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现代文阅读(2023年11月)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小题)
1.(2023秋 朝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黄色的麦秸
肖复兴
1848年,意大利歌剧界不可一世的人物唐尼采蒂去世之后,他原来霸占的显赫的维也纳皇家剧院音乐总监职务空缺下来,不少人眼巴巴地窥伺着这个位置。官方请威尔第来担任这个职务,并有希望让其将来荣升为许多人艳羡不已的宫廷音乐大师。没有想到,威尔第回信,断然拒绝。
他说我不希望当什么宫廷音乐大师,我只希望住在我的庄稼地里,写我的歌剧。那时候,他正在写《游吟诗人》,他正着迷于十五世纪西班牙的风情,爱着剧中那位吉卜赛女郎阿苏塞娜,那种融合在她身上的既有女儿对母亲的爱也有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燃烧在她心里那种强烈的复仇火焰,都让威尔第情不自禁。遥远的吉卜赛热辣辣的阳光,融合着家乡田野上的清风,正鼓荡着威尔第的胸膛,他怎么能退下来去和那些曾经拒绝过他的达官贵人苟合?
他回到家乡圣阿加塔的乡下。
四十年后,1888年,在威尔第七十五岁高龄的时候,他已经熬到德高望重的岁数,那波里音乐学院再一次聘请他来担任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冷笑地摇摇头,再一次断然拒绝。
他当然想起了当年米兰音乐学院是如何把自己拒之门外的情景。那时候,他十八岁,第一次从农村来到米兰报考音乐学院,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他当然要报复在青春时期曾经无情折磨过他的大都市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们。他宁可住在乡村,也不愿意见到他们的嘴脸。
他曾经这样说过:“到哪儿都行,只要不在米兰或者别的哪座大城市。最好是去农村耕耘土地。土地不会让人失望。”他还是回到了家乡圣阿加塔的乡下。
威尔第向往乡村,向往土地。对于他,土地不仅是一方手帕,可以渗透失败的泪水;同时也是一只酒杯,可以盛满成功的酒浆。越是功成名就如日中天时,威尔第越是向往乡村,甚至对乡村的感情浓得化不开。他会忽然之间为自己小时候觉得故乡布塞托的天地狭小而不喜欢它感到羞愧,便迫切地渴望在故乡的田野里散步。故乡的田野,让他拥有重逢故人的感情,会给予他不期而至的灵感,他会如观察五线谱一样仔细观察土地,看土质好坏,攥起一把被阳光晒得暖暖的泥土,心里盘算着购置哪一片土地。早在《纳布科》刚刚成功之后他回到家乡的那时候,他就想购置大片土地,经营农场、猪圈、葡萄园。他觉得:土地是可以信赖的,是将来的依靠,是对一个饱受贫困煎熬人的补偿。而对于都市,他怀有的是痛苦的回忆、报复的心理。
威尔第实在是一个怪人。他的音乐是那样豁达、细致、温情,但生活中却是那样的刻板,甚至粗暴。在他的农庄里,他经常训斥、大骂雇用的农民,音乐和生活反差是如此之大。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脱离不了农民的本性。他对文化界尤其厌恶,除了承认诗人曼佐尼,几乎和其他人没有任何来往。他把自己关在圣阿加塔,庄园之外发生的任何事情,他都不感兴趣。他只关心他的马、牧场、田地、播种、收割,天气不好的时候去观察天空,担心未来庄稼的收成;葡萄熟的季节,他会兴致勃勃地摘葡萄……
一生创作《茶花女》《阿依达》等二十六部歌剧的威尔第逝世的那天清早,所有车辆路过他的逝世地——米兰旅馆附近的街道,都放慢了速度,以便不发出响声。在这样的路上,铺满了麦秸。这些麦秸是米兰市政府下令铺的:“为的是不使城市的噪音惊扰这位伟大的老人。”
只有充满浪漫色彩和艺术气质的意大利,才会想起这样金黄的麦秸。
这金黄的麦秸,来自农村。这符合威尔第的心愿,让老人安息在乡村麦秸的气息里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尔第回到了圣阿加塔的乡下,官方又一次请他出任要职,他因自己年事已高,断然拒绝了官方的请求。
B.威尔第不希望成为宫廷音乐大师,而是向往土地,他认为土地不会让他失望,宁可住在乡村也不愿去大城市。
C.威尔第年轻时来到城市,梦想被击碎,遭遇心灵的煎熬,他对城市有痛苦的回忆,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D.威尔第是一个怪人,虽然他的音乐充满了温柔细腻,但由于他农民的本性,他经常粗暴地斥骂他雇用的农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视角,围绕威尔第展开文章内容,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位丰富饱满的音乐家形象。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土地比喻成手帕和酒杯,生动地写出了威尔第对土地的向往和依赖。
C.文章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同时也侧面描写了其他人物的举动,使得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D.文章第五段插叙了威尔第在城市里求学被拒之门外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他在城市生活无助的状态。
(3)文章第二段写威尔第对自己写的歌剧《游吟诗人》中主人公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米兰市政府在音乐大师去世的清早在街道上铺满了金黄的麦秸?请谈谈你的理解。
2.(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带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央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⑦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⑧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⑨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⑩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混混沌沌:迷糊不清,不分明。这里指南国的秋意不明显,南方人对秋的感觉不强烈。
