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月考参考答案
1BABBC DCDDC 11DABCD DCA 19 ABD 20 B 21 AC 22 ABC 23 ABD 24 ABD 25 CD
26 【答案】(1) ①. SON ②. 内正外负##外负内正 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
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①. 抑制 ②. 降低 ③. 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
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蓝光可以激活相应的感光细胞 ipRGC,通过神经调节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弱了棕
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进而使产热减少,感觉凉爽;而红光无法激活感光细胞 ipRGC,
则无法引发上述过程
(4)④①
27【答案】(1) ①. 信息 ②.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 ③. A品种的
株高和节间长度都小于 B品种 ④. A品种
(2)抑制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4)矮化品种营养生长少、生殖生长更多,产量更大
28 (1) 种群密度 144 只/hm2 偏大 标记重捕
(2)8:9
(3)抽样检测
(4)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5) 稀释 无色 128
(6) 10 C 减少
(7)年龄结构
29 样方法 次生演替 羊草 种间竞争能力弱 协同进化 对照
0-10 10-30 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速度 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 方向 速
度
{#{QQABbQYUogioABBAABgCUQWICECQkBGCAIoOQEAMsAAAgBFABAA=}#}临沂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急性肠梗阻(AIO)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进食障碍、恶心呕吐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可迅速造成机体内外环境的破坏,诱发水电解质紊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临床护理中应加强患者代谢功能的检测,促进营养吸收、代谢平衡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功能亢进的生理变化,其致病机理如图。临床发现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量增多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该激素的含量稳定
高浓度糖皮质激素会促使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量增多
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HPA轴的分级调节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
图1是在神经纤维上某一点给予适宜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过程,其中①~⑤是不同点的膜电
位;图2是某同学在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时的电位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的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右到左
图1中②点主要是K+外流,④点主要是Na+内流
图1的③⑤段与图2的⑥⑦段均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
图2电表两极均接在神经元膜外侧,可测量出静息电位
研究发现空腹时身体通过糖异生将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进行弥补,而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a-亚甲环丙基甘胺酸两种成分,抑制“糖异生”过程。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可
引起表现为低血糖的“荔枝病”。据此判断以下错误的是( )
空腹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 糖含量上升
上述荔枝中的两种物质的作用机理与胰岛素相同,均能抑制糖异生,因此可以治疗糖尿病
试卷第1页,共12页
“荔枝病”患者体内可尽快食用碳水化合物升血糖,血糖作为信号分子,能作用于下丘脑 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
“荔枝病”患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当病毒入侵时体温变
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在体温上升时,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
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等
神经肽Y(NPY)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一种多肽类神经递质,在不同条件下对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的影响不同,神经肽Y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细胞属于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B. G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NPY 受体
哺乳动物在生殖季节NPY会促进G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 NPY 不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抗原无个体差异
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也属于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免疫失调
找到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受到外源光信号和内源激素的共同调控,植物的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型(Pr)和远红光型(Pfr),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结合图中信息,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试卷第2页,共12页
结合图示推断,可以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是Pr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二者协同促进细胞分 裂
生长素的受体在细胞核内,而细胞分裂素和蓝光的受体都在细胞膜上
与光合色素相比,光敏色素在远红光的区域具有吸收光谱
噻苯隆在棉花种植上作落叶剂使用。被植株吸收后,可促进叶柄与茎之间的分离组织自然形成而脱落,某研究员为验证噻苯隆生理作用及脱叶效果,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该实验是在A处滴加的蒸馏水,B处滴加的噻苯隆溶液
剪去叶片留下叶柄的原因是防止蒸腾作用对该实验的影响
噻苯隆对棉花的脱叶效果随噻苯隆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一般采用有效成分含量为225-300g·hm-2的噻苯隆进行棉花后期脱叶催熟
10.东亚飞蝗主要取食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正常情况下,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雌虫还能进行孤雌生殖(雌性不经过交配就可以直接产卵、孵化、发育)。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气候是影响蝗虫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一般用系统取样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东亚飞蝗的数量
C.不同高度植被上的飞蝗数量反映了群落垂直分层的空间结构
D.通过利用东亚飞蝗的寄生菌控制东亚飞蝗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11.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 食之皆尽。敕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够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 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D.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着手进行防治
