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预习案
【学习目标】1.利用填空形式记住《左传》有关知识;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通过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达到文章翻译通顺的程度。
3.提取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片段写作。
【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教师点拨;
2、合作学习、相互补充。
【知识链接】
一、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了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具体步骤:一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特殊句式及规律总结。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力争读出感情,读准句读。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做到能大致翻译全文。
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预习自测】
一、 基础自测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史书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 》、《 》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军氾南:氾, ; 3.佚之狐:佚, ;
4.夜缒而出:缒, ; 5.君之薄也:薄, ;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 7.共其乏困:共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
9.夫晋:夫, ; 10.阙秦:阙, ;
11.秦伯说:说 ; 12.使杞子、逢孙:杞, ;逢, ;
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 14.失其所与,不知:知 。
二、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三、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鄙 ①越国以鄙远 ( )
②食肉者鄙 ( )
③蜀之鄙有二僧 ( )
亡 ①郑既知亡矣 ( )
②广故数言欲亡 ( )
③亡羊补牢 ( )
四、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五、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 (4)秦伯说,与郑人盟( )
(5)失其所与,不知( )
六、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贰于楚也( )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 ) ④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⑤越国以鄙远( ) ⑥领之厚,君之薄也( )
⑦共其乏困() ⑧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
⑨既东封郑( ) ⑩若不阙秦( )
⑾阙秦以利晋( )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七、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古义: 今义:
②行李古义: 今义:
③乏困古义: 今义:
④夫人古义: 今义: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质疑探究
1、思考:烛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了什么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光用“是寡人之过”自责,从谏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诚意感动了烛之武。
2、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一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上来,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3、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
4、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堂检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 ( http: / / www.21cnjy.com )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5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答案:(1) 。
。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