公认最有个性。研究者指出,其个性多在构图中。他的构图特点在于空间多变、开阔,计白为黑,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空白之意都落在画的主体上。从八大画以留空白取境见长的构图特点中,可以想见空白在他手里,成了他抒情写意的自由空间。
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的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内容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一部作品中的每句话都符合欣赏者的预测,情节发展完全在意料中,读起来毫不费力,言尽意尽,创作就意味着失败。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作品化为想象的种子,播入欣赏者的心田,诱发欣赏者的审美创造,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家共同完成创作。
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重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
(摘编自吴道文《漫话艺术空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空白美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比如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等。
B.“不著一字”不是一字也不着,而是用最少的笔墨从侧面着笔,激发欣赏者领略“尽得风流”的艺术美。
C.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脑海中的意象没有确定的把握时,会留下相应的空白,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
D.作品中的空白可以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从侧面烘托蜀道之“高”“险”,获得了艺术空白美。
B.空白首先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
C.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
D.八大山人的画以空白取境写意,这与《陌上桑》塑造秦罗敷的美貌从侧面着笔有着本质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具有材料中所说的“艺术空白”的一项是(  )
A.《琵琶行并序》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描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情景。
B.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大理石雕塑,在出土时双臂遗失,获得了让人想象无数双手的神秘美。
C.《老人与海》中老人三次梦见狮子。小说结尾,老人将鱼骨架拖回港口,在窝棚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
D.《长津湖》中新兵在开往朝鲜的列车上闹情绪,准备跳车离开,拉开车门后,电影展现了数秒长城的画面。
4.材料二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答: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迎娶薛宝钗的消息后,暴病不起,临终前她突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个空白。请结合材料内容,从空白在发挥主体创造性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其妙处。
答:                                    
                                    
三、传统文化情境结合练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说法有误,依据材料二第2段“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知,空白是作者为了某种艺术目的有意而为之的,并非计划外的。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推断错误。材料二中“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空白并非欣赏主体创造性产生的决定因素,而是影响其充分自由发挥的因素;C项,“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说法错误,文中“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表明“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但不能推出“越是优秀的作家,留下的空白越多”,且不能推出空白多少与激发读者想象空间的大小之间的关联性;D项,“有着本质的不同”说法错误,“以空白取境写意”跟塑造罗敷美貌的手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不“说”不“写”,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B项,根据材料内容,艺术空白是创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而维纳斯出土时双臂遗失不是艺术家的创作,因此不属于艺术空白。
答案:B
4.解析:分析材料二,从总体结构方面分析,首先提出“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整个文段构成了总分的结构,结构上非常清晰。从分段内容角度分析,分论点一先写了“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然后通过三点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得出“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的结论,以及空白引入作品创作的作用。分论点本身也结构层次清晰,论证严谨。分论点二先写了“一部作品的诞生……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点出欣赏者的再创造有价值这一观点,然后论述“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层次也很清楚,论证得出观点,论述严密。衔接严密主要从各段落衔接句子入手分析,如第2自然段首句“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承接中心论点,引出空白的产生。再如第4自然段段首句“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从创作者过渡到欣赏者,都使得论述前后紧密关联,因此会形成结构严密的特点。
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为总分结构,先提出“艺术空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的观点,然后分别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论证观点。②论证层次清晰、严密。分论点一先写创作者创造空白,而后论证空白对创作的作用;分论点二先论证欣赏者的再创造的价值,进而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③段落衔接严密,中间段的首句承上启下。如第2自然段首句承接中心论点,引出空白的产生,第4自然段首句从创作者过渡到欣赏者。
5.解析:依据材料二“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可知,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因此林黛玉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正是作者有意识的留白,可以让读者结合前面的故事情节去揣摩黛玉的心情,更有利于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依据材料二第4段“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可知,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可以诱发读者产生心理反应,对黛玉临终前的话语去体会和想象;依据材料二“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可知,从欣赏者的角度看,这个空白可以满足读者对《红楼梦》二度创作的需要,更好地显现作品的价值。
答案:①从创作者的角度看,(过于完备的表达,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留下空白可以让读者结合前面的故事情节去揣摩黛玉的心情,更有利于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②(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可以诱发读者产生心理反应)作者估计黛玉临终前的话语会激起读者的期待,特意留下空白,诱发读者去体会和想象。③从欣赏者的角度看,这个空白可以满足读者对《红楼梦》二度创作的需要,更好地显现作品的价值。四、文言多文本组合练
