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睢城实验小学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复习试卷
一、判断题(30分)
1.(2023五上·邓州月考)晚上灯亮后,就能看见书上的字了。这是因为灯光照在书上,光又从书上反射到人的眼睛里的缘故。(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灯光照在书本上,书本将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没有改变方向。(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3.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制作彩色轮时,三种颜色分别是红、黄、蓝。(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制作彩色轮时,应该用色光的三原色,即红、绿、蓝三色,故该说法错误。
5.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6.我国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原、山地。(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故题干说法正确。
7.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由地震形成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黄河第一湾处于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在此黄河受山脉的影响,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U”型湾,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8.(2023五上·红塔月考)白色象征着纯洁,所以白光是成分单一的色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白光不是单一的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9.(2023五上·红塔月考)地球的内部很稳定,几乎不会发生运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通过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可知地球的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火山喷发会造成很大的灾难。由此可见,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10.(2023五上·兰溪期中)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车后方的情况,说明光有时是沿曲线传播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车后方的情况,是通过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沉积岩里常有化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 根据对岩石成因的认识,沉积岩是流水冲击和携带着碎石、泥沙、动植物遗体沉积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故题干说法正确。
12.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沙、土壤运到远方,只留下砾石,就形成了戈壁。(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土壤的成分、状态;风化
【解析】【分析】沙洲就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堆形成的堆积地貌。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士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题干正确。
13.(2022五上·博兴)我们一般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由于火山和地震无法实际观测和使用,所以我们一般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14.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由于沉积作用,使得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5.只有表面光滑平整的物体才能反射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现象在所有物体的上都会发生,只是不同物体的反射光的能力不同。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选择题(30分)
16.月球处在( )位置时,会发生日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根据概念描述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17.一束光在照射过程中能被反射( )。
A.1次
B.2次
C.遇到能反射的物体都会不断地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一束光线能够被反射无数次,遇到物体会不断反射下去。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18.在教室上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坐在边上的同学被光晃到眼睛而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由于( )。
A.只有黑板反射光,粉笔字不会反射光
B.粉笔字和黑板都会反射光
C.只有粉笔字会反射光,黑板不会反射光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在教室上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坐在边上的同学被光晃到眼睛而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由于粉笔字和黑板都反射光,黑板发生镜面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较强,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因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某些粉笔字,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所以B符合题意。
19.河道被水侵蚀后,形成的现象最可能的是( )。
A.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无颗粒沉积
B.b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C.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图中河道a区域是坡,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侵现象,河道明显变深;C区域是缓坡,河水流速变慢,容易发生沉积现象,有颗粒沉积。故选C。
20.(2022五下·商城开学考)在平房中,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
A.进入室内
B.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C.躲在卧室里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考查产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在平房时发生地震应该及时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21.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去树林里玩耍,可以发现大树底下有很多个小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 )而形成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的反射原理新 C.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形成光斑的原因是光线在经过其他物体时被遮挡,而光斑所在的地可以被太阳照射,所以光斑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22.小军从一面镜子中看见小明的眼睛,那么小明从这面镜子中( )。
A.一定能看见小军的眼睛
B.一定不能看见小军的眼睛
C.不一定能看见小军的眼睛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因为光路具有可逆性,因此小明能从一面镜子中看到小刚的眼睛,则小刚也能从镜子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2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而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24.(2021五上·通榆期末)下面三幅示意图中能表示利用潜望镜观察到物体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考查潜望镜的光路图,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25.(2021五上·新沂期中)下列关于三棱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棱镜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不透明物体
