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一上学期统编版
(2022上·湖南株洲·高一株洲二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B.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D.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俗称“断句”,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B.小学,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在文本中指“句读”。
C.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D.六艺,《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文第一段,韩愈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连用了三组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点染,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
B.《师说》选文第三段谈及为李蟠写作此文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提倡师道。他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在形象上对他们冷嘲热讽,可见其批判的尖锐与力量。
D.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语戏谑,举韩愈之例,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5.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表达了“不敢为人师”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
(2022上·江苏连云港·高一连云港高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利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
6.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涂黑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文中“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两者词义相同。
C.文中“廓清”,与下文“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甲文“永不复起”中“复”与乙文“不复挺者”中“复”词义相同,都是“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在思想上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10.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2022上·浙江杭州·高一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讳己之A不能B忌C人之有D善E自矜F自是G大言H欺人者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含义相同,都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文中用于形容极短的距离。
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孙权病笃”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D.王阳明认为勤学需要先立志,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君子应勤于治学”的观点。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2022上·山西临汾·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是日也,天朗气清,金风载爽,坐玉皇之顶,抚没字之碑,则见联络岳顶,黄河控秦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景翳翳以偕入百灵万籁之嘘作焉旦复蹑日观峰,则见黑云驱而上浮,黄云拥而下升,朦胧晻霭之间,忽有一点若朱丹、若火焰,破重雾而耀红光,奇观也。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
噫!予南人获游上国最晚,信宿,尽得天地古今之胜,岂非遇与?刺史曰:“九日登泰山,阅诸编帙未之前睹也,可以无纪乎?”遂记之。
(节选自【明】黄鳌《重九日登岱记》)
1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日忽忽A其将B暮C景翳翳D以偕E入F百灵万籁之G嘘作焉H旦复蹑日观峰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古代指国家都城,《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帝京”也是此意。
B.子颖,在文中是朱孝纯的字,在古代“字”常用来平辈互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在古代人们常常以月相来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
D.胜,在这里指美景,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字意思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B.日出之时,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中,两人目睹了太阳纯红像朱砂,太阳下面东海红波摇动的壮丽奇景。
C.黄鳌身坐玉皇顶,手抚无字碑,极目远眺,看到了黄河与昆仑山苍茫辽阔的壮美,也感受到了国土的广袤。
D.刺史在书籍上没有发现有在九日登泰山看日出这样的记载,材料二作者对登泰山也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
19.材料一第二段层次分明,请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2022上·四川绵阳·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①,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③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④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注】①蔀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②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③竹肉:语出《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④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文本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但过A午则日光B射人C不堪久D坐E耳F文昌阁G亦佳H晚I树J尤可观。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箫鼓楼船”中的“鼓”和“鼓瑟吹笙”(《短歌行》)中的“鼓”用法不同。
B.“凡月之夜”的“凡”和“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中的“凡”含义相同。
C.“比至夜深”的“比”意为“等到”,和成语“无与伦比”中的“比”含义不同。
D.“信有时哉”和“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含义相同。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丘尽管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但是因为离城比较近而受到游人的喜爱。
B.中秋之夜既有众人争相比试歌喉的热闹场景,也有三四个人演奏歌唱的清越之境。
C.平远堂已经荒废了很久,作者和江进之想要对其进行修复,用来供奉白乐天等人。
D.作者被免职后又回到吴县,他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回忆过去的岁月。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2)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24.文本一第三段表现了“一夫”的歌声之美,文本二表现了琵琶的乐声之美,二者在表现声音之美时,所用艺术手法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上·北京怀柔·高一校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云青青兮欲雨 D.对此欲倒东南倾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B.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因为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音信、书信
B.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C.云青青兮欲雨 青青:黑沉沉的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事:侍奉
28.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我欲因之梦吴越
