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风成地貌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张,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2风成地貌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张,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8 19: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风力作用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风蚀地貌;
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1.风成地貌会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发育呢?
干旱、多风、地表物质疏松地区。主要为干旱、半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边缘,甚至在一些植被稀少的砂质海岸、湖岸、河岸也有分布。
2.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发育于什么地区呢?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1
2
3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吹蚀作用:风吹经地表时,风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物吹走,使地表遭到破坏,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风中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
1.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称为风蚀柱。
2.风蚀蘑菇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蕈岩)。
3.石窝(风蚀壁龛)
岩壁受昼夜温差的影响逐渐瓦解,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4.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
4.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洼地。
风蚀谷:某次暴雨将地面侵蚀成沟谷,风沿着沟谷侵蚀,沟谷扩大形成。
风蚀残丘: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的一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
练习
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5.雅丹地貌
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有些雅丹地貌看似城堡,又称“魔鬼城”。
雅丹地貌发育过程:
①裂缝受风力侵蚀加宽加深,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干涸,风沿着干涸裂缝侵蚀
2413
5.雅丹地貌
P54
1、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盆地边缘的雪山、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沙石在盆地边缘堆积;该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粗大砾石覆盖后形成戈壁滩。
5.雅丹地貌
当受洪水侵袭、冰川融化、突降暴雨等因素影响,雅丹地貌中低洼的“沟槽”部分被水流淹没,垄起的部分依然在水面以上,形成水上雅丹。
2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沙丘: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变化,及植被、沙源等条件影响,沙丘形态多样。
探究活动
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以新月形沙丘为例,描述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迎风坡
背风坡
迎风坡
背风坡
迎风坡
背风坡
迎风坡
背风坡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沙丘的移动方向
沙丘顺着风向移动
流动沙丘
风向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和陡坡平行
固定沙丘
固定沙丘
风向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风力风向: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一般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起伏大,易在其迎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
地表物质(沙源供应):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沙漠内部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有关。
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沙丘的形成条件
沙丘发育和形成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影响
探究活动
读下面的沙丘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图是
A.a B.b C.c D.d
2.若想营造乔、灌木林带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带一般应在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探究活动
2.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读图描述灌丛沙丘分布区域的环境特点,并分析其为何多出现在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可以阻挡风沙,随着风速减缓,将沙粒固定在其根部,形成沙丘。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
1.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探究活动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沙黄土、黄土、黏黄土,颗粒逐渐减小。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会出现哪些与风力作用相关的地表形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风力作用的影响,会出现风蚀地貌(戈壁、风蚀蘑菇等)和风积地貌(沙丘)。
3
风沙活动的
危害与防治
(1)沙源物质丰富:
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
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
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①外地输沙:
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
风沙问题的成因
(2)动力:风大,大风日数多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蒸发旺盛;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强对流。
(3)植被稀疏:
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1)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吹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损失。
(2)沙埋:掩埋农田、村庄、工矿、道路、水源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混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风沙问题的危害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组织管理措施
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
因地制宜选种适生耐旱树、草类;
①控制人口、实施生态移民;
②退耕还林还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④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良种,选种耐旱作物;
⑤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4、技术措施
RS技术
风沙问题的防治
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③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2007年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据调查,青藏铁路沙害路段200余千米,其中严重沙害路段43千米,主要分布在沱沱河、错那湖等沙源丰富的路段。这些路段所在地区冬春季风力强劲,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多,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这些路段采用了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等工程措施,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
(1)说出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
问题探究
风沙作用于路基时,会产生路基风蚀。路基本身又是风沙前进的障碍物,可以导致风速降低,在线路上形成漩涡,致使沙粒无法前进在路基附近堆积,掩埋铁道线路。
2007年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据调查,青藏铁路沙害路段200余千米,其中严重沙害路段43千米,主要分布在沱沱河、错那湖等沙源丰富的路段。这些路段所在地区冬春季风力强劲,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多,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这些路段采用了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等工程措施,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
问题探究
(2)议一议,石方格和高立式沙障各主要起什么作用?
①石方格沙障增加了地面起伏,加大地面粗糙程度,削减风力,近地面的输沙量会相应减少。
②高立式沙障阻止地表流沙,减少风沙影响的空间范围。
课堂小结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风沙活动的
危害与防治
典型的风蚀地貌
典型的风积地貌
风沙活动的成因和危害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