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
班级:
姓名:
成绩
:
装
订
13、
(6分
线
) 生物试题
命题范围:必修2第5章和第6章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B.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C.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突变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基因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2.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②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一定得到纯合子
③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④体细胞中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A. 全部正确 B. ①④ C. ③④ D. 全部不对
3.下列关于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C. 诱变育种一定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D. 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新品种,从F1就可以进行选择
4.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
A. 把生物进行分类 B.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C. 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 D. 用进废退
5.下列与遗传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病患者生育的后代个体一定带有致病基因
B.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愚型、红绿色盲等
C. 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D. 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远低于单基因遗传病
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 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7.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③到④因是人工诱变育种过程,故③可定向变异为④
B. 由③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D. 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8.下列不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是( )
A.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B. 从简单到复杂
C. 从低级到高级 D. 从陆生到水生
9.下列表述中哪项不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
A.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神造的
B.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
C.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10.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 ( )
A. 多样性和适应性 B. 遗传性和变异性
C. 遗传的本质 D. 变异的本质
11.如图是两种因染色体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的变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②是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 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受精卵分裂的时期
D. 过程②的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12.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
A. 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
B. 染色体上某一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C. 染色体上某基因缺失100个碱基对
D. 染色体上某片段发生180°颠倒
13.如图是某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图,则该种生物的基因型以及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 )
A. ABCd,1 B. Aaaa,8
C. AaBbCcDd,8 D. BBBbDDdd,4
14.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是( )
A. 都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 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C. 产生的变异均对生物不利 D. 产生的变异均对生物有利
15.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运用的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
B. 要获得多倍体植株必须用秋水仙素处理
C. 诱变育种可获得新基因
D. 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优越性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6.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 )
A. 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 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 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17.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 由图d细胞发育成的生物是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18.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 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19.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的可遗传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C.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发生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
D.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20.水稻是自花受粉植物,野生稻A耐盐能力强,栽培水稻B(纯种)综合性状好(有多种优良性状)但不耐盐,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育种方案,最终都选育出了综合性状好且耐盐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种育种方案依据的变异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B. 方案二较方案一更简便,只要每代种植、收集种子就可以实现目标
C. 若方案二中F1植株全部耐盐,F2耐盐:不耐盐=1:3,则耐盐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D. 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使后代更快更多地积累水稻B的多种优良性状
21.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突变为A基因
B. 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Ti质粒的T- 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 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22.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表所示: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中 DNA分子的变化是()
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对的增添
B. 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对的增添
C. 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对的增添
D. 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对的增添
23.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水稻育种方法是( )
A. 单倍体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杂交育种 D. 诱变育种
24.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 B. 有丝分裂过程中
C. 受精作用过程中 D. 不同品种嫁接过程中
25.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C.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 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50分)
26.( 8分)某种果蝇是家禽的毁灭性寄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 1 )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 。
( 2 )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____________,能 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____________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 的后代。
( 3 )用电离辐射导致雄性不育,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主要发生了 。
( 4 )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 ,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27.( 9分)下图一是某些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示意图,图二是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来自于多倍体植物的细胞是 ,该植物一般不能产生种子的原因是 。
(2)图一中的A细胞可以是从图二中的 个体中获得的,过程Ⅲ最常用的方法是 。
(3)过程Ⅳ常用的处理药品是 。
( 4)通过过程Ⅰ、Ⅲ、Ⅴ和通过过程Ⅰ、Ⅱ都可以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前者与后者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 。
28.(10分)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家蝇.
材料二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
①抗药性的出现是 的结果,DDT起选择作用.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 是定向的.
(2)材料一中,若家蝇的长翅(T)对残翅(t)为显性,长肢(R)对短肢(r)为显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TT 和TT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______ 、 ______ .