A.仙之人兮列如麻 B.食野之苹
C.无丝竹之乱耳 D.呼尔而与之
29.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30.翻译下列句子。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2)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5.①柳宗元认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②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以为”的宾语为“蜀之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日”后断开,排除BD;
“非独见病”被动句,其后断开,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中最主要的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错误。由原文“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可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若”,差不多;“位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官盛”,以官职高的人为师。
(2)“独”,只有;“犯”,冒着;“抗颜”,态度严正。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可知,柳宗元认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
由原文“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可知,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本二: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6.BDI 7.B 8.D 9.(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 10.①以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喻体,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如选文《传习录》中“槁木死灰”“盗贼”“猫之捕鼠”等、《劝学》“青”“冰”的形成;②《劝学》运用了博喻,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或者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
“明不得”与“行不去”两句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选B;
“行不去”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属于下一个句子,其前断开,选D;
“须反在自心上”是状语,“体当”作谓语,其后断开,选I。
故选BDI。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活用等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两者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懂得;亲近。句意:读不懂书。/亲近贤臣。
B.错误。间断/参与。句意:不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C.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马上纠正。
D.正确。句意:使它永不再起。/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错误。文本二节选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变直,取直;“就”,接近,靠近;“博学”,广博地学习;“参省”,检验反省;“知”,同“智”,智慧。
(2)“省察”,审察;“克治”,克制私欲邪念;“间”,间断;“扫除廓清”,彻底清除。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理解能力。
文本一:《传习录》是本哲学类型的书籍,很多篇章记录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书中的许多睿智、巧妙的比喻更是贴切,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者信手拈来便能作比,常常把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点拨得通体透明。如选文的“如槁木死灰亦无用”“如去盗贼”“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很难一时悟透的一些道理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比喻令入顿时豁然开朗。
文本二:节选《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博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甲]
(陆澄)问:“读不懂书,怎么办?”先生说:“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所以读不懂。像这样,还不如去学旧时(程朱)的学问。他们倒是读得多,也解释得通。只是他们求学虽然讲得很清楚明白,但终生没有什么收获。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因为《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这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求学的关键所在。”
一天,(师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力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思绪。时间久了,等待他心意稍微安定(的时候),(这时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像槁木死灰,也没有什么用,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私欲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乙]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1.BEG 12.C 13.C 14.(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2)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
“讳己之不能”与“忌人之有”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即BE处;
“自矜自是”是“善”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G处。
故选BEG。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错误。应为跨出两脚为“步”,跨出一脚为“跬”。
D.正确。专一,坚定;(病势)沉重。句意: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孙权病重。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应该是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对自己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
(2)“欺”,欺骗;“为所”,被;“窃笑”,讥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材料二: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作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15.CFH 16.D 17.C 18.(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不久太阳从半空的云间出现,于是天气清明,景象隐藏于天地之间。 19.①五更时分,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②日出时,二人目睹了日出壮丽的奇景;③日出后,作者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的景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太阳快要落山,日光阴暗,各种生灵的声音渐渐起来。第二天早晨登上日观峰。
“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既而”,时间状语,“日”为主语,“忽忽其将”作状语修饰谓语“暮”,句意完整,C处断开;
“景翳翳以偕入”,主谓结构,“景”为主语,“入”为谓语,其余为状语,句意完整,F处断开;
“焉”,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后面H处断开。
故CFH三处需要断句。
1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自从去年我离开京城。
B.正确。
C.正确。
D.错误。名词,美景。/形容词,美好的。句意:全部享受到了天地古今的胜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看到了黄河与昆仑山苍茫辽阔的壮美”错误,原文为“黄河控秦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意思是“黄河连接着泰吴的胜地,昆仑一样的山峰构成的壮观景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作者并未看到“昆仑山”。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负”,背,此处意译为“覆盖”;“烛”,照。
