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
1.(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所宣扬的思想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
A.《资政新篇》 B.《民报》 C.《时务报》 D.《新青年》
2.(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3.(2023上·山东聊城·八年级校考期末)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倒行逆施的活动
4.(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5.(2023上·山东烟台·八年级校考期末)在100多年前,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
A.《民报》 B.《新青年》
C.《中华民国约法》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2023上·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人物都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典型代表,其中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7.(2023上·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人物说过“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反映了该人物的思想主张是(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提倡白话文
C.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D.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8.(2023上·山东济宁·八年级统考期末)学历史我们必须要分清史实和史论。史实是对历史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个人的感彩;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描述属于“史论”的是( )
A.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9.(2023上·山东烟台·八年级校考期末)五四运动是中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开端( )
A.中国近代史 B.旧民主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共第一次合作
10.(2023上·山东临沂·八年级统考期末)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取消二十一条”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11.(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做比较题的关键是比较项的选择,这样有利于论从史出。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的比较,最准确的是( )
A.革命的所属阶段 B.革命的领导阶段
C.革命的斗争方式 D.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12.(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示意图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13.(2023上·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一览表
A.历史条件 B.代表人物 C.革命纲领 D.历史意义
14.(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末)“烟雨楼台夏日凉,嘉兴水碧溢清香。南湖萍聚流芳古,赤色方舟诞党纲。”这首诗纪念的会议( )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制定出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 D.标志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5.(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16.(2023上·山东潍坊·八年级统考期末)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 )
A.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已经形成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
17.(2023上·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末)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七大
二、综合题
18.(2023上·山东聊城·八年级校考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个阶级的要求。他们所领导的运动对我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
(4)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19.(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辈辈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变法维新”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请你举出两位代表人物。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20.(2023上·山东枣庄·八年级滕州育才中学校考期末)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材料二 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依据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中的纲领后来被阐发为什么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撰文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4)依据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撰文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有何关系
21.(2023上·山东青岛·八年级校考期末)近代中国在中西新旧折冲的多重困境里,开始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历程,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追随人转迭相递进。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戍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蒋延散《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情境1: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便将剪辫子纳入反清革命,剪辫子成了一股风潮。广东光复后,人们自觉剪掉辫子,广州一天剪辫子者有20多万人,城里的理发店从早到晚,排起了长队,非常拥挤。
情境2: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情境3:1912年北京2月12电:“……年幼的末代皇帝溥仪今天退位。"
情境4: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材料四: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梦想?请举一例说明。他们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的情境材料,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4)材料四中的“全人格的觉醒”指的是哪一场重大的文化运动?结合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挫折与失败,指出梁启超倡导“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近代仁人志士进行的探索活动有何共同特点?
22.(2023上·山东济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1)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上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一探索事件?其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事件中“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
材料二 壮士弯弓射大雕,挥戈跃马灭前朝。武昌城头旌旗展,烽火神州遍地烧。
——摘自柳库《七绝·壮举》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这一决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材料三认为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什么人?并指出这场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3.(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6月3日,北平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等人为现实富裕而创办了什么类型企业?
(2)材料二中的变法代表除梁启超外,另一位代表是谁?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后期的宣传内容是什么?
(4)除了材料一、二、三,中国近代化探索还有哪一个重大事件?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4.(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称新的合理的社会。——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使“国家蒙辱、文明蒙尘”史实。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先进青年代表陈独秀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教治中国一切的黑暗,“德先生”和“赛先生”指哪两大口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标志性的意义?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材料三:
(3)以上六幅图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青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要出一期主题为“复兴有我”的图片展,你会选择哪两幅?写出你所选的图片,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这些青年英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4)恰逢新时代,吾辈正青春。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25.(2023上·山东济宁·八年级统考期末)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看下列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海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结合图1上海是在签订的什么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上海见证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抗争的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上海开始。图2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件大事?