B.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漏下来:指日光从树叶间穿过,形象地写出了秋日早晨的阳光柔和,庭院清静的特点。
C.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啼唱:指北国秋蝉的叫声,能让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生机与热闹的一面。
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息利索落:模拟细小琐碎的雨,突出北方的秋雨来去迅速,使天气变化明显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著名景点一笔带过,却对平常景象工笔细描,这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B.“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好就好在这念错的“层”字说出了秋意随秋雨渐凉的过程。
C.文章结尾通过一组形象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更浓烈,给人的回味更隽永。
D.作者认为秋和中国人的关系比外国人更加密切,原因是只有在中国北方才能感受到秋的深味。
(3)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而来。作者通过描写哪些秋景来突显故都的秋味,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4)本文题目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却在写“江南的秋”,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2023秋 沈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泪盈眶
李日月
面对现实,她唯有听从丈夫的劝说,不是她拗不过,而是不得不屈从于他。是鸟也不能永远飞在天上,总有个歇息的时候。
当年二十四岁结婚不算晚,现在三十一岁还没当上母亲,不得不说拖得太久了些。不是不想早点儿要孩子,正像丈夫嗔怪的那样,是她在一线当女交警当得太久了,她快成中队里仅剩的“首批女交警”了。在一线执勤哪能那么小心,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她已经流产两次了。
所有的女子执勤岗都在市中心,大庭广众下谁都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个班次要做上千个交通指挥手势,阳光下就是涂抹再多的防晒霜也难免被晒成古铜色。可是再苦再累她都不愿意放弃当年的选择,成了女子交警班坚守最久的一个。
这次安排你转岗是领导照顾我们,到市局的档案室工作,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丈夫在市政府上班,人脉不错,早就想让她离开一线,她就是不点头。现在她终于答应了,调动的事很快就有了结果。这一回她听从丈夫的安排,是她又怀孕了,是该好好安胎当母亲了。
当年身穿警服,戴着白警帽、白手套站立在执勤岗上,身材修长、漂亮大方、英姿飒爽的她是何等风光。别说是行人,连等红灯的司机也都一个劲儿地盯着她瞧呢。
离开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大街到档案室上班,不知为何,她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宽敞的房间,雪白的墙壁,四下里寂静无声,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老大姐那里领到一件白大褂时,她想起七年前,警校毕业后如果没当成女交警,可能她早就穿起白大褂在某分局鉴定室上班了。
当同伴们换上白大褂,为从事没有风吹日晒的工作而满心欢喜时,不想穿白大褂的她突然听说市里正在筹备首个女子交警中队,就连忙悄悄找领导坚决要求去当女交警。领导问,为什么要当女交警啊?她说,我就是特别羡慕女交警能在大街上工作,在阳光里,在风雨里。我这人整天闷在办公室里会憋屈死的。
她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刚毕业的警校女生,什么贡献都没有,有什么资格挑拣工作?可是刚巧因为对体型、身高等条件的要求太高,女子交警中队真还有一个名额空缺者。领导就上上下下打量她一番,轻描淡写地说,那就写一份书面申请。写了,交了,竟真成了。
丈夫后来断言,即便她不当女交警,她也会争取干刑侦什么的,反正她不会甘心像别的女孩子那样从事那些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办公室工作。知妻莫如夫,她没有否定过这个论断。她从小就爱爬树,爱玩弹弓,比男孩子还淘气。她喜欢当交警,可以风风火火,车水马龙中定海神针一般的潇洒。
穿起白大褂的时候,老大姐提起好像除了警服从来没见过她穿裙子。女警官节假日都喜欢穿便服的,喜欢穿上没有多少机会穿的各式各样的裙子。老大姐说这话时,脸上尽是遗憾的表情。
除了当新娘那天穿过一次红裙子,她几乎没穿过裙子。丈夫买给她的裙子都让她压了箱底。她们也发过裙装警服的,但执勤的时候有跑动和蹲下等动作,还是穿长裤更方便。就是节假日,她也不愿意穿裙子,她更喜欢穿牛仔裤、紧身裤。她还喜欢把头发全都扎起来,只让一抹刘海在前额飞动,略微打卷,显露她特有的风采。若不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脑后高高翘起的马尾辫,谁都当她是精干的小伙子。
七年来,丈夫为她收藏了十多个证书和奖状。青春飞逝,算不算虚度光阴?她常想起丈夫吹给她的枕边风,女性干到这地步就不易了,是鸟也该歇口气别再飞了。再说还有个生孩子的大问题呢。
许多问题她无法回避,女同志干什么都不容易呢!
头一天上班,老大姐让她先熟悉一下情况。上午随便翻阅了一些新到的报纸杂志,下午跟老大姐到档案库看看。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你一直是我的偶像呢。看,那年机关搞宣传板宣传女交警的事迹,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过后我又让他们送回来保存。这是报纸上发表过的照片,你给我们女人长了多少志气啊!
