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准强化练1-3(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准强化练1-3(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23:21:27

文档简介

精准强化练1 教考结合,文言实词课内关联练
一、教材高频文言字词再梳理
第一组
1.伐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        
(3)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陈亮《畏羞于君子》)        
(4)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魏公子列传》)        
(5)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司马迁《屈原列传》)        
2.方
(1)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观书有感》)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归有光《项脊轩志》)        
(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4)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司马光《赤壁之战》)        
(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会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遂与秦王会渑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司马迁《圯上老人》)        
(4)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会其怒,不敢献。(司马迁《鸿门宴》)        
(7)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4.将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2)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3)闲将稚子出柴门。(陆游《夜与儿子出门闲步》)        
(4)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司马迁《陈涉世家》)        
(6)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7)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5.矜
(1)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贾谊《过秦论》)        
(2)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4)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晋书·王羲之传》)        
6.逆
(1)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司马光《赤壁之战》)        
(2)凡事如此,难可逆料。(诸葛亮《后出师表》)        
(3)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舍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8.疏
(1)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        
(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蒲松龄《促织》)        
(3)王怒而疏屈平。(司马迁《屈原列传》)        
(4)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        
(5)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        
(6)《谏太宗十思疏》。        
9.通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愚公移山》)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4)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 并序》)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0.闻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庄子·秋水》)        
(4)臣具以表闻。(李密《陈情表》)        
(5)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第二组
11.延
(1)延及孝文王、庄襄王。(贾谊《过秦论》)        
(2)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苏洵《管仲论》)        
(3)秦人开关延敌。(贾谊《过秦论》)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12.引
(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4)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        
(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7)引赵使者蔺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9)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        
13.志
(1)此其志不在小。(司马迁《鸿门宴》)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有光《项脊轩志》)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4)《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5)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司马迁《屈原列传》)        
14.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        
(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鸿门宴》)        
(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项脊轩志》)        
(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5)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        
(6)别置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方苞《狱中杂记》)        
(7)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班固《苏武传》)        
15.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姚鼐《登泰山记》)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4)漫不经心        
(5)其远古刻尽漫失。(姚鼐《登泰山记》)        
16.御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        
(3)皇帝亲御六师。(《旧唐书》)        
(4)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17.缘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8.委
(1)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        
(2)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贾谊《过秦论》)        
(3)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19.第
(1)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林觉民《与妻书》)        
(2)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3)擢进士上第。(《宋史·王安石传》)        
(4)帝自幸其第省疾。(《三国志·魏书·曹真传》)        
20.遇
(1)钟期既遇。(王勃《滕王阁序》)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3)当其欣于所遇。(王羲之《兰亭集序》)        
(4)不如因善遇之。(司马迁《鸿门宴》)        
(5)盖追先帝之殊遇。(诸葛亮《出师表》)        
(6)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精准强化练1 教考结合,文言实词课内关联练
1.答案:(1)砍伐 (2)攻打,进攻 (3)声讨 (4)功劳,功业
(5)夸耀
2.答案:(1)方形 (2)方圆,见方 (3)方向,方位 (4)方法,办法,策略 (5)合乎礼义的行为准则 (6)正,正在 (7)方正,正直
(8)才
3.答案:(1)会合,聚会 (2)会盟 (3)见面,会面 (4)机会,时机
(5)领悟,理解 (6)恰逢,恰巧 (7)一定,必然
4.答案:(1)扶,持 (2)拿 (3)带领 (4)将要 (5)音jiànɡ,带兵的人,将帅,将领 (6)音jiànɡ,带领,率领 (7)音qiānɡ,请
5.答案:(1)音qín,矛柄 (2)怜悯,同情 (3)骄傲,夸耀 (4)庄重。[矜持]竭力保持庄重
6.答案:(1)迎击,迎战 (2)预先猜想 (3)倒,反 (4)违背,触犯
(5)叛逆
7.答案:(1)音shè,房屋,客舍 (2)放弃,舍弃 (3)释放,赦免 (4)停止 (5)音shè,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8.答案:(1)疏通 (2)分条陈述 (3)疏远 (4)稀疏,稀少 (5)粗糙的饭食 (6)一种文体,奏章,臣子给皇帝的奏议
9.答案:(1)通到,通向 (2)通畅 (3)通晓,精通 (4)沟通
(5)通报,传达 (6)全面
10.答案:(1)听见,听说 (2)知道,懂得 (3)见闻,学识
(4)使……听到,传报(上级) (5)闻名,著称 (6)名声,名望
11.答案:(1)延长,延续 (2)蔓延,扩展 (3)迎接,迎击 (4)邀请
12.答案:(1)拉开弓 (2)拉 (3)延长,伸长 (4)引导 (5)牵、拉,引申为掉转 (6)引用 (7)延请 (8)延长 (9)序
13.答案:(1)志向,心愿 (2)记事的书或文章 (3)标记,做标记
(4)记述,记载 (5)记忆力
14.答案:(1)放弃,丢下 (2)搁置,放下 (3)设置,建立 (4)放置,摆放 (5)赦罪,释放 (6)安置 (7)置办,购置
15.答案:①弥漫 (2)随便,随意 (3)莫,不要 (4)散漫,放纵 (5)模糊或缺失。类似的还有“漫灭”,如“其文漫灭,有碑仆道”
16.答案:(1)治理 (2)驾驭,控制 (3)统帅,率领 (4)抵御,抵抗
17.答案:(1)向上爬,攀援 (2)沿着,顺着 (3)因,因为
18.答案:(1)散落,卸落 (2)委托,托付 (3)顺从
19.答案:(1)只是 (2)只,仅仅 (3)科举考试的等级 (4)贵族的住宅
