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4 11:1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
2. 把握“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作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热爱生活。
2.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春天给我们的感觉是生机勃勃 ( http: / / www.21cnjy.com ),浮想联翩的话,那么秋天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们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词,好吗?(学生们回答)用几句名诗词句引出秋思的重要性,可见秋思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了,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2·1·c·n·j·y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随长兄郁华志去日本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立了创造社,1930年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21cnjy.com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长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的山水之中,当时他处于思想苦闷时期,在1934年写下了本文。
三、题解
“故”字保藏着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眷恋故乡的感情,都指首都,“故都”表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全题点出了地点和节令,明确而用深沉,含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很值得品味。
四、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
凋零(diāo) 驯鸽(xùn) 椭圆(tuǒ)混混沌沌(dùn)
落蕊(ruǐ) 潭柘寺(zhè) 扫帚(zhou)细腻(nì)
平仄(zè) 一椽破屋(chuán) 歧韵(qí)疏疏落落(luò)
五、梳理课文结构,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教师请同学齐读第一二段,思考作者从哪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明确:秋味。魅力所在“北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静、悲凉”。
2.作者在写了北国的秋之后,第二段又写了什么?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南国的秋,特点:慢、润、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请同学们思考,作者要描写北国之秋,为何话题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对比、烘托。突出了北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4.文章的一二段总起全文,描写了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下面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请同学们齐读。21教育网
明确:第3---11段。
5.同学们,在第三段至十一段中主要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一幅:秋院静观(3)------观秋
第二幅:秋槐落蕊(4)------知秋
第三幅:秋蝉残鸣(5)------报秋
第四幅:秋雨话凉(6-10)---话秋
第五幅:秋果奇观(11)------品秋
6.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的这些景物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但在这些平常景物中,我们却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什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的秋的特别之处。作者对故都的秋色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有落寞、孤独、忧伤之情。
7.那么郁达夫为什么会“寂寞、孤独、忧伤”呢?在文中表现在哪?
明确:第12段中作者的议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节,作者用“落寞、感伤”来烘托出“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21·cn·jy·com
8.同学们看看,在3—12段写完北国之秋的景象并发表议论,是怎样收笔的?
明确: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故都的秋,我愿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梳理,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在下节课当中,我们将对文中的秋景图进行分析,对文章中语言进行细细品味。www.21-cn-jy.com
2.今天我们学习了故都的秋,我们现在也处在深秋,请同学们下去写一篇关于描写秋天景象的文字,200-300字之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