B.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C.三棱镜能将白光分解成红、橙、灰、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答案】B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根据三棱镜实验可知,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自然光在通过三棱镜后,分为了7种不同颜色的光。所以此题选择B。
26.下列物体中,( )都是光源。
A.萤火虫、彩虹 B.月亮、开着的电灯
C.太阳、点燃的火柴 D.星光、月光下的湖面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 开着的电灯、点燃的火柴、太阳萤火虫、打火机、夜光玩具都是光源,月亮、镜子自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27.(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短语、成语涉及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
A.湖光倒影 B.立竿见影 C.一叶障目 D.排直队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立竿见影、一叶障目、排直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湖光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8.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 )。
A.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
B.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
C.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答案】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9.我们之所以能在烟雾中看到一束光是因为( )。
A.被激光照射后的烟雾是光源
B.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进我们的眼睛
C.烟雾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反射到了眼睛中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在“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一道清晰的亮光,是因为烟雾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反射到了眼睛中。
30.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计算出地月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
A.3.84万千米 B.38.4万千米 C.384万千米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传播速度稳定,科学家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三、实验探究。(40分)
31.探索:光的反射实验。
(1)将表格中的填空完成。
让手电筒发出狭窄的光束。调整手电筒和白板的距离,以保证能看清楚一道光斑。 通过调试平面镜,使光反射到标记的位置。不断重复上面的实验,直到你能预测平面镜会将光反射到什么位置。 入射角是图中的( ),反射角是图中的光的( )。(填序号)反射规律:反射角( )(填“>”“<”或“=”)入射角。
(2)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进行 ,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3)月亮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 )。
A.它是自然光源 B.它能反射太阳光 C.它能折射太阳光
(4)下列成语中,包含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杯弓蛇影 B.立竿见影 C.凿壁偷光
(5)下面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光,我们就不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B.光只能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6)潜望镜也利用了光的反射,潜望镜里面有 个平面镜,镜子的夹角为 。
(7)用画图的方式,制作一个“潜望镜”,让小明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答案】(1)2;3;=
(2)光的反射
(3)B
(4)A
(5)A
(6)2;45°
(7)(仅供参考)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读图回知,图中入射角是图中的角2,反射角是图中的光的角3,反射角=入射角。
(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进行光的反射,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月亮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光
(4)选项A杯弓蛇影是利用的光的反射作用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选项B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凿壁偷光也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5)选项A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光进入人的眼睛,没有光,我们就不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故A正确;
选项B光是不仅仅是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其他均质透明介质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选项C只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见物体,因此光是看的见的,故C错误。
(6)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简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在图中画一个“潜望镜”,小明通过光的两次反射就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32.小明在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变化的活动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小组在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变化实验时,改变的条件是( )A.植物B.雨量大小C.土地坡度D.降雨量高度
(2)本次模拟实验中,( )是侵蚀的开始。
A.水刚喷出来 B.喷出的水降落到“地表”上
C.喷出的水带走泥沙 D.喷出的水汇聚一起流下去
(3)本次实验“降水”过程中,这一小组不用重点观察的是( )。
A.“地表”径流的走向 B.“地表”径流的浑浊程度
C.统计降雨量的多少 D.“地表”被带走的颗粒大小
(4)实验时,用盆接着留下的径流,会发现( )最先沉积下来。
A.大石子 B.小石子
C.大颗粒泥沙 D.小颗粒泥沙求—部
(5)实验结束后,发现A组地表上留下较深的沟谷,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中西
C.流水的沉积作用 D.重力的搬运作用
【答案】(1)A
(2)B
(3)A
(4)C
(5)A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从图中可以看出,A组土坡上面没有植被覆盖,B组土坡上面有被覆盖,这一小组在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变化实验时,改变的条件是植物。雨量大小、土地坡度、降雨量高度保持不变。
(2) 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壤被侵蚀的开始。
(3)本次实验“降水”过程中,这一小组重点观察的是统计隆雨量的多少“地表”流的浑程度、"地表被带走的颗粒大小等,不需要重点观察“地表”径流的走向。
(4)实验时,用盆接着留下的径流,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就会首先沉积下来。
(5)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被侵蚀的开始。所以实验结束后发现A组地表上留下较深的沟谷,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33.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地震已造成192人死亡,23人失踪,11470人受伤。
(1)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通常地震会发生在地球的 。