20.答案:(1)动词,遇到 (2)动词,接触 (3)动词,接触 (4)动词,对待,招待 (5)名词,待遇,礼遇 (6)动词,会见精准强化练2 开放式名句默写专项练
一、诗歌意象类
(一)江河湖海
1.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古代文人常会借江水抒发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李白的“        ,        ”。
2.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以乐府诗或借乐府诗题展现诗人宽阔的胸襟,比如“        ,        ”。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        ”。
(二)日月星辰
1.“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        ,        ”等。
2.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星宿的名称在古诗文中多有提及,如“        ,        ”。
(三)风雪雨霜
1.杨万里有诗云:“诗人长怨没诗才,天遣斜风细雨来。”很多诗人从“雨”中获得灵感与情思,因此“雨”成了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        ,        ”。
2.“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四)花草树木
1.“落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如         ,         。
2.“菊花”作为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具有多种内涵,或是隐者的超然洒脱,或是士人的坚贞高洁。有关“菊”的古诗词句有“        ,        ”。
3.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抒情言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名句,例如“        ,        ”。
4.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五)鸟兽虫鱼
1.在唐诗中雁的文化内涵丰富,它可以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可以代指书信,传达情意;还可以喻人生的凄凉悲苦,如“        ,        ”。
2.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唐人的诗句“        ,        ”。
3.“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        ,        ”。
(六)器物用具
1.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古人常用笛声表达思乡之情,如“        ”,又如“        ”。
2.古人常用“玉”来比喻洁白美丽,并以此吟咏情性,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抒情意识。一些名句中常常运用“玉”这个意象,如“                ,        ”。
3.“阑干”一词多意,既有纵横交错的意思,亦可指栏杆。含有“阑干”一词的精彩诗句有“        ,        ”。
(七)地理方位
1.长安是汉唐时的都城,在宋代常常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比如宋代的词句        ,        ”。
2.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        ,        ”。
(八)其他事物
1.“暗香”指花香,或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清婉、秀丽,散发着芳香的美好品格,如“        ,        ”。
2.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3.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因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满怀愤懑的鲍照想要以酒来宽慰自己,(1)“        ,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醇酒与美景中自得其乐,他能够(2)“        ,        ”;与朋友推杯交盏的李白不看重富贵的生活,只愿久处醉乡不愿清醒,(3)“        ,        ”;款待来客的杜甫酒意渐浓,兴致渐高,他不禁发出(4)“        ,        ”;贬谪于浔阳的白居易面对美景,只能以独自饮酒来排遣沦落之情,(5)“        ,        ”;而在泛舟赤壁的苏轼笔下,“一世之雄”的曹操有着(6)“        ,        ”的英姿。
二、诗歌表现手法类
1.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        ,        ”。
2.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来展示美感,如“        ,        ”。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        ,        。”
三、诗歌思想情感类
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唐宋诗词中表达舍身报国豪情壮志的诗句比比皆是,如“        ,        ”。
2.友情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之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友情多有赞美,如“        ,        ”。
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的流逝总能让我们产生只争朝夕的劲头。古诗文中表达这种感慨的诗句有:“        ,        ”。
4.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        ”。
精准强化练2 开放式名句默写专项练
一、诗歌意象类
(一)江河湖海
1.答案:示例一: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示例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示例三: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2.答案:示例一: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答案:示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示例二: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示例三: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示例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二)日月星辰
1.答案: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示例二: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示例三: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示例四: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2.答案:示例一: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示例二: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三)风雪雨霜
1.答案:示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示例二: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示例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示例四: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示例五: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示例六: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答案:示例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花草树木
1.答案:示例一: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示例二: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示例三: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示例四: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答案:示例一: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示例二: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示例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示例四: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示例五: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示例六: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
3.答案:示例一: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示例二: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示例三: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示例四: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答案:示例一: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示例二: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示例三: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示例四: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示例五: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示例六: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
(五)鸟兽虫鱼