试卷第3页,共12页
12.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对黄河口湿地公园内越冬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 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由上述调查数据不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可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育,待其恢复数量后放回野外
D.某种鸟类与黑嘴鸥食物种类相同,两者也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共存
13.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点种群数量为 K/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1可以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
B.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 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C.图2中曲线X的K值大于曲线Y 的K值
D.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进行捕鱼
14.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人工池塘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15.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试卷第4页,共12页
A.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16.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根据采伐面积的大小形成了大型林窗、中型林窗和小型林窗,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各个林窗中不同土层的 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林窗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C.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不同类型大小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17.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8.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卷第5页,共12页
A.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食草鸟、蜘蛛、蟾蜍
B.图中的猫头鹰占有4个营养级
C.图中的蜘蛛和蟾蜍存在两种种间关系
D.如果蛇的数量突然减少,食草鸟和蜘蛛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 1分,有选错的得 0分
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T3、T4两种)的分泌受到多种方式的调节,如下图所示。甲状腺
自身抗体含量高可能引起甲状腺细胞坏死或凋亡。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
下丘脑分泌的TRH 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腺垂体,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 TSH 的释放
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T3、T4含量将减少,通过反馈使TSH含量减少,引起甲状腺功
能进一步减退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方式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 稳态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引起细胞代谢的改变
阿尔兹海默症的产生与某种神经元Ca2+顺浓度过量内流有关。Ca2+内流调节机制如图所示,静息电位状态下,NMDA受体的功能因其离子通道被mg2+阻滞而受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兴奋释放谷氨酸(Glu),Glu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突触后膜兴奋过程中,Glu 与NMDA 受体相应位点结合,mg2+阻滞被去除,NMDA 受体的离子通道
打开,Ca2+内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NMDA受体的离子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突触后膜兴奋
Na+通过AMPA的过程为协助扩散,Ca2+通过NMDA 为主动运输
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存在于突触小泡内
通过药物减少突触间隙中Glu 的含量可以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症状
21. ABA(脱落酸)信号转导对植物种子萌发、果实成熟等生理过程均有影响。为探究RRP1 在AB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与PP2C(ABA信号转导通路的已知组分之一)的关系,研究者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进行实验。将吸水饱和的种子点播到不同培养基中,在相应时间检测种
子萌发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文叙述正确的是( )
种子萌发、果实成熟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但在根本上是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种子的类型
实验结果表明,RRP1促进ABA信号的转导,而PP2C起着抑制作用
脱落酸有促进气孔关闭、果实发育、维持种子休眠的作用
22.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
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 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
试卷第7页,共12页
D.图乙中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 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23.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
24.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
r对策生物和K 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 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 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又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
C.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为负值
D.K对策生物的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25.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试卷第8页,共12页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 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三、非选择题
光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源动力,也是生命体最重要的感知觉输入。调查显示,夜间过多光
源暴露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已知哺乳动物感光主要依赖视网膜上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ipRGC对下丘脑发出密集的神经纤维。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蓝光刺激 下可作用于小鼠脑中的相关神经通路,使得空腹小鼠在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高于红光刺激的小鼠;此外,该神经通路也与脂肪细胞的代谢有关,如图1所示(“+”表示促 进)。进一步检测发现,蓝光照射后不会影响小鼠体内与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含量以及营养物质的变化,但会减弱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光调节葡萄糖代谢与下丘脑的SCN 区还是SON 区有关,进行了以下实验: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以下处理:①损毁感光正常小鼠下丘脑的SCN区,②损毁感光正常小鼠下丘 脑的SON 区,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分别进行葡萄糖代谢能力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AUC 为血糖含量曲线与横坐标时间轴围成的面积)。