(2)小明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把一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手放在纸上,慢慢向中间挤压,手挤压的力模拟( )。
A.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B.岩层
C.两个板块 D.火山爆发
(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D.风的力量
(4)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不对的是( )。
A.跳窗逃生 B.躲在桌子底下
C.躲在卫生间里的墙角 D.远离高压电线
(5)关于地壳的运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地壳的运动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B.地壳的运动可以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C.自然界的风主要是因为地壳的运动产生的
D.地壳的运动表现为挤压或张裂
【答案】(1)地壳
(2)A
(3)A
(4)A
(5)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内部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1) 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通常地震会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层。
(2)小明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把一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手放在纸上,慢慢向中间挤压,把一纸平放在桌上,两手按在纸上,用力慢慢向中间按压,纸的中间部分会向上隆起。纸表示岩层,手的挤压表示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措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故A正确。
(4)当地震来临,一定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如果你在办公室等公共场所,一定不要乘坐电梯,远离外墙和窗户。躲在桌子下面、卫生间墙角,等不在晃动时再想办法去安全的地方。远离高压线、电线杆。千万不能跳窗逃生,故A选项符合题意。
(5)选项A地壳的运动有的是剧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该说法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
选项B地壳的运动有的是缓慢的,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该说法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洗项C自然界的风主要是因为地面受热不均,造成温度差异,出现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了空气的水平流动,与地壳运动无关,该说法是错误的,故C符合题意;
选项D地壳的运动表现为碰撞挤压运动或张裂拉伸运动,该说法是正确的,故D不符合题意。
34.某科学小组用如图中装置模拟火山喷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应该( )。
A.要把模拟岩浆的物质适当稀释
B.罐头盒下面垫一块石棉网,使受热更均匀
C.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把“火山口”用土豆泥封得厚一些
(2)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
B.火山喷发对环境只有坏的影响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
(3)请写出火山喷发的危害和益处。(各答一点即可)
危害
益处
【答案】(1)A
(2)B
(3)对森林造成破坏、对空气进行污染。;火山灰是很好的化肥材料、火山爆发会带出丰富的矿产资源。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1)选项A要把模拟岩浆的物质适当稀释,“岩浆”流动性强,更容易涌出,故A正确;
选项B土豆泥模拟“地壳”,罐头盒下面垫一块石棉网,使土豆泥受热更均匀,当不会使得“火山喷发”现象更明显,故B错误;
选项C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把“火山口”用土豆泥封得薄一些,“岩浆”更容易喷出,故C错误。
(2)选项A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该说法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
选项B火山喷发对环境不只是有坏的影响,也有有利的影响,例如火山活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该说法是错误的,故B符合题意;
选项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上地慢层的软流层,该说法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3)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灰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同时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如日本富士山、我国五大连池等.
1 / 1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睢城实验小学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复习试卷
一、判断题(30分)
1.(2023五上·邓州月考)晚上灯亮后,就能看见书上的字了。这是因为灯光照在书上,光又从书上反射到人的眼睛里的缘故。( )
2.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没有改变方向。( )
3.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 )
4.制作彩色轮时,三种颜色分别是红、黄、蓝。( )
5.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6.我国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原、山地。( )
7.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由地震形成的。( )
8.(2023五上·红塔月考)白色象征着纯洁,所以白光是成分单一的色光。( )
9.(2023五上·红塔月考)地球的内部很稳定,几乎不会发生运动。( )
10.(2023五上·兰溪期中)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车后方的情况,说明光有时是沿曲线传播的。( )
11.沉积岩里常有化石。( )
12.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沙、土壤运到远方,只留下砾石,就形成了戈壁。( )
13.(2022五上·博兴)我们一般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14.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
)
15.只有表面光滑平整的物体才能反射光。( )
二、选择题(30分)
16.月球处在( )位置时,会发生日食现象。
A.A B.B C.C D.D
17.一束光在照射过程中能被反射( )。
A.1次
B.2次
C.遇到能反射的物体都会不断地反射
18.在教室上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坐在边上的同学被光晃到眼睛而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由于( )。
A.只有黑板反射光,粉笔字不会反射光
B.粉笔字和黑板都会反射光
C.只有粉笔字会反射光,黑板不会反射光
19.河道被水侵蚀后,形成的现象最可能的是( )。
A.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无颗粒沉积
B.b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C.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20.(2022五下·商城开学考)在平房中,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
A.进入室内
B.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C.躲在卧室里
21.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去树林里玩耍,可以发现大树底下有很多个小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 )而形成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的反射原理新 C.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2.小军从一面镜子中看见小明的眼睛,那么小明从这面镜子中( )。
A.一定能看见小军的眼睛
B.一定不能看见小军的眼睛
C.不一定能看见小军的眼睛
2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24.(2021五上·通榆期末)下面三幅示意图中能表示利用潜望镜观察到物体的是( )。