她眼睛一亮。那是她刚到市中心上岗执勤不久,报社的记者采访她给她拍的照片,印在报纸上没见多么的醒目,但被精心放大复制竟然会如此大放异彩。略显陈旧的画面记录了她靓丽多彩的从前:在白云蓝天的映衬下,女交警英姿飒爽地指挥着交通,宛如展翅搏击风浪的海燕……
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联想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忽地就热泪盈眶。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轻潇洒,完全不知岁月的变化。而她本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永远英姿飒爽、无忧无虑……
她一下子拥到大姐的怀里哭出声来。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之所以选择当交警,除了理想之外,其实是和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她是一个爱动的女孩子,交警的工作适合她。
B.本文着重描写了她的外貌,“白警帽、白手套、身材修长、扎着马尾、额前一抹刘海”,突出了她工作时的精神面貌。
C.照片上的她像海燕,将她比做海燕,是因为她和海燕有一样的风度和精神,英姿勃发,勇于拼搏,不惧大风大浪。
D.“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这句话表明她成熟了,懂得为自己进行全面考虑了,这其实是她对过去生活的一个告别。
(2)文末关于“热泪盈眶”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看到照片后忽地热泪盈眶,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她非常感慨岁月的流逝。
B.热泪盈眶是她情感发展的必然,她通过流热泪来表达对过去的复杂情感。
C.从热泪盈眶到拥到大姐怀里哭出声来,表现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D.热泪盈眶这一情节充分表现了她的形象和小说主题,所以文章以它为标题。
(3)小说中对她的照片的描写是重头戏,请结合文章分析“照片”在文中承载的深刻内涵。
(4)本文从丈夫的视角和大姐的视角塑造“她”的形象,有很好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吃水很深的城
范晓波
①回到鄱阳古镇以前,它已经在雨水里浸泡了三十,多天,整个城池就如同一艘浮在水上的巨轮。这种气候在长江流域外是难以想象的。潮湿而懊热,除了蛤瑜、霉菌、水边的植物和我,大概没有谁能忍受这样的天气,它使人活在无穷无尽的期待与失望的搏斗中,每天面对耐心崩溃的危险,并伴随着对洪水的隐隐担忧。
②但从开着空调的深圳一下子到了穿毛衣的江南小城,我感觉是从炎夏返回了春天。有一些逃逸者的失落和心虚,有更多浪子还乡的快乐。
③正如一个写书的人说的,一个从未背井离乡的人其实是没有故乡的。多年的异乡生活重塑了家乡在我心里的形象,就像反复的擦拭使瓷器光可鉴人,无穷无尽的回忆和回忆赖以生发的距离删去了故乡之前一些并不漂亮的形容词:小、脏乱,还有世故……当5月下旬的淫雨将我笼罩在它绵绵无期的阴郁中时,我享受到了臣服于乡情的愉悦。
④岭南的瘴热和强紫外线伤害了我原本就粗粝的皮肤。突然置身湿润沁凉的水汽中,就如同进入了桑拿室,体内蓄积的垢物和热毒一点一点蒸发出来。这使得我一回来便表现出疗伤的姿态。在零污染的空气中疗皮肤之伤,在江南闲散的雨声中疗心灵之伤——在快节奏的南方,我的美学生态遭到了比皮肤更严重的破坏,半年中,我只写出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和几篇叙述分裂与抗争的散文。
⑤有事没事,我每天都要出去走一走。去码头看被雨淋湿的河;去城池边缘触摸那些曾在我的想念中无边地蔓延的绿色植物。我像个水文观测者,更像个无所事事的老人,有时我深夜也要去河边走走,在弥散着干虾和水腥味的湿润夜空下抽一两支烟再回去睡觉,此后几天的睡眠都会格外瓷实。
⑥城后的芝山是我每次回家都要去的。它究竟用什么东西吸引了我的朝拜?住满白鹭的密林?没有多少古意的古庙?赭色的采石场?公墓?火葬场?作为县城天然浴场的韭菜湖?山后绿荫掩映的小村落和村前的黄泥小径?我说不出哪些东西对我更重要。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芝山用不同的元素为我虚亏的脚步进补。我曾经着迷于把采石场残破的岩体作为爱情的经典布景反复使用,也曾一度把公墓当作哲学课堂,一次次用一颗青春灼热的心去逼近那其实遥不可及的冰凉。但这段时间,我恋物癖般地挚爱着它的碧绿。可能是在广东的工业城患了视觉饥荒,我不再认为碧绿是种俗气的颜色,相反,在我的记忆中它已经成了春天的唯一颜色。无论是华盖如伞的银杏和槐柳,还是墙角蓬勃的苍耳,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心灵的环境色。
⑦闲散和轻度郁闷是水乡古镇的美学核心,我的气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濡染,因为我曾以怀才不遇的时髦情绪在这里活到了二十五岁,此后投身到另外的挣扎中。但这些年来,我仍在别处有意无意地复制着这种有利于酿制诗学氛围的郁闷。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说中国最有幸福感的年轻人不是月薪逾万元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虽有成就感却担负着对某个集体的巨大责任);也不是月薪六七千的白领(他们虽有优越感,但工作压力和害怕失去工作的压力都很大);真正有幸福感的是中小城市月收入在两千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工作清闲,业余时间富裕,并普遍患有轻度郁闷症,以利于滋生对于未来的种种热望。这种文章也许有作秀之嫌,但我看到此文时,正在一家著名企业的总裁办公室里过着不折不扣的白领生活,对这段生活的水土不服使我几乎认同了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调查。
⑧就算习惯了西餐厅烛光的抒情和商业宴会的奢靡,我在老家和朋友见面的首选地仍是河边的排档。一方面我的胃对炒田螺、炒粉皮、黄丫头和鄱湖啤酒抱有饥饿感,一方面对互相倾吐郁闷的气氛十分珍惜,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友情诗情的基础。在白领和金领们的日程表上,是没有这一项的,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郁闷。我一直很享受那种五四青年式的苦闷彷徨,有一些愤青的自我美化倾向,也有坚韧的理想主义担当。我的朋友圈子目前仍主要划定在县城里,我看重以怀旧为基础的友情,朋友们的赞美和讪笑声检验着我青春期的种种狂想在现实中的存活率,而我现在的全部努力均与此有关。
⑨我想,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和美学的故乡吧。它们在地缘和文化上也许差异很大,却都是那样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艺术与人生。而作为故乡的另一层含义,便是我们必须不断地与之疏离以腾出审美的空间。
