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06:3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2023年11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倒下
B.方宅十余亩 方:四周围绕
C.列缺霹雳 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2.(2023秋 河北区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稻菽shū 吸吮sǔn 饥馑jǐn 山麓lù
B.讷讷nè 田埂gěng 屏气bìng 稻穗suì
C.半晌shǎng 蕴藏yùn 扫帚sào 抖擞sǒu
D.讪讪shàn 拯救zhěng 倾向qǐng 跌宕起伏dàng
3.(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A.以:把 B.焉:怎么 C.弗:不 D.然:这样
4.(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期中)下面这篇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需要修改的地方共有(  )
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
欢迎大家再次聆听校园广播电台的午间音乐会。在下是今天的主持人晨晨,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古风流行音乐”。如果说世界上有时光机器,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载体首当其冲。每个年代都有风靡一时的全新流行,但有时也会有《声声慢》这样的古风音乐,把传统美学带进新的潮流。下面就诚邀大家欣赏。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5.(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敏
C.天下归仁焉 归:称赞,称许
D.可以群,可以怨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遗策 因利乘便
B.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群臣固守以窥周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7.(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一日,苏颂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线,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A.某:我,自称 B.逋:拖欠
C.虽:即使 D.期:期待
8.(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过秦论 B.天下云集响应
C.内立法度 D.南取汉中
9.(2023秋 天津期中)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而青于蓝 ③妆成每被秋娘妒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而耻学于师 ⑥冰,水为之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⑧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⑨句读之不知
A.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⑥ B.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⑦/④⑥⑧/⑨ D.①⑨/②⑤⑦/③/④⑥⑧
10.(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且放白鹿青崖间 年且九十
11.(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仁以为己任
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2.(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跨者不行 B.一日克己复礼
C.譬如平地,进,吾往也 D.北收要害之郡
13.(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组中的语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自知者明
B.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矣
C.若火之始然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非及乡时之士也
14.(2023秋 河北区期中)填入下列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赋予器物以生命,(  )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  )。工匠精神从来(  )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A.不仅 更 疆域 都不是
B.不仅 更 界限 都不是
C.不是 而是 疆域 都只是
D.不是 而是 界线 都不是
15.(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B.揭竿为旗 揭:举起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16.(2023秋 福州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忸怩(niǔ) 乍暖还(hái) 寒 籼稻(xiān)
B.契阔(qiè) 百舸(gě) 兜鍪(móu) 窸窣(sū)
C.嘲哳(zhāo) 守拙(zhuō) 寥廓(kuò) 绕树三匝(zā)
D.佛狸祠(bì) 羁(jī)鸟 觉时之枕席(jué) 祮(jié)之
17.(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 挥斥:排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
B.悠悠我心 悠悠:悠闲。少无适俗韵 适俗:适应世俗。
C.何时可掇 掇:摘取。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信息。
D.青冥浩荡 青冥:天空。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
18.(2023秋 唐山期中)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C.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19.(2023秋 天津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则群聚而笑之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或师焉,或不焉
C.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郯子之徒
D.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出人也远矣
20.(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所陈说独契帝心。
A.蒙:受到 B.比:等到 C.用:任用 D.契:符合
21.(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 漫山遍野 甘霖 愁怅 尴尬 倦殆 虔诚
B.不事雕琢 挥斥方遒 宽恕 踌躇 执拗 皱褶 推搡
C.霞尉云蒸 握发吐哺 掇取 迁谪 超拨 怂恿 宛转
D.鄙弃尘土 转徒江湖 青冥 长嗟 山颠 磕拌 霓虹
22.(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风悲慨沉郁,动人心弦。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此诗体裁上属古体诗,七言为主,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而曹操《短歌行》气格高远,全诗虽以忧为核心,但不是消极无奈的低沉悲吟,而是深沉激越的慷慨高歌。
23.(2023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诗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归园田居》中诗人选取了方宅、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等意象,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
B.《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游览的是天姥山,却先写瀛洲、五岳、天台山,以实衬虚,瀛洲难求,天姥山可睹,把天姥与瀛洲并提,使得天姥山带上一层神秘色彩。
