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先贤哲思,悟立身处世之道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每篇课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不同点。
2.思考儒家思想的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明确儒家传统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对自己的指导作用。
4.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核心任务:
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通过研读每篇课文,查阅资料和讨论反思,理解三篇课文侧重体现了儒家的哪些重要思想观点,品味探究三篇文章在睿智哲思、行文风格和个性魅力等角度有何特点,领会先贤对人生的洞察,思考其哲思对于今天中学生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回报社会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儒家思想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价值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品先贤哲思,悟立身处世之道。
学习活动一:概括梳理,把握核心思想
学校开展读书报告会,请你作报告,为同学们简介《<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三篇课文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引导同学们探究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请组织好你的介绍词。
学习活动二:谈古论今,悟立身处世之道
任务一:校文学社开办“我眼中的XXX”一栏目,要求用儒家思想智慧解读中华名人的精神品质。你能从三篇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观点或者句子解读示例人物(任选其一)吗?
人物示例:诸葛亮、宋濂、范仲淹、焦裕禄、袁隆平、谢军、张定宇、叶嘉莹......
任务二:学习上、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当你的同学遇到问题时,请你做个小小心理咨询师,预设问题情境,并引用课文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来作为开解同学的“处方”。
示例:
问题:对自己的发展感到失望,想要放弃。
处方: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问题:很多同学重视数理化的学习,却忽略阅读。
处方: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附:补充儒家经典语录,引导学生阅读
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论语》)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学习活动三:探究品味,了解言说方式
任务:三篇课文在思想上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论述道理方面各有巧妙之处,作为文学社的骨干成员,你能围绕三篇课文的说理特点和语言风格,为同学们谈谈对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有何启示吗?
学习活动四:总结反思,完成短评写作
梳理本节课学习所得,任选一篇或几篇课文,就其思想内涵或言说方式,完成150-200字的短评。
学习活动五:课后作业,设计读写活动。
1.《论语》《大学》《孟子》中有不少章句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课外拓展阅读,小组分工合作,整理一本班级的“儒家名言警句集”。
2.儒家经典,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辩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从课文中自主选择,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