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4《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联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4《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联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23:2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品味《窦娥冤》《雷雨》的戏剧语言,并比较异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品味《窦娥冤》《雷雨》的戏剧语言特点。
难点:会比较两者异同。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读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比较阅读法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在戏剧中,语言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格尔说过,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这两课的语言,把握戏剧语言特点,体会戏剧语言魅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回顾:(学生回答)
1 、 戏 剧 的 要 素 主 要 包 括 : 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___ 。
2、戏剧语言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
3、戏剧冲突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
三、细读全文问题探究:
(教师过渡语)对于戏剧而言,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戏剧语言来塑造的,我们要想更准确的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就需要学会鉴
赏戏剧语言。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两课的语言特点。并派代表展示。注意一下讨论要求。生边讲边展示。
小组讨论:再读文本,分析《窦娥冤》《雷雨》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讨论要求:
(1)时间:5分钟
(2)集思广益,完善答案
(3)每组选出发言人,上台展示
(4)其他组进行补充、质疑生在分析《窦娥冤》过程中,注意通过诵读把握语言特点,如齐读、个人读、自由读等方式。
1、【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齐读)
这一部分运用了押韵、反复、用典、对比等手法来表现窦娥指斥天地鬼神,表现其反抗精神。
2、“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揣摩窦娥当时处境,个人读)
这一部分体现的是口语化的特点,表现窦娥对于婆婆的不舍,对自身蒙冤受屈的愤恨不平。
3“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窦娥怨气。(揣摩窦娥当时处境,个人读)
4“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曾经孝妇冤” 用典手法,使意思表达的委婉含蓄,对于推动情节,烘托人物起到显著作用。无论是明君还是贤媳,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之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我们从中真切的感受到窦娥所蒙受的冤情之深,内心怨气之烈。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反复手法,这是窦娥凄怆婉转的控诉。(揣摩窦娥当时处境,个人读)
总结本课语言特色:最能体现“本色派”语言。
(1)唱白交织,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2)运用成语、熟语、诗词文句和典故等;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反复等;
(4)个性化和动作化的人物语言
(5)多用口语。分析《雷雨》,注意通过诵读把握语言特点,如齐读、个人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进行戏剧表演等方式。
四、知识补充:
①语言个性化,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
②语言动作性,又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③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语言表层意思之外还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
1、语言个性化:“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这是简短而又盛气凌人的语言。“(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语气严厉,体现其多疑、阴险、冷酷。周朴园时而严厉,时而和缓,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得意洋洋,鲜明的展现出了他“夫”“父”“董事长”的多重身份和多面的性格。(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揣摩人物当时的语气把它读出来,采用个人读的方式。)
2、语言动作化:“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故事情节推动性,“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我前几天还见着她!”“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这些语言都能直接或间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揣摩人物当时的语气把它读出来,采用个人读的方式。)
3、潜台词:(抬起头来)你姓什么?(潜:你怎么知道这么多?)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潜: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哦,——那用不着了。(潜:她没有死,现在就在你的面前)忽然立起)你是谁?(潜: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谁指使你来的?(潜:不是你,那一定是鲁贵指使你来敲诈我的。)(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揣摩人物当时的语气把它读出来,采用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4、舞台语言:“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齐读形式体会语言的作用)为进一步体会《雷雨》语言特点,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的戏剧表演。(生进行戏剧表演)其实,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作为观众,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大家的掌声说明演员对人物的把握基本是到位的。
总结《雷雨》语言特点: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丰富的舞台说明,
(3)潜台词,
(4)动作性语言。
五、《窦娥冤》《雷雨》两者异同:
(师带领生一起总结分析)
同:都是运用个性化和动作化的语言,都有舞台说明。
异:《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体现的是“本色”派的语言特点,通俗自然,朴实生动。且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如比喻、反复等。《雷雨》多使用意蕴丰富的潜台词。
六、结语:
时代不同,呈现出来的戏剧语言也不同,作者写作风格不同,呈现出的语言特色也不同,所以,我们在鉴赏文本时,既要熟读文本,赏析戏剧语言,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赏析戏剧语言,对如何鉴赏戏剧语言有了基本的认识。希望大家课下多阅读文本,进一步揣摩戏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