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 (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 (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8 20: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选必二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凯恩斯主义
( 20C30S -70S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认识科技对经济、贸易、金融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认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与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贸易、金融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1.一战前的经济: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世界
最终引发了一战。
(1)时间:
(2)表现:
(3)结果:
20世纪初
①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帝国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根本原因)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速 1.3 4.6 1.9 8.1
187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3 2 4
1913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危机于1929年10月肇源于美国,迅速波及到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又很快殃及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的英国,接着蔓延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这场危机有三个特点。首先,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其次,发生的范围特别广。……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一战后:
(一)资本主义世界
(1)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创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二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措 施 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生产过剩;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蓝鹰运动
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业调节法》
社会 福利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法》
社会 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实质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知识拓展: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资本主义世界
(1)黄金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国家干预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解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波及范围更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资本主义世界
(2)20世纪70年代至今
1997年,一些国际投机者通过各种渠道对东南亚金融市场进行疯狂投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场遍及东南亚并波及东亚多国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造成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货币严重贬值,亚洲股市大幅下跌,许多大型企业倒闭。
【补充知识】:
①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复苏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重商主义
(16C-18C中期)
自由主义
(18C中- 20C30S)
凯恩斯主义( 20C30S -70S )
新自由主义(20C70S – 今)
知识回顾: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政府垄断外贸
提高关税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殖民掠夺
减少政府操控,
政府充当“守夜人”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
建立国营企业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英国《航海条例》
撒切尔夫人改革
1917年
俄国
十月革命
1937年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1953年
1989年
东欧剧变
1921年
1928年
1964年
1985年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追随理想的政策
面对现实的退却
回归理想的实验
改乱了
改残了
改死了
弊端?
1.苏联: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时间 政策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19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经济政策
1936 斯大林模式
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苏联处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中,孤立无援且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迫切需要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强大工业国
余粮收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高积累,多投资。
“战时”和“共产主义”性质
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前提下,恢复市场和私有制
高度集中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军事斗争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影响:
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同时对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采用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手段,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社会矛盾。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世界
1.苏联:
2.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社会矛盾尖锐,改革陷入困境。
东欧剧变(1989年)与苏联解体(1991年)。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1)问题:
(2)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改乱了
改残了
改死了
重农业
重工业
重政治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世界
归纳总结:苏联的经济发展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战后经济改革
余粮收集制
有利于战争胜利;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危机
粮食税;租让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强大,赢得二战。比例失调,生活水平较低。
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
赫、勃、戈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
间接过渡,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有利有弊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曲折探索:
(2)改革开放:
3.中国: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
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化”——奠定工业化基础
“三改”——建立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成功——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特区-开放区-内地-加入WTO
成就: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独立
经济独立
工业化进程
发展国有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
自身经济结构问题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充满挑战
快速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背景: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目标:经济独立为首要目标,
加速自身工业化进程。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
与制订经济计划
成效:20世纪60年代与70年
代前期,一些国家实现
了经济高速发展。
存在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特点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2)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应对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一带”,Belt即“B”;“一路”,Road即“R”;论坛,Forum即“F”。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21c以来的世界经济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知识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
世界金融体系
(布林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世界贸易体系
以美国为主导
+
宗旨:定国际汇率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宗旨: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关税贸易总协定
(GATT)
世界贸易组织WTO
宗旨:减关税
减少贸易壁垒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宗旨: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以美元为主导货币体系
以美国为主导贸易体系
影响:
①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②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知识回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个中心
两个体系
三大支柱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自19世纪70年代至1948年世界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材料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 …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变化:1870年至1929年世界贸易速度降低;1929年至1938年世界贸易呈现出负增长;1938年至1948年世界贸易没有增长
(2)建立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4)作用
积极作用: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
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世界贸易组织
①成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②宗旨: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③影响
经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生活: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图标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中国加入世贸
①时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影响: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
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经济合作方式的多样化、交易手段的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发展
知识拓展: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GATT(关贸总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区别 性质
管辖 范围
强制性
联系
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组织
临时适用的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仅管辖货物贸易
将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融为一体,置于其管辖范围之内
关贸总协定的许多协议,则是以守则式的方式加以实施的,缔约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GATT作为协议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规则,而且已被更新。经过修改,GATT已成为新的WTO协议的一部分。
1947年
1995年
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世贸组织成员不分大小,对其所管辖的多边协议一律必须遵守,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不能对其管辖的协定、协议提出保留。
材料: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金本位制。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金本位制。此后,英联邦集团、美元集团等不同货币集团逐步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较固定。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美元信誉受到极大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全球经济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2015年中国倡导的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成立。
——摘编自李翀《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与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概况。
①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
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
③20世纪70年代至今,形成牙买加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趋势,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2.内容: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黄金
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背景: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美国战后经济实力膨胀。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体系(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主导下)
机构 宗旨 主要业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主导下)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救急
扶贫
学习聚焦:两大金融机构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 为巩固美国的大国地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出台,试图控制全球的经济命脉。美元成为美国在全球渗透的撒手锏,而美国在全球的推进也巩固了美元的领袖地位。
——本·斯泰尔《布雷顿森林货币战》
(1)对美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标志着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确立。
(2)对世界:
①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②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4.瓦解:
20世纪70年代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主导下)
(二)现代国际金融的发展
(1)趋势:
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
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表现: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3)影响:
(1)积极:
现代国际金融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资金便利;
(2)消极:
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金融全球化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2.中国在国际金融影响力逐步提升。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日。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亚投行总部大楼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二)现代国际金融的发展
3.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1)原因: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表现: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二)现代国际金融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新中国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机构
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影响力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组织(WTO)
关贸总协定(GATT)
国际贸易与中国
国际贸易变化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课堂小结
1.(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C【详解】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
对点训练
2.(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
3.(2023·广东卷)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3.C【详解】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 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
4.(2021·天津卷)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4.A【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项;“消失”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排除B项;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项。
5.(2021·辽宁卷)1929年至1930年底,除农业外,法国大多数经济部门还在增长,当时,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据此可知,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有(  )
①经济体制的优势 ②对国际市场依赖小
③工商业相对落后 ④产业工人队伍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C【详解】法国经济体制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故①错误;“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说明法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小,故②正确;“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说明法国工业生产缓慢发展,商业相对落后,故③正确;“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说明产业工人队伍规模不大,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6. (2021·天津卷 )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6.A【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项;“消失”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排除B项;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项。
7. (2020·海南卷)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  )
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 B.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
C.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D.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
7.B【详解】从材料的1939年,可知材料所讲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减耕减产,并销毁大量农产品,目的是调节农业,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措施同时也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政策带有两面性,故选B项
8.(2023浙江卷)(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据材料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8分)
作用: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现代
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意义:沟通古代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和平发展合作共
赢历史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