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汉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3)练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了解祖国文化的丰富多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2)练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了解祖国文化的丰富多样。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图片等。
学生准备:收集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生字卡,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检查生字词
1.我会读写。
粥 蒜 醋 摊 腊月 展览
饺子 栗子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轿车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2.读法指导。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3.积累。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 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二)细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纠正读音。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例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腊九,冻死小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这句话反映了北京冬天的寒冷程度;“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段顺口溜反映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时间顺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这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了解祖国文化的丰富多样。例如:有的地方过年吃饺子、放鞭炮、拜年等;有的地方过年吃汤圆、舞龙舞狮等。这些不同的习俗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2)教师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读、实践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春节习俗的丰富多样性。
(四)课文详解:
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预设: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作者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呢?
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北京的春节开始的时间,指出春节最重要的特点,并点出主题:“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第二部分(第2至10段)详细描述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包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买爆竹和各种玩意儿、包饺子、贴春联、吃团圆饭、祭祖、拜年等。
第三部分(第11段)总结了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并点明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的特点。
(一)腊八
腊八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京人在腊八节时的习俗。腊八是传统的中国民俗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熬制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寓意。此外,人们还会泡腊八蒜,这是一种将蒜泡在醋中的传统食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北京人在腊八节时的传统习俗和食品文化。同时,也通过这些习俗的描绘,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美好的氛围和中国节日习俗的独特魅力。
(二)“二十三”
腊月廿三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二十三糖瓜儿粘”。
在这一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此外,还有“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等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和热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团圆和祈福的重视。
(三)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京人在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在这一天,北京人会开始拜年,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同时,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吃“隔年饭”,即年三十吃剩下的留到初一至初五吃,寓意日子好过,饭吃不完。此外,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作者通过对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北京人过年的独特方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这些习俗的描绘,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美好的氛围和中国节日习俗的独特魅力。
(四)元宵节
主要描述了元宵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和习俗,包括挂灯笼、赏花灯、吃元宵等,以及元宵节对于商家和顾客的意义。
首先,作者提到元宵节是新年的一部分,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都是元宵节。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灯笼,整个城市就像是在办喜事一样,非常热闹和美丽。
其次,作者描述了有名的老铺会挂出几百盏灯来,这些灯的材质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还有的是纱灯。而且,这些灯上还会绘上《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广告。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干果店在元宵节会做一些特别的生意,他们会制作一些冰灯或者用麦苗做成长龙来吸引顾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展现了元宵节的重要性和热闹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五、重点语句: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这句话点出了北京春节的起始时间和传统习俗。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话反映了北京冬天的寒冷程度,为下文描述腊八粥做了铺垫。“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为春节做的准备,也表现了他们对春节的期待。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为春节买的各种玩具,表现了他们对春节的热爱和期待。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腊八粥的丰富内容,表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喜悦和祈愿。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这句话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腊八蒜的美味,表现了人们对饺子的喜爱。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这句话强调了饺子在北京春节中的重要性。
“孩子们在街上放鞭炮,大人们在家中包饺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这句话描写了春节时人们的活动和气氛,表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团聚的喜悦。
六、表达方式:
文章运用了朴实的语言和流畅通达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却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描写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和人们的活动,文章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美好的氛围和中国节日习俗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七、写作特点:
(1)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文章没有过多华丽辞藻和雕琢,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章通过对北京春节各种习俗的细致描写,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包饺子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3)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文章通过描写人们对春节的热爱和期待,以及对家庭团聚的喜悦和幸福感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