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0 11: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忠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
总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15道小题,每题4分,共计60分)
1.《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
A.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 B.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C.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 D.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2.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据此可知( )
A.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B.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C.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D.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
3.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十分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完成统一
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4.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开始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家训的“睦亲”量少说明封建伦理衰落
C.宋朝家训增多是受到理学走向世俗化影响 D.雕版印刷术是推动宋朝家训数量增多的原因
5.唐代《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的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 )
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
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
6.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 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
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 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
7.北洋政府于1913年1月9日公布的《官吏服务令》与《文官保障法草案》规定:文官非受刑法之宣告、惩戒法之处分或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职务或自己申请,不得免官。荐任以上文官,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各级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核定执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均由所属长官执行。这一法律( )
A.严格了官员的选拔程序 B.有利于保障文官的地位
C.有效抑制了总统的权力 D.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8.1912年,组党之风遍及全国,政党团体数目有300多个,最后演化成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政党民主党、以袁世凯为首的共和党和统一党。同年冬,第一届国会正式选举,全国各党各派积极活动,议员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增强了全民参政的热情 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转型
C.反映了民主思潮的传播 D.遏制了封建势力的膨胀
9.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正值农忙,农民最初积极性不足。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当时( )
A.社会动员取得成效 B.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
C.农民政治地位提高 D.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
10.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出( )
A.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 B.我国尚未制定社会主义法律
C.党员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D.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12.如表是古罗马时代的有关法律规定,据此可知罗马法( )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蕴含人文主义色彩
C.偏向保护平民利益 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3.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已经完善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真正“统而不治”
14.某一国际体系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里所指的“国际体系”指的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5.漫画(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全球贸易金融市场的货币格局。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美元在金融市场中占据最大权重 ②人民币与欧元结盟对抗美元霸权
③人民币的贸易金融市场地位上升 ④世界金融市场货币格局开始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 材料分析题(共计3道小题,共计40分)
16. (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交市,裴矩掌其事。四年,(炀)帝将巡河右,先令矩赴敦煌,矩知帝勤远略,遣使说高昌王及伊吾吐屯设,啖以厚利,导使入朝。明年西巡,次燕支山(张掖附近),高昌王、伊吾设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伊吾设献西城数千里之地,六年,置伊吾郡,使薛世雄城之。
——摘编自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二一部从中世纪迈向近代的世界历史,也是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王权被看作为国家的标志与象征,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西欧一些民族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认为祖国是所有公民为着共同利益组成的结合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要用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四个方面,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本手段、基本政策和根本立场“没有变”的执政底线,但是又深诸“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摘编自《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与规律探赜》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经营西域的手段,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并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并指出16到19世纪西欧国家的发展趋势。
(3)写出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因素,并概述十八大以来民族政策“与时俱进”的表现。
17. (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或者杀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妻殴或詈(骂)夫之祖父母、父母或者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时,妻与夫缌麻(五服之内)以上的亲属奸淫或者夫与妻之母奸淫时,以及妻欲害时可义绝(指夫妻双方对一定范围的亲属,犯有殴、伤、杀、奸等罪,经官方认定为‘义绝’而强制离婚者)……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诸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凡人伤三等;须夫告,乃坐。死者,斩。
——摘编自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
材料二 《罗马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篡》《法学阶梯》及《新律》组成,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其中有这样的规定:“神有物”具有神圣性,为人之不可有物,但是当它与人的生命相冲突或两者必居其一时,可牺牲“神有物”以保证人的生命和安全;“婚姻或结婚是男与女的结合,包含有一种彼此不能分离的生活方式”“为父者不得禁止子女结婚”;“保护人不得强娶被解放的女奴为妻”;“如果一个人在胁迫下承担了某项债务并自动指定了一名债务担保人,那么,债务人和担保人均不承担责任。”
——摘编自谭建华《略论〈罗马民法大全〉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新婚姻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家长制的包办买卖婚姻,禁止重婚、纳妾。规定离婚时女方婚前财产应归女方所有,其他家庭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根据其家庭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及子女利益和有益于发展生产为原则判决。还规定了父母离婚后对于所生的子女,仍有养育的责任。
——摘编自《变革中的冲突与较量:20世纪50年代陕西婚姻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夫和妻“义绝”条件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思想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法典相比,《罗马民法大全》体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中国婚姻法的编纂原则。
18. (本题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主是人类的一场伟大探索。它在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中摸索前进,又通过吸纳人类创造的政治思想财富来丰富和完善自身,从中获得保卫和巩固自己的力量。其中西方古老的民主精神和原则,都已经是现代民主不可或缺的制度要素和精神源泉。由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从主要倚重多数到决策层面的多数原则与政治上保护少数相结合,都表明了民主政体通过调整而适应新情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巨大潜力。
