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浙教版20《白杨礼赞》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浙教版20《白杨礼赞》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4 08: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1.了解并掌握文章结构及抒情线索。
2.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目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
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25万元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时代背景1938年底,茅盾应朋友之邀赴新疆学院任教。
12月20日从香港出发,途经兰州,住了一些时候,第二年3月经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
1940年4月离开迪化,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总司令。接受朱总司令的邀请,全家同去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将近5个月。
同年10月,茅盾夫妇和董必武同志一起乘八路军军车从延安到达重庆。1、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2、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3、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写作手法象


法象征,是一种写作手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意义或精神品质寄托在所描写、所称赞的事物上。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北方农民,同时也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正直、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象征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1)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一、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象征的作用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i) 丫枝(yā) 倦怠(dài)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秀颀(qí) 鄙视(b?)
婆娑(sūo) 坦荡如砥(d?)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恹恹欲睡(yān) 梳理思路听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题。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 ),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白杨树与楠木进行.( ) ,赞美白杨树收尾。 不平凡赞美形象?性格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对比自然环境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研究下面的问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画出直接抒发赞美感情的独立成段的4句话,
明确:第1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2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3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4句:“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独立成段的四个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从修辞角度看,这四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调与深化。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形不平凡
内在不平凡景美形美神美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思考题:1、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书上。明确:集中写白杨树特点的文字在第五段。
从白杨树的外形、色彩、品格三个方面写。
在原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力争上游笔直,绝无旁枝笔直,紧紧靠拢片片向上光滑淡青色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5、6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2. 提问: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全班集体讨论。找出原文回答。
明确:
“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3.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明确: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四个反问句 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由树展开联想)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展开联想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旬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四个反问句中,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农民哨兵精神这种手法称为借物抒情。(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归纳: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研究本文抒情的特点。1. 提问:题目“白杨礼赞”改成“白杨赞”,意思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所象征的对象的热烈赞颂的感情。“赞”的感彩比“礼赞”弱,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文中很多语句没有用“赞美”的词,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作者赞美的感情。请找出这样的例子。
明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普通”的常常是“平凡”的。然而作者几次强调“普通的白杨树”却是“不平凡”的。仔细揣摩
“普通”的含义:_____________
“不平凡”的含义:______________
两者是怎样统一的?[参考答案]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但平凡又常常包含着伟大。
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春天的桃花雪中梅花黄山松竹幽谷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