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唐诗三首之《登高》学案
设计人:安法清 郝娟娟 审核人:安法清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1cnjy.com
学习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前预习
1、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________。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__________”,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________”,他亦被称为“________”。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1·cn·jy·com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21教育网
3、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课堂探究
导入: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
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这是写的哪位诗人?
一、初读诗歌 齐读这首诗
一是读准字音, 二是把握节奏, 三是注意轻重, 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二、再读诗歌、鉴赏文本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体现诗人“悲”的情感的?
2.鉴赏颈联,结合诗人生平谈谈他的境遇之悲。
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5.总结: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再带着感悟朗读
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四、齐背这首诗
当堂达标
将全诗填写完整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业
写作《我心中的杜甫》写到读书笔记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