1.答案:示例一: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示例二: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示例三: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示例四: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示例五: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答案: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二: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三: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示例四: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答案:示例一: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六)器物用具
1.答案:示例一:万里归船弄长笛(黄庭坚《登快阁》)
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
示例二: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2.答案:示例一: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示例二: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示例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3.答案:示例一: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示例二: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七)地理方位
1.答案:示例一: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
示例二: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答案:示例一: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示例二: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示例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示例四:相看两不厌 只(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示例五: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八)其他事物
1.答案:示例一: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示例二: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示例三: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示例四: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2.答案: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示例三: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3.答案:(1)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 (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4)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5)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二、诗歌表现手法类
1.答案:示例一: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示例二: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示例三: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答案:示例一: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示例三: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3.答案:示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示例二: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示例三: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示例四: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三、诗歌思想情感类
1.答案:示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示例二: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示例三: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2.答案:示例一: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示例二: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示例三: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示例四: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答案:示例一: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示例二: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示例三:白日何短短 百年苦易满(李白《短歌行》)
4.答案: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示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示例三:尘满面 鬓如霜(苏轼《江城子》)精准强化练3 成语填空集中练
一、成语倒填练(44例)
1.(     ):《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     ):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     ):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     ):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5.(     ):差,稍微地。原意是指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以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彩。
7.(     ):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     ):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     ):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     ):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     ):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
12.(    ):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贬义。
13.(    ):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     ):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5.(     ):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开来,“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16.(     ):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17.(     ):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使用时要注意语境,不要随便滥用。
18.(     ):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19.(     ):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20.(     ):众多的学子。该词前面不能再加任何的数量词。
21.(     ):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22.(     ):指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
23.(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24.(     ):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不能望文生义误用作褒义。
25.(     ):附庸,追随;风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用作褒义。
26.(     ):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27.(     ):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多用作贬义。
28.(     ):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作贬义。
29.(     ):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30.(     ):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本词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含自谦义。
31.(     ):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义。
32.(    ):犹,如同。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33.(     ):形容丑态毕露;指文章的细腻生动。
34.(     ):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35.(     ):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36.(     ):鹿,原比喻政权,后亦比喻争逐的对象。原指谁获得政权,后泛指谁获得胜利。
37.(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建筑物的华丽。注意本词形容的对象。
38.(     ):纯,纯粹。道家炼丹,炉中的火焰由红色转成青色时即为火候到家。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本词语用的对象。
39.(     ):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不能将本词只理解成物价上涨。
40.(     ):天马,神马。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41.(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
42.(     ):罄,尽,空;竹,指竹简。指即使把竹简写尽了也写不完累累罪恶。比喻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词)。