C.《琵琶行并序》“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江面,仿佛江心秋月也为乐曲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出琵琶女乐曲演奏技艺的高超。
D.《虞美人》采用问答形式,以问开篇,以问答作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24.(2023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诗意理解恰当的一项(  )
A.《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苦恨”一词是“痛苦遗憾”的意思,家国艰难令我痛苦遗憾,我的鬓发像染上了一层厚重的白霜。
B.《短歌行》中“枉用相存”中的“枉”是“枉驾、屈尊”的意思,与《出师表》中的“猥自枉屈”意思相同。
C.《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一句翻译为“从郊外采摘初生的茅草,美好而又与众不同”。
D.《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与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不是同一种植物。
25.(2023秋 天津期中)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信息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荀子》——性善论——儒家学派
B.郭沫若——狂飙突进——《女神》《红烛》——摧毁旧世界的渴望——新月派
C.白居易——古文运动——《琵琶行》——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体诗
D.苏轼——北宋——“一词两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豪放派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2023年11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倒下
B.方宅十余亩 方:四周围绕
C.列缺霹雳 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解答】A.拔:超过。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故选:A。
【点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2.(2023秋 河北区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稻菽shū 吸吮sǔn 饥馑jǐn 山麓lù
B.讷讷nè 田埂gěng 屏气bìng 稻穗suì
C.半晌shǎng 蕴藏yùn 扫帚sào 抖擞sǒu
D.讪讪shàn 拯救zhěng 倾向qǐng 跌宕起伏dàng
【考点】字音.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吸吮”中的“吮”应读作“shǔn”。
B.“屏气”中的“屏”应读作“bǐng”。
C.正确。
D.“倾向”中的“倾”应读作“qīng”。
故选:C。
【点评】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生僻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3.(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A.以:把 B.焉:怎么 C.弗:不 D.然:这样
【考点】以;焉;其他虚词.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B.焉:表示承接。相当于“则”“于是”。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故选:B。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期中)下面这篇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需要修改的地方共有(  )
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
欢迎大家再次聆听校园广播电台的午间音乐会。在下是今天的主持人晨晨,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古风流行音乐”。如果说世界上有时光机器,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载体首当其冲。每个年代都有风靡一时的全新流行,但有时也会有《声声慢》这样的古风音乐,把传统美学带进新的潮流。下面就诚邀大家欣赏。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聆听”是敬辞,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这里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应改为“收听”。
“在下”是谦辞,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这里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应改为“我”。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语境是音乐可以记录每个时代的美学,不是受到攻击,使用错误。
“邀”是邀请的意思,“诚邀”是诚挚地邀请,这里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应改为“欢迎”。
故选:D。
【点评】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5.(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敏
C.天下归仁焉 归:称赞,称许
D.可以群,可以怨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B.敏:勤敏。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
故选:B。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6.(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遗策 因利乘便
B.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群臣固守以窥周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考点】之;以;因;其他虚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多义能力,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就需要考生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解答】A.沿袭,句意:沿袭前代的策略。
趁着,句意: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B.表原因,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
用来,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C.来,句意: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来,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D.结构助词,的,句意: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代词,句意: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故选:C。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7.(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一日,苏颂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线,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A.某:我,自称 B.逋:拖欠
C.虽:即使 D.期:期待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D.期:约定期限。句意:一天,苏颂出去,遇到一百多人,哀叫着说:“我因为转运司征集缴纳财物,被征收财物的人拘禁,晚上和白天都被拘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缴纳)。”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经营生计,除去吃穿之外,都用来偿还官府,约定一年的时间足够了,可以吗?”他们都感谢不敢违背,果然按期偿还了。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8.(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过秦论 B.天下云集响应