⑩我在这座千年老城小住的曼妙时光,必将在数日后的一声汽笛声中随风飘散。那时,我旧伤痊愈,而漫长的雨季使古城在昌江里吃水很深,新添的伤情使它在一个游子的心里吃水更深。
(1)以第⑥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2)文中三次出现“美学”一词,请简析其含义。
(3)本文为何以“吃水很深的城”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
(4)“一个从未背井离乡的人其实是没有故乡的”,请结合《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来评析这句话的思想意义。
5.(2023秋 鸠江区校级期中)阅读,回答问题。
表弟、羊和老家
葛水平
春天,一场大雪阻挡了回城的路。我和表弟文军站在他家羊圈的篱笆墙前,满圈的绵羊,因为我们的到来,眼睛直戳戳盯过来。它们的样子让我惊奇,此刻,假如有一只羊张嘴说话,一圈羊的叫声就会此起彼伏,那情景十分迷人。
表弟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没有离开老家的人,不离开是因为离开老家,羊群没有更好的落脚处。
表弟和羊相伴经年,朝夕相处,彼此熟悉对方的气息与温度,他们之间有一种局外人不理解的情愫,有友谊有爱有平等也有相互的感恩,甚至更多。①表弟尽其知识储备,给他放过的每一只羊都取了名字。公馆羊在老家的方言中叫“圪瓶”,公山羊在方言中叫“骚胡”。“圪瓶”类的取了“喜孩”“必土”等,“骚胡”类的取了“喜民”“山汉”等,母羊则一律被亲切喊“彩彩”。这些羊名字是表弟一生中创作出的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一阵子,我的小说中人物名字来处就是表弟嘴里的羊名字。那些名字,没有一点羊态,每一张面容上都涂了一层柔丽,一副明眸皓齿的样子。文字中的他们,一颦一笑,一蹙眉一眨眼,又都散发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美仪“羊”态。
老家人说话土,表弟一口土话。从前外出读书人回乡说普通话要被村里人嘲讽,②“走了几天,人就疙汰了”(意为“忘本,故意拉开和乡村人距离,显出格格不入的样子”)。老家的土话有意思,叫山丘“疙梁”,叫背心“疙拉拉”,喊太阳“饵篓”,拍胸腔是拍“疙瘩”。
太行山逶迤,山路崎岖,老祖宗世代肩挑背扛种地打粮过日子,可日子过着,变化就来了。只要有一个人走出去,那些站在山顶上眺望远处灯火的老家人不免心跳加速:离开意味着再也回不来了。
“人挪活,树挪死。”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句话。表弟不舍得离开老家,站在老家的山疙梁上,穿着红色的“疙拉拉”,看着“饵篓”升起落下,“疙瘩”里装满了不舍得离开老家的泪水。眼看着道路延伸了希望,也带走了一切,没想到的是羊决定了表弟的命运。
放羊不杀羊,是表弟做羊倌的原则。他总说和羊感情缠绵多年,一直都怀念和羊一起成长的岁月,似乎在成长过程中也吃透了羊的性格。可生活中发生了两件打动人心的事,表弟一个人站在山坡上还哭了两回,最后痛下决心不离开老家。
头年的母羊被山外的羊倌买走了。后来,他出山去找人说私事,途中在一个村庄街道旁的一家面馆吃碗面。那时天色已近黄昏,而黄昏是一天里最宁静的时刻,在没有食客到来的房间里,光线渐渐地暗淡了下去。③表弟常年在山上吼羊,粗喉咙大嗓门,表弟带着响进门时,连陈旧的漆皮和胶合板家具都被“惊醒”了。遇见同样想吃一碗面的乡民,老家人说话没有繁文缛节,一边吃面,一边意味深长地说年景。一个说,一年时间短得比小孩的尿还短,人一辈子都在折腾福分。一个又说,背阴坡上的寺庙今年秋口上塌出了一个疙隆,有人偷走了庙柱下的柱础,离乡人不疼爱自己的老家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两个人心里都没有多少悲伤,而是羡慕村庄里远走的人。寻找更安乐、更舒适的生存状态,也许是人一辈子的正经事。
门外街道上有一群羊走过,一只羊停在了饭店门口望着门里“吱吱”叫,一声紧跟一声。两个吃面人盯着门口的撵羊人奇怪,门槛上咋探出一只羊脑袋?文军一下就看见倚门叫着的羊,正是他转手卖出去的“彩彩”。文军呲着豁牙笑,抚摸着羊脑袋想哭,羊“吱吱”叫。“吱吱”是羊唯一的语言。
文军说:“还听得出我的声音来,我可是从来都没有记挂过你呀。”“彩彩”被赶羊人撵走了。
原主人不给羊好命,羊还记挂着原来的主人。
养羊人有自己的地界,山下沟为界,羊群在自己的地界内吃草。某一天,突然从对面的山头上跌跌撞撞走下来一只羊,走到文军放羊的山坡下,没入草丛不见了。表弟从山头慢条斯理走近看,看见一只羊卧在草丛中生育,母羊舔着湿漉漉的小羊羔,看见表弟走来,母羊叫着,站起来丢下小羊跌跌撞撞走了。这是自己去年卖了的“彩彩”呀!
母羊感恩从前的主人,丢下一只小羊羔子走了。
表弟在黄土疙梁上难过了一阵子,羊不是宠物。宠物与人相似,争宠。羊只知道羊倌放养它在疙梁上,土地接纳了母亲般的“饵萎”送来的阳光,一年四季,土地的呼吸,宛如母亲的呼吸,比山头更为辽阔,尽管土地似无声无息,然却恩泽生灵,给生灵爱。④就像梭罗说的,有如山间的空气会喂养灵魂,启发灵性。
羊的行动,凭直觉爱人,不生仇恨。
表弟在疙梁上用手甩着泪蛋子,哭到最后想明白了,羊都知道恋主,自己为啥要离乡背井?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到表弟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没有离开老家的人,不离开主要是因为他牵挂着羊群,因为离开老家,羊群没有更好的落脚处。
B.表弟似乎在成长过程中也吃透了羊的性格,是说表弟在与羊相处陪伴、感情缠绵的漫长岁月中也变得像羊一样性情温顺、逆来顺受。
C.表弟并不是自始至终都坚定地选择不离开家乡,他也有过对山外的渴望和羡慕,是羊打动了他,引导了他,使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D.表弟嘴上说着“我可是从来都没有记挂过你呀”,却“呲着豁牙笑,抚摸着羊脑袋想哭”,说明表弟言不由衷,心里对“彩彩”是有牵挂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表弟尽其知识储备,给他放过的每一只羊都取了名字”,说明表弟没有仅仅把羊当成牲畜、商品,而是当成了自己的伙伴、亲人,这些名字给了“我”文学创作的灵感。
B.作者有意在文中使用了众多方言词汇,富有地方色彩,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强烈的乡土气息。句子②中“疙汰”一词表明作者反感背井离乡的人,认为他们是忘本的。
C.句子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表弟说话声音特别大,非常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活的联想,也为后文“彩彩”停在了饭店门口望着门里“吱吱”叫埋下了伏笔。
D.句子④引用了梭罗的名言,既增强了文学色彩,深刻表现了土地对生灵的恩惠,又引发读者更深的联想,因梭罗的经历而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3)“表弟、羊和老家”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百合花》中以“我”的视角去讲述故事,本文以“我”的视角描写“表弟、羊和老家”,从对抒情的作用上来看,两者相比,有何异同?