训练提示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教考衔接、群文阅读理念的渗透,文言文阅读考查将会拓宽选材的范围,经常出现多文本组合选材的考查形式。
组合一 编年体+史论+历史演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中山王英等众数十万攻钟离。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旬日至邵阳。上豫敕曹景宗曰:“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景宗与睿进囤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
明旦,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上命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睿使斗舰竞发,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诸垒相次土崩,魏军大溃。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睿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
附一 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节选,有删改)
附二 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节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B.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C.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D.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文中是官职名,指地方军政长官。古代受此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
B.敕,皇帝的诏令,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义相同。
C.如意,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
D.垒,古代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皇帝说到韦睿是曹景宗的同乡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礼节上待韦睿很恭谨。
B.曹景宗命人将圣旨送入钟离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达,因而勇气倍增。
C.韦睿趁淮水暴涨,派战船出击,纵火烧桥,军队奋勇争先,魏军因而大败。
D.北魏军队溃败后,曹景宗等人争抢功劳,韦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称赞他。
4.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
译文:                                    
                                    
(2)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
译文:                                    
                                    
5.两段附加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文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组合二 《贞观政要》+编年体+政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二)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B.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C.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D.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越”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史记》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
B.“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庙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C.“远夷”中的“夷”,是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自称华夏,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D.文中“旋以海内无虞”的“虞”与成语“尔虞我诈”的“虞”用法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2)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译文:                                    
                                    
10.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答:                                    
                                    
四、文言多文本组合练
1.解析:“城”是“来攻”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于城上”是“厉击呵之”的状语,状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句子翻译为:北魏军队在夜里又来攻城,箭羽密集而至,韦睿的儿子韦黯请求下城墙去避箭,韦睿不准许,军中一片震惊,韦睿站在城墙上厉声呵叱,人心才安定下来。
答案:D
2.解析:A项中“节度”此处为动词,意为节制调度。
答案:A
3.解析:D项中,“韦睿功成身退”错误,原文应该是说曹景宗同其他将帅争着先去告捷,只有韦睿独自一人在最后才上报,而并非功成身退。
答案:D
4.答案:(1)韦睿连夜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挖掘长沟,离北魏军队的城堡仅百余步远,天快亮时城垒就建成了。(关键词:“堑”,壕沟;“去”,距离;“比”,接近。)
(2)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屈辱吗?(关键词:“下、亢”分别表示“谦让卑下、高傲傲慢”。“抑岂……乎”表反问,“为”表被动。)
5.答案:不一致。王夫之认为,钟离之胜不仅有曹景宗和韦睿团结配合的功劳,还有皇帝预先诏令、善于“将将”的功劳;蔡东藩则对皇帝让曹景宗节制韦睿表示异议,皇帝的预先诏令并无实质作用,幸好名气大的韦睿得到了曹景宗敬重,两人因此而团结并获胜。
【参考译文】
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几十万大军攻打钟离。梁武帝命令豫州刺史韦睿率兵去援救钟离,接受曹景宗的指挥。韦睿从合肥取直道,经由阴陵大泽而行,遇上了涧谷,就架起飞桥让部队过去,十日就到达邵阳。武帝预先告诫曹景宗说:“韦睿是你们州里的望族出身,应该好好地敬重他。”曹景宗见了韦睿,礼节非常恭谨,武帝得知其情后说:“两个将领和睦,军队一定能取胜。”
曹景宗与韦睿进驻邵阳洲,韦睿连夜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挖掘长沟,离北魏军队的城堡仅百余步远,天快亮时城垒就建成了。北魏中山王元英大吃一惊,用手杖击打着地面说道:“这是哪位神灵的(保佑)啊!”曹景宗忧虑城中恐惧,招募军士潜水而行,把圣旨送入城中,城中方才知道外面援军到了,因此勇气倍涨。
第二天早晨,元英亲自率部来交战,韦睿乘坐没有加漆的木车,手执白角如意来指挥军队,一日交战数次,元英才撤退。北魏军队在夜里又来攻城,箭雨密集而至,韦睿的儿子韦黯请求下城墙去避箭,韦睿不准许,军中一片震惊,韦睿站在城墙上厉声呵叱,人心才安定下来。
武帝命令曹景宗和韦睿各攻一座桥,韦睿攻南桥,曹景宗攻北桥。三月,淮水暴涨,韦睿派战舰一齐出发,又另用小船载草,草上灌膏油,放火烧桥,战士们奋勇争先,呼喊声震天动地,没有一个不能以一当百的,北魏营垒依次土崩瓦解,北魏军队大溃败。曹景宗同其他将帅争着先去告捷,只有韦睿独自一人在最后才上报,世人尤其因这一点而赞扬他。
附一 曹景宗是一员骁将,韦睿手拿白角如意、乘轿来指挥军队。二位将领风格不同,本来应该是会互相轻视对方的。武帝提前下诏令警告景宗,是深得统率将领的本事。下诏令给韦睿来包容曹景宗容易,下诏令给曹景宗来包容韦睿很难。然而事实不是这样,韦睿能知晓曹景宗的狠鸷,但曹景宗不能知晓韦睿的宽宏,如果曹景宗的气焰收敛,又何必担心韦睿不善于与曹景宗相处呢?况且皇帝的诏之说“韦睿,是你的同乡望族出身”,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礼,不曾对二人有任何的贬抑或褒扬。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屈辱吗?钟离战役获胜,其功与淝水之战差不多,又岂止是曹韦二将的功劳呢?