C.内立法度 D.南取汉中
【考点】词类活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活用的能力。解答时根据词语所处的位置和语言习惯分析词语活用现象。
【解答】A.名词作动词,指出……过错。
B.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C.名词作状语,对内。
D.名词作状语,向南。
故选:A。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9.(2023秋 天津期中)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而青于蓝 ③妆成每被秋娘妒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而耻学于师 ⑥冰,水为之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⑧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⑨句读之不知
A.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⑥ B.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⑦/④⑥⑧/⑨ D.①⑨/②⑤⑦/③/④⑥⑧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解答】①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②状语后置的句,应为“而于蓝青”,译文: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③被动句,“被”表被动,译文: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④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⑤状语后置句,应为“而耻于师学”,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⑥判断句,语意判断,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⑦状语后置句,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
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人。
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句子的停顿。
故选:B。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10.(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且放白鹿青崖间 年且九十
【考点】之;且;于;因.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解答】A.介词,依据/连词,于是。
B.代词,指代“她”/代词,指代“他”。
C.介词,向/介词,对于。
D.副词,暂且;副词,将近。
故选:B。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1.(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仁以为己任
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乡党朋友要誉”,译文:这不是用来在相邻朋友中博得声誉。
A.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仁为己任”,译文:把实行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B.状语后置句,应为“锄櫌棘矜,非于钩戟长铩铦也”,译文:农具木棍不如钩戟长矛锋利。
C.定语后置句,应为“铸以为十二金人”,译文:铸成了十二尊铜人。
D.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自己死在别人手上,被天下人耻笑。
故选:B。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12.(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跨者不行 B.一日克己复礼
C.譬如平地,进,吾往也 D.北收要害之郡
【考点】古今异义.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古今异义词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辨别古今异义,关键在对词句关键含义的理解,然后将文言句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比较。
【解答】A.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
B.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C.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整的土地。
D.军事要地。
故选:D。
【点评】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三)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四)感彩变化,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13.(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组中的语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自知者明
B.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矣
C.若火之始然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非及乡时之士也
【考点】通假字.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不可逾越的一关,因此古汉语教材中都列有通假字一项,同学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归纳,多识记。
【解答】A.“知”,通“智”,智慧。句意:智慧的人不疑惑。
无通假,句意: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B.“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句意: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有”通“又”,多。句意:一百多年了。
C.“然”,同“燃”,燃烧。句意:像火开始燃烧。
“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D.“累”同“蔂”,土筐。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乡”通“向”,先前。句意:比不上先前的谋士。
故选:A。
【点评】判断通假字可以依据字音,求得本字。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可以凭借字形,辨析通假。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必须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
14.(2023秋 河北区期中)填入下列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赋予器物以生命,(  )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  )。工匠精神从来(  )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A.不仅 更 疆域 都不是
B.不仅 更 界限 都不是
C.不是 而是 疆域 都只是
D.不是 而是 界线 都不是
【考点】词语辨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解答】“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语意表示递进关系,应用“不仅……更……”,“疆域”,国家领土的范围。“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语境修饰的是“人类文明”,应用“疆域”。第四空,根据后文的“而是”,应用“不是”。
故选:A。
【点评】词语辨析的方法:
1.分清对象。
2.找准搭配。
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
15.(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B.揭竿为旗 揭:举起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D.爱:吝惜。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6.(2023秋 福州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忸怩(niǔ) 乍暖还(hái) 寒 籼稻(xiān)
