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4 11: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掌握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
伤感之情。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掌握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琵琶曲《平湖秋月》
2、明确学习目标
3、走近作者
二、【初读】(速读)
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第3到第11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驯鸽的飞声与牵牛花、槐树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可以说,作者画了五幅秋意图。
三、【析读】(朗读)
写这些景物时,作者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秋院图
“驯鸽的飞声”,是用“声”反衬故都之秋的“静”,诉诸人的听觉。
牵牛花上去写秋意,用的是直描,写的是牵牛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的色彩美。而作者选的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他不要“淡红者”,从这个色彩选择上,那蓝,那白,那紫黑,都给人以淡淡的悲凉感。
破屋、浓茶、碧天、日光,再配上尖细且长的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这段文字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王安石被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以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透出了寂寞凄苦的心情。郁达夫此时的心境(迁居杭州,寄情山水)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谓异曲同工,在清静闲暇中透出落寞之情。。
2、秋槐图
写槐树的落蕊,让读者从对物的触觉上去感受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之秋的“静”。接着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观察得何等细致,写得何等细腻,给人感觉是何等无聊、落寞。他让人好像具体地触到了秋“清”“静”,这故都之秋的“悲凉”也就具体可感了。
3、秋蝉图
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诉诸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的听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是写诗人的悲凉,这秋蝉霜中残声,何尝不给人以悲凉感。“声自无情人有情”,这残声本自无情,而作者听来,则动了悲凉之感:对故都之爱,也是对家国之忧。
4、秋雨图
都市闲人的对话,在“秋雨过后”“咬着烟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体现平民的闲适、从容,对话中的“一层秋雨一层凉啦”那浓厚的京腔又引起种种落寞和感伤。
5、秋枣图
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然而当枣子红完之后“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不免给人悲凉之感。
可见,对于故都的秋,作者没有写故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胜古迹游人如织的秋,而是皇城根下寻常的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赞美中又流露出悲凉、伤感之情。秋院图、秋槐图重在于表现秋的清、静;秋蝉图、秋雨图、秋枣图则重在于表现秋悲凉。虽有驯鸽飞声、秋蝉残声、闲人话秋雨之声,但不重于写秋声而是以声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虽有天色的碧绿、牵牛花的蓝朵、枣子的淡绿微黄,但不重于描秋色。而重在于尝“秋味”!
四、【研读】
1、作者在哪里告诉我们他写故都的秋,目的是要品“秋味”呢?读第一自然段。(听朗诵)
(1)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感情基调)
(2)作者到故都的目的是什么? (尝秋味,文眼)
2、齐读文章第2段和第13段,抓关键句,作者为何要写南国之秋?
南国之秋: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一句话,南国的秋不够味!显然,写南国之秋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反衬出故都之秋让人回味无穷
3、全文都在写景抒情,而第12段却是议论,而且好像与故都的秋关系不大,这是“画蛇添足”吗?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段议论,尤其是这句话,恰好表明了作者把故都之秋写得那么清静悲凉的原因。
故都本身就令人联想起悠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历史文化,给读者以深厚的历史感。古今中外文人对它的歌颂与悲啼,自然也被浸染上浓浓的文化色彩这其实并非客观景物的自身的情调,而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寄托或外化,就是说那景的情调,实际是作者之情。
时代背景: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了东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郁达夫在杭州,“被一位党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这才赴青岛,上北平, 欣赏故都的秋,这种清、静、悲凉的感情,就完全融在他选择的景中,即驭景于情。这种爱国、爱民的真实感情都融在了故都的秋中。
但对故都的向往,对家国的忧虑和热爱,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文章最后饱含深情的说(齐读第14段)
五、【品读】语言美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笔法细腻,语言优美,善于铺排渲染,感悟深刻
六、【课堂总结】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形”即故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秋景,“神”即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落寞之感。 作者的笔下,客观的景,主观的情,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交融”“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七、【课下作业】
仿照《故都的秋》,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方法,写一篇《故乡的秋》。
【附】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