试卷第9页,共12页
上述实验表明光调节葡萄糖代谢与下丘脑的______区有关。当ipRGC感受光刺激一段时间后, 可检测到PVN 区域的神经元兴奋,此时该区域的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兴奋在 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
(2)夜间“光暴露”引发血糖上升水平程度高于对照小鼠,其原因是支配脂肪组织的交感神
经受到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______(填“升高” 或“降低”)。交感神经与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3)冷暖色一直被定义为心理上的冷热感受。研究者认为,上述通路与“蓝光让人感觉到凉爽,而红光则无此效应”有关。结合图中信息,尝试说明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______。(4)为验证“光暴露”通过交感神经调节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过程,某实验小组用若干只生理状态相似的健康(空腹)小鼠进行实验,将上述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对甲组
小鼠给予正常光照条件,乙、丙两组小鼠进行相应处理;将三组小鼠置于其他条件相同且适
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三组小鼠的棕色脂肪细胞产热量,发现丙组产热量
最少。乙、丙两组小鼠进行的处理分别是______。(填标号)。
①进行“光暴露”处理②切断支配棕色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并进行给与正常光照处理③ 进行正常光照处理④切断支配棕色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并进行“光暴露”处理
植物的生长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种,株高是影响柑橘产量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柑橘
矮化的机理,研究人员对其矮化品种进行了相应研究发现,矮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缺
少赤霉素(GA3)的受体,二是缺少参与赤霉素(GA3)合成的转录因子,使其相关基因不能
正常表达,导致赤霉素(GA3)减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GA3)是调控植物株型的重要______分子,具有______的作用。研究人员对两
种柑橘品种A品种和B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高度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______, 说明______是矮化品种。
(2)已知在B品种中,GA信号通路如图2所示,GA可与其受体GID1结合,GID1与Della
在GA3存在时发生互作,形成GIDI-GA3-Della三聚体结构并通过特定途径降解蛋白Della。
分析可知蛋白Della的功能是______(“促进”或“抑制”)枝条生长。
(3)据该研究可知,赤霉素(GA3)和动物激素的1个共同作用特点是______。
(4)某些矮化型果树在农业种植上具有产量高等优良特性,请说明原因________。
28.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试卷第10页,共12页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
度为_________。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
“偏大”“偏小”或“相等”)。该调查方法称为 法。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
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
化。请回答:
(3)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 法。
(4)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该实验 (“需
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
(5)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 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
算值见下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
方格)。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酵母菌数量(万个/mL) 32 ? 762 824 819 821 820
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
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计数时应选择 (无色/蓝色)的酵母菌。则表中第2天酵母
菌数量约为 万个/mL。
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
题:
(6)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增加、减少)。
(7)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
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 ,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29.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是著名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牧草繁茂、牛羊遍地。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导致该地区羊草草原群落退化为冷蒿群落,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从
1983年到2012年间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过程。下表显
示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各恢复演替阶段五种植物的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 回答下列问题:
恢复演替 阶段 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
羊草 冰草 大针茅 冷蒿 猪毛菜
第一阶段 23 27 19 43 5
试卷第11页,共12页
第二阶段 65-72 17-32 10-11 15-19 14-47
第三阶段 50-134 8-69 1-43 1-19 0-5
第四阶段 22-104 2-35 11-149 4-26 0-13
(1)研究人员调查羊草草原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 ,该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
是 。
(2)由表可知,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由于围栏耙地处理使 迅速成为明显的优
势种,冷蒿急剧下降,其他物种也有相应的变化;到了第三阶段,猪毛菜由于 而明
显下降。第四阶段末,植物经过激烈竞争后,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
状态,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3)为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1983年科研人员除围栏耙地外,另取两块类似样地,分别进行围栏封育(自然恢复)和不围栏的继续放牧。2008年分别取上述3种处理方式的0-10厘米和10-30厘米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实验结 果如下图所示。
①“不围栏的继续放牧”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
②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 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
菌数量在 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
③根据图中的数据推测:浅土层中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的原因
是 ;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 。
(4)不同治理措施对退化草原恢复的效果不同,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 和 进行。
试卷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