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初中粤人版地理七上《5.3 聚落的发展变化》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天津市期末)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是( )
A.乡村和城市 B.工业和城市 C.农田和村庄 D.工厂和城市
2.(2021七上·锦州期末)沙特阿拉伯的房屋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主要是适应这里( )
A.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小 B.气候寒冷,常年风速大
C.气候炎热,气温日较差大 D.气候潮湿,常年风速小
(2021七上·汉寿期末)读“某城市聚落图”,回答下面小题。
3.在甲城区内可以见到一些带“十字架”的尖顶宗教建筑,这种建筑与哪种宗教有关(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4.在甲城区扩展的过程中,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小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5.(2020七上·榆林月考)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旅行爱好者,最近从网上发来一张旅行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小明的爸爸拍摄的是哪一民族的生活场景( )
A.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B.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
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
(2)当地人聚居在长屋里与当地哪一因素有关( )
A.炎热干燥 B.严寒多雪 C.气候湿热 D.河网密布
6.(2020七上·陇县期中)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是因为( )
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
B.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住冰屋
7.(2020七上·红河期末)下列关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 )
A.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B.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
C.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
D.不再对游人开放
8.(2020七上·长春期末)下图是该地一种典型的民居,可以看出该民居特别注重( )
①防寒保暖性②通风散热性③防潮防湿性④防沙防风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2020七上·九台期末)下图中四个村庄,最可能形成城镇的是( )
A.张家村 B.牛家村 C.刘家村 D.王家村
10.(2020七上·九台期末)读下图,聚落最有可能分布在( )
A.山麓或河谷 B.山顶或河谷 C.山脊或山腰 D.峡谷或山峰
11.(2020七上·河口期末)对于聚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聚落是人们的居所 B.聚落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场所
C.聚落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 D.聚落只是人口集中的城市
12.(2019七上·滨州月考)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2)演变至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 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 b、c B.d、e、f C.a、b、d D.a、b、f
13.(2019七上·桑植期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14.(2019七上·永定月考)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
A.任其自然发展 B.应该大力保护
C.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D.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15.(2019七上·秀屿月考)下列属于城市聚落的景观是( )
A.农田 B.牧场 C.池塘 D.高楼
16.(2019七上·蓝山期中)你认为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英国的古代城堡 B.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C.北京的故宫 D.蓝山县某幢新建的摩天大楼
17.(2019七上·陇县期中)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A.在大雁塔上刻写“某某到此一游”
B.关山风景区提倡游客自捡垃圾
C.在六盘山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商贩在陶渊明故居设置烧烤摊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主要分为乡村和城市,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2.【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西亚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少雨,当地的传统民居墙体比较厚,窗子比较小,主要是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和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墙体厚可以隔热,窗子小可以防风沙,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答案】3.B
4.B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基督教典型建筑为教堂,都设有十字架,米兰大教堂是、圣彼得堡大教堂都是其中代表作;佛教典型建筑为佛寺;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为清真寺,不同地区的清真寺都与该地区的建筑传统相结合,圆顶可以说是整个穆斯林世界清真寺的标志。
(2)影响城市选址的区位因素由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纬度、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土壤等要素对城市区位影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开发、交通、政治、科技等,宗教和军事因素对于现代城市的形成影响已经很小,而科技和旅游等因素是新兴起的因素。
3.世界上的宗教种类很多,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如题目中在甲城区可以见到一些带“十字架”的尖顶宗教建筑,这是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故答案为:B。
4.由图可以看出,甲城区在扩展过程中,始终考虑到了沿铁路、公路、河流分布,扩展的地区主要是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较平坦,与气候因素无关,故答案为:B。
5.【答案】(1)D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住木屋;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住的是冰屋,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穿宽大的袍子,住的是帐篷,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住长达200多米的高脚长屋;据图可知,图中民居为高脚长屋。故答案为:D。(2)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稠密,当地的达雅克人住长达200多米的高脚长屋,具有通风散热的特点,分为上下两层,为了防止潮湿,抵御毒虫、猛兽,上层住人,底层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即赤道附近地区,该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以及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6.【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住冰屋是因为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建造冰屋是就地取材,冰屋保温效果好,是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结果,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7.【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故A正确。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故B正确。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故C正确。不再对外人开放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故D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8.【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从图中看出,该地典型的民居是高脚屋,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分两层,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散热性,防潮防湿性极好,非常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故答案为:B.