B.契阔(qiè) 百舸(gě) 兜鍪(móu) 窸窣(sū)
C.嘲哳(zhāo) 守拙(zhuō) 寥廓(kuò) 绕树三匝(zā)
D.佛狸祠(bì) 羁(jī)鸟 觉时之枕席(jué) 祮(jié)之
【考点】字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乍暖还寒”的“还”,应读作“huán”;
B.“契阔”的“契”,应读作“qì”;
D.“觉时之枕席”的“觉”,应读作“jiào”。
故选:C。
【点评】对于多音字的认识与辨析,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同时,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17.(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 挥斥:排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
B.悠悠我心 悠悠:悠闲。少无适俗韵 适俗:适应世俗。
C.何时可掇 掇:摘取。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信息。
D.青冥浩荡 青冥:天空。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A.挥斥:热情奔放。句意: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B.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句意:我的心里忧思不断。
C.信:实在。句意: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8.(2023秋 唐山期中)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C.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首先了解基本的句式类型,再具体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A.定语后置句,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宋人”,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语气,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
B.状语后置句,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被动句,“于”表被动,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都是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合抱之木,于毫末生”,办事勤快,说话谨慎;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
D.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恻隐的心思是仁的开始;省略句,“以(之)盛水浆”,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
故选:C。
【点评】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9.(2023秋 天津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则群聚而笑之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或师焉,或不焉
C.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郯子之徒
D.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出人也远矣
【考点】之;而;其;焉.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解答】A.①②都是连词,表修饰。
B.①兼词,相当于“于此”;②语气词,不译。
C.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指示代词,这。
D.①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②代词,他们。
故选:A。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0.(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所陈说独契帝心。
A.蒙:受到 B.比:等到 C.用:任用 D.契:符合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C.用:因为。句意:宋神宗在东宫的时候,鲤是讲官,皇上曾经命令诸位讲官在扇面上书写文字,鲤书写了魏卞兰的《太子颂》进奉,因此陈述即位以后要尽心为政的大义。神宗赞美他,等到神宗即位,因为在宫中曾得到神宗的宠信,升为编修。不久又升为左赞善。每次当值侍讲,所陈述的内容特别符合皇上的心意。
故选:C。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1.(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 漫山遍野 甘霖 愁怅 尴尬 倦殆 虔诚
B.不事雕琢 挥斥方遒 宽恕 踌躇 执拗 皱褶 推搡
C.霞尉云蒸 握发吐哺 掇取 迁谪 超拨 怂恿 宛转
D.鄙弃尘土 转徒江湖 青冥 长嗟 山颠 磕拌 霓虹
【考点】字形.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愁怅”中“愁”应改为“惆”;“倦殆”中“殆”应改为“怠”。
B.全部正确。
C.“超拨”中“拨”应改为“拔”;“宛转”中“宛”应改为“婉”。
D.“转徒江湖”中“徒”应改为“徙”;“山颠”中“颠”应改为“巅”;“磕拌”中“拌”应改为“绊”。
故选:B。
【点评】形近字有以下情况应掌握:
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与上节谈到的同音误记误写有交叉现象。
如把“璧”(完璧归赵)写成“壁”;把“毖”(惩前毖后)写成“毙”;把“措”(不知所措)写成“错”;把“恻”(恻隐之心)写成“侧”等等。这种误写,多为以常见字代替次常见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或者是阅读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两个字的区别,或者是阅读量少,造成文字积累量不足。
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
比如“徒”与“徙”,“茶”与“荼”,“刺”与“剌”,“蒿”与“篙”,“管”与“菅”,“苔”与“笞”,“裁”与“栽”等等。
22.(2023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风悲慨沉郁,动人心弦。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此诗体裁上属古体诗,七言为主,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而曹操《短歌行》气格高远,全诗虽以忧为核心,但不是消极无奈的低沉悲吟,而是深沉激越的慷慨高歌。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解答】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B。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23.(2023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诗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归园田居》中诗人选取了方宅、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等意象,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
B.《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游览的是天姥山,却先写瀛洲、五岳、天台山,以实衬虚,瀛洲难求,天姥山可睹,把天姥与瀛洲并提,使得天姥山带上一层神秘色彩。
C.《琵琶行并序》“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江面,仿佛江心秋月也为乐曲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出琵琶女乐曲演奏技艺的高超。
D.《虞美人》采用问答形式,以问开篇,以问答作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解答】A.正确。
B.“以实衬虚”错误,应该是“以虚衬实”。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24.(2023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诗意理解恰当的一项(  )