A. B. C.
25.(2021五上·新沂期中)下列关于三棱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棱镜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不透明物体
B.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C.三棱镜能将白光分解成红、橙、灰、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6.下列物体中,( )都是光源。
A.萤火虫、彩虹 B.月亮、开着的电灯
C.太阳、点燃的火柴 D.星光、月光下的湖面
27.(2023五上·兰溪期中)下列短语、成语涉及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
A.湖光倒影 B.立竿见影 C.一叶障目 D.排直队
28.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 )。
A.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
B.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
C.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9.我们之所以能在烟雾中看到一束光是因为( )。
A.被激光照射后的烟雾是光源
B.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进我们的眼睛
C.烟雾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反射到了眼睛中
30.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计算出地月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
A.3.84万千米 B.38.4万千米 C.384万千米
三、实验探究。(40分)
31.探索:光的反射实验。
(1)将表格中的填空完成。
让手电筒发出狭窄的光束。调整手电筒和白板的距离,以保证能看清楚一道光斑。 通过调试平面镜,使光反射到标记的位置。不断重复上面的实验,直到你能预测平面镜会将光反射到什么位置。 入射角是图中的( ),反射角是图中的光的( )。(填序号)反射规律:反射角( )(填“>”“<”或“=”)入射角。
(2)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进行 ,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3)月亮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 )。
A.它是自然光源 B.它能反射太阳光 C.它能折射太阳光
(4)下列成语中,包含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杯弓蛇影 B.立竿见影 C.凿壁偷光
(5)下面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光,我们就不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B.光只能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6)潜望镜也利用了光的反射,潜望镜里面有 个平面镜,镜子的夹角为 。
(7)用画图的方式,制作一个“潜望镜”,让小明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32.小明在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变化的活动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小组在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变化实验时,改变的条件是( )A.植物B.雨量大小C.土地坡度D.降雨量高度
(2)本次模拟实验中,( )是侵蚀的开始。
A.水刚喷出来 B.喷出的水降落到“地表”上
C.喷出的水带走泥沙 D.喷出的水汇聚一起流下去
(3)本次实验“降水”过程中,这一小组不用重点观察的是( )。
A.“地表”径流的走向 B.“地表”径流的浑浊程度
C.统计降雨量的多少 D.“地表”被带走的颗粒大小
(4)实验时,用盆接着留下的径流,会发现( )最先沉积下来。
A.大石子 B.小石子
C.大颗粒泥沙 D.小颗粒泥沙求—部
(5)实验结束后,发现A组地表上留下较深的沟谷,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中西
C.流水的沉积作用 D.重力的搬运作用
33.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地震已造成192人死亡,23人失踪,11470人受伤。
(1)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通常地震会发生在地球的 。
(2)小明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把一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手放在纸上,慢慢向中间挤压,手挤压的力模拟( )。
A.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B.岩层
C.两个板块 D.火山爆发
(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D.风的力量
(4)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不对的是( )。
A.跳窗逃生 B.躲在桌子底下
C.躲在卫生间里的墙角 D.远离高压电线
(5)关于地壳的运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地壳的运动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B.地壳的运动可以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C.自然界的风主要是因为地壳的运动产生的
D.地壳的运动表现为挤压或张裂
34.某科学小组用如图中装置模拟火山喷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应该( )。
A.要把模拟岩浆的物质适当稀释
B.罐头盒下面垫一块石棉网,使受热更均匀
C.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把“火山口”用土豆泥封得厚一些
(2)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
B.火山喷发对环境只有坏的影响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
(3)请写出火山喷发的危害和益处。(各答一点即可)
危害
益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灯光照在书本上,书本将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制作彩色轮时,应该用色光的三原色,即红、绿、蓝三色,故该说法错误。
5.【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6.【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故题干说法正确。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黄河第一湾处于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在此黄河受山脉的影响,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U”型湾,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8.【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白光不是单一的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通过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可知地球的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火山喷发会造成很大的灾难。由此可见,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车后方的情况,是通过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 根据对岩石成因的认识,沉积岩是流水冲击和携带着碎石、泥沙、动植物遗体沉积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故题干说法正确。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土壤的成分、状态;风化
【解析】【分析】沙洲就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堆形成的堆积地貌。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士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题干正确。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由于火山和地震无法实际观测和使用,所以我们一般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由于沉积作用,使得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现象在所有物体的上都会发生,只是不同物体的反射光的能力不同。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6.【答案】B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根据概念描述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1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一束光线能够被反射无数次,遇到物体会不断反射下去。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1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在教室上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坐在边上的同学被光晃到眼睛而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由于粉笔字和黑板都反射光,黑板发生镜面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较强,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因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某些粉笔字,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所以B符合题意。