附二 至于钟离这一仗,又不曾专任韦睿为统帅,而只是任命曹景宗为统帅,下令让韦睿归于曹景宗节制。幸好韦睿一向负有盛名,被曹景宗所敬重和礼遇,这才让他们二人能和衷共济,从而大败魏军。否则,曹景宗是曾经违背过诏令而在前线进军的,虽然有秘密的诏令,让他来敬重韦睿,这个诏令又怎么能约束到他呢!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诚如公言”,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C、D。“过失”作“甚惊”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
答案:B
7.解析:D项中前者“虞”为“忧患”,后者为“欺骗”。B项中“贞观”是年号,不是庙号。故选B。
答案:B
8.解析: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的观点没有加以否定,只是认为现在“创业难”的阶段已过去。故选B。
答案:B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董”,督责;“振”,同“震”,威吓;“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貌”,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2)“草昧”,(国家)开始创立,补出主语“国家”;“角力”,竞相起兵较量;“臣之”,使他们称臣。
答案:(1)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2)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贞观之初……谅有难色”可知,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但是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故可概括出: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
答案: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
【参考译文】
(一)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人和越人结成一体。傲视别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二)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但是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会一直不违背你的话。”(二)保家卫国爱国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琅年少,号知兵,恃才而倔。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①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康熙四年,挂靖海将军印,疏请攻台,未许。七年,复疏曰:“郑经②窜逃台湾,负隅恃固。去岁朝廷遣官招抚,未见实意归诚。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鱼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塞外风土为比也。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即边防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且郑成功之子有十,若有一二机智才能,结连外岛、土番,羽翼复张,终为后患。我边海水师虽布设周密,仅能自守;若出海征剿,实亦无几。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毋论时日,风信可渡,立即长驱。”诏琅入京,询方略,下部议,竟循于招抚,寝其奏,乃裁水师提督,授内大臣,尽焚战船,示无南顾之意。二十年,大学士李光地奏言:“经死,克塽③幼,诸部争权,攻之必克。”因言琅习海,可专任。授福建水师提督,简练舟楫,筹出师。二十二年六月望间,琅自督精兵二万。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日令蓝理、曾诚等七船,突入郑阵,焚杀过当,溅血声喧。时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急流分散。郑师复合,两翼齐攻。琅望蓝理之船,度其不能强出。自将坐船,突围赴援。理伤炮,还,琅亦集矢于目,竟夜收八罩④。十八日,以甲裳裹首,集诸将,申军令,取虎井屿。二十二日,誓师,两军大战,水为之赤。总兵朱天贵战死。自辰至于日中,未有胜负。琅策励诸将,奋勇争先。郑将林升、邱辉等皆没,焚毁大小战舰几二百艘,军万余人。澎湖既破,克塽遂降。捷书至阙,上大喜,解御袍赐之,封琅靖海侯,世袭罔替。三十五年薨于位,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台湾通史·施琅列传》,有删改)
