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 (2)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块钱国币 (2)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3 18: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三块钱国币》学案
一、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二)学习难点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二、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现代戏剧家、物理学家。他是我国戏剧文学的先驱,其戏剧创作对后来的著名戏剧家曹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块钱国币》是一出独幕讽刺喜剧,作品紧紧围绕杨长雄与吴太太对待花瓶事件的不同态度展开,一气呵成。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21cnjy.com
2..戏剧结构
与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不同,这篇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多幕戏剧的节选,而是一出独幕剧,所以其结构更严谨,矛盾更集中。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到戏剧冲突完整的发展过程:围绕花瓶事件,主要写了大学生杨长雄与吴太太的矛盾冲突。先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朋友来找杨长雄下棋,这是开端;然后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二人进行正面交锋,这是发展;接着是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这是高潮;最后大学生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这是全剧的结局。戏剧结构的安排也是独具匠心,冲突发展到李嫂赔偿了三块钱国币,本可以平淡地结束,也达到了对吴太太的讽刺的效果,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引起了吴太太和杨长雄的新一轮冲突,让戏剧在杨长雄故意打破花瓶又赔偿三块钱国币这一高潮中结束,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对吴太太的讽刺也更为辛辣。
三、课堂教学
1.字词
罗索(luō suō) 赚(zhu ( http: / / www.21cnjy.com )àn)钱 藐(miǎo)视 恶劣(liè) 颤(chàn)抖 包袱(fu) 口角(jué)
2.结构图解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3.释疑解难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中的杨长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青年人爱管闲事的美德”,作者把这种性格强调到非常突出的程度:见义勇为,不是他的事成了他的事,替李嫂申辩几句,反倒使自己受到吴太太的攻击。起先,他与吴太太说理,但显然这种“演讲式”的说话在蛮横粗俗的吴太太面前等于是对牛弹琴。随着剧情的发展,吴太太叫警察拿了李嫂的铺盖去换三块钱赔她,杨长雄气不过,骂她“无耻的泼妇!”又恰巧被吴太太听到,于是杨长雄陷入了尴尬的喜剧情境中。由于这些喜剧情节,杨长雄性格中的正面特点就有充分发挥的可能性。最后,他“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砸掉,并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赔三块钱,不但出了气,而且粉碎了对方的攻势。他的爱管闲事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这种性格是可贵的、先进的,所以可敬可爱。杨长雄这一形象,不仅以他的正义感及同情心和吴太太的自私刻薄及蛮不讲理形成子对照,而且他的性格中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单凭一时冲动,说不服吴太太就用打破她的第二只花瓶来出气,为了出气,赔钱也在所不惜,使自己这样一个穷学生平白无辜地赔了“三块钱——国币”,使人觉得有几分可爱又有几分可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一)巩固练习
1.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组 ( )
A.倾刻 貌合神离 敲榨 坑害百姓
B.恢心 漠不关心 浏览 揖拿归案
C.佳宾 沤心沥血 免强 乔装打扮
D.防碍 世外桃园 蓝球 仗义直言
2.选出没语病的一项 ( )
A.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在机制改革和体制转换上再迈进一步。
B.只要我们稍微深思熟虑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C.事情本身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因为带有普遍性,所以还是值得重视。
D.今年我省招收的自费生,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多的一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杨 (向成)你说丢人罢 ……这样的一个无耻的泼妇!
……(见教材第125页)
成 (危险风暴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
[收拾棋子]
(幕下)
1.这一段显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请选择正确的项填入括号内:
A.凶残、狡猾 B.正直、机敏 C.诚恳、老实
D.泼辣、蛮横 E.成熟、老练 F.中庸、胆小
①吴太太( ) ②杨长雄( ) ③成众( )
2.对这段情节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矛盾冲突的高潮,使戏剧在高潮中结束,给人以激动人心的力量。
B.是矛盾冲突的结局,在原来的冲突之后,又产生新的矛盾,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
C.是矛盾冲突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原来的冲突已解决的基础之上,又产生新的更激烈的冲突,使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增强了讽刺力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21教育网
D.是矛盾冲突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案:1.B 2.C 1.①D ②B ③F 2.C(其他选项都不完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