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①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②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玉兆即使受伤也要搀扶着小余的情节表现出他对战友的爱护;口气很硬、毫无商量余地地阻止老人挖沟,则表现出他心系百姓的品质。
B.一棵老树成为老人被河水冲走后求生的指望,解放军队伍则成为老人今后生活的指望,小说以此来讴歌老百姓对解放军必将带来光明的坚定信念。
C.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河水的暴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安排既能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又能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
D.“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小说以此收束全文,凸显了坚定拥护解放军的老人形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开阔的全知叙述视角去讲述一个“伤、病、弱”的小队在热心老乡的帮助下功渡澄河的故事,让读者获得通观全局的阅读感受。
B.小说中老人掘沟、周玉兆暗暗发誓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甘愿帮助解放军,解放军全心人民奉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团结互助的主题。
C.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句,表现出老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D.小说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质朴,人物语言虽实,却塑造了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物形象,这是因为文本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
3.本文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亲的战士形象,《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腼腆、憨厚、英勇献身的小通讯员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周玉兆的形象特点。(4分)
4.请分别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鲁哀公问孔子曰:“子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闻与?”对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荒淫于乐,沉酗于酒。其臣有左师触龙者,谄谀不止。汤诛桀,左师触龙者身死,四支不同坛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变色曰:“善!”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吾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大爵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
(选自《说苑》,有删改)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孔子[A]曰[B]黄[C]口[D]尽[E]得[F]大[G]爵[H]独[I]不[J]得[K]何[L]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谄谀不止”与《师说》“官盛则近谀”两句中的“谀”字意思相同。
B.“哀公愀然变色曰”与《赤壁赋》“苏子愀然”两句中的“愀然”意思不同。
C.“吾少好学问”中的“学问”在文中指学习询问知识,现在多用来指文化知识。
D.黄口,雏鸟的嘴,代指雏鸟,指儿童。“黄口小儿”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问孔子如何治理好国家,得到回答后又追问范氏、中行氏灭亡的原因。孔子回答正确用人是治国的关键,遭到人们的怨恨仇视就会使国家灭亡。一个勤思好问,一个诲人不倦。
B.孔子认为最健忘的人不是忘记妻子,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接着举例:左龙阿谀逢迎昏君夏桀、最终被处死身首异处。他的巧妙进谏发人深省,得到鲁哀公的赞赏。
C.孔子听到丘吾子哭泣,问他原因。丘吾子说没有在父母身边直到他们去世,进谏君主而不成功,重视交朋友但后来交情断绝,这是自己三个过失。最终含悲自刎而死。
D.孔子看见捕鸟人捕到的都是雏,感到奇怪。捕鸟的人告诉他,大鸟警惕性高而难捕捉,但小鸟贪吃,大鸟跟从幼鸟就容易被捉到。孔子由此联想到做人处事也与这个道理相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4分)
(2)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4分)
9.从三、四两段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了择师的标准,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对这部电视剧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城之风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剧作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B.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C.剧作落脚于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D.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13.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第3段加点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C.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成集,得益于周代的采风制度。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简单点说,免疫力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是识别和清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关注如何提高免疫力。那么, ① ?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认同免疫力对健康的重要性;67%的受访者认为“免疫力越高越好”。这和某些药品、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不无关系,也说明大部分人对免疫力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专家表示,人体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只要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就好。如果免疫力过低,就不能及时清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容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反之,
② ,会导致机体内在环境的稳固失调,引发疾病。
运动健身之前,应该对自身状况做全面评估, ③ 。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自身运动能力较弱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强度不是很大、但适宜自己的运动,如游泳、散步、乒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异己”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会令人颇为反感。
C.冬天的土地上“白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六、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初心一般指我们最初想做的事情以及信奉的做事原则,《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轼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史铁生说:“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让我们即使身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子,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当你的梦想与父母的期待不同时,当你的原则与他人的看法冲突时,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呢?