【注】 ①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②郑经:郑成功长子。③克塽:郑经次子。④八罩:八罩岛,位于澎湖列岛南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B.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C.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D.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寝其奏”中的“寝”指搁置、扣押,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相同。
B.“竟夜收八罩”与“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两句中“竟”字含义相同。
C.日中,又称日正、中午,指11时至13时之间,也就是十二时辰中的“午时”。
D.御袍,指古代皇帝所穿的锦袍。“赐御袍”是皇帝对臣子昭示恩宠的一种手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上疏攻台未许后,施琅于康熙七年再次上疏,从郑经并非实意归诚、台湾资源丰富、利于增加赋税等多方面陈述了攻台理由。
B.在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下,朝廷最终同意了攻台之策,因施琅熟悉海战,授其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负责选拔训练舟船及谋划征讨等事宜。
C.六月十五日,因南潮涌起,蓝理等突击进入郑氏军阵的船只被急流冲散,受到郑氏军队夹攻,施琅便自己带领战船,突围前去援助。
D.二十二日一战异常激烈,双方损伤巨大,在施琅鼓励下,军队攻破澎湖,克塽投降。皇上赏赐施琅御袍并封靖海侯,世袭次数无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
译文:                                    
                                    
(2)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
译文:                                    
                                    
5.施琅第二次上疏攻台理由充分,为何清廷却裁撤了他的水师提督之职,改授其为内大臣,并焚烧了所有战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李愬谋袭蔡州。遇吴元济捉生虞候丁士良,与战,擒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又生之,请尽死以报其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吴元济兵势日蹙,上表谢罪。诸军讨淮西,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上亦病之,以问宰相。裴度曰:“臣誓不与此贼俱生。臣比观吴元济表,势实窘蹙,但诸将心不壹,不并力迫之,敌未降耳。若臣自诣行营,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上悦。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愬然之。辛未,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元济于城上请罪。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且告于裴度。辛巳,度建彰义军节,将降卒万余人入城,李愬具橐鞬出迎,拜于路左。度将避之,愬曰:“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愬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B.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C.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D.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死,指料想被处死,其中“分”与《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中的“分”意思相同。
B.行营,出征或狩猎时的营帐,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后专指皇帝所在之地。
C.击柝,指敲打梆子巡夜,用于报时或警戒;有时也比喻战事或战乱。文中指前者。
D.槛车,“槛”指关野兽的牢笼。文中是指用以关押吴元济并将其送往京师的囚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愬生擒丁士良,审问时因其毫无惧色而赞叹,下令为他松绑;丁士良表示必将竭尽死力,报效恩情,李愬就任命他为捉生将。
B.裴度认为吴元济的形势已窘困,只是将领心不齐,不能合力,如派人前往督战,各将领定想去抢夺别人的功劳,就能争先破敌了。
C.李愬出兵奇袭蔡州,诸将得知进军目标时大惊失色,监军也认为定是误中了李祐奸计,人人都以为必死,因畏惧李愬,不敢违令。