19.【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图中河道a区域是坡,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侵现象,河道明显变深;C区域是缓坡,河水流速变慢,容易发生沉积现象,有颗粒沉积。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考查产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在平房时发生地震应该及时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21.【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形成光斑的原因是光线在经过其他物体时被遮挡,而光斑所在的地可以被太阳照射,所以光斑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22.【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因为光路具有可逆性,因此小明能从一面镜子中看到小刚的眼睛,则小刚也能从镜子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23.【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而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24.【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考查潜望镜的光路图,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25.【答案】B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根据三棱镜实验可知,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自然光在通过三棱镜后,分为了7种不同颜色的光。所以此题选择B。
26.【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 开着的电灯、点燃的火柴、太阳萤火虫、打火机、夜光玩具都是光源,月亮、镜子自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27.【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立竿见影、一叶障目、排直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湖光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8.【答案】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9.【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在“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一道清晰的亮光,是因为烟雾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反射到了眼睛中。
3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传播速度稳定,科学家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31.【答案】(1)2;3;=
(2)光的反射
(3)B
(4)A
(5)A
(6)2;45°
(7)(仅供参考)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读图回知,图中入射角是图中的角2,反射角是图中的光的角3,反射角=入射角。
(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进行光的反射,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月亮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光
(4)选项A杯弓蛇影是利用的光的反射作用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选项B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凿壁偷光也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5)选项A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光进入人的眼睛,没有光,我们就不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故A正确;
选项B光是不仅仅是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其他均质透明介质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选项C只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见物体,因此光是看的见的,故C错误。
(6)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简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在图中画一个“潜望镜”,小明通过光的两次反射就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32.【答案】(1)A
(2)B
(3)A
(4)C
(5)A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从图中可以看出,A组土坡上面没有植被覆盖,B组土坡上面有被覆盖,这一小组在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变化实验时,改变的条件是植物。雨量大小、土地坡度、降雨量高度保持不变。
(2) 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壤被侵蚀的开始。
(3)本次实验“降水”过程中,这一小组重点观察的是统计隆雨量的多少“地表”流的浑程度、"地表被带走的颗粒大小等,不需要重点观察“地表”径流的走向。
(4)实验时,用盆接着留下的径流,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就会首先沉积下来。
(5)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被侵蚀的开始。所以实验结束后发现A组地表上留下较深的沟谷,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33.【答案】(1)地壳
(2)A
(3)A
(4)A
(5)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内部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1) 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通常地震会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层。
(2)小明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把一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手放在纸上,慢慢向中间挤压,把一纸平放在桌上,两手按在纸上,用力慢慢向中间按压,纸的中间部分会向上隆起。纸表示岩层,手的挤压表示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措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故A正确。
(4)当地震来临,一定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如果你在办公室等公共场所,一定不要乘坐电梯,远离外墙和窗户。躲在桌子下面、卫生间墙角,等不在晃动时再想办法去安全的地方。远离高压线、电线杆。千万不能跳窗逃生,故A选项符合题意。
(5)选项A地壳的运动有的是剧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该说法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
选项B地壳的运动有的是缓慢的,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该说法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洗项C自然界的风主要是因为地面受热不均,造成温度差异,出现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了空气的水平流动,与地壳运动无关,该说法是错误的,故C符合题意;
选项D地壳的运动表现为碰撞挤压运动或张裂拉伸运动,该说法是正确的,故D不符合题意。
34.【答案】(1)A
(2)B
(3)对森林造成破坏、对空气进行污染。;火山灰是很好的化肥材料、火山爆发会带出丰富的矿产资源。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1)选项A要把模拟岩浆的物质适当稀释,“岩浆”流动性强,更容易涌出,故A正确;
选项B土豆泥模拟“地壳”,罐头盒下面垫一块石棉网,使土豆泥受热更均匀,当不会使得“火山喷发”现象更明显,故B错误;
选项C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把“火山口”用土豆泥封得薄一些,“岩浆”更容易喷出,故C错误。
(2)选项A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该说法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
选项B火山喷发对环境不只是有坏的影响,也有有利的影响,例如火山活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该说法是错误的,故B符合题意;
选项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上地慢层的软流层,该说法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3)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泥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灰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还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同时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如日本富士山、我国五大连池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