(3)图3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4)图4所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1.D
【详解】《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批判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符合材料的意思,要实行国人的觉醒。D项正确;《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排除A项;《民报》是辛亥革命一期的报纸,其主要的观点是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也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排除B项;《时务报》是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报纸,当时资产阶级并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主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可知,①时间起自1915年,一直延续到1921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1916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排除C项;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实现独裁,袁世凯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祭孔的目的是为了“尊孔复古”,独裁专制。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结合题干材料“(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得出,陈独秀当时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倒行逆施的活动,D项正确;材料认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不是孔子,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表明陈独秀并未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排除B项;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所以材料指出的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D项正确;《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A项;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B项不全面,排除B项;《中华民国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D项正确;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陈独秀。题干内容“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指的是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A项正确;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排除B项;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排除C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 的办学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对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符合题意;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属于史实,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属于史实,排除B项;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鸦片战争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B项正确;ACD选项只是体现了反帝,不能充分体现五四运动性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故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二者的所属阶段不同,排除 A项;五四运动的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辛亥革命的革命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二者的领导阶级不同,排除B项;五四运动前期斗争的主力是青年学生,主要斗争形式以集会、游行等为主,运动后期斗争的主力是工人阶级,主要斗争形式以罢工为主,商人也积极参与,以罢市形式进行斗争,辛亥革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二者的斗争方式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上干部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所学知识可得,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D项正确;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李大钊”“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一览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李大钊是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还在北京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为党的建立准备了组织条件,图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图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一览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条件,因此综合以上图片信息,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无法体现代表人物,排除B项;图片中没有体现革命纲领的信息,且中共一大时才有革命纲领,排除C项;图片内容没有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因此不能反映他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南湖萍聚流芳古,赤色方舟诞党纲”和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确定了党的纲领等内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中共二大制定出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排除C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毛泽东等十三名党员参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D项正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的是”八七会议”,排除A项;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是中共三大,排除B项;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书记是陈独秀,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研究”“《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可知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尽心尽力,A项正确;《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不是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中共六大提出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等,排除C项;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8.(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①民主、科学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
(4)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图一是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近代军事工业,图二文字出自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一文,图三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先行者,其三民主义思想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图四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根据“立宪法开国会”“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等信息可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这道题是开放题,要体现出一分为二、客观辩证的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4)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相继尝试,都未成功,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发挥无与伦比的力量,反侵略反封建,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这个过程是艰辛痛苦的,也是可歌可泣的,故感悟可围绕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国救民等关键词组织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19.(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3)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等。(答出其中两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1842年,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1901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是60年代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指的是戊戌变法。
(3)事件: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为代表。
(4)教训: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中我们认识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等。
20.(1)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的主张。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行不通。
(3)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2)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其在中国改良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
(3)结合所学可知, 同盟会的性质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的“两位先生”值得是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新文化运动里面的思想文化宣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1.(1)梦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措施: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为了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运动:新文化运动。原因:必须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
(5)为了救亡图存;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创新精神等。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建立新式海陆军,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南海疆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 19 世纪 80 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因此措施有: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数,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为了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
(3)根据上面情境材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便将剪辫子纳入反清革命,剪辫子成了一股风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得出“要求全人格的觉醒”重在思想观念上。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这场运动指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倡导“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是必须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
(5)根据上述材料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并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仁人志士进行的探索活动的共同特点是:为了救亡图存;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创新精神等。
22.(1)事件:洋务运动;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表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一条即可。答出具体的企业也可,如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等)
(2)时间:1911年;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建立了中华民国。
(3)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唤醒中国民族意识;主力:工人阶级;地位: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详解】(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该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表现: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创立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2)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壮士弯弓射大雕,挥戈跃马灭前朝。武昌城头旌旗展,烽火神州遍地烧。”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由“。这一决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可知,学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唤醒了中国民族意识。
主力军:根据所学知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3.(1)民用企业。
(2)人物:康有为;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3)运动:新文化运动;内容:马克思主义。
(4)事件:辛亥革命;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5)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李鸿章等人为现实富裕而创办了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等。
(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戊戌变法,除梁启超外,另一位代表是康有为,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结合所学可知,除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还有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近代化从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5)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4.(1)史实:火烧圆明园;(或俄国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探索:洋务运动;口号:戊戌变法;民主、科学。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理解: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或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3)图片:《五四运动》;理由: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图片:黄埔军校; 理由: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做了准备,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杨靖宇; 理由: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图片:董存瑞;理由:董存瑞(1929—1948),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参加隆化战斗,身为爆破组长的他率领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在冲锋时遇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图片:黄继光; 理由:黄继光(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年仅21岁。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
图片:杨利伟; 理由:杨利伟,中国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对中国航天事业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精神力量: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认识: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具有爱国情、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
【详解】(1)史实:据所学 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并放火焚烧了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使“国家蒙辱、文明蒙尘”的史实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或沙俄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探索:据所学可知,第二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向西方学习以求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了以变法图强为口号的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运动,以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口号:据所学可知,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他所认定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2)意义:提取材料二关键信息“一大……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基本为年轻人,故材料二所述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理解: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会议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故材料二中所述“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即指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奋斗目标(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或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3)图片及解说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分析问题要求可知,答案表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选择的两幅图片名称,一部分为图片解说词,应强调选择该图片的理由。示例见答案部分。精神力量:据所学知识及对图片的分析和解说可知,从五四青年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黄埔革命军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使命感,杨靖宇、董存瑞、黄继光等表现出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利伟表现出航天精神等,其核心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4)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生活的感悟进行表述,做到观点正确,语言表达清晰即可。示例: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具有爱国情、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
25.(1)《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洋务运动
(3)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详解】(1)条约: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之后签订的,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大事:图2为江南制造总局,结合所学知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
(3)历史事件:图3为北京学生进行游行抗议,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
(4)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图4为中共一大的会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