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关注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战士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2.查阅战争背景资料,加深对革命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的理解。
3.交流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诗篇。董存瑞就是其中一位。
1.检查预习。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冲锋部队前进的道路受到了暗堡的封锁。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我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2)交流背景资料。
2.阅读文前提示,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任务一:借助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任务二:交流神态、言行描写的作用,并用此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二)迁移学法,体会英雄可贵品质
1.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学法,通过关注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2.迁移学法,运用学习单自学。
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 董存瑞的精神品质
神态描写
言行描写
3.交流汇报,体会董存瑞的精神品质。
——“瞪着”“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是神态描写,说明董存瑞的内心燃起了对敌人深深的仇恨。“跑”“坚决地说”是言行描写,刻画出了董存瑞急切想要炸毁暗堡的决心。
——这是对董存瑞的动作描写。“夹紧”“匍匐前进”“滚上好几米”写出了董存瑞的英勇顽强。
——“钢铸一般的脸”“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高喊“为了新中国”,从对董存瑞的神态、语言描写可见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甘愿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是一位无私无畏的战士。
——“昂首挺胸”“托起”“顶住”“拉”,董存瑞这一连串毫不犹豫的动作,意味着他放弃了生命,选择了解放的胜利;放弃了小家的团聚,选择了大家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未来,选择了新中国。
小结:人物的神态、言行都是内心想法的外在呈现。成功的神态、言行描写,能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帮助读者体会人物形象。
(三)拓展阅读,交流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默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千古杨根思(节选)》,聚焦第12、13自然段,借助思维导图解答丛书批注中的问题——从人物的神态、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杨根思?
神态:
杨根思 人物品质:
言行:
学生交流:
——神态描写“愤怒地”,表现出了杨根思对敌人的憎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为后文与敌人同归于尽埋下伏笔。
——“只要杨根思在,小高岭一定在”,杨根思简短而有力量的话语刻画了一位勇担重任、顽强拼搏的战士。“杨根思站了起来,抱起10公斤的炸药包,拉着导火索,勇敢地冲进敌群”,如长镜头一般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位为祖国和平、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战斗英雄形象。
2.小结:刻画人物品质时,要善于观察,抓住人物典型的神态、语言、动作展开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烘托人物的品质。
(四)回顾学法,运用神态、言行描写刻画人物
1.本单元课文通过外貌、神态和言行描写,刻画了在危难时为了人民解放从容赴死的革命先辈李大钊和为了新中国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董存瑞。我们也能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身边的、有美好品质的人。
2.小练笔:用神态、言行描写刻画生活中的人物品质。
——他们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戴着严实的口罩,耐心地提醒着排队测核酸的居民“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面罩背后,疲惫的眼神中写满坚毅。他们弓着腰,消毒液擦手,抽出核酸拭子,伸长手臂给居民采样,行云流水的动作重复了成百上千次,毫无怨言。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坚守着人民与病毒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便是最美逆行者——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3.课堂小结。
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人民幸福。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革命英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学会借助神态、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写作中,能运用神态、言行描写,刻画人物品质。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