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为人民服务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10: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 2-3 自然段。
2.分析作者的演讲思路,学习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板书:死的意义、面对批评、面对困难)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1.学习第1自然段。
(1)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论点,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每句话的意思,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明理由。
(因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所以)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书:党的宗旨)
(2)“完全”“彻底”是什么意思?对比阅读,体会用词的准确。
①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②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完全”就是全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的目的。“彻底”,就是一直到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自学提示:
①本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圈出中心句。
②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作者围绕中心句是怎样把观点表达清楚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2)点拨指导。
(3)背诵指导
(4)理解中心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含义。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名言 为什么要进行对比 可否将最后一句去掉
小结:引用司马迁的名言是为了增强说服力,通过泰山和鸿毛之于生死的对比,更加肯定了重于泰山的这种死的价值。最后结合身边实例来讲道理,进一步增强说理的力度。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观点表述清楚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背诵第2自然段。
补充资料: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也称在某方面有极高造诣的人为“泰山北斗”,而著有《史记》的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认为,人早晚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死得有价值,像泰山那么重;有的人死得微不足道,比大雁的羽毛还要轻。
3.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 3-5 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每段内容是各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圈出中心句。
②思考作者围绕中心句把观点表达清楚的方法。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重点点拨。
①第3自然段
a.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关联词。请你在文段中圈出这些关联词语。
b.去掉关联词对比阅读,探究发现。
——运用关联词,句与句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结构更加清晰,表达更有条理,让演讲更加有说服力。去掉这些关联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效果。
c.借助这些关联词,试着背一背第3自然段。
②第4自然段。
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进行段内分层学习。
a.读第4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b.为了让大家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又是怎样层层说明的呢?
先说“我们”目标一致,没有理由不团结。接着告诉大家革命还没有最后胜利,困难还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可是奋斗就会有人牺牲。“我们”既要不怕牺牲,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最后总结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③读第5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试着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表达。
——用开追悼会的方法(不但)寄托了我们的哀思,(也)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围绕中心论点,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的方式逐层深入阐述观点,表达准确且有条理。
(三)整合阅读,运用学法
选择阅读《最后一次讲演》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再次感受说理文如何围绕中心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地表达观点。
①了解作者列举事例论述观点的方法。
②《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中,李大钊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表达,告诉大家怎样面对当前的“艰难境界”,李大钊用一种壮志凌云的气势,为艰难的国运还需要雄健的国民精神作结,以此诉说心愿。
(学生自学→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