A.《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苦恨”一词是“痛苦遗憾”的意思,家国艰难令我痛苦遗憾,我的鬓发像染上了一层厚重的白霜。
B.《短歌行》中“枉用相存”中的“枉”是“枉驾、屈尊”的意思,与《出师表》中的“猥自枉屈”意思相同。
C.《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一句翻译为“从郊外采摘初生的茅草,美好而又与众不同”。
D.《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与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不是同一种植物。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解答】A.“痛苦遗憾”错误,应为“极恨,极其遗憾”,家国艰难令我极其遗憾,我的鬓发像染上了一层厚重的白霜。
B.正确。
C.“从郊外采摘初生的茅草,美好而又与众不同”错误,应为“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D.“不是同一种植物”错误,“芙蓉”是荷花的别名,与“莲”是同一种植物。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25.(2023秋 天津期中)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信息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荀子》——性善论——儒家学派
B.郭沫若——狂飙突进——《女神》《红烛》——摧毁旧世界的渴望——新月派
C.白居易——古文运动——《琵琶行》——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体诗
D.苏轼——北宋——“一词两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豪放派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解答】A.荀子主张性恶论。
B.《红烛》作者闻一多。
C.白居易开展新乐府运动。
D.正确。
故选:D。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考点卡片
1.字音
【考点讲解】
字音的定义:字音是学习汉语言的基础,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字音是研究汉字的读音,是把一个方块字的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音段成分)和声调(超音段成分)。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一般来说,高考单独考查字音的不多,可以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也可以以创新形式出现,如2023年北京卷的文言文,就以新情境的形式分析“称”字的读音。字音考查的重难点就是多音字,考生应关注古今变化,了解字音变化的原因,仔细揣摩。
【重难点】
常见易错的字音:
拗(ào)口 斑斓(bān lán)奔丧(bēn sānɡ) 迸(bèng)溅
濒(bīn)临 禀(bǐng)告哺(bǔ)育 惭愧(cán kuì)
参差(cēn cī) 刹(chà)那 掺和(chān huo) 潺(chán)潺
称(chèn)职 匀称(chèn)澄(chéng)清 逞(chěng)能
炽(chì)热 略胜一筹(chóu)踌躇(chóu chú) 啜(chuò)泣
阔绰(chuò) 伺(cì)候葱茏(cōng lóng) 猝(cù)然
篡(cuàn)夺 祷(dǎo)告根深蒂(dì)固 真谛(dì)
玷(diàn)污 踱(duó)步厄(è)运 阻遏(è)
噩耗(è hào) 气氛(fēn)分(fèn)外 孵(fū)化
凫(fú)水 束缚(fù) 尴尬(gān gà) 亘(gèn)古
勾(gòu)当 粗犷(guǎng) 菡萏(hàn dàn) 呵(hē)斥
干涸(hé) 沟壑(hè)惊惶(huáng) 混(hùn)为一谈
滑稽(jī) 畸(jī)形
【答题技巧】
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要注意辨别常见易错的字音,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惯用的思维模式而导致误读,要注意纠正自己的思维。
熟悉一些常见规则,如:ü的使用
韵母ü能和j、q、x、n、l五个声母相拼.声母j、q、x可以和ü相拼,但是不和u相拼。为了减少ü的出现频率,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当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写成u。“居、屈、虚““要写为ju、qu、xu.不能写为jü、qü、xü.而n、l既可以和u相拼,又可以和ü相拼,当n、l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去。“女、吕“要写为nü、lü.不能写为nu、lu。
2.字形
【考点讲解】
汉字的定义: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表现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字形很好表现了汉字本身的魅力。理解字形,要从笔画、偏旁等角度出发。笔画就是组成汉字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偏旁又叫部件或构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个偏旁一般由两画或更多的笔画构成。以前有人把合体结构的汉字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上、下、左、右都称为“偏旁“。如“灾““岗“中的“六”“火”“山”“冈”都是偏旁。有些偏旁不一定是字,如“把““远“中的“才““之“就不是字。
【重难点】
高考考查的字形一般是同音字或者是相近字。同音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音同而形不同。如:“在”和“再”、“只”和“支”。另一种是音同而形相近。如:墓、暮、幕、慕;避、壁、壁、臂。这两种情况,后一种音同而形近的字,是最容易错的。
常见易错字词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乏”;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新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答题技巧】
在生活中找素材,关注生活中的成语、俗语等内容,有一些常见的错写字要进行思维纠正。
辐射记忆。可以把一类字,容易混淆的字放在一起记忆。同时也要注重基础,例如不少学生分不清“的”“地”“得”,这些低级错误会影响阅卷的观感。
根据偏旁分析,古代创字很多都是表意字,比如有关衣服的都会用衣字旁,这些偏旁可以推断字形含义,同时也可以辅助判断字形是否错误。
3.词语辨析
【考点讲解】
词语辨析即是对相近词语的辨析。考纲要求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区别。近年来词语辨析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是辨析3﹣4个词语或成语,选出最适合的选项。随着语用题目的灵活,也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分析原句与改句的区别的时候,改变某个词语,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其本质上就是辨析词语以及其感彩。
【重难点】
常见词语辨析:
1.必需、必须
必需:必不可少的。例:生活必需。
必须:一定要那样做。例:必须照办。
2.暴发、爆发
暴发:①突然发作。例:山洪暴发。②突然发财。例:暴发户。
爆发:①岩浆迸出。例:火山爆发。②突然发生。例:爆发革命。
3.成规、陈规
成规:久已通行的规则。例:墨守成规。
陈规:不适用的旧规章。例:陈规陋习。
4.遏止、遏制、扼制
遏止:用力阻止。例:革命洪流不可遏止。
遏制:控制、制止。例:遏制激动的感情。
扼制:控制、约束;压抑制止,把握遏制。例:扼制了敌人的火力。
5.截止、截至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例: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
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例:报名日期最迟截至本月底。
6.牟取、谋取
牟取:谋取(名利)。一般为贬义。例:牟取暴利。
谋取:设法取得。是中性词。例:谋取利益。
7.声明、申明
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例:公开声明。②声明文告,例: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地申述理由。例:申明原因。
8.侍候、伺候
侍候:陪伴服侍。例:侍候病人。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例:伺候东家。
9.熟悉、熟习
熟悉:了解得很清楚。例:熟悉情况。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例:他熟习英文。