D.裴度率军进蔡州城,李愬要行拜见之礼,裴度想回避;李愬劝说要借此给蔡州人以教育,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裴度才接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
译文:                                    
                                    
(2)愬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译文:                                    
                                    
10.《新唐书·李愬传》:“愬得李祐不杀,付以兵不疑,知可以破贼也。”李祐哪些行为体现了李愬的知人之明?请简要说明。
答:                                    
                                    
(二)保家卫国爱国将
1.解析: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驰令勿杀”不能断开,排除A、D;“久之”是时间副词宜放句首,故排除B。
答案:C
2.解析:A项“寝其奏”中的“寝”意思是搁置、扣押,而“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寝”是睡觉。
答案:A
3.解析:根据原文,蓝理等突击进入郑氏军阵的船只被急流冲散是在六月十六日。
答案:C
4.答案:(1)何况精练勇锐的人已经老了,熟悉水战的人又很少,怎么能长久依赖他们呢?(棘,同“瘠”,简约,少。)
(2)(施琅)下令让大小战舰在风帆上用大字书写上将帅的姓名,来让他们知道进退、明定赏罚。
5.答案:①因为清廷召施琅入京,咨询方法策略后下放到各部商议,最终决定沿袭招抚的策略。②裁撤了他的水师提督之职、改授其为内大臣,并焚烧了所有战船都是为了向郑氏表示无南征之意,表达朝廷招抚的诚意。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施琅年轻的时候以了解军队著称,倚仗有才能而性子耿直。有标兵因犯罪从郑成功处逃出,郑成功派遣施琅抓捕治罪,下令不要杀他,但施琅最终杀掉了标兵。郑成功生气地逮捕了施琅和他的家人,杀掉了施琅的父亲。施琅连夜逃跑,过了许久投降了清朝,朝廷授予其同安副将的官职,升为总兵。康熙四年,挂靖海将军之印,上疏奏请攻打台湾,没被允许。康熙七年,又上书说:“郑经窜逃到了台湾,倚靠着险要的地势抵抗。去年朝廷派遣官员招抚,没见他们真诚的归顺之意。何况东南地区肥沃的土地田园和所产出的鱼盐,最是财富聚集的地方,可以提供给中原的好处,不是塞外风土能比得上的。如果不讨伐平定台湾,不只是赋税减少,百姓贫困日渐紧迫,即使是边防年年接济军队的食物,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而且郑成功的儿子有十人,如果有一两个机智有才能的,结连外岛和土番,羽翼再次丰满张开,终将成为我们的后患。我们驻守边防的海军虽然布设周密,但仅仅能防守自己的领土;如果出海征剿,实在也没有几个可用之人。何况精练勇锐的人已经老了,熟悉水战的人又很少,怎么能长久依赖他们呢?所以,无论何时,只要随着季节变化应时吹来的风允许渡水,就应当立即长驱直入。”朝廷召施琅入京,咨询方法策略,下放到各部商议,最终决定沿袭招抚的策略,停止施琅的上奏,于是裁去他水师提督之职,授予他内大臣之职,把战船都烧毁了,以示没有南征之意。二十年,大学士李光地上奏说:“郑经死了,郑克塽还年幼,诸部都在争夺权位,如果此时进攻必定能攻克。”又说施琅熟悉海战,可以专任其职。于是授予福建水师提督,选拔训练舟船,谋划率兵征讨。二十二年六月十五,施琅亲自统帅两万精兵,下令让大小战舰在风帆上用大字书写上将帅的姓名,来让他们知道进退、明定赏罚。十六日派遣蓝理、曾诚等七船,突击进入郑氏的军阵,大肆焚杀敌军,飞溅流血的声音很大。当时南潮正涌起,前锋的几条船只被急流冲散。郑氏的军队又合了起来,从两边一起进攻。施琅看见蓝理的船,估计他不能强行突出重围,就自己带领战船,突围去援助他。蓝理被炮火打伤返回,施琅的眼睛也被流矢击中,(他们)最终在晚上收复了八罩岛。十八日,用皮革制的战袍裹着头部,集合诸位将领,重申军令,夺取了虎井屿。二十二日,出征前与战士将领誓师,两军大战,水都染成了红色。总兵朱天贵战死了。自辰时一直到中午都没能分出胜负。施琅鞭策鼓励诸位将领,他们都奋勇争先。郑将林升、邱辉等都战败了,焚毁了大小战舰将近二百艘,打败敌军一万余人。攻破澎湖之后,郑克塽就投降了。战胜的捷报传到朝廷,皇上很高兴,解下御袍赐给他,封他为靖海侯,世袭次数无限。三十五年在位上去世,赠太子少傅,赏赐以追悼、安葬的仪式,谥号为襄壮。
6.解析:“淮西骑将”与前面的“祐者”构成完整的判断句式,意思是“李祐是淮西的骑兵将领”,而“有勇略”是省略了主语“李祐”,所以“淮西骑将”与“有勇略”中间断开,排除A、C项。“不寐达曙”指的是“秘密交谈不入睡直到天亮”,因而“密语”之前断开,排除B项。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后专指皇帝所在之地”错误。“行在所”专指皇帝所在之地。故选B项。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裴度认为吴元济的形势已窘困,只是将领心不齐,不能合力,如派人前往督战,各将领定想去抢夺别人的功劳,就能争先破敌了”错误。根据原文宰相裴度回答皇帝的话“若臣自诣行营,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可知,并不是“派人前往督战”而是派宰相裴度去;不是“各将领定想去抢夺别人的功劳”而是“各将领惟恐裴度夺去他们的功劳”。故选B。
