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8 22: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
2
3
1848年
1917年
1922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的发展
3
1921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列宁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拉丁美洲:古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苏联模式的推广
1.经济上: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
背景:
目的:
成立:
影响:
实质: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苏联模式的推广
2.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相关史事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三)中苏建交与合作
1.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缔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
阵营的力量。
3.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苏联
模式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苏联工业在1945年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产品(如机床、钢、水泥、化肥、石油等)的产量已超过美国。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苏联农业发展状况 年份 1913年 1940年 1955年
谷物产量(人均/KG) 540 429 524
肉类产量 (人均/KG) 31 24 32
——数字来源: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
2.内容:
3.重点:
4.影响: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的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的损失。……”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的人当作“人民的敌人”。
——《赫鲁晓夫回忆录》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953年粮食收购量为3100万吨,而消费量则为8200万吨。于是,以赫鲁晓夫为新苏联领导的集体开始新的对于农业的尝试……
——曹培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3850万吨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相关史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一)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赫鲁晓夫不肯接纳基层意见,对不积极种植玉米的农业领导干部频繁撤职。于是,地方官员隐瞒不报,偷偷到国外进口玉米,虚报产量。玉米运动严重打击了苏联农业。”
——摘自赵荣《赫鲁晓夫及其玉米运动》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
2.内容:
3.重点:
4.影响:
1953年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尤其是农业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广种玉米宣传画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
2.内容:
3.重点:
4.影响: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据美国商务部计算,1982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美国的54%;据苏联中央统计局计算,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的67%……70年代以来,苏联的军费开支一直维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而同期的美国约为7%。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开始
1.时间:
2.内容:
3.重点:
4.影响: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经济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
2.内容:
3.重点:
4.影响:
1985年
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政治改革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
2.内容:
3.重点:
4.影响:
1985年
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政治改革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改革虽突破了苏联模式,但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1985年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经济改革 尤其是重工业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结果 失败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失败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失败
(违背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表现:
2.实质: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波兰
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原名 新名 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10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12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12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10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11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4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4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通过援助、贸易、旅游、新闻事业、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及我们的资金和技术”,以促进苏联和共产党内部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使共产主义从内部瓦解。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根本原因: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束缚,矛盾激化
(3)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
3.原因: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1.过程:
八一九事件
(1)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2)1991年12月21日,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
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3)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
斯总统叶利钦。
(4)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2.实质:
(1)对世界格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2)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3)对欧洲: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
3.影响: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1985年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经济改革 尤其是重工业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结果 失败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失败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失败
(违背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苏联
模式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4.原因: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预言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点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实质: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失败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认识
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 ——1989年邓小平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2.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3.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
1.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改革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阶段特征 史实
从空想到科学
巴黎公社
从理想到现实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理论到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
曲折发展及复兴
社会主义的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