6.(2023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来自传统绘画的水墨意城。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外形到内核,从故事隐喻到画风设定,都不属于中国审美的范式。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林林》作为事例,论述了《中国奇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融通古代”的创作思想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 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剖析了《中国奇谭》获得成功的原因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小妖怪的夏天》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上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2023秋 郫都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2)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3)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
(4)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8.(2023秋 江宁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数量的井喷式增长给微短剧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微短剧创作题材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不少微短剧的自觉选择。在古风、甜宠等传统题材之外,微短剧已开始涉足乡村、校园、职场、科幻等更多领域。不少剧集注重聚焦社会议题,洞察大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如《拜托啦奶奶》描述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在啼笑皆非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中,引发人们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群体生存状况与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触发了观众的高频互动。《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手法讲述化身古代女子的玉壶逃出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传达流落海外文物的思乡之情,使“让文物回家”的愿望变得形象直观,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在叙事和视听上,探索符合微短剧规律的表达方式,用更新颖的风格讲好故事,成为时下微短剧的追求。反特题材微短剧《追捕者》讲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特案组,打击特务破坏行动的故事,一反传统谍战剧“敌明我暗”的斗争模式,带来新鲜而充满趣味的观剧体验。奇幻校园青春剧《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描绘青少年之间的相交相知、相互治愈,清新、唯美的画面充满青春气息,在爱情故事中融入了反暴力话题,为青春剧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些高口碑的剧集,既有微短剧主线集中、节奏明快的优势,又有媲美中长剧的视觉呈现和表演水准,以精良的品质刷新了用户对微短剧的认知。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微短剧爆火的背后,其问题也不容忽视: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剧情浮夸俗套,一味追求“爽感”而违背逻辑,为博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人物脱离现实甚至触犯法律和伦理底线,传播拜金、炫富等不良价值取向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微短剧的制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场,甚至将作品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从而使微短剧成为无营养甚至有危害的“数字咸菜”。
方兴未艾而又潜力巨大的微短剧,如何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坚持内容为王,深耕精品创作,同时落实平台责任,努力净化产业生态,才能使微短剧既能吸引用户,也能留住用户。
(摘编自吕珍珍《微短剧:吸引用户,也要留住用户》,《光明日报》2023.10.23)
材料二:
网络视听行业里,短视频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成为吸引网民“触网”的首要应用。据统计,新入网的网民中,24.3%的用户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是短视频应用,与其他应用拉开较大距离。与此同时,获取新闻资讯及学习相关知识成为用户收看短视频的重要原因,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这就意味着,短视频也可以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大有可为,生机无限。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网民使用率为97.4%,“视听+”助力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既然有如此超大规模的用户、如此超高比例的触达,那么,如何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如何更完善地保护未成年人,如何更有效地创新形式、创造佳作、传递新知,就成为摆在每名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
如何答题?无论是短视频、直播,还是微短剧、听书……视听形态不同,解题思路不一。但最根本的路径,还是高质量发展。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是春。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繁荣,网络视听行业也将在繁荣中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山林郁郁,孕育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更多的春雨落下,我们相信,包括网络视听在内的各行各业,定能如新苗破土、幼竹拔节、江河水暖、群芳争艳,迎接好一个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春天。
(摘编自杨暄《好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人民日报》2023.4.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短剧热度持续走高既有受众需要的因素,也与制作方和播放平台的重视分不开。
B.微短剧的题材不限于传统的古风、甜宠,也涉足乡村、校园、职场、科幻等领域。
C.短视频用户规模大、触达比例高,可以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发挥应有作用。
D.短视频主要提供新闻资讯及相关知识,相比其他应用有较大优势,深受网民欢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短剧的时长虽短,但主题、情节等要素齐全,符合“剧”的特征。
B.微短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更能拓宽观众视野,引发自觉选择。
C.高品质的微短剧在视觉呈现和表演水准上不亚于中长剧,口碑也高。
D.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网络视听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微短剧《点燃我温暖你》记录了青春校园美好的历程,剧情跌岩起伏,引人入胜,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B.微短剧《星汉灿烂》讲述了主人公以守护国家为己任,坚守岗位,报国卫家的故事,激起观众满满的爱国感。
C.微短剧《我和我们》深度植入广告并密集曝光,点击屏幕可直接跳转到电商,实现内容、种草、消费一体。
D.微短剧《我是名角儿》讲述女孩金豆因给流行歌手演唱京剧副歌而走红的故事,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国粹艺术。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如何促进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请根据材料概括。
9.(2023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几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我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洗脸,反倒妨碍了人。我心里一时挂火,就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那人说:。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她冷冷地望着我,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屋里蒸汽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
女孩子说:“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没有把着眼点放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了战斗中间相对平静的阶段,写出了军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鱼水之情。
B.“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女孩口中提到“装”,既写出了乡下人的纯朴真实,又写出了部队上人的虚假,同时也表明女孩对作者的心里反抗。
C.小说叙事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用“我”与女孩子一家人的对话,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的鲜明性格。
D.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点,本文取材小中见大,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回忆我到河边洗脸开始,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小说故事情节别开生面,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小说体察人民苦乐,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
D.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3)分析并概括文中女孩子的人物性格。
(4)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2023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4)本文第9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11.(2023秋 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异乡
(美) 海明威
秋天,大战还在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秋天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动它们的尾巴。拘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给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风儿吹动它们的羽毛。这是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朝南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使我们大为好转的理疗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坐的理疗椅旁说:“你在战前最喜欢干什么?你搞过体育活动吗?”