——摘编自肖雪慧《民主:人类的伟大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的民主探索”这一主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并结合所学可知,乡师和乡大夫的职责是对民众进行教化,可见政治教化由来已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乡内的血缘宗法关系,排除A项;儒学形成于春秋晚期,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教育方式,不能得出官府垄断教育的结论,排除B项。
2.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承担日常行政事务”可知,秦汉时期利用基层民众力量管理地方,体现了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C项正确;民主应体现在少数服从多数上,材料中没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不享有升迁途径”可知,里吏不能升迁职位,所以里吏的设置不会加强各阶层的流动,而且“各阶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地方政府设置里吏管理日常行政事务,没有说效果,不能证明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D
4. 【答案】C
【解析】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关于修身处世的内容增加,这反映了宋代理学逐渐世俗化的特征,C项正确;理论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宋代及以后封建伦理强化,排除B项;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家训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 【答案】D
【解析】汉代的常平仓出发点是利农、平抑谷价,带有社会救济的性质,被后世继承,D项正确;常平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就是囤积粮食,排除A项;常平仓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排除B、C项。故选D项。
6.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是宋代;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是隋朝;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是明朝;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是元朝;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法律明确了文官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政府不得随意解除文官的职务,故选B。材料与官员选拔程序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抑制,排除C。材料与社会阶层固化无关,排除D。
8.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政热情.即使是立宪派和封建军阀迫于形势也组党参政,C项正确;辛亥革命未充分发动群众,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仍然有限,排除A项;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华民国政权,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排除B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势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
9. 【答案】A
【解析】对于全国普选,农民从最初的积极不足到积极参与,说明当时农民逐渐认识到普选的价值,社会动员起到了作用,A项正确;1953年我国还没有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农民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项;农民参与普选和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可知,题干强调“法”,这也是题干问题的症结所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D项正确;ABC项都有所体现,但不符题干“主要反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C排除;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D排除。
1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欺侮人,则罚款”“债务人在拘禁期间,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果未成年人的财产价值在500索里迪(一种金币)以内,城邦保卫人应同城市主教设立监护人或保佐人”可知,材料中的法律条文体现了对人尊严、生命、财产的维护,说明罗马法蕴含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蕴含人文主义色彩,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维护的是贵族利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末的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使得议会权力高于王权,C项正确。光荣革命前英国是在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并非共和国,A项错误。18世纪中期,随着议会对内阁拥有监督权,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也标志着国王真正“统而不治”,B、D项错误。
14.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维也纳会议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着两大特征,B项正确;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就是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美元的占比可得出,美元在贸易金融市场中占据最大权重。从人民币的位置和占比可得出人民币的贸易金融市场地位不断上升。①③B项正确;材料中的场景不能得出人民币与欧元结盟联手对抗美元霸权。“开始形成”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体现。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答案】
(1)手段:皇帝巡行;厚利诱使;建城置郡。(文字表达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历史意义:加强了与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隋朝在西域的统治;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
主流:交往交流交融为主
(2)因素:教会势力的削弱;专制王权国家的兴起;民族语言的强化;启蒙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任答4点即可)
发展趋势: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专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亦可)
(3)内蒙古自治区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表现: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写出“两个共同”亦可给分);提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
17. 【答案】
(1)差异:丈夫:“殴”“杀”;妻子:“骂”“伤”,奸淫。
根源:儒家思想的影响(夫为妻纲的伦理思想或男尊女卑)。(围绕儒家伦理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特点:侧重保护个人私权;婚姻关系中男女较为平等;侧重社会关系的公平调节;体现自然法思想。(其它言之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3)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其它言之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18. 【答案】
示例
论题: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成果。
论述:雅典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其程序民主表现在公民大会、四百(五百)人会议、执政官制度、陶片放逐法,抽签选举制度、陪审法庭等,虽然直接民主暴露了许多弊端,但它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滥觞。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民主被用作反对封建专制的利器,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宪政等被广泛讨论。近代西方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实践,英国在议会民主传统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法国最终也确立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共和制。二战后,随着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普选制的实现,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民主观念逐渐成为普世价值观。
总之,民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本国历史和现实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论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主政治。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西方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点亮了中国的民主之光,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抗战时期,陕甘办区政府按“三三制”原则组建,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宗旨,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全面进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实践。
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照中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之路。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 / 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