【点评】在气候炎热多雨的地方,当地民居为适应气候特点,可建造通风防潮的高脚屋.
9.【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城镇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图中可知,王家村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货物集散,地形平坦,最可能形成城镇,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0.【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可知,该地的聚落分布在山麓或河谷,这些地方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山顶,山脊和山峰交通不便,少有聚落分布,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1.【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类的集中居住地,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场所,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故答案为:D。
【点评】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12.【答案】(1)B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1)由图中四个聚落演变图可以看出,最初时聚落十分稀疏,慢慢随着人口的增长,聚落越来越密集,交通越来越方便,它的演变顺序是②③①④,故答案为:B。(2)由图可知,当演变至第④阶段时,是由乡村聚落发展成了城市,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犯罪率上升等问题,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3.【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上做法中,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和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都是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而在故宫里建大型商场吸引游客有不利于保护文化遗产,故答案为:D。
【点评】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2.对研究中国聚落发展有重要意义;
3.对中国建筑方面的特点研究有深刻影响;
4.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14.【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应该大力保护,因为这些都是人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故答案为:B。
【点评】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2.对研究中国聚落发展有重要意义;
3.对中国建筑方面的特点研究有深刻影响;
4.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15.【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农田、牧场和池塘都位于乡村。高楼是城市景观。故答案为:D。
【点评】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是城市聚落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对乡村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16.【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世界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历史上留下的著名、影响力大的建筑等文化,以上四上地理事物中,英国的古代城堡、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和北京的故宫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蓝山县新建的摩天大楼属于现代建筑,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十大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遗产,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17.【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关于以上四种做法中,在大雁塔上刻写“某某到此一游”、在六盘山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和商贩在陶渊明故居设置烧烤摊点都是破坏文化遗产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在关山风景区提倡游客自捡垃圾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值得提倡,故答案为:B。
【点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1 / 12023~2024学年度初中粤人版地理七上《5.3 聚落的发展变化》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天津市期末)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是( )
A.乡村和城市 B.工业和城市 C.农田和村庄 D.工厂和城市
【答案】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主要分为乡村和城市,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2.(2021七上·锦州期末)沙特阿拉伯的房屋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主要是适应这里( )
A.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小 B.气候寒冷,常年风速大
C.气候炎热,气温日较差大 D.气候潮湿,常年风速小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西亚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少雨,当地的传统民居墙体比较厚,窗子比较小,主要是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和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墙体厚可以隔热,窗子小可以防风沙,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2021七上·汉寿期末)读“某城市聚落图”,回答下面小题。
3.在甲城区内可以见到一些带“十字架”的尖顶宗教建筑,这种建筑与哪种宗教有关(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4.在甲城区扩展的过程中,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小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答案】3.B
4.B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基督教典型建筑为教堂,都设有十字架,米兰大教堂是、圣彼得堡大教堂都是其中代表作;佛教典型建筑为佛寺;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为清真寺,不同地区的清真寺都与该地区的建筑传统相结合,圆顶可以说是整个穆斯林世界清真寺的标志。
(2)影响城市选址的区位因素由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纬度、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土壤等要素对城市区位影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开发、交通、政治、科技等,宗教和军事因素对于现代城市的形成影响已经很小,而科技和旅游等因素是新兴起的因素。
3.世界上的宗教种类很多,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如题目中在甲城区可以见到一些带“十字架”的尖顶宗教建筑,这是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故答案为:B。
4.由图可以看出,甲城区在扩展过程中,始终考虑到了沿铁路、公路、河流分布,扩展的地区主要是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较平坦,与气候因素无关,故答案为:B。
5.(2020七上·榆林月考)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旅行爱好者,最近从网上发来一张旅行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小明的爸爸拍摄的是哪一民族的生活场景( )
A.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B.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
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
(2)当地人聚居在长屋里与当地哪一因素有关( )
A.炎热干燥 B.严寒多雪 C.气候湿热 D.河网密布
【答案】(1)D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住木屋;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住的是冰屋,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穿宽大的袍子,住的是帐篷,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住长达200多米的高脚长屋;据图可知,图中民居为高脚长屋。故答案为:D。(2)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稠密,当地的达雅克人住长达200多米的高脚长屋,具有通风散热的特点,分为上下两层,为了防止潮湿,抵御毒虫、猛兽,上层住人,底层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即赤道附近地区,该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以及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6.(2020七上·陇县期中)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是因为( )
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
B.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住冰屋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住冰屋是因为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建造冰屋是就地取材,冰屋保温效果好,是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结果,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7.(2020七上·红河期末)下列关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 )
A.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B.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
C.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
D.不再对游人开放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故A正确。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故B正确。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故C正确。不再对外人开放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故D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8.(2020七上·长春期末)下图是该地一种典型的民居,可以看出该民居特别注重( )
①防寒保暖性②通风散热性③防潮防湿性④防沙防风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从图中看出,该地典型的民居是高脚屋,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分两层,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散热性,防潮防湿性极好,非常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故答案为:B.