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
1.C “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错误,“枪炮声”属于故事的社会环境背景。
2.C “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错误,“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是对老人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等为语言描写,文中没有对老人的心理描写。
3.①勇敢无畏,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②坚定信念,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③心系百姓,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也要和部队打回来。
4.①写出环境的恶劣,表现出我军战斗条件的艰苦;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突出过河难度很大;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
②照应前文下暴雨的情节,交代澄河水势更大,暗指过河难度加大,为后文三个老百姓齐心协力帮助解放军渡河做铺垫,更能突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
5.BFK
6.B 都是容色改变的样子。句意:鲁哀公脸色改变说。/苏子容色改变。
7.B “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理解错误,原文是“忘之甚者,忘其身”,身是“自身”的意思,从后文例子看,左师触龙一味阿谀奉承,导致身死人手,未涉及他的出身问题。
8.(1)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才却不能重用,轻视不才的人却不能斥退他们。(“贤”,贤才;“贱”,轻视;“不肖”,不才的人;)
(2)君子慎重选择自己要跟从的人,跟从的人不恰当(合适),就会有进入罗网的祸患。(“慎”,慎重,谨慎;“其人”,指选择跟从的人;“患”,祸患。)
9.①孔子教育弟子不择时择地。(或者孔子随时随地都会教育弟子) ②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说教、灌输道理,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现象随机对弟子进行点拨、启发。
10.(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11.C
A.“以小见大,尺幅千里”非独立引用,而是作句子成分,句号应在引号外。
B.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语境指演员排兵布阵上的创新手法,使用正确。
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形容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应使用“惟妙惟肖”,不能改为“栩栩如生”。
D.“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是短语之间的并列,应用顿号。
12.D
原句有以下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剧作落脚于……”和“以……为日常对象”杂糅,改为“剧作落脚于……”或“剧作以……为日常对象”。二是成分赘余,将“可以堪称”中的“可以”去掉,因为“堪”就含有“可以”的意思。修改全部正确的是D项。
13.B
文中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
A.“风”是指消息,传闻。
B.“风”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
C.“风”,是指民歌民谣。
D.“风”是自然现象,指东风。
14.C
文中引号表特殊含义,指的是“病原微生物”。
A.表示直接引用。B.引号表示否定、讽刺。
C.“白棉被”是比喻,号表示特殊合义。
D.“之”是火把排列的形状,用引号表示强描写述对象。
15.①免疫力是越高越好吗 ②如果免疫能力过高 ③确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
16.【详解】第一段强调了初心的重要性和初心的价值,初心是人生起点的希翼与梦想,是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是迷途困挫中的责任与担当。第二段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思考,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呢”,引导考生思考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与解决之道,写作时围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一主题展开即可。
【立意】
1.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我们当砥砺前行,勿忘初心
2.愿将初心同筑梦,且以实干共践行
3.初心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灯
4.坚持初心,成就自我
参考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说:“在于尊重贤才并且轻视不才的人。”子路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才并且轻视不才的人,他们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孔子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才却不能重用,轻视不才的人却不能斥退他们;贤能的人知道自己得不到重用就怨恨他,不才的人知道自己受轻视就仇恨他。贤能的人怨恨他,无能的人仇恨他,怨恨和仇恨同时存在,范氏、中行氏想要不灭亡,可能吗?”
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健忘严重的人,搬家的时候把妻子都忘了,有这样的事情吗?”孔子回答说:“这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连他自己都忘了。”鲁哀公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回答说:“从前,夏桀责为天子,富有天下,不遵循夏禹的正道,荒淫于声乐,沉醉于酒宴。他的臣子中有一个左师触龙,不断地阿谀奉承,商汤杀死了夏桀,左师触龙也被处死,连四肢都不能埋在同一个坟墓里。这就是连他自己都忘了的人。”鲁哀公脸色改变,说:“讲得好。”
孔子外出游历,半路上听到有人哭泣的声音,声音非常悲哀。孔子说:“快走!快走!前面有贤人哭泣的声音。”走了不远,看到了,是丘吾子,拿着镰刀,带着绳子哭泣。孔子让车停在路边然后下来,问道:“一先生莫非有丧事吗?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丘吾子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孔子说:“我想听一听您这三个过失。”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勤学好问,走遍天下,回来后我的父母已经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我侍奉的君王奢侈傲慢,我进谏没有成功,这是第二个过失;我重视交朋友但后来交情断绝,这是第三个过失。想要树平静下来但是风不停止,儿子想要奉养父母但是双亲却不在世了。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时光;不能再次见到的,是去世的双亲。让我从此离开人世吧。”于是自刎而死。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些话,这些话足以作为自己的鉴成呀。”于是回家奉养双亲的弟子有十三人。
孔子看见一个用网捕鸟的人,他所捕捉到的都是黄口雏鸟。孔子说:“捕到的都是幼乌,偏偏捉不到大鸟,为什么?”捕鸟的人说:“大鸟警惕性高所以难以捕得,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到。幼鸟跟从大鸟的,捉不到;大鸟跟从幼鸟的,能够捉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君子慎重选择自己要跟从的人,跟从的人不合适,就会有进入罗网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