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习课时】4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关于“骈文”和“序”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 ( http: / / www.21cnjy.com )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是指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年十四,中第,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写了一篇代沛王鸡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本是游戏之作,竟获罪被革职。以后官为参军,因杀死官奴,几获死罪,其父也被贬为交趾令。这次去交趾省父,路过而作序,名声大作。后渡海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3、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当然不悦,便拂衣而起,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头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他心里想,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
4、关于“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
【行文思路】
1.整体感知: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2.理清文章结构: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大意并在横线上填出关键的词语:
第一部分(1节):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课前准备】
1、请完成《金太阳·导学案》上归纳整理部分的练习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翼轸( ) 宗悫( ) 睇眄( ) 捧袂( )
瓯越( ) 潦水( ) 簪笏( ) 桑梓( )
台隍( ) 舸舰( ) 帝阍( ) 叨陪( )
懿范( ) 彭蠡( ) 虢州( ) 遄飞( )
【文本研读】
一、阅读第一段,把握以下知识: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紫电清霜(见注释)。
(二)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课文第一段: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二、阅读第二、三段,把握以下知识: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见注释)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见注释)
(二)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3.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提示: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4.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
本句动写“落霞”、“孤鹜”,静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
本句运用对偶、白描、动静结合的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从动态、色彩、空间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就像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彩色图画:背景是晚霞,时间在傍晚,有动态的晚霞和孤鹜,有静态的秋水和长空。
作者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并没有直接的宣泄出来,而是寓情于景,使整句变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阅读第四、五段,把握以下知识:
(一)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二)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三)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 。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明用)
③“马援”(穷…老…)→ 。
④“贪泉”“涸辙”→ 。(暗用)
四.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全文总结】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知识整理】
本文成语积累
【胜友如云】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高朋满座】出自王勃《滕王阁序》。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宾客很多。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最早见于《史记》。
【逸兴遄飞】指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
【天高地迥】迥:远;形容极其高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命途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冯唐易老】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比喻仕宦不得志。
【老当益壮】 出自是《后汉书·马援传》。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是《后汉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冯异传》。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也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
【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涸辙之鲋】出自是《庄子·外物》。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投笔从戎】出自是《后汉书·班超传》。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
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高山流水】出自是《列子·汤问》。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
【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二)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① 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指人才) ②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 ③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消散) ④ 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⑤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
2 、古今异义
① 千里逢迎 古义: 今义:
② 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 今义:
③ 穷且益坚 古义: 今义:
④ 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 今义:
⑤ 阮籍猖狂 古义: 今义:
⑥ 盛筵难再 古义: 今义:
⑦ 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1). 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 带:
(2). 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 腾蛟起凤 腾: 起:
屈贾谊于长沙 屈: 窜梁鸿于海曲 窜:
(3). 名词用作状语
雄州备列,俊采星驰 星:
(4). 名词用作状语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
(5). 副词活用动词
尽东南之美 尽:
(6).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尽东南之美 美:
4、一词多义(见《金太阳·导学案》归纳整理部分)
5、文言句式
①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②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③歌凝而白云遏。 ④怀帝阍而不见。
⑤童子何知 ⑥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⑦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翼轸(zhěn) 骖 (cān) 睇眄(miǎn) 捧袂(mèi)
B.瓯越(ōu) 潦水(lǎo) 簪笏(zhān) 桑梓(zǐ)
C.台隍(huáng) 舸舰(gě) 帝阍(hūn) 叨陪(dāo)
D.懿范(yì) 彭蠡(lǐ) 虢州(guó) 遄飞(t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C.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B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A.访风景于崇阿 B.非无圣主
C.处涸辙以犹欢 D.童子何知
7.下面对《滕王阁序》一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缜密。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层层递进。文章对宴会之盛略叙数笔带过,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和由景而生之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
B.文中在着意铺叙景色之美后,作者以腾挪跌宕的笔势,述志言情,由逸游的豪兴,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
C.文中多处使用典故,却让人感到作者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对于铺陈事物、抒发感情、丰富文章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D.作者在文中的语言讲求形式美,音韵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谐,言简意丰,言随意遣。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8.在下列横线处填入相应的语句。(8分)
(1)物华天宝,_________________;人杰地灵,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勋、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文艺上》)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勋、王励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2.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一生短暂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解析:杨炯并无制造舆论,他的看法也是“议者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是大家本都认为是如此的。而且,杨的本意是卢照邻的地位应该更高一些。他这一议论并不直接针对王勃,对其一生的不幸更未起到任何影响。
13.将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表达交流(11分)
14.骈文非常讲究文句的对偶,下面已给出上句,请根据课文的情境对出下句。(6分)
(1)滕王阁中,高朋满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秋水之浩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① 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②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
③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消散) ④ 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⑤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
古今词义:
① 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屁。
② 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③ 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没有钱,穷困。
④ 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⑤ 阮籍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数; 今义:肆无忌惮。
⑥ 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⑦ 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词类活用
1. 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2. 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来。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舞。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委屈。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出去。
3. 名词用作状语
雄州备列,俊采星驰 星:像流星一样。
4. 名词用作状语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看,望。
5. 副词活用动词
尽东南之美 尽:都包括。
6.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尽东南之美 美:才俊。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 ② 渔舟唱(于 )晚,响穷彭蠡之滨。
2.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遏: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所阻止。)
怀帝阍而不见。(见:朝见,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朝见。)
3.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到动词谓语“知”的前面)
4.状语后置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课后练习
1、解析:B.“zhān”应为“zān”;C.“dāo”应为“tāo”;D.“tuán”应为“chuán”。
答案:A
2、解析:D.均为“更加”;A.“属于”/同“嘱”,“嘱托”;B.“旧”/“缘故”;C.“全是”/“烧完”。
答案:D
3、解析:①并列连词;②修饰连词;③副词,将要;④转折连词。
答案:A
4、解析:A.古义:迎接;今义: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C.古义:第二次;今义:副词,更加。D.古义:困厄;今义:贫穷答案:B
5、解析:A.意动用法;B、C、D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A
6、解析:A.状语后置句;C.省略句;D宾语前置句;B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B
7、解析:应为“虚实结合”,并非全为“眼前之景”。
答案:D
8、略
9、解析:A.当:判罪;C.物:别人、他人;D.寤:睡醒。
答案:B
10、解析:因:于是/依靠,凭借。B.而:表转折。C.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以:表目的,来。答案:A
11、解析: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答案:B
12、解析:杨炯并无制造舆论,他的看法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议者谓然”,是大家本都认为是如此的。而且,杨的本意是卢照邻的地位应该更高一些。他这一议论并不直接针对王勃,对其一生的不幸更未起到任何影响。
答案:D
13、(1)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
(2)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的器量呢!
14、答案:(1)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2)望长天之寥廓
(3)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学 案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
学 案
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
学 案
滕王阁序 第三课时
:
学 案
滕王阁序 第四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