我说:“不错,踢足球。”
“好,”他说。“你将能重新踢足球,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大腿从膝盖直削到踝节,没有腿肚子,要由这理疗器来使膝关节能弯曲。像蹬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而那理疗器触及膝关节时便会往一边倾斜。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将能重新踢足球,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那台理疗椅上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由两条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那些僵硬的手指,轮到医生来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上尉火夫?”他曾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是意大利战前最优秀的一个。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只曾经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显示整形之前和经过治疗后大了一点的形象。少校用那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是枪伤吗?”他问。
“是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他们都是米兰人,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等我们结束了治疗,有时一起步行回去,到斯卡拉歌剧院隔壁的柯伐咖啡馆去。我们敢于抄近路,因为四个人结伴同行。人们恨我们,因为我们是军官,我们走过时,一家酒店里有人喊叫:“打倒军官!”
我们除了每天下午在医院里相遇外,没什么更深的交情了。然而,每当我们穿过城里那个棘手的地区到柯伐咖啡馆去,在黑夜中走着,酒店里灯光闪烁、歌声不绝,或者有时人行道上男男女女熙来攘往,我们不得不推开众人,才能在大街上前行,感到被某种类似的遭遇团结在一起,这是那些讨厌我们的人无法理解的。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句,满是fratellanza 和abnegazione(“友爱“克己”)等字眼,但是,去掉了那些形容词儿,真正的含义是我的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他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不再把我当知心人了,因为经历不同,他们是历尽艰险才得到勋章的。诚然,我负了伤;可大伙儿都明白,战时负伤只是偶然不幸而已。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争结束后会怎么样。我们当时只知道仗一直在打,但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少校总是按时上医院来。我记得他从不错过一天,尽管我可以肯定他并不相信这理疗椅。有一段时期,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理疗椅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他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理疗椅中,右手伸进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上下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等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什么?”他问我。
“我要回美国。”
“你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真是太蠢了,”他说。他看上去很恼火。“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男人不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男人注定要失去一切,也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些无法丧失的东西。
他讲得非常愤慨、尖刻,眼睛直瞪着前面。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少校说。他正望着墙壁。然后他低头看着这理疗机,使劲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拔出来,朝大腿上狠狠拍打。“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叫唤那操作理疗机的护理员。“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便把门关上。等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我正坐在另一只理疗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便帽,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我不会这样粗暴了。我妻子刚去世。你务必原谅我。”
“噢……”我说,为他感到惋惜。“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真是太难了,”他说。“我实在想不开。”
他的目光越过我,直望着窗外。接着他哭起来了。“我实在没法想开啊,”他说着哽咽起来。然后他失声痛哭,抬起头,视而不见地呆望着,泪水从两颊上淌下,嘴唇紧咬,挺起腰板,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理疗椅,走出门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非常年轻,死于肺炎,石少校是直到受了伤残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的。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去。少校有三天没来医院。之后,他按时来了,军服的袖子上围上一道黑纱。他回来时,只见医院的四面墙上挂满了镶着镜枢的大照片,显示各种伤病由理疗机治疗前后的对比。在少校坐的理疗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类似他的伤手的照片,但已完全治疗好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了这些照片。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试用这种理疗椅的。但这些照片对少校没有起多大作用,因为他只顾向窗外眺望着。
(宋白译,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一战期间一批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进行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小说将伤残军人残缺的身体与美好的理想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再也不去”和“再也不用”表达了“我们”无法杀敌的遗憾。
D.在伙伴得知“我”仅因美国人身份获得勋章之后而疏远了我,这加强了我的“异乡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环境描写反衬了我们在医院相聚时气氛温馨,充满希望。
B.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使读者感同身受。
C.本文对话简洁凝练,使用大量短句描写对话,加快了行文节奏。
D.小说在少校的眼神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少校是意大利人,为何说少校“在异乡”?
12.(2023秋 鸠江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凯斯 R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最初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以一种隐喻式的表达形象地说明其涵义,“公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选择性的桎梏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屏蔽自己反对的信息,在同质化的信息世界中迷失,久而久之就如同置身在一个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最初,信息茧房只是形容人们乐在其中的一个区域,其概念的负面色彩较少,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茧房的效应被进一步放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提出,“信息茧房看似满足了每个人的需求,实则切断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随着日益火热的网络传播空间不断发展,信息茧房的负面色彩日益浓重,信息茧房这种隐喻式的表达备受公众关注,更多人从技术批判的维度看待信息茧房,背后实则是技术决定论在推波助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对于信息茧房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助推信息茧房的产生和壮大,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同时与互联网捆绑的信息茧房也离不开技术,将技术看作信息茧房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是处于系统分析领域全面考察的看法。
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可见,网络已经成为智媒时代个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信息茧房是大众在网络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只要大众在网络中有偏好选择,就有可能陷入信息茧房,大众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强,信息茧房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大众在选择性接触网络信息时,总是在网络中进行“喜”和“恶”的选择,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会自觉地深陷其中,对于不感兴趣的领域便会自动屏蔽,乐于停留在自己主动选择的开放式封闭空间。算法技术在不断地推送同质化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网络中不断驱动着新的信息茧房的产生,但用户接触同质化信息的时间越久,产生厌烦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信息茧房是用户以个人兴趣主动建造的封闭空间,但用户也会选择性地留在自己建造的茧房,或者离开茧房,“用户自己编织的茧房不可能完全困住自己,信息茧房是用户基于自身心理选择后的结果,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强化”。信息茧房对于互联网用户而言有利有弊,大众在看待信息茧房时应理性而慎辩,才能够实现有效破茧。