10.侮蔑、诬蔑、污蔑
侮蔑:轻视,轻蔑。例:带有侮蔑的口气。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例:造谣诬蔑。
污蔑:歪曲事实,造谣诽谤,败坏他人的名誉。例:他一向光明正大,有人说他搞阴谋,那显然是污蔑。
11.须要、需要
须要:一定要。例:头脑须要冷静。
需要:①应该有或必须有。例:体弱需要营养。②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例:读者需要。
12.治服、制服
治服:治理、整治使之服从。例:治服了洪水。
制服:强力压服。例:这匹烈性马被制服了。
【答题技巧】
1、看词义、语气。
例:匠心与用心,前者侧重构思巧妙,后者侧重注意力集中。词义的区别可以通过联想,如匠心常常会想到工匠精神,更注重精品、质量。再比如干涉与干预。前者指不该管硬管,过问程度重,后者多指应该管的,程度相对轻。
2、看词性。
例:品味→动词→品味语言;品位→名词→高雅的品位。
3、看感彩。
感彩分为词语本身色彩和语体色彩。词语有中性词、褒义词、贬义词,语体有书面,口语。
如:
熏陶:中性词,多指好的。
熏染:贬义词,多指坏的。
窥伺:书面语
偷看:口语。
4.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考点讲解】
1、“简明”,就是简洁、明白。“简”指的是没有多余的话,使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多的信息,考试往往从删除冗赘的字句方面设题。“明”指的是表达明确、清晰,不晦涩,没有歧义,考试往往从避免晦涩、消除歧义方面设题。
2、“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留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连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连接和呼应自然。这类题型有两种:排列句序和复位填充。主要是考查检测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推断能力。
3、“得体”,是指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及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所用语言恰如其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多从以下方面考查:用词妥当,称呼得体,书面语和口语运用得体,说话要与对象、场合、时间等相适合等。
【重难点】
考查特点:
1、从题型看,主观题和客观题并存。
2、综合程度越来越高,单纯地考查某一点学问的状况已经很少见了,可以说,只要涉及到语言表达,那么,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就都存在。
3、突出语言运用的实践性。高考语言表达题的考查,应用性、生活性越来越强。
【答题方法】
1、因为语言简明多用主观题并结合修改进行考查,所以应从如何修改语言材料使之简明方面进行知识储备,主要有以下几点:消除歧义,删去重复多余的词语或句子,恰当地运用省略和指代,恰当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或合并。
具体作题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判断:一是看语段中是否有意义相同而重复使用的词语,二是看语段在表意时,是否有歧义或令人费解的地方。
2、“连贯”往往要求考生对整体语段的内容及观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按这一主题内容对所提供的语句进行调整或修改。这类题一般涉及画面的协调性,内在的逻辑性,主语的一致性和动作的连贯性等语言的一般规律。做题时,应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话题的一致、语气的贯通是一个首先要把握的问题。
②语句结构的统一、对应,音节和谐等,不可忽视。
③思维顺序、逻辑关系、内容层次的衔接及描写方位的转换等要合理。
④情感色彩的一致、上下文的情景氛围协调也是重要因素。
⑤此类试题的情景性很强,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把握。
⑥在整体把握文段内容基础上,了解选项角度,关注上下文的暗示。
3、表达“得体”要求和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一致,针对此类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词要妥当,注意词的感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
②考虑说话对象,说话人的身份、职业经历、性格修养等,区别谦称和敬称,自称和他称。
③根据表达目的,考虑说话的场合、时间和气氛。
④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场合,要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如书面语和口语。
5.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考点讲解】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是高考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新增的语言表达应用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注重能力考查”。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是指色彩(感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既反映语言运用的要求,也体现语言运用水平的高层次,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并称为语言运用的两大原则,它们会渗透在“语言运用”(“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阅读理解”“写作”等试题中,即主观试题的解答不单是要求准确,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逻辑与文采。
【重难点】
命题形式主要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既可以综合考查,也可以单项考查。可以在语段压缩、图表转述、警示语、公益广告以及句子仿写等形式中综合考查。
命题的语言材料则选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常性和实用性。
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题目将会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地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将会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张扬时代主旋律、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等使命。
考查题型将以改写(文段增删)、修正、拟句、点评、写开场白或画外音、短文写作(包括应用文)、图表转换等形式出现。
备考时应与“修辞运用”“句式运用(选用、仿用、变换)”等结合进行。
复习时可以通过摘抄用词准确生动的语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也可以通过多作修辞手法与句式的比较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答题方法】
1、准确
答题时要注意用词要符合情境、对象、程度范围等,从以下几方面辨析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一是看范围的大小,二是看意义的轻重,三是看适用对象,四是看感彩,五是看搭配习惯。准确归纳、筛选信息,真实有效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
2、鲜明
答题时要恰当选用词语。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表肯定的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可以选择词义的褒贬来表达不同的态度、感情。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则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
恰当选用句式。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明更加鲜明而强烈。
3、生动
答题时要合理安排和搭配词语,选择富于变化的句式,运用形象性修辞描写,都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
6.文学常识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知识积累】
(一)诗歌