(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1:
①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 。
②在图2中画出B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4分,坐标标注2分,基因型比例2分)
③通过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为 。
29.( 12分)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30.( 11分)番茄(2n=24)的抗病(A)对感病(a)为显性,红果(B)对黄果(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纯合抗病红果和感病黄果两个品种。
(1)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硫酸二乙酯溶液喷洒这两个品种的幼苗,培养筛选获得了抗病黄果新品种,其中利用 品种幼苗处理筛选更方便,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
(2)若通过这两个品种杂交获取抗病黄果新品种,请完善相关操作步骤:
第一步:将纯合抗病红果和感病黄果两个品种杂交得到F1;
第二步: ;
第三步:从F2中选择抗病黄果植株 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获得抗病黄果品种。
上述步骤需年限较长,如条件允许,可采用单倍体育种以缩短育种年限,其不同操作方法是对F1代实施 ______ ,再用 ______ ,选择获得抗病黄果新品种,该抗病黄果新品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有 ______ 条.
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可遗传变异,对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的理解、应用及异同点的比较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可以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又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解答】
A.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是Aa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是随机的,而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无籽西瓜培养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单倍体生物是指未经受精作用,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生物。如果亲代是多倍体生物,则单倍体生物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仅当亲代是二倍体生物时,单倍体生物是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
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2、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解答】
①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不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小麦(六倍体)生殖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①错误;
②如果是四倍体,假设其基因型为AAaaBBBb,那么它就可能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花粉,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就得到AAaaBBbb,是杂合子,②错误;
③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二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③错误;
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单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花药离体培养发育的个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三倍体无籽西瓜含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④错误。
所以①②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育种的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基因控制的相应性状发生改变,A正确;
B.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B错误;
C.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需要处理大量材料,才能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C错误;
D.杂交育种选育品种时,F1一般是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会发生分离,故一般从F2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
故选B。
5.【答案】D
【解析】略
6.【答案】A
【解析】【解答】
A、癌变是细胞中的基因突变累加的效应,癌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容易扩散和转移,A错误;
B、癌变的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B正确;
C、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变为癌细胞,C正确;
D、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变为癌细胞,癌变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正确。
故选:A。
【分析】
1、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②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③获得无限增值的能力。
3、致癌因子:(1)物理致癌因子;(2)化学致癌因子;(3)病毒致癌因子
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生物的变异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题图:
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③→⑤、③→⑥、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③→⑦→⑨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答】
A、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
B、由③到⑧的育种过程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说明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和一对纯合基因,因此其自然生长后自交的后代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C正确;
D、由③到⑦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要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能发生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对相关内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
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A正确;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B正确;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C正确;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D错误。
故选D。
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拉马克进化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解答】
拉马克指出一切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而且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即用进废退。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选择学说的内容及不足,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解答】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综上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1.【答案】D
【解析】解:A、由图①可知,图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类,A错误;
BD、过程②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B错误,D正确;
C、①属于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任何时期,C错误。
故选:D。
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
【解答】
A.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A错误;
B.染色体上某一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染色体上某基因缺失100个碱基对, 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染色体上某片段发生180°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D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由图种可看出,该生物体为同源四倍体,其染色体组数为4,基因型可为BBBbDDdd;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A正确;
B.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B错误;
C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都对生物体有害,也有有利的变异,C、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略
16.【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特点。
【解答】
A.图a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A错误;
B.图A和图b基因的排列顺序改变,数目均未改变,B错误;
C.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如果该位置上的基因是纯合体,则下一代性状不会改变。易位也是可能改变,C错误;
D.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均可发生减数分裂间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略
18.【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组合,而Aa控制的是同种性状,A错误;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交换会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C。
19.【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可遗传变异只能来源有基因突变,A错误;
B.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可见,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D正确。
故选D。