③智媒时代我国的网民群体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社交媒体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聚散地,2022年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达到10.2亿,其中微信、微博、抖音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青年群体对于网络的依赖度越高,社会情绪和社会圈层聚合的可能性就越大,极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④凯斯 R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现象》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的概念,“在网络和新的传播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之前一样,只是行为上变得更加极端了。”青年社交媒体极化就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中青年群体的群体极端表现(如图1),信息生产者基于事件热度和自身利益、立场、情绪发布信息,社交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用户的媒介行为,科学绘制用户个性化数据图像,个性化推送网络信息。青年作为信息消费者,根据自身喜好查阅信息,主动构建自己喜爱的茧房,选择合乎自身观点的立场,最后“志同道合”的青年集聚为群体,引发群体热议,合力讨伐异质观点,对异质观点施加压力,最终导致青年自身认知偏激、行为极端,群体的极端倾向更为固化,甚至偏执化。从微观来讲,群体极化所带来的网络负面现象严重威胁网民个人安全,尤其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宏观来讲,群体极化下盲目争辩所裹挟的西方价值,青年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最终引发价值共识的破裂,冲击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青年在社交媒体中的群体极化表现,不仅浊化了整体的网络生态环境,危害了网络空间的安全,而且进一步危害了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郭鹏,王敏《作茧自缚:青年社交媒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及管控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茧房是指公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选择性的桎梏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屏蔽自己反对的信息,在同质化的信息世界中迷失,久而久之就如同置身茧房之中。
B.最初,信息茧房的概念相对中立,网络传播空间不断发展,信息茧房的效应被进一步放大,其负面色彩日益浓重。
C.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对于信息茧房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助推信息茧房的产生和壮大,另一方面与互联网捆绑的信息茧房也离不开技术,有时甚至是信息茧房的决定性因素。
D.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信息茧房是大众在网络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信息茧房出现的频率取决于大众对于网络的依赖性的强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在接触网络信息时,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会自觉地深陷其中,对于不感兴趣的领域便会自动屏蔽,这种“喜”和“恶”的心理选择性是造成信息茧房的原因之一。
B.用户接触同质化信息的时间越久,产生厌烦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信息茧房是用户以个人兴趣主动建造的封闭空间,但用户最终也会选择离开茧房。
C.在信息茧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强化的今天,大众更应理性而慎辩地看待信息茧房,认识到它对自己的“利”与“弊”,才能实现有效破茧。
D.青年群体对于网络的依赖度越高,社会情绪和社会圈层聚合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进而发生群体极化,有可能导致青年自身认知偏激、行为极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詹姆斯 波特在《媒介素养》中谈到:“传播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一样无时不在,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溽,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B.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是网络谣言高发区,一些网红、“大V”为博眼球,编造虚假信息,甚至伪造录音、监控视频,假冒当事人,这些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规定,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
C.“算法推荐的背景下,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比如有段时间我经常看到‘儿童医院爆满’的短视频,好像周围又有什么流行毒株了。”冯某一度为此很焦虑,不敢带孩子出门。
D.不少身处饭圈的青少年群体,花费大量金钱精力打榜做数据,彼此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等,甚至为追偶像行程,冲进廊桥导致乘机秩序混乱,航班延误。
(4)请简要说明文本的论证层次。
(5)班级分组讨论“信息茧房”的成因、危害与预防,你所参与的小组抽到的关键词是“预防”,请结合文本内容给出你的建议。
13.(2023秋 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影子
陈永林
村里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装满不罢休;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一条给我吃。
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不知道。”
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
父亲也总骂我,说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我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要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生这一职业。母亲也劝我,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雪的冬天,得从热窝子里爬出来去给人家看病,真是活受罪。
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铤而走险地偷。
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那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儿的事,都跪下求他。他仍报了警。后来,他仔细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儿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儿,误会了。警察便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我药,还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那样的人。”
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受了伤。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金,可我们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一连问了十几个,才有一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门口。”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候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要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做一个像他一样的好医生。”
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我不想再混日子,便四处找工作。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愿干了。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在立交桥下。
后来我看到一个招聘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应聘。公司负责人见了我,只说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地说了句:“你认识陈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说这话时我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的人乱投医。哪知奇迹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我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眼里泪光闪闪。
我便留下来了。
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我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时候欺负别的小孩,父亲要严格教育我时,遭到母亲的阻拦,父亲对此也是很无奈。
B.“我”不想跟父亲学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拿自己和父亲比较,感觉自己比不上父亲。
C.第一次偷东西被抓,“我”因告知被偷者“是陈医生的儿子”而被放过,这是因为父亲无私帮助过那个被偷者。
D.“我”从家里到县城、市里、省城,想逃脱父亲的影子,却一直在父亲的“佑护”中,最后决定跟父亲学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为“父亲的影子”,文中多处内容与文题相呼应,结构巧妙,由“逃脱影子”变成最后的“紧跟影子”。
B.小说开头说村里人“极喜欢我”,小孩“极羡慕我”,甚至受欺负也不还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我”从逃出家一直到省城,父亲“时时不在又时时在”,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鲁迅在塑造祥林嫂形象时也用到了这一手法。
D.一个人的美好品质会影响后代,润泽四方,这是好的家风,本文便彰显了这样的主旨,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主旨一致。
(3)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都有“影”字,但“影”的含意和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14.(2023秋 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射圃曹霑连中三元
端木蕻良
纳尔苏回头看福彭,福彭便知轮到自己了。
今天,他连辫梢儿上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看着前面的演习,早已按捺不住,想在父亲面前大显身手了。可惜父亲并不考他全部武功,单单考他一门射箭。他在父亲的眼光下,上前请安后,快步走到弓箭架旁。
福彭挽弓已过了十个力,但他不敢在父亲面前卖弄。他预先就打算只挽到九个力,就取了可挽十个力的弓过来。
这是一支撑木弓,他随手弹动了一下弓弦。弓胎正面装饰着带花纹的牛角,背面绷着筋胶,再蒙上桦树皮。这也称为教射弓,弓弦是以缠丝弦二十余根作成一股,外面用丝线横缠。每幅七寸多,再空一、二分不缠。这样在不张弓时,可以把弦叠为三折,容易收存。
福彭又在箭架上取下三支青鹤翎箭。这是教阅用的髓箭,用短木雕空,箭杆飞出,随风嗖嗖作响。加上箭簇上面一个小小的骨角哨儿,哨声止处,就霍然中的。
福彭本来可以发连弩的。他想,在父亲面前,不可流露一丝儿夸耀神情,免得父亲斥骂他锋芒毕露。只见他轻舒猿臂,慢展熊腰,把弓拉满,嗖、嗖、嗖,三箭带着哨音连声中的!