答案:B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攻克;“馈运”:输运、运送粮食;“疲弊”:使动用法,使……疲惫不堪;“以”:用。(2)“俭于奉己”“丰于待士”,状语后置,意思是“在供给自己方面很俭朴”“在对待将士方面很丰厚”;“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所以”:……的原因;“此其所以成功也”:判断句式。
答案:(1)历时四年,没有攻克,物资转运使人们疲惫不堪,以至于有些百姓只好用驴来耕种田地。
(2)李愬在供给自己方面很俭朴,但在对待将士方面很丰厚,知道是贤才就大胆使用,看到适宜的能当机立断,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李愬排兵布阵时,如原文“辛未,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攻打蔡州城时,如原文“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可知李祐在奔袭蔡州时率领三千敢死队为先锋,并且在攻打城池时率先登城,足见他勇猛果敢。在攻打吴元济时,李祐献计,如原文“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以及后面原文“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可知李祐向李愬献策,突袭蔡州,足见他富有谋略。
答案:①勇猛果敢:李祐在奔袭蔡州时率领三千敢死队为先锋,并且在攻打城池时率先登城。②富有谋略:向李愬献策,突袭蔡州。
【参考译文】
李愬策划袭击蔡州。遇到吴元济的捉生虞候丁士良,与他交战,将他擒获。不久,李愬把丁士良叫来,当面责问他,丁士良没有一点恐惧的神色。李愬说:“丁士良真是一位大丈夫!”他命令为丁士良松绑。于是,丁士良主动说:“昨天我力不能支,又被您擒获,我也料想这次可要被处死了。现在您又让我存活下来,请让我竭尽死力,报答您的恩德。”于是,李愬将衣服和器具又给了他,任命他为捉生将。李祐是淮西的骑兵将领,勇敢而有谋略,李愬活捉李祐而回,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有时,李愬与他一同就寝,秘密交谈,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帐外暗中偷听,只听到李祐感动的哭泣声。吴元济看到部下屡次背叛自己,军事形势日益紧迫,他上表认罪。诸军讨伐淮西蔡州,历时四年,没有攻克,物资转运使人们疲惫不堪,以至于有些百姓只好用驴来耕种田地。宪宗也为此忧虑,便就此事询问宰相。裴度回答说:“我发誓不与这些贼人一起生存。近日我看了吴元济的奏表,他面临的形势实在已经窘困紧迫,但是各将领心不齐,不能够合力紧逼他,所以他还没有降顺。如果我亲自前往行营,各将领惟恐我夺去他们的功劳,肯定争先进军破敌了。”宪宗非常高兴。李祐向李愬进言说:“蔡州的精锐兵马全都被派往洄曲及四周的边境上,在那里防御守备。防守蔡州城的兵力都是老弱残兵,可以乘蔡州空虚,直接抵达蔡州城。及至敌军将领得知消息时,吴元济已经就擒了。”李愬认为言之有理。辛未日,李愬命令李祐与李忠义率领由敢死之士组成的突将三千人作为前导,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军队出发以后,还不知道是往哪里开进。李愬说:“只须向着东方行进。”军队行进了六十里路,夜晚来到张柴村,将屯戍村中的淮西士兵和守候烽火的人员全部杀死。李愬又连夜率领兵马出了张柴村的栅门,各位将领请示进军目标,李愬说:“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各位将领都大惊失色。监军哭着说:“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计了!”当时,风雪大作,旗帜破裂,冻死的战士与马匹到处可见。加之,天色阴暗,由张柴村往东去的道路,都是官军从来没有走过的,人人都暗自以为肯定活不成了。但是,他们畏惧李愬,不敢违抗命令。到了半夜,雪下得更大了。官军走了七十里路,来到蔡州城下。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官军不到蔡州城下已经有三十多年,所以蔡州人没有防备。李祐和李忠义用锄头在城墙上掘出坑坎,率先登城,强壮的士兵便跟在他们身后。看守蔡州城门的士兵正在熟睡,李祐等人将他们全部杀掉,只将巡夜打更的人留了下来,让他依然如故地去敲打木梆。于是,李祐等人打开城门,让大家进去。吴元济在城头上请罪。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送往京城,并且向裴度作了报告。辛巳日,裴度手执彰义军的符节,带领投降的士兵一万多人进入蔡州城,李愬全副武装,出来迎接,在道路左侧向裴度行礼。裴度准备避开李愬的拜礼,李愬说:“蔡州人愚妄悖逆,不懂得长官与下属的名分,已经有几十年了。希望您就此显示给他们,使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于是,裴度接受了拜礼。李愬在供给自己方面很俭朴,但在对待将士方面很丰厚,知道是贤才就大胆使用,看到适宜的能当机立断,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