【点评】在气候炎热多雨的地方,当地民居为适应气候特点,可建造通风防潮的高脚屋.
9.(2020七上·九台期末)下图中四个村庄,最可能形成城镇的是( )
A.张家村 B.牛家村 C.刘家村 D.王家村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城镇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图中可知,王家村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货物集散,地形平坦,最可能形成城镇,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0.(2020七上·九台期末)读下图,聚落最有可能分布在( )
A.山麓或河谷 B.山顶或河谷 C.山脊或山腰 D.峡谷或山峰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可知,该地的聚落分布在山麓或河谷,这些地方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山顶,山脊和山峰交通不便,少有聚落分布,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1.(2020七上·河口期末)对于聚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聚落是人们的居所 B.聚落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场所
C.聚落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 D.聚落只是人口集中的城市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类的集中居住地,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场所,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故答案为:D。
【点评】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12.(2019七上·滨州月考)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2)演变至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 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 b、c B.d、e、f C.a、b、d D.a、b、f
【答案】(1)B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1)由图中四个聚落演变图可以看出,最初时聚落十分稀疏,慢慢随着人口的增长,聚落越来越密集,交通越来越方便,它的演变顺序是②③①④,故答案为:B。(2)由图可知,当演变至第④阶段时,是由乡村聚落发展成了城市,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犯罪率上升等问题,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3.(2019七上·桑植期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上做法中,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和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都是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而在故宫里建大型商场吸引游客有不利于保护文化遗产,故答案为:D。
【点评】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2.对研究中国聚落发展有重要意义;
3.对中国建筑方面的特点研究有深刻影响;
4.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14.(2019七上·永定月考)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
A.任其自然发展 B.应该大力保护
C.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D.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解: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应该大力保护,因为这些都是人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故答案为:B。
【点评】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2.对研究中国聚落发展有重要意义;
3.对中国建筑方面的特点研究有深刻影响;
4.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15.(2019七上·秀屿月考)下列属于城市聚落的景观是( )
A.农田 B.牧场 C.池塘 D.高楼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农田、牧场和池塘都位于乡村。高楼是城市景观。故答案为:D。
【点评】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是城市聚落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对乡村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16.(2019七上·蓝山期中)你认为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英国的古代城堡 B.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C.北京的故宫 D.蓝山县某幢新建的摩天大楼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世界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历史上留下的著名、影响力大的建筑等文化,以上四上地理事物中,英国的古代城堡、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和北京的故宫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蓝山县新建的摩天大楼属于现代建筑,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十大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遗产,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17.(2019七上·陇县期中)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A.在大雁塔上刻写“某某到此一游”
B.关山风景区提倡游客自捡垃圾
C.在六盘山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商贩在陶渊明故居设置烧烤摊点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关于以上四种做法中,在大雁塔上刻写“某某到此一游”、在六盘山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和商贩在陶渊明故居设置烧烤摊点都是破坏文化遗产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在关山风景区提倡游客自捡垃圾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值得提倡,故答案为:B。
【点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1 / 1