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曾经风光一时的契丹,成为了如今的哪个民族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历程及其政权、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2、分析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起到的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与交融,它们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
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鸡冠壶
结合材料,概括契丹生产生活的变化。
变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契丹族由游牧和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
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的建立
时间
10世纪初(916年)
人物
耶律阿保机
都城
上京临潢府
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相关史事:党项族
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几度险些被吐蕃与回鹘所灭 。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直到隋唐时内附中原称臣才定居下来,首领拓跋赤辞受唐王朝赐李姓。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3、西夏的建立
材料 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都城:兴庆)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西夏符牌西夏王朝的符牌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一般由两个能套合在一起的圆形铜牌组成。
时间
人物
都城
措施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兴庆(今宁夏银川)
元昊(拓跋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结合材料,认识西夏的建立。
拓展提升:政权的并立
随着北方民族与汉族交流的增多,契丹族、党项族政权得以崛起。它们:
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创制本民族文字;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辽矛盾的原因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宋辽战和
结合视频,梳理宋辽战和关系。
①宋太祖——“和”: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②宋太宗——“战”: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都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③宋真宗——“战”到“和”: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3、澶渊之盟
结合材料,概括澶渊之盟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影响: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冲突
2、宋夏议和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失
后西夏与北宋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议和促进了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知识拓展: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宋辽、宋夏议和后,边境榷场贸 易迅速发展,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与其交换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贸易很发达。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二 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服饰传入中原;契丹与汉族通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社会经济:保持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
民众生活: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知识拓展: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民族交融的方式:
1、民族迁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2、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友好往来(杂居、通婚、和亲)
4、战争与交往(辽宋、西夏之间)
课堂小结
北宋
辽
西夏
战:辽太宗时,占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和:宋太祖时,关系友好
战:宋真宗时,澶州之战
和:宋真宗时,澶渊之盟
战:西夏攻宋,北宋败,西夏损失惨重
和:宋夏议和,双方边界贸易兴旺
①辽撤兵;
②宋给辽岁币。
①元昊向宋称臣;
②宋给西夏岁币。
课堂检测
1.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宋辽边境这种安定局面与下列协定有关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2.澶渊之盟签订后,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维持了百余年和平。这里“北方少数民族”应该是( )
A.契丹 B.突厥 C.党项 D.女真
B
A
课堂检测
3.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契丹人、西夏人过着游牧生活
B.契丹、西夏是同一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C.宋辽、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D.契丹、西夏都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4.如图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征是( )
A.政权并立,战乱不休
B.国家由分裂趋于统一
C.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D.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
D
D
课堂检测
5.宋真宗时期击退辽军,并签订澶渊之盟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澶州之战 D.官渡之战
6.“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材料反映了( )
A.宋朝军事实力薄弱
B.澶渊之盟有利有弊
C.宋辽经济文化往来
D.宋辽之间战争不断
C
C
课堂检测
7.两宋时期,北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立汉制,行汉法”,甚至全面模仿中原王朝的各项统治措施。这些行为带来的最深远影响是( )
A.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力 B.扩大了少数民族的统治范围
C.弱化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 D.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8.如图“示意图”反映了某一单元政权的变更,其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C
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课堂检测
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
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课堂检测
辽;西夏。
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中的“大宋皇帝”指谁?材料三涉及的合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课堂检测
(3)宋真宗;澶渊之盟。
(4)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或: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意思即可)。(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