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白杨礼赞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白杨礼赞》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课文。它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文中主要运用象征手法。
根据该单元:“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学习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通过联想丰富写作内容”的总目标,以及本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程“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 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2、学习目标
3、学习重点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学习难点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文中的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意识,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 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朗读,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研讨探究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2、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上绿”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张奇崛盘结的梅花图片和一张婀娜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对白杨树的另一种美的赞美,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
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美、意境美。2、自读。
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勾画出重要的语句,熟悉课文内容。 3、速读。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归纳白杨树的美,它的不平凡。让学生整理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给文章取题目为“白杨礼赞”,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礼赞是什么意思?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是否矛盾?为什么?3、作者花较多的笔墨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这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是否远离了主旨?
4、最能体现白杨树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那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5、“白杨礼赞”所赞的不仅是白杨树,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课文阅读要立足于文本,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会课文的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鼓励、积极引导、适时点拨,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寻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情。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而又富有表现力呢?请寻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可能找出的句子有:1、表现景美的句子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汽车在望无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望不到边”、“黄绿错综”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特点,“一条大毡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高原广阔而平坦的形貌。2、表现神美的句子
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如:“……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参天耸立”形象写出了白杨树的高大,“不折不挠”生动地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3、揭示象征意义的句子
四个以“难道”开头的排比句。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的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深化了内容。
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析用词的传神之处,以及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探寻、品味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拓展升华,心灵对话 白杨树是普通的,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是什么?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此设计将课内知识延伸,拓展到课外,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四、说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 生长环境??????????? 象? 征?????????????? ? 农民??????? 外在形象﹜?????? ————→???????? ? ﹛ 哨兵?????? 内在精神????????? 树————→人???????精神、意志 板书设计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