在幕僚清客们的喝彩声中,纳尔苏微微点头,把自己拇指上的一个玛瑙斑指,退了下来,交给老太监给福彭套在手上。
福彭行礼谢过,请求父亲道:“儿子可否背后拉弓,射上三箭?请王爷允儿一试!”
纳尔苏听了,含笑应允。
福彭把弓转到背后,侧身拉满弓弦,就和刚才挽弓一样从容,一样自如,三支箭,全中靶心!
小子们马上把箭靶抬到纳尔苏面前,向王爷报喜。
纳尔苏看到三支箭一簇儿地立在靶心,不觉喜上眉梢。他轻轻将箭拔出,用手掂了掂分量,交给家人收了起来,便命曹霑前来射箭。
曹霑看见福彭得了头彩,便觉精神百倍。他没请示平郡王,竟连取三支箭,一口气射出。三支箭就如串在一根线上一般,连发连中。在一旁观看的齐声说:“小小年纪,毕竟不凡!”
王妃早在大玻璃窗内,把福彭和曹霑的射箭本领,一一看在眼里。四格格在旁更是高兴不已。
王妃早已给曹霑准备下贺礼。如果射中,就作为奖品;如果不中,就算鼓励。准备的是一套《朱子语录》,一只桦皮箭壶,其中有辽东栝矢弓一支,雕翎箭三支。还有一柄少见的阿昌小腰刀,一口平郡王幼年戴的佩剑,这是纳尔苏郡王趁着这次试箭的机会,颁赐给他的。
王妃将这些礼物交给荣华和桂枝两个丫鬟抬了出去。丫鬟们抬着一个金漆小桌,桌上陈列着四件礼品。
幕僚和清客们一见,不免又倒出了一大堆恭维吉利话来,说什么世子和哥儿,连试连捷,将来殿前应试,也是稳操左券,定能名扬天下了。
纳尔苏郡王满腔喜悦,一手拉着曹露,一手拉着福彭,领着他们到屋里向王妃报喜去了。
王妃自是喜欢。吩咐丫鬟取来果品给他俩吃,又问他俩近来可写了什么诗词?王妃的意思是要他俩拿出现成的诗词在王爷面前显派一下,能使王爷更加高兴,更加夸奖他俩。没想到这一向,倒引起了纳尔苏的兴趣,立即就要出题,考考他俩的文才了。
纳尔苏给福彭出了《论语》上的一句:“见善如不及”;给曹霑出了《中庸》上的一句:“明则功”,要他俩一旁去思考作文。
四格格捧来一盅舅舅最爱吃的大方茶,笑吟吟地道:“外甥女今儿可开了眼界啦!原来打仗是这样摆开阵势打的呀?”
纳尔苏不禁笑道:“傻孩子,仗才不是这样打呢!这是操练,摆样子给人看的!”
王妃道:“等你舅舅什么时候得闲,要他给你们讲讲,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四格格道:“那敢情好!那就更长见识了!”
没有一盏茶的工夫,曹霑首先就把文章交上来了。接着,福彭也把文章交到了父亲手上。
纳尔苏一一看过,见他们写得起、承、转、合,都很自如,自是点头,他教导他俩:“作八股文,贵在一个熟字。熟能生巧。巧则合,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作制艺诗,也是如此。像《湘灵鼓瑟》,是不足为训的,总以‘颂圣’为正。要练达有素,不管什么题目,就都能落到‘颂圣’这个题眼上来。”
纳尔苏呷了一口茶,继续说:“后人都喜危言耸听,好像李杜文章,都是离经叛道之作。其实,他们都有“颂圣,这种本事。李白承旨作的诗,不用说了。试问杜甫哪首诗曾经离开忠君爱国的意思?应值的诗:‘不寝听金锁,因风响玉珂。’这且不说它了,就如《佳人》这首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不是也有不忘君主的意思在吗?”
福彭深知曹霑,只要听到这一类的训导,便会心不在焉。他忙向曹霑示意,叫他赶快说几句顺应的话来。
谁知曹霑只听见“颂圣”两个字,其他什么也没听见,所以,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纳尔苏又道:“如:‘宵寐匪祯,札闼洪庥’……”当纳尔苏说到“祯”字时,因要避讳,便停了一下,未将“祯”字说出,便接下去了:“……以此訾人,是欧公正当处也,但也有失之于浅易之处。含而不混,浑然天成,如天池之笔,八大之墨天池之笔,八大之墨:天池是徐渭的号,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他俩都是明代具有独特风格的大画家。现在家家都唱‘还魂、惊梦、闻铃、仙访’,冷落‘四声猿’,华而不实,秀而不工,媚俗取宠,这是最坏人心术不过的!”
纳尔苏和福彭、曹霑见面的机会极少,想传授给他们的话又太多,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讲到这里,觉得主要意思已经说清楚了,便煞住道:“当今天子圣明,国家承平。只要你们力求上进,前途自是无可限量!不过,你们从小就得父荫祖德的庇护,生在福里,长在福里,你们自幼就该互相砥砺,如切如磋,才能上进!”
(选自《曹雪芹》,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彭为父亲并不考他全部武功感到可惜,可见他不止认为自己射箭功夫高超,而且其他方面也身手不凡。
B.王妃给曹露的贺礼体现了长辈的关心,有奖励和鼓励的两手准备,既有《朱子语录》的书籍又有箭刀剑之类武器,
C.曹霑看见福彭得了头彩,没请示平郡王就连取三支箭连中三元,表现了他的天真,也太突出了他年纪虽小本领不凡。
D.纳尔苏对福彭、曹露既有热情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望,又有力求上进互相砥砺的要求,还有对他们不要依靠父荫祖德的含蓄提醒。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