(2)“须臾”,不久;“则”,于是;“明”,清明。
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可概括出,五更时分,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
结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可概括出,日出时,二人目睹了日出壮丽的奇景;
结合“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可概括出,日出后,作者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的景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材料二:
这一天,天气晴朗,秋风送爽,坐在玉皇顶上,抚摸着无字碑,看见群峰连绵,层峦叠嶂,黄河连接着泰吴的胜地,昆仑一样的山峰构成的壮观景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久太阳快要落山,日光阴暗,各种生灵的声音渐渐起来。第二天早晨登上日观峰,就看见黑云渐渐上浮,黄云慢慢下沉,朦胧烟霭之间,忽然有一点像朱丹、像火焰,冲破重重迷雾而发出耀眼的红光,构成奇特的景象。不久太阳从半空的云间出现,于是天气清明,景象隐藏于天地之间。
哎!我是南方人。获得游历上国的时间最晚,这一晚,全部享受到了天地古今的胜景,难道不是机遇吗 刺史说:“九日这天登上泰山,阅览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过的风景和编制,可以没有记录吗?”于是记下了这件事。
20.CFH 21.B 22.D 23.(1)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
(2)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 24.(1)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文本一中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赞美他歌声清幽而又明亮;文本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琵琶声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用“裂帛”写琵琶声戛然而止;
(2)都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文本一中用“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侧面烘托了“一夫”歌声的震撼力,突出虎丘这个地方唱歌的盛况;文本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潮的演奏技艺和她弹奏的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
“日光”作主语,“射”作谓语,“人”作宾语,故应在C处停顿;
“久”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坐”,“耳”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F处停顿;
“文昌阁”作主语,“亦佳”作谓语,故应在H处停顿。
故在CFH处断句。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鼓”,击鼓;/弹奏。
句意:因此吹着箫敲着鼓(奏着音乐)的游船。/我将弹瑟吹笙宴请嘉宾。
B.错误。
“凡”,凡是;/总共。
句意:凡是有月亮的夜晚。/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C.正确。
“比”,等到;/相比。
句意:等到夜深。/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D.正确。
“信”,的确、确实。
句意:确实有它的运数啊!/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作者被免职后又回到吴县,他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错,原文是“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可知,作者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是在被免职后又回到吴县之前。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倾城阖户”,全城闭户;“连臂”,携手并肩。
(2)“寻”,不久;“乞归”,辞官;“阑”,消尽。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文本一第三段中“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一夫”的歌声比喻成“细发”,赞美了“一夫”的歌声清幽而又明亮,意境深远感人;“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句,意为: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该句通过飞鸟和壮士听到“一夫”歌声后的反应,侧面烘托了“一夫”的歌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虎丘这个地方唱歌的盛况。
(2)文本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声拟声,以无声衬有声,烘托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琵琶演奏;“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借写银瓶突然破裂时水花四处溅迸和战争中的刀光剑影,描写琵琶声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琵琶声的突然停止比喻成“裂帛”,写琵琶声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潮的演奏技艺和她弹奏的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嘹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卷四》)
文本二: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25.D 26.B 27.A 28.D 29.A 30.(1)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2)怎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名词作动词,弹奏。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
B.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惊颤。
C.名词作动词,下雨。句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D.没有活用,倾倒。句意:但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因,依据。句意: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信,确实、实在。句意: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之”为代词,代越人说的话。句意: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
A.音节助词,不译。句意: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B.助词,的。句意:啃食田野上的艾蒿。
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D.代词,他。句意: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错误,这首诗描绘的是梦中的情境,是“梦游”,而非“游历”。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云之君”,云中的神仙;“鼓”,弹奏;“回车”,驾车。
(2)“安”,怎么;“摧眉折腰”,卑躬屈膝地;“事”,侍奉。
参考译文:
航海的人们谈起仙山瀛洲,觉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是云霞忽明忽暗间,(天姥山)有时可以被看到。 天姥山直插天空,仿佛与天相连。(它的)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但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梦中,我在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发明的木屐,攀登上直入云霄般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我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 这里有无数山岩重叠,道路也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我倚着山石休憩之际,才发现天已经黑了。 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了阵阵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所见的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像这梦中的幻境似的。自古以来,万事都像滚滚东逝的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怎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