20.【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育种的方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育种的方法、原理、流程的掌握和理解。
【解答】
A.两种育种方案均属杂交育种,依据的变异原理都是基因重组,A正确;
B.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让其自交更方便,方案二每一代都需要杂交,操作复杂,B错误;
C.若方案二中F1植株全部耐盐,F2耐盐:不耐盐=1:3,是1:1:1:1的变形,说明耐盐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
D.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后代的遗传物质更多的来自与B,使后代更快更多地积累水稻B的多种优良性状, D正确。
故选B。
2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不定向性和可逆性,A错误;
B.基因重组包括基因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种类型,B正确;
C.农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因此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
D.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抗药性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
2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必然会引起相应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突变基因1与正常基因决定的氨基酸相同,说明只可能是替换了一个碱基(因为一种氨基酸可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突变基因2与正常基因决定的氨基酸只有第二个氨基酸不同,说明也可能是替换了一个碱基。突变基因3与正常基因决定的氨基酸比较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氨基酸的种类不同,这是由于一个碱基的增添(或缺失)导致密码子的重新排序,而使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以袁隆平为背景,考查杂交育种,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本题要求考生关注前沿科学,注意知识点的积累。
【解答】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由此可见袁隆平采用的主要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4.【答案】A
【解析】基因重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二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嫁接均不会引起基因重组。
故选A。
25.【答案】C
【解析】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它们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因此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个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极退化.由此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故选C。
26.【答案】(1)B;
(2)抗药性;适应;自然选择;抗药性;
(3)变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4)农药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变异中自然选择以及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
(1)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蝇不育,大大降低种群出生率,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B曲线。
(2)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抗药性,能够适应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自然选择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抗药性个体,导致抗药性个体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量回升。
(3)电离辐射导致雄性基因突变不育,为诱变育种。
(4)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环境污染。
27.【答案】(1)C 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会发生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2)④ 花药离体培养
(3)秋水仙素(4)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一中,A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BD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C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图二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
【解答】(1)图一中来自于多倍体植物的细胞是C细胞,该植物由于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会发生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一般不能产生种子。
(2)图一中的A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可以是从图二中的④个体中获得的,过程Ⅲ最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3)过程Ⅳ常用的处理药品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形成的⑥称四倍体。(4)通过过程Ⅰ、Ⅲ、Ⅴ进行单倍体育种和通过过程Ⅰ、Ⅱ进行杂交育种都可以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前者与后者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8.【答案】基因突变;自然选择;36%;9%;9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析】解:(1)①由于每组中的B部分以及重复多次后,它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DDT,而其中有较多的抗药性个体,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于DDT的诱导,而是来自基因突变,DDT对其只具有选择作用.②基因突变是不定性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此题的突破点为随机交配,说明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可用遗传平衡定律来解题,由题干中数据可知短肢(rr)个体占25%,残翅(tt)个体占16%,则t的基因频率为40%,r的基因频率为5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TT__个体所占比例为:(T)60%×(T)60%=36%,而TTRR个体所占比例为60%(T)×60%(T)×50%(R)×50%(R)=9%.( 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AA+Aa=90%+8%×=94%.② Aa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Aa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对疟疾抗病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又对疟疾无抗性,故比例最小.③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答案为:( 1)①基因突变 选择②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 2)36%9% ( 3)①94% ②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和现代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答案】(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叶片和果实都比较大
(2)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诱导
(3)让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解析】【分析】
分析题图:小麦与斯氏麦草属于不同物种,杂交子代获得杂种一,经过人工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获得拟二粒小麦,再与滔氏麦草杂交,获得杂种二,再经过人工诱导处理,获得普通小麦,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答】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由于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是高度不育的,由于A、B、D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而普通小麦属于二倍体,故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6×7=42条,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营养物质含量高,茎干粗壮,叶片和果实都比较大。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低温诱导或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通过抑制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
(3)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可让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故答案为:
(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干粗壮,叶片和果实都比较大
(2)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诱导
(3)让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30.【答案】抗病红果,基因突变;F1自交获得F2;连续自交;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体;24
【解析】解:(1)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硫酸二乙酯溶液喷洒这两个品种的幼苗(基因型为AABB、aabb),即利用化学物质诱导基因突变,培养筛选获得了抗病黄果新品种(AAbb),其中利用抗病红果品种幼苗(AABB)处理筛选更方便,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
(2)若通过这两个品种杂交获取抗病黄果新品种,即杂交育种,其步骤为:
第一步:将纯合抗病红果和感病黄果两个品种杂交得到F1;
第二步:F1自交获得F2;
第三步:从F2中选择抗病黄果植株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获得抗病黄果品种。
上述步骤需年限较长,如条件允许,可采用单倍体育种以缩短育种年限,其不同操作方法是对F1代实施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体,选择获得抗病黄果新品种,该抗病黄果新品种仍属于二倍体,遗传你体细胞中染色体有24条。
故答案为:
(1)抗病红果 基因突变
(2)F1自交获得F2 连续自交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体 24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本题考查了生物学育种中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各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以及优缺点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