43.(     ):秋水,比喻眼睛。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44.(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本词只用于自谦。
二、语境运用练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                          ;
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苟且偷生/苟且偷安)
2.若她涉世未深,带她看尽人间繁华;若她        ,带她去坐旋转木马。(饱经沧桑/饱经风霜)
3.上天在惩治一个人的罪孽之前,会先让他得意一时,过上一段太平时日,这样在他        ,最终得到报应时,才会有切肤之痛。(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4.《诗书中华》节目的点评嘉宾张大春、钱文忠教授从观众的兴趣点出发,        ,娓娓道来,普及了许多古诗文背后的故事,给节目增添了不少意趣和底蕴。(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5.人人都会渴求自己具有一种       的精神状态,期望获得充满活力与效能的心理机能;人总是希望最高程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与才能,从而能为社会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生意盎然/生机勃勃)
6.“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          ’,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不称职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评优,不得提拔……”在8日召开的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云南省委提出要求。(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7.挑选优质机芯,注重售后服务,注意手表的外观、启动性能、拨针、走时精度等——学会了这些技巧,就能挑选一款        的腕表。(如愿以偿/称心如意)
8.他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关心,总是        的。(无所不至/无微不至)
三、语段综合练
1.在下面文段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国学著作 ① ,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 ② 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 ③ ,才能慢慢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
答:                                    
2.在下面文段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 ①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 ② 之际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③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④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答:                                    
3.在下面文段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遇火即可燃烧。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这让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它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可燃冰是 ① 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它在海底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然而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温度不能太高,压力不能太大,一般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才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开采极为困难。尽管人类想尽办法努力寻求最好的开采方式,但开采量还是 ② 。而且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漏,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从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后果 ③ 。可见,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还有新的挑战,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地为人类造福。我国对可燃冰的试开采起步较晚,却 ④ ,曾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产气22天,从而成为全球海域可燃冰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答:                                    
4.在下面文段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 ①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 ② 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俗世烟火,是书中 ③ 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 ④ 的。
答:                                    
精准强化练3 成语填空集中练
一、
答案:1-10:庖丁解牛 天花乱坠 青梅竹马 不刊之论 差强人意 弹冠相庆 汗牛充栋 明日黄花 深孚众望 重整旗鼓
11-20:信口雌黄 处心积虑 万人空巷 不谋而合 无可指摘 莫衷一是 鞭辟入里 刮目相看 不足为训 莘莘学子
21-30:好整以暇 仁者见仁 曾几何时 不稂不莠 附庸风雅 含英咀华 拾人牙慧 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登堂入室 狗尾续貂
31-40:休戚相关 过犹不及 穷形尽相 贻笑大方 数典忘祖 鹿死谁手 美轮美奂 炉火纯青 洛阳纸贵 天马行空
41-44:风声鹤唳 罄竹难书 望穿秋水 抛砖引玉
二、
1.解析:这一对成语要从词义侧重点方面辨析。易误用为“苟且偷安”,两者都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顾长远的利益”的意思。但“苟且偷生”指得过且过,勉强地生存下去,重在“生存”;“苟且偷安”指只图眼前安逸,得过且过,重在“安逸”。
答案:苟且偷生
2.解析:这一对成语要从词义侧重点方面辨析。易误用为“饱经风霜”,两者都有“阅历丰富”“见世面多”的意思,但“饱经沧桑”多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饱经风霜”多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答案:饱经沧桑
3.解析:要注意词义轻重。易误用为“咎由自取”,指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罪有应得”指干了坏事或犯了罪得到应得的惩罚。两者都有“惩罚是自己招来的,应该的”意思,但“咎由自取”的语义比较轻,“罪有应得”的语义比较重。
答案:罪有应得
4.解析:要注意词义范围大小。易误用为“旁征博引”,两者都有“用别的材料作为依据、例证”的意思。但“旁征博引”重在作为例证、依据的引用材料的广博,不限于引用经典著作,适用范围广;“引经据典”重在引用经典著作作为依据,适用范围窄。
答案:引经据典
5.解析:要注意适用对象。易误用为“生意盎然”,两者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多用来形容有生气、充满活力。其区别主要在适用对象上,“生机勃勃”的适用对象既可以是草木、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社会气象;“生意盎然”的适用对象只能是草木、自然景象,不能用来形容人,也不能用来形容社会气象。
答案:生机勃勃
6.解析:易误用为“鱼目混珠”,两者都有“用假的、次的冒充真的、好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鱼目混珠”多用于物,一般不用于人,偶尔用于人时也可以看作修辞上的拟物用法;“滥竽充数”多用于人,一般不用于物。
答案:滥竽充数
7.解析:易误用为“如愿以偿”,两者都有“遂心如愿”的意思。但“如愿以偿”多作谓语,也作状语,一般不作定语;“称心如意”多作定语,也常用作谓语、状语。
答案:称心如意
8.解析: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褒义词。易误用为“无所不至”,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贬义词。
答案:无微不至
三、
1.解析:①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与语境“国学著作”多相合。②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语境指质量有好坏,故应填“参差不齐”。③细嚼慢咽:慢慢地吃东西。引申为慢慢去体味。因此应填“细嚼慢咽”。
答案:①汗牛充栋 ②参差不齐 ③细嚼慢咽
2.解析:①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结合语境“更有当头的棒喝”“让你心生敬畏”可知,应填“醍醐灌顶”。②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形容紧急的关头,应填“千钧一发”。③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此处是说可以“接触到”,应填“触手可及”。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此处是说关系不大的传说,应填“牵强附会”。
答案:①醍醐灌顶 ②千钧一发 ③触手可及 ④牵强附会
3.解析:①迄今为止:迄,到。今,目前。从古至今,到现在为止。此处是说到目前为止可燃冰是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应填“迄今为止”。②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此处是说可燃冰的开采量非常少,应填“微乎其微”。③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根据横线前“后果”一词,应填“不堪设想”。④后来居上:指后起的超过了先前的。根据横线前后语境,应填“后来居上”。
答案:①迄今为止 ②微乎其微 ③不堪设想 ④后来居上
4.解析:①“孤芳自赏”侧重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切合“不合群,也不合流”的语境;②“鸡零狗碎”强调琐碎、庸俗,切合“闲事”的语境;③“喜怒哀乐”侧重指各种情感,切合“俗世烟火”的语境;④“超尘脱俗”强调高雅而不同凡俗,切合“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的语境。
答案:①孤芳自赏 ②鸡零狗碎 ③喜怒哀乐 ④超尘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