1、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2、徐志摩:新月派代表作家。诗歌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作《再别康桥》。
3、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中国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小说散文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闻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2、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3、梁实秋: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作品集《雅舍小品》。
4、夏衍:原名沈端先,创作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5、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
6、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和散文《故都的秋》等。
7、陆蠡: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作品有《囚绿记》。
8、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作品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9、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胆剑篇》《王昭君》等作品。
10、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11、朱光潜:笔名孟实,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又写出一部《谈美》的亲切自然的小册子。
12、林庚: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
13、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文学论著《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长篇小说《围城》。
14、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著有《中国建筑史》等。
(三)英国文学家
1、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集大成者。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著名戏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本 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2、狄更斯:查尔斯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做过童工和学徒,后来当上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和记者。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23岁凭借《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名声,作品还有《大卫 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等。他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
3、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之意。《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4、斯蒂芬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四)法国文学家
1、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2、雨果:维克多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3、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4、帕斯卡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五)俄国文学家
1、蒲宁: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创作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引起评论界注意。
2、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3、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之王,著名的戏剧家。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
4、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
(六)其他外国文学家
1、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价,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2、志贺直哉: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3、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4、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5、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作品《沙之书》。
6、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变形记》《骑桶者》。
7、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8、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夏洛克(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莫里哀《悭吝人》)葛朗台(法国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果戈里《死魂灵》)
7.文化常识
【考点讲解】
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有关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常规规范。它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是人们进行社交交往和文化素养提升的基础。
【重难点】
一、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制度、革命和常识,还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中国的夏、商、周三代,法国的拿破仑,美国的华盛顿等等。
二、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是指对地球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了解。
三、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包括各个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四、艺术常识
艺术常识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五、科学常识
科学常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8.通假字
【考点讲解】
1、定义: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2、通假字的形式
(1)音同(近)通假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
(2)形似通假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
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
3、常见题型
①单独考查通假字。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通假字。
难点:怎样识别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答题方法】
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
9.古今异义
【考点讲解】
1、古今异义的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2、古今异义的类型:
①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②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③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④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⑥感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字词的类型,弄懂并辨析古今异义。
难点:弄懂并辨析古今异义。
【答题方法】
1、以今推古。对于古今词义差别不大的词语,可以以今推古,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的“逐”是“追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追逐”意思相近。
2、引申意义。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需要了解词语的引申意义。如“不速之客”中的“速”是“邀请”的意思。
3、语境判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需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如“薄”在“薄雾”中读bó,“薄饼”中读báo。
4、特殊记忆。对于一些特殊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单独记忆。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是“竟”的意思,“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10.词类活用
【考点讲解】
定义: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考查形式:①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②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难点:能够对文言文语句正确地断句。
【答题方法】
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2、虚词断句法:在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3、句式断句法: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1.一般实词
【考点讲解】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但一般不单独命题,在文言文板块的各个试题中几乎都有所体现。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是理解和作答文言文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一般实词主要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平时的积累。一般实词考查的都是特定语境下的实词意义。因此,考生需要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重难点】
1、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古今异义词的几种类型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2、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答题方法】
一、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本上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辩其异同,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作答时根据平时积累的课内知识举一反三,从而推断出正确的词义。
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是沿用下来的其中保留了文言词义。因此,分析理解文言实词时,我们通过联系成语,加以印证,从而判断出正确的词义。
三、语境分析法
其实文言实词中很多词是一词多义的,但是,在固定的语境中,其含义也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断实词的含义。
四、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其对应位置使用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五、邻字借推法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的作用;同义复词:同义复用,因此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12.之
【考点讲解】
“之”是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具体用法如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他、她、它(们)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母亲听到焦仲卿的话之后,就很生气地拍打着胡床
(3)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用刀砍狼的头,几刀就砍死了它。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晓得将军宽待我到这个地步啊!(之:我。)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之:你。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类”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3)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断。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3、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流传已经很久了。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3)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你太不聪明了!
4.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
5.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在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轰隆隆的擂响战鼓,兵器与兵器相互接触后,有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了。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3)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13.而
【考点讲解】
“而”是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具体用法如下: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1)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祭十二郎文》)
——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范围上更进一层。
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为“地”或不译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所以”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来等待将军的驾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2)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3)作代词,“这样”: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都是被逼迫的,君是这样妾我也是这样
(三)、通“如”,好像,如同
(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3、通“耐”,才能。
(1)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
14.其
【考点讲解】
“其”是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具体用法如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