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9 10:3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2.分析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培养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本课,认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靠谁解放?
《农民》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毛泽东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20-30%
90%
占有土地比例
10%
70-80%
地主
农民
农村人口比例
①土地占有不均衡,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②赢得解放战争的需要
1.背景:
一、全民坚持抗战
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时间文件
内容
总路线
成果
实质
意义
1947年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历时一年多完成,各解放区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地主 农民
地主
土地私有
农民阶级
农民
土地私有
2.概况:
晋察冀根据地农民游行,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实现耕者有其田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政策
政策:“耕者有其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时间 土地政策 意义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7-1949 解放战争时期 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促进生产,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耕者有其田在近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团结地主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改善农民生活,发展革命力量
天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
未实行
孙中山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未实行
中国共产党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贯彻执行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
(2)指挥者:
(3)部队:
(4)意义: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豫野战军主力
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伯承和邓小平
南京
武汉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蒋重点进攻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8年秋
280万
365万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辽沈战役1948.9
平津战役1948.11
淮海战役1948.11
1
2
3
1948年秋国共在东北地区兵力对比
103万
共产党
国民党
55万
战略决战为何首选东北?
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示意图
3..辽沈战役
(1)时间
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3)参战部队
(4)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结束后
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东北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人民解放军
103万
东北兵力50万
共产党
中共七大
时间:
兵力:
领导者:
影响:
4.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解放军60万
国名党80万
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黑虎掏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威胁南京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国:80万 VS 共:60万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考察团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战争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
人民群众支援前线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陈毅
淮海战役证明:
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3.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傅作义
东北解放军
挥师入关

西柏坡
北京和平改编


5.三大战役——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时间
(2)指挥者
(3)参战部队
(4)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张家口
北平
新保安
天津


平津战役示意图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傅作义
活动:思考:平津战役中,中共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
①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人心所向。
②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
1.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提出“两个务必”
④.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1949·4 北平和谈
西柏坡会议(绘画)
《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拒绝签字
西柏坡会议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渡江战役
(1)时间:
(2)经过:
(3)结果:
(4)意义: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毛泽东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间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思考
材料一 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材料三: 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势力,而由于它自己的崩溃。 —— 傅斯年
1912年1月
1928年
1949年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12年4月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
国民政府覆亡的启示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
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
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
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
质区别。
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祖国统一,不可阻挡!
1949年蒋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课堂小结
战略进攻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放南京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胜利
课堂巩固
1.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团大战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解放南京
2.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但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有
(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